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议文本的解读与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议文本的解读与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字当先,别让课堂输在起跑线上小议文本的解读与设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个“理”字轻轻松松犁去了田间的杂草,也理顺了心中的纷繁思绪。一个“归”字,让作者收尽了月夜的无限柔美,也收获了心底的一份坦然。凡事,理则顺,顺则通。事情亦然,文本亦然。当执教者遭遇文本,思维的痕迹,闪动的灵感,激荡的情怀,无一不影响着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重走自己阅读体验的过程。”只有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读进去”又满载而归地“走出来”了,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教材的过程。我在这里且把教师在文本中走的来回称为“理
2、”。那么拿到文本,我们到底该“理”些什么呢?一、“详情度理”解文本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的解读就是应该在起跑线上,怀揣着一颗享受的心,在枪声响起之后,慢慢踱步,细细品味,深深感受。 1、“理”文本地位每一篇文本都是在编者的安排下,以既定的身份进入学生和教师的视野的。阅读对象中的学生是以自己的真实内心和认知方式来面对文本,但作为教师阅读,就不能以自我感受来解读文本,而要树立几个大前提,再进入文本。首先我们要关注文本所在的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点首先应体现在文本解读中。中高段的文本在篇幅上有部分相似,还有些文体也相仿。如说明文的单元从三上已开始出现,四、五、六
3、学段也都有安排,不同学段学习说明文的能力和要求都不同,教师在解读这些文本时就应该以学段要求为准则,而不能所有同类型文章一视同仁。又如四下夜莺的歌声,篇幅很长,文章许多细节和场景描写都很精彩,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笔者所在区教研室就曾经开展过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同一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实施。空城计在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教学演绎下,呈现不同的课堂。同是一篇文本,教师针对不同年段进行不同解读,收到了恰如其分的教学效果。其次还要关注文本在单元中的地位,即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两者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重在学习略读、浏览的策略与方法。因此,教
4、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应再细细追究各个语言点,而要将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以往我们较多地研究精读课文,以致现在许多教师将略读课文解读等同于精读课文,这样就把两者混为一谈了。2、“理”语言材料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因此在解读时尤其要关注文本的语言。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心境,会将语言进行不同形式的组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将原本散落在全文各处的语言珍珠重新串联,让学生体验“项链”原有的华贵面目。松鼠这篇文章以其“活泼、盎然”的语言风格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欢。与这篇课文同在一个单元的是鲸、新型玻璃,如果教师未细读文本,未发现他们之间语言上的迥异,那么课堂的设计必
5、然让人觉得走入了“陈列室”。文章中的很多语言都是围绕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来写,“人格化”的溢美之词闲散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如“它们面目清秀,玲珑的小面孔”“松鼠快活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它那个样子不像是在找食物,倒更像是顽皮的孩子在做一个寻找宝藏的游戏”。这样的看似不经意的,却着力点准确的语言,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就应该找出来,好好寻味一番。值得“一理”的语言种类比较多,可以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如小英雄雨来表现雨来顽皮机灵的一系列的比喻句;可以是串联整篇课文内容的语言,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概括各段内容的句子;可以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万年牢中三次写到万年牢的句子;还可以是重点部分描
6、写细腻的句子,如记金华双龙洞中描写过孔隙的细节。低段课文,我们可以理贯穿全文的重点词语或一类词语。3、“理”行文线索每篇文章都会有一条隐含的线有时候可能不止一条,正是这样的“线”的存在,才使文本一气呵成。读着文本,我们就要沿着语言痕迹,追寻那条线,找到了那条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如文章一样浑然一体。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线”,记叙文,我们可以顺着事情的发展探寻;记人的文章,我们可以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出现步步深入;说明文,我们可以根据所介绍的几方面个个击破;散文,我们可以沿着作者的情路深入体会。有时候,作者还会很巧妙地把暗线穿插在文中,尝试着多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还是能“慧眼识线”的,如记金华双
7、龙洞很明显是以游览为顺序,但细细体味作者一路的心情,我们会发现,那条潺潺的细流一直跟随我们,如果将这细流穿在教学中,那么课堂将别有一番风情。4、“理”写作特色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路、文路、学路”的高度统一,所以不要一味地觉得解读越深刻越好,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角度不一定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或感兴趣的。所以我们除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外,还要试从学生一方来看教材。“学生适合或喜欢从文本中学什么”是教师从学生角度解读教材的思想起点。理出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能使教学充满浓浓的语言味。如说明文常用各类说明方法来描述事物,有时还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说明事物表现得很有意思,这种写作特色是要带学生好好
8、感受琢磨的。又如写人的文章,有时候语言的大量描写能丰满人的形象,夜莺的歌声,就要带着学生读小夜莺看似天真又一语双关的语言。总之,凡是文本中能让学生可以模仿写作的点,我们都应留意。5、“理”框架结构对于学生来说,由段到篇的训练是一个飞跃,有些孩子在这个阶段适应特别缓慢。如何带着学生走好这段过渡期,教师就在解读文本时,就应该有一个“结构意识。”四下的第三单元导读有对“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求,而在这之前,教材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一直未涉及。少了浙教版中系统地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我们是否能让孩子成功掌握这项本领呢?每篇教材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和谨慎改编过的,所以文章在结构上定是清晰的。先写什么,后写什
