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069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文题目: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学生姓名:钟远均专 业:数学教育班 级:10级数学教育学 号:10835316指导老师:黎 琼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二零一三年五月 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门极富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已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教师在具

2、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发掘,并体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AbstractPrim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s a highly enlightening mind, cultivat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of courses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Creativity is t

3、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end of primar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of teaching activities. Every student has a degree of potential innovation capacity,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explore in a specific mathema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as reflected in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ctiviti

4、es, teachers should be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n job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the design, in practi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Innovation capacity;Training目 录(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

5、词一 绪论1二 对学生创新能力认识2(一)何为创新能力2(二)什么是学生的创新能力21.发现的能力3.迁移的能力3.创造发明的能力3三 分析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4(一)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4(二)观念的多样性4(三)思维的灵活性4(四)思维的独创性5(五)认识的新颖性5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6(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6(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国家、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希望所在6(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6(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7五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一)确立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8(二)指导动手操作,培

6、养学生的创新精神9(五)鼓励质颖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六 结论12参 考 文 献13一 绪论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也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重点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二 对学生创新能力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7、,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抓好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何为创新能力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任职与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即: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创新能力既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又是一种产物,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征。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

8、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也包括已有的,但对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二)什么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很窄,实践经验也很少,要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很不容易。那么,是否就认为小学生在校学习,就只能接受前人知识,他们学习的过程,就只是接受掌握知识的过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呢?其实不然,每一个小学生

9、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的能力、迁移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发现能力、迁移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创造发明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最高追求。1.发现的能力发现能力就是能够发现本来已经存在,而就个体而言是新的东西,如学生能够自主提取先前的技能以独立地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例-规法,给出各项规则的若干例证,让学生通过发现学习,独立地从例证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例如在教学物体与图形时,学生本不知道正方体有六个面,而且六个面都是相等的,但是,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能够发现正方体的这一特点。这正是发现的能力的体现。.迁移的能力迁移能力是指从一种学习结果向

10、更高一级的学习结果迁移。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例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整数除法,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和试商方法,着重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创造发明的能力创造发明能力是指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发明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最高追求,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培养创造发明能力的过程是

11、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人的创造潜能可以通过人的创造行为反映出来,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创造行为是人的创造发明能力的外在表现。三 分析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就有了依据,而不会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分析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可以让我们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导航。 (一)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学习中,既要促进知识的增长,又要使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得到发展,有创新能力的小学生对问题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小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幼儿时期就发芽了,通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就可以科学技术的发明以及艺术创作的活动。因此,在

12、学习指导过程的引导阶段,应该向他们提供间接经验,或提供信息,来诱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 (二)观念的多样性 学生观念的多样性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观念或较多想法。小学生在教学的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其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特性和新颖性才逐渐发展起来,观念的多样性也逐渐丰富。 (三)思维的灵活性 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的思维特征,称之为思维的灵活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思维灵活性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尽量避免让学生单线思考,要锻炼他们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13、遇事要沉着冷静,审时度势,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出及时恰当的处置。在学习中,让学生训练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如在每一学科内部,前面的经验往往是后面问题的基础。 (四)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性独立思考创造出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形态。学生有追求新、奇、异的心理倾向,只要努力培养锻炼,让自己的感情愿望自由表达,养成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良好习惯,不要人云亦云,无论是学习、思考,还是游园、娱乐,都应努力寻找独特性,张扬自己的个性。 (五)认识的新颖性认识的新颖性,就是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和常识,而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

14、突破点,必须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经常能够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由于在学习上以及在日益复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向他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问题,促使他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根据学生作出类似反映的频率,可以检查出新颖性的程度和水平。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小学的课堂开始,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

15、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学抓起。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国家、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希望所在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

16、们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希望所在。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对全民族进行素质教育的灵魂。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 21世纪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和先导而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世纪,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求得和谐发张,就必须站住自己的脚跟。“创新则存,不创新则亡”。面对发张速度越来越快、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社会,我们任何一个人,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不可缺少应变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方

17、向一方面创新是贯注着学生主体性的自觉活动的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正是其主体性发挥的标志。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片面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忽视思维的过程;照本宣读,忽视学生的学;重视考试的分数,大量填鸭式的题海战术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8、才是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五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自主体验的平台,把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地融入课堂呢?要认真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想象,学会动手、动脑,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一)确立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原则。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本是双边活动,自然存在着学生的参与。这样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学

19、生参与的积极与否,参与程度的强弱,参与范围的大小,无一不影响着学习效果。在那种以演示代替学生操作,以暗示代替学生思考,以条文叙述代替实验推理,以问答代替启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的成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使学生领悟数学思维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揭示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常规教学步骤是:让学生用圆形物体比着画一个圆;剪下圆形纸片对折,由不同方向的折痕交点引出圆心;从圆心向圆上画几条线段并量出长度,由量得的数据基本接近推测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同圆半径相等在上述过程中,虽然

20、学生参与了画、剪、折、量等活动,但所有程序都是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去操作的,并非学生根据已有的现象和材料作出的推断和选择。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全由教师指挥和摆布,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改变了上述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凭手画一个圆,当学生几经尝试仍无法画好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要求以一根线绳,一节铅笔头,一颗圆钉为工具画圆,并且安排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如何使用工具,如何画得又快又好等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交流时学生谈到:画圆时,图钉要固定,线绳要拉紧。这反映出学生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及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相等有了丰富的感知。这种感悟不是靠教师的指点去量出来的,而是学生的主观能

21、动性与客观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比按照教师的安排下被动进行操作获得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有价值得多。学生依据“画圆时线绳长度始终不变”的感性认识,概括出“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创新,其间的每一步判断和推理,都闪跃着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的认识规律科学地统一起来,摆脱了教师步步紧跟、处处点拨的被动状况,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 (二)指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2、操作学具,能改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发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的学生发现:不用书本的方式也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3、即用一个梯形把它割补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2高(即中位线高),还有一个平时较好动、调皮的学生又发现:将梯形连接对角线,分成两个三个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也能很快推导出来。此时,我表扬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做法,让他们感到创新成功的喜悦,树立创新信心。 (三)诱发求异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对智力处于开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而此时学生能否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有找到的窍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24、,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求异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便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进行解答,永安水利工程队要挖一条24千米长的水渠,头2天已挖了全长的40%,照这样算,还有几天才能挖完?常规解法24(1-40%)(2440%2)3天;解法24(2440%2)23天;解法1(40%2)-23天;解法(1-40%)(40%2)3天;解法240%(1-40%);解法240%23天;解法是最佳解法,可算是一步登天。设计这样的练习,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在解法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做到“独到”和“最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

25、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好奇心是人类的天赋,“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一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 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我用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都

26、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长方

27、体的认识”一节,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 试想,他们课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五)鼓励质颖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那些有创见的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这样才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有的学生便提出,能否转化成归一应用题或倍比问题的解题思路呢?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气氛更加

28、热烈,学生们想了又想,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与归一应用题,倍比问题,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把知识清清楚楚地串成一条“线”。其实,学生的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创新,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创新力。 六 结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参 考 文 献1 王启东.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数学通报,2001(1):40-502 康德山 对中小幼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113 王小扬 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第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