《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改革呼唤国民待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农信社改革呼唤国民待遇.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信社改革呼唤国民待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都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与配合。从国情出发,办好农村信用社,当属搞活农村金融的重中之重,而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村信用社问题。如今,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终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转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明确: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这表明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政策上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村信用社,至今仍未享受到与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的待遇,并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自身生存深受威胁,已经
2、成为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一大隐患。 首先是政策定位不够清晰。 主要服务“三农”、不以盈利为目的,是现行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刚性约束。这实际上等于把本应由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交给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农村信用社,十分隐晦地将本属独立企业法人的农村信用社,定位在了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位置上。但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中,又将农村信用社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处理,任其承受与商业银行完全相同的税赋等负担,未予足够的优惠。 其次,政策性歧视明显。这种歧视主要表现在:体制改革久拖不决。决策层忽视了基层信用社希望实行总分行制管理体制的强烈愿望,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上举棋不定、裹足不前。
3、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时,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相比,全国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规模均居第2位,6年后的今天,其排位已降至第4位。而且,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历年垫付的保值储蓄贴补利息,均早已得到财政弥补,惟独农村信用社,其累计垫付的数以百亿元计的政策性保值储蓄贴补利息迟迟未获弥补,并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均享受了不良资产剥离政策,先后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移不良资产1.4万亿元,而农村信用社历史上因政策性因素和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资产,却未予剥离。 其三,法人自主权缺失。目前,农村信用社进人权、大额费用支出权,均由省级以上信用合作管理部门掌握,农村信用社及其县级联合社均无权决定,作为企业法人,其法人自主权实际上并未落实。 笔者认为,当前研究和解决农村信用社问题,应该从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宏观大背景出发,站在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统揽全局地研究、制定、实施果断坚决而有力的改革措施,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和环境,促其在支农兴农中化解风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定位,其次是切实消除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歧视。 全面实行县(市)信用联社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彻底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建议早下决心,进行试点工作,并尽快在全国推广。文赵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