9、么;每块分别讲什么;重点讲什么,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有了对文本框架的驾驭,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大气的板块组合,而不是零敲碎打。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表达的情感很强烈,可情感板块组合很明显:丧父之痛为父自豪呼吁和平。有了这样清晰的三大板块,教与学的思路定然清晰。6、“理”情感表达解读高段的长篇课文,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触,文章可以找的点很多,但很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又常会有“面面俱到”的担心。解读教材时,我们可以有很多感动的地方,但反复阅读后,我们必须要归结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情感的表达。任何一篇文章无论情节多曲折,文路多复杂,最终总是要透过这些表
10、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所以归结到“情”上,不至于把文章解读得支离破碎。如山中访友,文本字字珠玑,处处尽显美意。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我”视山如友的情意,就能带着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亲密无间,情深意重,物我两忘,而文章的语言训练也能与情感熏陶高度融合了。理顺情感的表达,就要在解读文本时不断地追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是想通过此文向我们表达什么情感。如果对于作者写作的意图明了了,那么教学的主轨道就不会偏离了。但对文本的情感或蕴含的主题,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读出另辟蹊径或高深莫测的味道来,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方式。教师要把握一定的尺度,立足于文本内涵,在文本极其丰富多元的价值意义中挖掘对学生生命
11、成长起积极作用的教育因素。二、“迎刃而理”求设计有理则顺,道理明,思路清,教学合,课堂必精彩!解读时做足了“理”的功夫,那么相应的教学设计就是流畅得多。1、 组块教学解读时已把文本理清理顺,这样就能从文本中提取需要的材料,重新组成有内在联系的板块,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低年级文章中,有些短语对于文章表达很重要,但对学生又有一定的难度。将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一个教学板块,能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有特色的语句,解读后找出来,经过重新组合设计,会加快学生的思维速度,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自然之道一文,细细品读,我们会找到一系列描写幼龟、食肉鸟、游客的句子。文章在组篇时是交叉
12、在一起写的,但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将三条线并排进行,在前后对比中感受我们破坏自然之道带来的后果,学生的会受到更大的震撼,而那些重点和有特色的语句也被重点落实。组块教学打破了文本原有的组织,根据自身的解读将需要的元素重新搭配。跳出文本教文本,文本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就能被高效地利用,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就能大大提高。2、 剪辑教学在解读中了解了要给学生什么,就能大胆剪辑需要的材料做最有效的教设计。文章的语言特色特别明确的,就从语言入手;文章的情感尤为强烈的,就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文章条理明确的,那就带着学生学会梳理。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可能会以“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作
13、为主问题,这样的设计看似主线突出,但免不了要在原地打转转。如果我们在解读中关注到了文章描写西门豹的特有的语言,就能从中剪辑出一些精彩的片段来。以下是一个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师:西门豹找了一位老大爷了解情况。这段是一问一答,注意这个问和答的特点。现在我扮演西门豹问,你们扮演老百姓答。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复述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这话是谁说的?(学答)新娘是哪儿来的?(生答)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生答)师:接下来,你们问,我答,你们要注意听我的答案和你们的答案有什么不同。生:这是怎么回事呢?师: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生:这话是谁说的?师:巫婆说的。师:你们发现我的回答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引
14、导学生发现,老师回答的是每段的总起句,是把回答的意思先概括的说,而学生的是详细地说)师小结:很好,人家问话,你的回答首先要简明扼要,然后再作详细叙述。我们发现这样的剪辑教学,是将重点放在需要用力的地方。所谓需要用力的,当然是作者叙述最细腻,读者感受最深的部分,针对挑选出的“肥肉”,我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规划有梯度的操作体系,对于各个环节充分展开,这样学生经历了具体的语言实践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提高了。但是如果没有细致“理”过文本的语言特色,是绝对设计不出这样精彩的教学的。3、 顺势教学很多的文本有他内在的条理性,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应该顺势而教。
15、细读文本之后的“顺势”而教,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不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处理。情感突出的文章,就能在情感体验的步步深入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共鸣。事情脉络清晰的文章,就能在事情的进展中,体验情节跌宕的新奇感。表现人物的文章,就能不断地走入人物内心,达到从陌生人到友人的飞跃。如有位老师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与中国人迥然的文化差异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学生想知道德国人到底是怎么养花的,奇在什么地方?老师就顺学而教,带着学生读出了五个“奇”,整堂课以读串讲,自然流畅,文意兼得。如果老师事先没有理出这些奇,他是没有办法带着孩子们走进德国的大街,去花海中尽情畅游的,当然也没
16、法这样信马由缰地驾驭课堂的。三、“气壮理直”需钻研如何习得“理”的本领,我想这是硬功夫,还是要花一番精力的。1、 博览群书虽然小学的文本呈现给我们的都是比较短小的,对于我们而言又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但若要高屋建瓴地从各个角度解读文本,就需要考验我们的历史、地理、科学、古典文学、古汉语等种种知识储备,试问我们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吗?每一篇课文都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博览群书,才能在解读中读出更深厚的东西来。2、 啃透教材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啃”,必须做到手不释卷,熟背课文。只有对教材读得透彻,完全走进去了,思维不断闪现灵光时,才能设计出有新意的问题来,才能将学生带进文本中。3、 少点拐杖文本解读还多需要一些独立的勇气,不要过早地接触教材和教辅资料,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眼光理解文本。确定自己“黔驴技穷”了,再对比参照,长此以往,才能出现有创新的解读。4、多点创作创作是解读后的另一个境界,只有自己经常动笔,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将文章改成诗歌的形式;用散文化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凸显;用有趣的故事将生字巧妙地串起来只有文学底子厚实了,才能在解读之上别出心裁。走进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充满期待的起跑线。短短的一条线,我们为之要做的准备却很多很多。在跨出这条线之前,你想好了吗?你打算如何在跑道上留下你潇洒的身影。我想,还是多理理思绪,这样或许才能在终点赢得祝福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