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模式在学校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点解决模式在学校中的应用.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适用于学校的焦点解决模式 “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维特根斯坦一种咨询模式的价值与魅力不在于树立了多么高高在上的学术“畏惧感”,不在于固步自封的框架内构想出多么完美的梦,更不在于寻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而在于是否能激励助人者更有效能地为助人精神服务,在于是否能指导助人者创造性地实践;在于是否更积极主动地与服务环境、文化结合。焦点解决模式作为有很强文化包容力的一种后现代咨询模式,开放、灵活、积极,强调和服务对象、服务环境的结合;强调理想追求,现实操作。本章节,我们就来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在目前大陆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看清脚下的土地和追寻理想一样重要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
2、受到关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级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针对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工作,其中包括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我们的实践没有先例,所以很大程度上,我们需要从西方汲取养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复制他们的发展,是否可能把西方的现在制成模来框我们的前进脚步?l 孤岛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结合的产物。高度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使得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心理咨询相比更需要整合大量资源。然而大陆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无论是辅导老师素质及配备,还是辅导的校内运作机制、校内保障机制、社会咨询机构和学校的合作机制各方面来
3、讲都极度欠缺。大陆大多学校心理辅导目前尚不具备西方意义的心理辅导的基本要素,给学校心理辅导提出了特殊的挑战。如,我们大量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老师大多只接受过两三天的心理健康讲座的教育,更多地是凭借热情和爱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成长的。 l 德育化辅导大陆学校心理辅导在缺乏心理咨询的基本要素的同时,却拥有另外一只强大且重要的力量:德育教育者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从事心理辅导的主力正是他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只队伍开始转型,开始用“心”服务德育。但是,这个转型并不容易,需要一个和原有资源能够完成整合的心理辅导模式的指引。所以,目前大陆学校心理辅导带有很浓厚的德育色彩,无论是从目
4、标设置上,还是从干预技术上。以目标设置为例,目前学校心理辅导更多考虑的是家长和学校的需求,是社会取向优先,更多地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 “与整代人作战绝对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阿尔文巴特越来越多的我们感慨于: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怎么越来越看不懂了!或许怎么了的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根本上讲,我们身躯的大部分仍旧活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中,排斥变化、提倡服从、压抑个性,希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主宰做的权力和前进的方向。骨子里认为“长辈的过去就是每一新生世代的未来,他们已为新一代的生活奠定了根基。”即使很多时候我们摆出愿意倾听,愿意交流的姿态,很大程度上都隐藏着一个我们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目
