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396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专业视角去读懂课文 为学习语言而取舍内容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教什么”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学习阅读,包括习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练就阅读能力、获得审美体验,并在阅读揣摩的过程中汲取书面语表达智慧、精进书面语表达能力。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两个“读懂”:一要读懂课文;二要读懂学生(即读懂学生要读懂课文需要哪些帮助、指导、点拨其实质是站在学生立场,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要知道什么和怎么知道)。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以专业视角读懂课文和学生、确定“教什么”。本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阐述之。一、以专业视角读懂课文教师要融合成人

2、视角、教学视角和儿童视角读懂课文,以备教学生读懂课文。成人视角。教师这个“成人”是专业读者,要读出共性和独特见解。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以下简称“此文”)是季羡林先生“经过了三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重返“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1”的哥廷根后写的一篇奇特的散文。1.内容奇特。此文应该写于1983年在季先生再访哥廷根之后。季先生“四五十年以前”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对德国人养花的“境界”感到“颇耐人寻味”,时隔“四五十年”后的1983年的某一天,“又到了德国”,触依旧美景而感怀万端,写下这一篇华丽隽永的散文。季先生感怀万端只“一瓢饮”,在很多“美丽”

3、的东西里,只写“美丽的花”以“美丽的花”反映异域(德国)风情之“奇”和风景之“丽”,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更有意思的是,作者以宏大的议论发端,以悠渺的情丝作结,实耐人寻味。短短4个自然段503个字(含标点)就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写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2.思想奇特。之所以说此文“思想奇特”,是因为其所蕴含的“道”既直白又曲隐、既单一又多元。道之“直白”与“单一”,即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明明白白地写在文章中;但是,作者却“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耐人寻味”是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本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直白的、确切的,为什么“

4、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呢?更奇怪的是作者还在前面加一个副词“颇”,表示“很”)。为什么作者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而不说“这一种境界是十分理想的”(如果以“直白”意一以贯之,应该如此表达)呢?这是“曲隐”之处。道之“多元”,即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为什么以宏大的议论“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为文章的开始,层层逼进且句句聚焦由“爱美”聚焦到“美的东西”之一“花”,又由“花”聚焦到“爱花的民族”之一“德国”,是否表达了对“爱美”的赞许、对“花”的赞许以及对“德国”的赞许?而文章又以“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结,真个意味深长。要读懂这些,非读作者的

5、留德十年不可。3.形式奇特。文章的“形式”是需要教师“教”的。一是体会课文中有关词句的“表达效果”;二是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是揣摩和推敲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用心着意。4.结构奇特。文章四个自然段,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起,以议论“人的天性”之“爱美”的宏大议题着笔,层层推进、句句聚焦至“德国”,自然过渡引出下文。承,叙述“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吃惊”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的坦荡直爽(女房东的回答:“正是这样!”)以及花山花海姹紫嫣红!转,由“吃惊”自然转为议论

6、(“寻味”),道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合,合于眼前“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又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而直抒胸臆“多么奇特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文章至此,本已结束,但由于是“又到了德国”,所以自然“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而“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既扣“起”又触“承”,实意味深长。5.表达方式奇特。此文表达方法是极丰富、极具表现力的,把“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法融于一身。如,第四自然,描写“刚一下火车”主人来迎接的情景,补充说明“美丽”,描写“抬头一看”之所见而自然生感议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最后抒情“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

7、一个思乡的梦”。如此,情、景、理相融,人、事、物相谐。6.遣词造句奇特。此文语言精准、华丽,极具表现力,如,第一自然段三句话严整缜密、“句句”入扣,从“爱美”到美之“花”、从“爱花”到爱花中占重要的地位之“德国”,自然引起下文。其中,第一句“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客观而中庸,大气又柔和,皆因“大概”“也算”“吧”三词之修饰。如果表达为“爱美是人的天性”就难免让读者有盛气凌人之感。教学视角。教学视角是“教”学生“学”的视角,即要读懂编者意图,还要阅读相关材料。1.读懂编者意图。编者意图除了反映在所选之文上,更直接反映在教科书的“单元导读”和课后练习设计上。它们都直接提示“教什么”(也提示“怎

8、么教”)。教学首先要领悟编者意图,教出编者意图(教好教材普通教师);然后“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用好编者意图(用教材教优秀教师);直至“跳出”编者意图,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一流教师)。2.读懂相关材料。只有把一篇文章放到作者创作的小背景以及作者身世的大背景中去读(知人论世),才能真正读懂。作为教师,因为要教学生读懂,所以要更懂、真懂,并且与学生一起阅读那些相关材料而至“不需教”。如,要真正读懂此文,非读留德十年不可。此文表面是描写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花景之奇丽,赞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实际是表现德国民族风情之奇特,抒发作者对四五十年以前自己在德国留学十年生

