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81818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3、指导学生正确通

2、顺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二、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

3、6;长征。(教师板书课题)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iy)磅礴(pngb)岷山(mn)2、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

4、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三、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

5、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四、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2、继续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

6、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二、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三、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重点理解: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

7、分巧妙。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

8、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四:“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五: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

9、折不挠的象征。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教学过程一、解题1出示课题,读题。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二、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3课文写

10、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三、交流1试说课题意思。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四、阅读(第一段)1指名分节读课文。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4随机学习重点句。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2完成作业本第12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2背诵第68自然段。教学过程一、阅读第二段1理清典礼过程。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

11、)(宣读公告)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朗读(自豪,扬眉吐气)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4背诵68节。二、阅读第三段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选读句子。三、作业1背诵68节。2完成作业本35题。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12、: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写。2背诵68节。二、阅读第四段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2理解。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

13、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四、作业选做: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点评: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14、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

15、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

16、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王林)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资料【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教学重点】学习

17、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课时安排】课时。【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

18、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了解课文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反馈自学情况: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19、。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

20、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指导学生朗读,评议。“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

21、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

22、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读中想象,读说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

23、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学生有感情地读文。、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

24、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将本文中自己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11个生字。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课前准备搜集

25、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比如:(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

26、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

27、样的话。)课外延伸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二北大附小郭琼教学目标认识“碾、簸、箕”等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知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课前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自己挑出一些生字或词语,

28、考查同桌同学是否能够读准或理解。感知课文内容。a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b过渡: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叱诧风云的战役,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细读感受默读思考:让我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把你有体会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小组交流。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都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明确讲了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

29、;帮母女俩推碾子。a请群众回来碾米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语言描写:(略)神态描写:严肃。动作:“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了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明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不搞特殊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和礼貌诚恳地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b给群众沏茶喝学法:先让学生自由谈。如果学生谈得不到位,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明确: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

30、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c帮母女俩推碾子学法: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质疑。可能的质疑:一位老人为什么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明确: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

31、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总结全文。a毛主席是一个领导大事的领袖,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明确: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b带着感受朗读全文。体会写法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

32、反之,简写。)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了本组课文后,谈谈你对毛主席的认识。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一歇台子小学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电影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我军每到一地,都要主动为当地老百姓做许多事。因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这是我们能战胜所有敌人的法宝之一。今天

33、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个故事。二、检查预习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2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1用小黑板提出自学要求:(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同桌讨论。四、全班交流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34、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出说明了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

35、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入人心了。)五、引导体会课文的详略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安排?(碾米、送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写得详细。因为这些内容突出了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中心。)六、通过这一课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七、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八、板书设计毛主席在花山请碾米;劝喝茶;帮推碾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点评: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

36、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

37、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

38、“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口语交际习作八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从

39、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谈话导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分组交流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提示: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

40、的感想.c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全班交流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拓展交流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第二、三课时习作提炼写作方法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运用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a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b要将场面描写得真

41、实、具体、清楚.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进行写作练习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顾拓展八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课前准备1.课前阅读有关毛追的相关资料.2.准备好本单元的习作练习.教学过程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谈话导人.

42、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b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小组交流.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全班交流.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我从中知道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因为我从他的身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朗读卜算子?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交流毛主席的其他诗词.阅读成语故事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