5、的:孩子,你们回到我们的控制中吧;很多时候,我们打出悲情牌,告诉孩子,我为你付出了一切,然而冷静下来,这是否也成了“鳄鱼的眼泪”!?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之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已经不可阻挡地开始左右历史的车轮。今天的孩子已不同于任何时候的我们。孩子们开始“反客为主”,他们比我们更深刻地更真切地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描绘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后喻文化,即 “青年文化”,这是一种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 “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并且已经在对成人世界发挥
6、着影响。这里讲一个笑话:母亲出差回来发现上初中的儿子从网上下载了大量与性相关的信息。母亲非常紧张,担心儿子从此会走上歧途。于是,她接受朋友的建议,给网络分级、加密。她正在电脑前琢磨怎么分级时,儿子进来了,看了一眼电脑就对妈妈说:“妈,你在分级吧,我来帮你!”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这种改变带着血和泪,但无法扭转。“妈妈,如果你要我总是和你一样,这是前进还是倒退?!我以后还怎么在社会上生存?!”而我们现有的太多的学校辅导做的是什么?是向孩子学习,还是“花言巧语”地“骗”孩子回到我们的设定轨道上?我们辅导者的角色是成为孩子的帮手还是父母的帮凶,这是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理解为
7、什么大量的学校心理辅导注定失败。)让孩子带着我们前进迷途行者闯入无名山谷,一群孩童游戏其中。行者以惯有的傲慢打量着孩童的游戏:哼,幼稚、无知,向他们探路是无益的。行者继续摸索,往复于山谷,却总看不到出路。无奈,无聊时,行者重新审视起孩童的游戏。坐下,站起,走入。行者感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孩童早在看似无序、幼稚的游戏中演绎出了一条条出路,一步一步把行者引到神往的新世界。我愿做那个行者,先迷途于无名山谷,走入孩童游戏中,抛开自己长久固守的世界,唯此方能真正走出无名山谷,走入新世界。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
8、”这即是米德对解决代沟问题所给于的中肯回答,同样也是寻找适合孩子的辅导模式的方向。“直接参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必须重视和孩子们发展一致的目标;重视孩子们习惯的思维方式;重视孩子们喜欢的行为方式;重视孩子们改变的路线;充分重视孩子们的资源孩子们告诉我们:他们接受的就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努力的。我们要向孩子学习。想起王石在一次采访中说:不要和80后有代沟,因为“未来是他们的,你和他们有代沟你怎么适应这个时代,他们将来领导你呢”。快速、开放、未知、积极、灵活、合作所有这些,焦点解决提供了不错的选择。最简单的改变就是最有效的改变前面我们说过,现在大陆学校心理辅导尚不具备西方意义的
9、心理辅导的基本要素,那么,我们可能和来自西方的焦点解决牵手吗?且不要说焦点解决的创始人之一是东方人,以太极图为代表的系统改变观作为焦点解决的核心观念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中很多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理念和提法在焦点中同样是被重视和推崇的。“跳一跳,够得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孩子,不是你不行,只是我还没有找到教育你的方法。);强调家校合作资源的整合;赏识孩子焦点解决模式在学校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用救火的水龙头来浇花。”目前大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主要包括个别辅导和心理活动课两种主要形式。鉴于目前阶段大陆辅导资源的严重缺乏,加上学校心理辅导已发展性为主,所以目前阶段重点是班级心理活动
10、课,而非个别辅导。心理活动课既然是发展性的。可是冷静思考,似乎我们的活动课多关注消极面,认为学生这是问题,那有障碍。如何体现发展性,传递希望和信心?焦点解决模式做为一种发展性的辅导模式,从其理念到架构,都适合于学校心理活动课的设计需要。下面我先从理念角度,看看焦点解决模式如何指导我们学校心理活动课的设计,然后通过一个设计来如何依据焦点解决架构和技巧来完成一个设计,通过这个设计来进一步体会焦点导向的方向性。“我觉得我的话已经编的天衣无缝了。”“关键不在话,在语气、在眼神!”潜伏焦点解决模式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关键不在于技巧和问话方式,更多时候起效的是老师的态度,是老师对焦点理念的理解和贯彻程度
11、。比如,是否真相信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向孩子学习因此对理念的接受、理解和应用远高于对技巧的熟练。焦点解决模式是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多元观背景下,受积极心理学影响在家庭团体咨询实务中逐步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多元色彩,强调开放性、灵动性、积极人性观、发展性、生活化。这些特点将是设计教案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可以这么说,我们一直强调的生成性等心理活动课原则,焦点解决模式给予了制度和技术的保障。具体讲:l 目标设置上,从后现代的多元意义出发,在课的目标设置和过程中不追求统一目标的达成。坚持“重点放在意见的分歧上,共识只是讨论的一种状态,而不是讨论的目的。”(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当然为避免混乱的