9、活的一种“浓浓地糊在心头”但又“有说不出的味道”。季先生1935194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那十年,有“确实像我自己的母亲一样”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的照顾、有“要把自己毕生最专长的学问,统统地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我”的慈父一样的西克教授的教导、有“如花似玉的”伊姆加德小姐“依依不舍”的苦涩恋情,还有忍受二战之痛、思国念乡之苦只有细读留德十年才能真正走进“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才能参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之隐藏深意。比如,“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中“花”指什么?除了实指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都可以欣赏到的花,也许还指美妙又苦涩的爱情吧;“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10、”中“乡”当然指季先生的祖国故乡(参看人教版六上课文怀念母亲)在德国留学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的“家”、“故国”和“故国的朋友”;然而,当季先生毅然离开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回到祖国的日日夜夜是否也在“思乡”“思”德国哥廷根这个“乡”?是!因为“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这个“第二故乡”里有“确实像我自己的母亲一样”的“我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每每“回忆起她来,就像回忆一个甜美的梦”;还有“那个宛宛婴婴的女孩子伊尔穆嘉德(“伊尔穆嘉德”是再返哥廷根中称呼伊姆加德的引者注)”,怎么不让“我”魂牵梦绕、思绪万端啊。儿童视角。教师要了解儿童所能“读懂”,更了

11、解儿童所“读不懂”。阅读教学中的“懂儿童”就是懂儿童的“不懂”,针对“不懂”施教,指引儿童自己想办法或同伴互助地解决“不懂”。第一,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读不懂”的。第二,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要提出来。如,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描写所见之花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第三,要把握好由“不懂”到“懂”的度。二、为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取舍教学内容综合“读懂”与“读不懂”的,铆定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取舍教学内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着力教“怎么写”。一般程序是读想用。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读有指导地读。朗读。教师要帮助学

12、生全身心地感受语言、积极储存语言材料以汲取语言智慧。默读。默读才是阅读能力获取信息、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悟得表达方法和提高阅读速度生长的沃土。尤其到第二学段后半期,没有默读就没有阅读教学、没有高质量的默读就没有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第三学段,大致有以下三项常规作业:内容方面,如,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是怎样联系结构起来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想);形式方面,哪些语句特别有意思、这种“意思”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细细领悟基本表达方法的效果;创新方面(质疑问难),哪些地方读不懂、有什么疑问。想。一是学生自主地默读思考、质疑问难、同学交流,这是基础;一是教师基于“基础”的点拨,提升学生的想,这是再上

13、一层楼。二者相辅相成。以第三自然段教学为例。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句前序号为笔者所加)此段教师点拨、提升的点主要在聚焦“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1.体会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可以采用问题引路,如,找出描写德国街头风景奇丽的句子,想像画面、感受风景之美,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1)抓关键词,通过比

14、较、揣摩等体会其表达效果。如,问:“姹紫嫣红”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轻松地回答:写出花的颜色丰富以及近义词:万紫千红、五颜六色,等。教师可以追问一句:作者为什么不用“万紫千红”而用“姹紫嫣红”?“姹”“嫣”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从汉字本身来理解“姹”与“嫣”,同时指导学生识记书写这两个字(“姹”和“嫣”要求“会写”)、积累这个词。姹,形声字,本义,美女2(玉篇女部“姹:美女也。”说文“姹:少女也。”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解释为“美丽”)。从古人造字来说,姹和嫣都与女性有关,不是指美女,就是指女性的美好笑容。识汉字(词)是识古人造字之用心,阅读则是识作者用汉字(词)之用心。这样,“姹

15、紫嫣红”就不仅仅写“颜色丰富”了(要说颜色丰富,还有比“万紫千红”更丰富的吗?季先生也用过“万紫千红”来形容花的,即在夹竹桃)。这样一琢磨,“姹紫嫣红”除了写花的颜色丰富,还写出了花的如美女般的、如美女笑貌一样的形、貌、姿、态花之妩媚妖娆,更赋予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像对美女般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如此感悟着、想像着去朗读;又朗读着去感悟、想像。2.了解段落结构、领悟表达方法。如,问:这个自然段除了写花景奇丽外,还写了什么?与“花景”有什么联系?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其段落结构,生成板书:承接上文、引出花景议论亮明观点姹紫嫣红的花景描写描绘美景说明“花景”之独特

16、,引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明或叙述回应题眼,自然过渡生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旨议论揭示“观点”内涵学生做笔记,并对照笔记再次默读、默想这样表达的好处。正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悟得“涵义”,还要引导学生做“大多数人”之外的少数人,一起揭示“形式”这个“秘密”,汲取书面语表达营养,以强自己书面语言运用之筋骨。用。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看得见的、工具层面的用,我把它称之为物质之用;一层是看不怎么见的、人文层面的用,我把它称之为精神之用。物质之用与精神之用融合亦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成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生命存在,这才是语文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1)物质之用,即迁移阅读或表达,运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或用笔思考主动摘抄好词佳句甚至段落、创设相应的情境迁移写作。(2)精神之用,则表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即积极向上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丰富坚韧的心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物质之用与精神之用融合,实现阅读教学乃至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以上三个方面是贯通的、整合的读是基础,想是关键,用是目标。参考文献1季羡林.留德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2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