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3647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溯“有效”之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堂提问追“有效”之根 溯“有效”之源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法。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点击山重水复疑无路】当许多语文教师聚在一起,常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抱怨”:“年级越高上课反而越没劲,提的问题都没有人举手回答。” “课前大概也没好好预习,问题提出来,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是的,上课的时候就那么几个好学生能配合,其他人叫起来,一句话也没有。” “只有

2、叫学生朗读时还有点激情,其他问题提出来,沉默的人比举手的人多多了” “是啊,对于一些发散性问题,我总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引导,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课堂还真难啊!” 其实,反思自己的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每次我把问题提出之后,课堂上总不能看到小手如林的情景,举手的同学总是寥寥无几。是学生的原因吗?追根究底,还是应该从教师的提问方式上去找存在的症结。审视当今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现状,主要症结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1、 问题繁多而不清晰。2、 问题不能面向全体。3、 问题不够新颖有趣。【寻求策略有效提问,良辰好景初遇】我想这些无效的课堂提问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摆脱目

3、前这种无力的状况,走向高效呢?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立足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1、围绕目标,不枝不蔓。有效的问题应该是围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着眼于以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师的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的“板块”。笔者以下面几篇课文为例:课 题 设置的“主问题”设计的目的鱼游到了纸上课文几次写“鱼游到了纸上”的?作者三次写鱼游到了纸上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在第一环节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围绕问题,学生可开展小组学习,也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太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这个问题

4、涵盖整篇课文,根据文本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整体。一面五星红旗课文怎样表现“我”的爱国情感?可以看出“我”的爱国情感的每一处句子都是文章的重点句子,需要细细品味,而这个主问题很好地把几个碎问题都给连接起来了。七颗钻石从水灌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学生梳理文本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这个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普罗米修斯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惩罚”的可怕?尽管有机会逃离苦海,但他依旧在磨难中煎熬,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呢?在学生感受惩罚的“可怕”和普罗米修斯的“不怕”时,深入普罗米修斯的内心情感,让英雄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丰满。以上几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总能抓住一条主

5、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把一些零碎的问题整合成一个或两个“主问题”,让学生有序地对文本进行研读、思索、回味和积淀,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2、紧扣文本,循循善诱。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时,为让学生体会纪昌学射的艰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我细读文本,然后紧紧抓住“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这个句子来设置问题。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什么是“注视”? 生:就是非常认真地看着,眼睛一眨也不眨。 师:这样长时间的看着一个东西,眼睛会有什么感觉? 生:眼睛会酸酸的,可能会留下眼泪呢! 师:可是纪昌一看就是整整两年啊!从这里,你体会到了 生:他是个有毅力的人。

6、 生:他非常得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师:知道什么是“梭子”吗?(解释,看图片)“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就是说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生:梭子这样摆动,眼睛又不能眨一眨,我觉得这样肯定非常辛苦。生:纪昌躺在织布机下面,需要忍受严寒酷暑,我想那可能只有神仙才做的到吧!师:同学们,纪昌不是神,而是人,面对这样的环境,难道他就不会厌烦、不会累吗?每当这样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表看法。)师:是的,因为纪昌牢牢地记住了飞卫的话(读):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那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啊!在这里教师善

7、于挖掘文本深处隐藏的“艰辛”,问题从文本出发,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物的品质,让人物形象贴近生活,贴近本真。3、关注细节,巧设疑问。在课堂上,当我们满怀期待,等到的却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有些思考甚至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或者错误的,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只有关注这些细节,紧追不舍再次发问,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举一反三,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教学片段二:只有一个地球师:同学们,现在请你听老师读文章的第2到4自然段,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好像看到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即将消失,我还听到地球在拼命地呐喊?师:地球在拼命地呐喊?它在喊什么?请你大声

8、喊出来。生:人类啊,请你们不要再这样做了,我如果被破坏了,你们也会生活不好的。师:不仅仅是生活不好,你们将无处安身了,你们将无家可归、无路可走了啊!生:我仿佛看到一群人在砍树,还有一群人在喊“救命”。师:你是怎么把砍树和救命联系起来的?生:砍了树的人们在后悔,因为他们遭到了报应师:他们遭到了什么报应?生:地球即将毁灭,他们将失去自己美丽的家园。师:孩子,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生:我看见我们的绿色地球最后变成了黄色。师:我知道了,那是沙漠,这时候人们在苦苦哀求,可是晚了,来不及了。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生成问题,引领着学生们一步步地透过语言文字,走向了文本深处。通过

9、激活、调取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去感悟词语中蕴含着的丰富内涵,让“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更加鲜明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二、面向全体,掀起一片思潮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优秀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要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下面以六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环 节 问 题 的 设 计一、质疑“美丽”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2、看到题目你有什么要问吗?二、初识“美丽”1、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2、自读第一自然段,她的美丽首先表现在哪里

10、?三、解读“美丽”1、认真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哪些语句能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2、认真阅读这些话,你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哪个词或哪句话?3、此时,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那白净端正的脸庞,还在于 。 四、升华“美丽”1、读读第五、六自然段,看着这一个个数据,你最想说什么?2、此时,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那美丽的容颜,那用于献身科学的精神,她的美丽还在于 。五、定义“美丽”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2、如果现在请你给“美丽”下个定义,你会怎样写呢?不难看出,上述问题的设计绝大多数是理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面向全体学生,但对于一些潜能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教师只有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认

11、知水平的结合点,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并且让“优生”去带动一些潜能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低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如上述例子中的“看到题目你有什么要问吗?”“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等,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如上述例子中的“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果现在请你给美丽下个定义,你会怎样写呢?”,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课堂,人人都有提高。又如我在

12、教学翠鸟这一课时,出示下面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里?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在这个比较过程中我把朗读句子留给后进生,帮助后进生熟悉课文,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再把理解作者用词的绝妙之处留给优秀生,这样能帮助优秀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打开思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提高。三、亦庄亦趣,开启一扇慧门当学生面对与他们有较大距离的文章,教师不妨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提问,或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形成学习的“动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请看著名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

13、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片段: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哇?生:(一愣)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如果我们这样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草”?“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枯和荣又是什么意思?”这就变成了简单枯燥的学习检查,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可在这个片段中,于老师这么幽默风趣的一演、一问,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也大大加强了言语表达训练的力度,真是“问”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啊! 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文本,倾听学生的心声,抓住那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沿径探源、批文入情,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