12、“大杂烩”,教案会有求同的环节,对教师而言,这个求同的环节不过是“讨论的一种状态”;而这个求同的结果是学生人际互动的结果,是靠学生自己的语言构建的,而非教师预设或强制的结果。l 资源的利用和师生关系上,相信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尤其在人际关系上。学生总是能寻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的,这个规则也许不是成人能够理解和把握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教师要放任自由,教师是构建问题解决过程的专家。这个世界已经呈现了“后喻文化”的特点,教师应本着“Not-Knowing”的精神,充满好奇地去欣赏和分享学生是如何解决自己问题的,“向孩子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可以把握讨论的架构;而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尽量
13、减少教师主观的介入,包括减少教师建立在主观基础上提供的材料、减少刻意引导,发挥学生团体动力,相信学生的人际互动,形成他们的合力。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其一,没有心理活动课之前,学生是否能拥有自己的解决人际关系的策略;其二,以往心理活动课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指导着学生的人际交往?我们就会坚信这个观点。l 教学过程关注点,关注积极点,不关注问题(我们相信“创造新的机会,比解决旧有问题,更能增加工作效率”);关注“怎么办”、“怎么样”,不关注“为什么”(我们以往的心理活动课大量建立在冷认知的基础上,我们背后有一个假设:只要学生知道道理,就能够改变);关注生长点,不关注预设点;关注流动的过程,不
14、关注固定的结论。这要求教师始终能发现学生讨论消极问题的背后的积极动机,关注过程胜于对结果的关注、胜于对原因的挖掘。而这也是符合初中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很少有儿童想知道造成问题的原因,他们不太用推论的方式思考,企图解释问题原因而是透过许多尝试与错误,试图解决问题”(茵素金柏格)。l 对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态度上,认为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只是因为采取了不当的交往方式,而且也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和必须的。所以在交流中不关注背后原因的剖析,甚至回避剖析,而把重点放在探讨演练“何种做法他人更容易接受”以及“如何做”上。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人际互动。活动课的任务就是在模拟的场景(只要模拟到“放松”
15、状态,我们坚信就能够达到“真实”,因为如今的学生已习惯了把“虚拟”当作“真实”)重新建构人际关系。所以,活动课从始至终关注的只有学生的人际互动进程,目标也是维护学生的人际互动进展。相信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而不需要教师过多的介入和干涉。l 心理活动课设计框架上,一方面体现三个环节:问题探察未来探察策略探察。这是符合一般人解决问题,建构问题解决过程的自然环节。另一方面,体现焦点解决模式的咨询基本流程,具体如下:我们的目标:(引导、设定、澄清学生期待改变的样子,主要包括两个具体环节,一个是对人际特质的聚焦;另一个是通过“去标签化”,把这些特质还原为具体情景下的行为体现)我们曾经(曾经
16、做过的积极努力)也许可以(寻求新的行为改变)回去我会(正向回馈和承诺,包括家庭作业)追踪成功(课后团队对成功改变的鼓励和追踪)l 微观技术上,认为目前的心理活动课需要建立在咨询技能的把握上,很大程度上在于微观技术。比如,去标签化、追问技术的准确性、奇迹提问、资源探察、刻度化提问技术等等在设计和具体课程进行中的应用。问题集装箱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课堂、心理小报个别辅导、心理小报l 心理活动课真正起效不在课堂,在课外! 设计上要考虑课上和课外结合,尤其是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以本课为例。也就是说,个别学生的困惑将通过个别辅导完成;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更多地将通过心理小报来完成。同时,学生的行为改变也更多地依靠
