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1133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后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文言文因为其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应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以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为基础,并借助工具书和课内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帮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更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步骤的达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在品读句子中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课堂实施来看本课在教学上遵循了学习古文的步骤:诵读文章、了解字词意义、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读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一、学习中

3、忽视了学生的自读自疑。对于对文言文并不十分熟悉的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疑惑。那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一些自己能够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老师的串讲所导致的乏味。可以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先让学生凭借工具书以及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学。然后再就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到小组讨论中去解决,并鼓励学生充当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或许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老师牵着走。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草草了事。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理解课文大意上本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大意”。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学习能力较为强的学生占有了话语权,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训练。三、课堂教学环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够明确。本课在理解文章内容时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听”以及“伯牙不复鼓”这两个方面来谈。通过诵读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钟子期善听的表现,却没有提升到他们“知音”这个层面。而重点品析“知音是什么?”时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领悟到”,那么对学生理解“伯牙不复鼓”会更有帮助。对学生读懂伯牙绝弦时的悲伤有帮助。而同时,在品析“伯牙不复鼓”的环节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思考“伯牙为何绝弦”?这就显得本课环节不够完整,学生的认识水平没有得到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