17、课外作业的设计来完成。课 堂社会输入、同伴输入的观点及相关的课外知识心理小报l 相信事实的构建是通过语言完成的,所以重视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内容,依此引导学生。l 传统课程的评估一直是一个大的问题,理论上的学生是评估的主体,现实中常常由于技术的缺乏导致束之高阁。现在我们可以借助焦点解决模式中的刻度化提问技术,把评估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同时也作为学生自我体察的依据。l 在设计上需要有课程意识,有整体观。以人际交往为例,人际交往是一个贯穿人的成长始终的主题。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人际交往的重点和特点是不同的,如,初一新生的人际需求和初二的人际需求就不同;另一方面人际交往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既有
18、认知层面、又有行为技能层面。目前很多老师期望一节课解决所有问题,导致一节课的承载量过大,超负荷。最终影响实效性,更多地只能是走过场、点到为止。l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活动课不是以问题解决,或者目标解决做为根本导向的,而是帮助学生完成建构问题解决过程的。忍者学忍术,先从最简单的拔刀动作开始练习,一次、两次、三次无数次,然后忘记所有的基本动作。下面通过一个设计来简单看看焦点解决在活动课设计中的应用。这里我们更多关注设计的框架、问话的意图和导向性。从而感受焦点解决模式的影响。(一) 问题及未来探察阶段(主要目标帮助学生迅速聚焦到和自己相关的人际特质)。实施程序:实施流程活动内容单元目标大致时间备
19、注焦点模式说明1、辅导老师示范根据调查特点而得的自制海报:一张是男生受欢迎的特点;一张是女生受欢迎的特点。2、学生在彩色卡纸上,写下自己的特点。3、对自己所归纳的特点,根据自我的欣赏进行排序整理。4、再从所写中,选出三个自己觉得与人交往中最重要的特点。通过自我思考、寻找、整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特质,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从而接收自我,悦纳自我。5分钟1、示范海报不要进行暗示引导,要把特质打乱,只是提供资料2、同时所有海报特质是事先从学生中调查而得的。1、这个过程强调教师的语言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关注积极面。2、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关注开始澄清人际特质。1、按课前的彩色便签进行随机分组,并完成
20、组员分工,制订小组讨论规则。2、分组讨论:本组认为最受欢迎的男生应该具有的特质和最受欢迎的女生应具有的特质分别是什么?(不限数量)3、投票表决:小组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男女生最重要的三个特质。做为海报的主题。4、每个成员还可以把自己认为最重要,但又没有被选中的一个特质加入。小组成员共同制订规则,可以促使成员对这个临时小团体有责任感。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了解周围人所欣赏的人际特质,和自己比较。8分钟1、分工可根据实际情况由组长全面负责。2、资料卡起的作用是辅助提示,而不是束缚压制。所以易粗易大,但考虑到主题比较抽象,所以也给予适当的引导。3、小组讨论过程中,一人当记录,负责整理同学想法和意见。4、通
21、过分组讨论,集中一个话题交流,可以产生学生真正在乎的一些内容,也比较深入。和下面的“大展台”形成互补。1、一节课的时间和任务是有限的。这个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迅速“聚焦“的过程。2、通过人际互动,进一步澄清自己和团体的人际特质。1、辅导老师强调制作海报的要点,比如海报的核心是观点和理由,美工是为突出重点的;时间限制;求助权利;以及分享阶段的重点。2、围绕主题制作海报。教师巡视,任务两个: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引导;发现亮点,为全班分享做准备。在制作海报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受欢迎的人际特质10分钟1、各组实际制作一个主题,可以保证多角度,更全面。2、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对重点反复强调:比如海报
22、重点是组内的观点和理由,又如时间等等。同上咨询强调“三次反馈”这个在心理活动课时也是同等重要的,只不过反馈的方式不同。各组把制作好的海报张贴到指定位置,各组解说员到本组海报前介绍本组海报的主题内容,并接受参观者的来访询问;除解说员外,其他同学到别组的海报前参观交流。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受欢迎的人际特质,同时让学生反省、思考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应如何维持和开创自己的人际关系。8分钟每组只制作一个主题,通过参观其他的海报,可以学习交流其他内容,同时,对本组的观点也可以进行反思和完善。同上交流分享1、让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2、教师总结,请同学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
23、3、课堂内外互动,让交流和关注扩展到课外。进一步深化主题2分钟要把讨论延伸到课外,比如把海报张贴到教室中。既可让学生继续深化关注,也可让教师了解。最后交流及作业体现“效果在两次活动中间的理念。”反馈作业1、 假设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个010的量尺,0代表你人际关系的最不好的状况,10代表你最期待的状况。现在你想想你处在哪个状况?2、 今天的活动,我准备做:回去用一周时间观察自己最重视的人际特质的具体表现(重视情境和行为),并了解自己的好朋友是如何看待这个特质的)。(二) 策略和行动展现阶段(围绕关注的人际特质进行策略探察和行动演练)实施程序:实施流程活动内容单元目标大致时间备注(多为焦点问话引导)
24、焦点模式说明1、再次使用“刻度化提问技术”评估一周的感受和变化。2、每个组员把课前的观察结果分享交流。然后确定一个典型场景,做为下面进一步讨论和演练的主题。3、教师巡视,收集比较典型的场景。并及时引导。进一步通过分享聚焦,并开始把注意点由概念引导到具体的场景和行动上,明确可操作的目标。5分钟引导问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课前,围绕自己关心的特质,自己有没有较好一些的改变?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你做了些什么?”1、去标签:仅仅是概念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意义需要通过彼此的人际互动产生。2、问题探察转向目标探察。3、小改变带动大改变,教师的任务是激活改变。所以课堂只设置一个点的突破,而不强调面面俱到。1
25、、每组围绕讨论出的主题,设计一个相关的场景。2、组长进行演出分工。3、教师巡视提醒重点。进一步落实,为下面的演练做准备。5分钟场景的设计越细致越好。进一步去标签,同时由目标探察向策略探察过渡。1、配对讨论,围绕设计的场景先两个人,提出一个具体建议,然后再与另外两个的意见协商,形成四个人的,再与四个人协调,得出八个人的共同建议。2、教师巡视,提醒重点是“做了些什么会发生”。1、增加自我效能;2、学习其他同伴的方式。5分钟引导问句:这个场景发生时,过去你是否曾经遇到过,你做了些什么让他人感觉到你的变化。探察曾经做出的努力,增加自我效能,同时分享和学习同伴的解决方式。1、配对讨论,围绕设计的场景先两
26、个人,提出一个具体建议,然后再与另外两个的意见协商,形成四个人的,再与四个人协调,得出八个人的共同建议。2、教师巡视,提醒1、提升改变的希望;2、发现新的解决方法。5分钟引导问句:如果在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水晶球可以看到未来。再面对刚才的场景时,你会看到自己发生什么变化?创造改变,提升学生的希望,并激荡发现可能的新的解决方法。情景表演1、每组围绕本组的场景和对策,先分组表演情境。2、各组依次上台表演情境。3、表演间隙如果其他组有建议,可以补充,并相互示范。4、教师要即时引导和点评。进一步学习之前所学会的技能和方法,并有模拟实践的机会,利于巩固。20分钟教师即时指点,可以反复演练。这里主要使用行
27、为矫正中的社会技能训练的要求和步骤,如同伴示范等。1、知道不等于会做,做了才可能改变。2、小的改变可以带动大的改变。交流分享1、假设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个010的量尺,0代表你人际关系的最不好的状况,10代表你最期待的状况。现在你想想你处在哪个状况?如果你期望在向好的方向进一步改变,你觉得你可以做一些什么?2、目前有什么困难?3、我的团队需要给我什么支持?1、承诺行动2、减少行动困难。5分钟注意可以根据学生的习惯对刻度化技术进行变式。1、“刻度化提问”技术的使用是本设计的一个特点,试图解决评估的问题。毕竟学生的改变是最有说服力的。2、如何让改变持续,这个需要团队的作用。反馈作业1、 当我改变时,我
28、的朋友最先注意到我的变化是:2、 我做这个变化的信心指数是:3、 可能遇到的困难是:4、 我将做些什么让我更容易做到:以上设计源于几年前的思考,为了体现焦点的特色,有点固步于焦点的模式和架构,有些刻意使用焦点的技巧和问话方式。但是,其关键不在于问话模式或是技巧,而是通过这些模式和技巧来体现一种精神:多元、开放性、灵动性、积极人性观、发展性、生活化。这才是最重要的。焦点解决模式在学校个别辅导中的应用虽然学校心理辅导优先发展的应该是心理活动课,但是客观上,由于课时问题,心理老师自身问题,我们更多的学校目前阶段仍旧让心理辅导老师从事“消防队员”的工作,指挥他们四处救火,而不是从事环境的营造、心理健康
29、意识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的。焦点解决模式提倡短期、摄入不深;提倡用发展积极的眼光看待来访者,这些都对学校心理辅导有益。下面我们从目标的设置、如何启动改变(转化参观者)等角度来看看焦点解决模式在学校个别辅导中的应用。“我们一味追求不可能的事物,却使那些可能得到的东西变成不可能。”罗伯特.阿德里相当一部分接受辅导的孩子,与其说心理出了问题,倒不如说是他们在用一种不为父母老师接受的方式来争夺这个世界,暂时未遂,而父母老师又无法让他们“顺从”,于是被送来“改造”。“非自愿”、“被强迫”是自然而然的事。这背后往往是父母、老师需求目标和孩子们需求目标的冲突。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
30、什么?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不是“顺从”而是“改变”!我们不是帮助孩子“顺从”家长和老师,而应该是帮助孩子“改变”和“发展”;我们的目标是陪伴孩子,学会利用他们的资源、整合他们的力量、拥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他们的世界。很多时候,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通过“心理”的方法手段帮家长和老师“控制”孩子,这也正是为什么大量学校心理辅导无效或失败的原因之一。不禁想起飞越疯人院,医院标榜采用先进的药物与精神治疗方法,但把病人视如动物,剥夺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和爱好。最终忍无可忍,采取了一些越轨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对周围的不满。因此,茵素.伯格指出“青少年排斥治疗是很健康的现象。”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
31、父母家长的需求或者简单成为孩子对抗父母老师的工具。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l 用压力“推动”父母让步,优先关注孩子内心需求。 “家丑不可外扬。”父母通常是在问题特别严重,实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才送孩子来心理辅导。这种状况下,要充分肯定父母的用心,同时让父母意识到“良好用心”和“有效行为”之间的区别,引导他们认识到父母拥有“改变”的主动权,给父母注入“改变”的信心,并引导他们关注理解孩子内心需求,主动调整目标。然后通过孩子的微小改变进一步激发父母调整和改变的信心、决心。l 撇开行为看目的,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有助于形成适当的辅导目标。而且孩子行为可能不当,但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甚至积极的目
32、的。如果父母仅仅盯住孩子的不良行为,总会承担过大的压力。此时,容易对孩子的错误“零容忍”,对微小的进步和改变是“绝对忽视”。相应的目标也会不切实际,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我们需要帮助父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这样有助于形成恰当的目标。推动改变的发生。而我们相信每个孩子不当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合理和积极的行为目的。如,一个孩子一个礼拜不愿来学校,父母一直担心他从此离开学校、厌学了。通过了解知道他因为控制不住自己,上课听到班主任老师的声音就会“火”,和老师对着干,而这样就势必影响全班同学学习进度,这是他不希望。明白这点,孩子的目标也明确了,父母的压力也缓解了。l 技术上,有两个技术也可以帮助
33、我们迅速获取目标:其一,奇迹提问。奇迹提问可以迅速孩子最先出现的变化,通常就可能是孩子最关注或者最想发生的改变目标。其二,以例外改变为目标。保持中立,不要试图把问题的原因归于任何一方,尤其在辅导的初始阶段,而要引导他们看到他们做一些什么改变可以让对方发生一些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变化,至少保持状况不下滑。否则家长、老师很容易用一句“老师,我知道是我的问题,可是,我能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对例外的挖掘是有帮助的,有时例外就是目标。 l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通常都是妥协的产物。让父母和孩子的需求目的对话。不少父母过来是让孩子接受辅导的,他们希望辅导老师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希望。辅导老师有必要让父母和孩子对话
34、,尤其在目标形成上。这种对话可以是直接的,但是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不愿意,辅导老师可以问“你是如何看待父母这个期望的”。这有助于挖掘孩子的需求,评估孩子改变的程度。l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动态调整的,不一定要试图制定一个过于严格不动的目标。“改变的引发有时只是因为一件微小的偶发事件。”所以,改变就是目标,用持续的改变和不断扩大的改变来建立一个运动的目标。这也就是持续非线性特点的体现。没有顽固不化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咨询师。学校心理辅导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非自愿的、甚至是强迫而来的。这类来访者,焦点中称为“参观者”。他们大多数开始是排斥心理辅导的,这让很多辅导老师有挫败感。其实,我们心里应该明晰:孩
35、子这种情绪不是针对心理辅导老师的。只是由于是父母老师把他们“押送”来辅导老师这的,他们会本能地把心理辅导老师视为父母和老师的“帮凶”。对青少年而言,变化就是目标。我们不用怀疑孩子改变的需求和动机、不用怀疑孩子改变的积极方向、更不要低估孩子改变的能力和方法。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是什么压制了孩子改变的需求和动机、扭转了孩子改变的方向、打击了孩子改变的努力和信心。这一信念也是我们能够帮助参观者向消费者转化的关键。我们要知道,孩子发生改变,不全是辅导的功劳,而是孩子允许我们帮助他们改变;允许我们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期望和他们能够的改变。那么如何启动变化呢。l 做好“暗访”。对于参观者,通常我们都是和父母先交
36、流的。我们需要利用这个机会从父母这里收集个性化信息:兴趣爱好、最想做的事情、人生目标等,还包括哪些事情是要忌讳和注意的,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孩子。我们要虚心向家长请教,该如何和他们的孩子开始交流,谈哪些东西对建立关系比较有效。父母其实最了解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只是有时压力使得他们无法正常发挥或者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在交谈的过程中再不失时机地给家长真心的称赞,把孩子的一些好的表现归功于他们的努力和付出。l 把握好交谈的时机,压力是可以带来辅导需求的。这里通常能够给予我们最大帮助的仍旧是家长。很多时候家长来找是有特殊的事情刺激了,才来寻求帮助的,所以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辅导”是有其价值的。很多
37、时候孩子也会迫于某种事件带来的压力接受辅导,这就为进一步接触打开了大门。如果家长来寻求帮助的时候不是最佳的谈话时机,可以告诉家长,并教会他们学会观察,定期和辅导老师保持联系,辅导老师可以通过父母的反馈判断孩子的行为倾向,从而扑捉交谈的时机。通常交谈的信号可以是孩子情绪、行为上的异常状况出现,也可以是突发重大事件的发生。l 学会“以退为进”,懂得释放信号(尊重、关怀和真诚)。很多时候,我们会和孩子打“遭遇战”,在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面对“参观者”。此时,做一下事情是有益的:提供有限选择;把选择权交给孩子;通过一切手段释放友好信号。所有一切的背后其实就是“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有次一个班主任老师把两
38、个女生“扔”过来“你们好好和心理辅导老师谈谈!”转身走了。这两个女生一个是年级前三,一个是班级前十,经常不上课私下晒太阳、聊天。这次做好早操后两个人不去教室,在操场上逛。首先,我让他们坐下,并倒了杯水(释放友好信号)。辅导老师:现在上课,回教室不方便,你们可以随便参观一下我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我送你们去班主任办公室。(有限选择)自然,通常他们是会选择在心理辅导室“熬”到下课的。如果就这么坐着,他们可能会因为无聊而选择还是去班主任老师处接受一顿,可以预计内容的批评。(无效的有时常常是不断被复制的,我们很难停下来去做一些“不一样的”。)心理辅导老师:你们看,就这么坐着我们都很尴尬。这样吧,你们可以问
39、我三个问题,我试着回答,然后你们就可以走了。(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他们私下交流了几句,然后问心理辅导老师“你如何看待中美关系。”下课了。心理辅导老师:你们可以回教室了。学生:老师,你中午在吗?我们过来,你想知道什么,我们和你说。 当然,是不是你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就一定会接受你的辅导?不是这样的。有时,辅导老师说,你可以在这里坐五分钟,随便参观一下就回教室,有一些孩子是会选择回教室的。这不意味着你失败,只是他们选择了不需要辅导而已。l 夸张式称赞和借道式称赞(提升自尊,改善人际)。真心的称赞是永远不嫌多也不嫌迟的。和参观者打交道,很大程度上需要共情。而我觉得最高形式的共情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
40、看到来访者为目标付出的努力,看到来访者梦想对他们的价值和意义,这通常是通过称赞来传递的。对青少年参观者而言,对他们的梦想进行“肆意”地称赞是有帮助的。他们的梦想现实中通常都被家长、老师撕得粉碎,以致于他们自己都开始不相信和不敢想。要唤醒他们改变的动机,就需要唤醒他们梦想的力量。而这种称赞通常是需要夸张的,这种夸张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感”和“意义”的赋予。另外,不少参观者和父母老师的关系都是破裂的。这个时候通过我们的口把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欣赏和认可传递过去,也是有必要的。即使他们口头上否认,但内心也会松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一些称赞“人为制造出来”,当然制造的时候需要和他们个性化信息有效结合,不能没
41、有依据或者完全捏造。这取决于对孩子整个人的认识和把握。l 用辅导的思路不用辅导的语言。学生辅导很忌讳“正襟危坐”,尤其对于“参观者”。如果他们感觉到这里很严肃,太压抑,他们会果断地拒绝一切,这也和他们这个年龄段承受了太大社会压力有关。所以在帮助学生参观者时,特别要懂得幽默。在开始阶段要慎用“辅导语言”,要用他们的沟通方式和他们对话。孩子不愿改变,只是因为“无效的”一直被沟通者坚持着。而其背后往往是辅导者或者父母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关注,只关注他们关注的东西。只要我们暂停,用心来向孩子学习,开始关注参观者的“关注”,全身心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才能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做一些不一样的”核心就是把关注点转回到来访者身上,这一定会给我们和参观者沟通带来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