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2406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可见,挖掘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且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开发课程资源。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语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应有之举。一、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分析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可分:教材中资源和学生生活中资源。(一)教材中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比例的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实验教材第六册为例,教材本身蕴

2、涵的民族文化资源可分成这几类:1、词句类。有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佳句(如13课课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各类俗语(如歇后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语文园地三、六“读读背背”中的谚语)等。2、古诗类。如第一组、第八组的古诗两首,及“语文园地” 中的一些古诗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3、寓言类。第二组(第9课)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4、 故事类。可以分:成语寓言故事故事。(第10课惊弓之鸟,“语文园地三”买椟还珠)古代名人的故事:第八组(第30课)西门豹,选学课文:除三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第八组(第31课)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二)学生生活中资源。指学生所在地的乡土文

3、化,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学生外出接触到的民族文化资源等。二、小学语文课程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以教材为基点,课外为辐射,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基本策略有:(一)找准点、本土化教材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语文教材最基本的元素是字、词、句、段、篇,这也是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立足点。在开发资源时,首先要善于在教材丰厚的材料中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其次要以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形式进行,拉近学生与材料的距离,即做到本土化。1、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造字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无论是识字教育,还是各年级的写字教育,都应立足汉字本身的特点做文章,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1)体会汉字造字美。

4、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汉字从“象形”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简体字”等主要演变过程;对一些有特点的象形字、形声字进行解析,让学生了解汉字丰富内涵、感知古人创造汉字的智慧。(2)欣赏汉字形体美。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端庄的楷书,飘逸的行书,行云般的草书等,让学生在临摹、交流中感受,领略书法艺术的美,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案例: “水”的识字教学1、教师课件出示河流。2、课件显示“水”字的变迁。(感知古人创造会意字的智慧)3、介绍象形汉字的特点。4、学认,学习书写, 怎样记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汉字字形记忆)5、说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水?给“水”字扩词

5、。(把识字与认识事物了解传统文化结合起来)2、通过古典诗词的诵读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们既是文学,又是历史、地理、哲学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中的古诗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开发丰富的古诗资源,以丰厚学生的素养。具体可以根据古诗以下特点进行开发:(1)感受古诗节奏美。古诗的结构富有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如律诗。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一些节奏明快的古诗,多诵读、多积累。(2)欣赏古诗色彩美。许多古诗就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王维的诗等。可引导学生读画结合。(3)品味古诗意境美。不少古诗包含着

6、丰富的感情,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有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如友谊(赠汪伦)、思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有抒发爱国情怀的,如许多边塞诗(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励志的等等。 (4)体辨古诗哲理美。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如朱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人做人道理,教人如何学习。(5)感知古诗生活美。古诗有描写古代劳动人民艰辛劳动的,如悯农、江上渔者;有表现节日风俗的,如元日、乞巧;有体现乡村生活气息的,如四时田园杂兴;有刻画儿童生活的,如小池村居等等。具体可以由情而发、由景而发,即根据学生生活中具体的事件、活动、情景等开发。如春来了,可以

7、引导学生学习诵读描写春景的古诗。案例:学古诗,讲生活中故事首先,列举出与学生生活有一定关系的古诗,引导学生诵读学习,其次引导学生去发现我们现在与古诗相关的故事。如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我生活中的送别故事。背赠汪伦,讲我生活中的友谊故事。背游子吟,讲母亲关心我的古诗。背元日,讲我生活中的节庆气氛3、通过俗语、名句、对联的积累,感受民族文精神及智慧俗语、名句、对联等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方面的内容,有些是散落在课文内容中的,更多的是在“语文园地”中出现。如第五册“语文园地七”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三册“识字五”有“人心齐,泰山移;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等。开发这

8、方面资源时,先分类,再收集、积累。一般这些俗语、名句、对联的内容可以分为这几类:(1)哲理类。即讲如何做人的道理,这种类型是最多的,又可以细分为:立志、团结、虚心等等方面。如教材中出现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可以引导学生找类似的内容并进行诵读。(2)风情类。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3)知识类。如“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4)情趣类。这在对联中比较多。如祝福的春联,有趣的回文联等。4、通过故事、民间传说的收集,感受民族文化。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内容,如第三册课文精卫填海、第六册课文女娲补天等。这些故事体现了

9、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故事类开发的策略:以读为主。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编选了一些类似内容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作拓展,让学生在中国“古老”故事的阅读中积累文化,熏陶精神。此外,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基本每册教材都有几则寓言。这些寓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寓言类资源开发的策略:以说为主。可以进行“读小故事,评大道理”、“读古人寓言,讲今天现状”等活动。(二)品“乡土”、爱家乡乡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生活的外延即语文的外延。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民族文化,其实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浅显的体现,是学生感知民族文化的起步。进行这类资源

10、开发时,首先要注意巧联系(即不是凭空的,而要有所依据),如可根据教材内容在生活中的生成、根据生活中特定的事情日期(如传统节日)等来开发。其次要注意多情趣。即以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形式进行开发,寓教于乐。1、编故事,知古人每个地方都有民间故事,这是该地特有“民间文化”最浪漫的体现。如我们宁波特有八月十六过中秋,梁祝故事、东钱湖的各种传说故事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编写自己家乡的民间故事,记录民间流传的各种历史人物故事、传奇故事等。2、查民俗,悟乡情民俗是乡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已被人们遗忘。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民俗调查,以此初步感知乡土文化。如

11、“端午为何裹粽子”、“过年为什么放鞭炮”等。案例:我的瑞午节在瑞午节来临之际 我们进行了如下活动1、调查。了解端午习俗、来历。2、班队课做香袋。(合作)3、和社区联合进行亲子包粽子活动。4、端午资料展览(年级段合作)3、找遗迹,品风情宁波周围名胜古迹甚多,有天童、育王,有南宋石雕,有天一书阁且亭台楼阁有对联,名寺古刹有碑刻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为学生在节假日游览、搜寻生活中的乡土文化提供了便利。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巧妙的利用这些载体,引导学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4、读老话,悟道理宁波老话其实就是教材中俗语、名句的乡土化,是乡土民族文化的结晶,即有对过去生活、习俗的描述,又有对如何做人

12、处世的提炼,且对学生来讲,更有一种亲近感觉。进行这类资源的开发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选其精华,剔其糟粕。其次注意对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影响。(三)建基地、齐欣赏网络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为避免资源开发的零碎,建立相应的阵地进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便利。1、让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论坛,分类陈列收集的各类民族文化资源,如古诗、传说等,并赋予学生一定的权限,通过网络的互动,上传下载,让使学生也成为资源的开发者。2、建立视听资源基地。可以利用视频点播软件,把网络上以及购买的丰富多彩的音像素材集中归类,建立视听资源基地。除静态的文本资源外,

13、积极开发动态的资源。如建立FLASH古诗园,利用视听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或听,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了解、感受,感悟民族文化的内在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3、强化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校园音响系统,把古诗新唱作为学校午间、放学的音乐,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欣赏民族文化。三、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具体方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是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具体可以: 1、立足教材,一增二链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例子”,作为精心挑选的文体材料,其本身具有的典型性,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载体。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可

14、以“增”,即在原有篇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阅读实际及教育的需求,增加一些与所学文本类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认知和补充民族文化知识的目的。如:实验版教材三上的第五单元课文是孔子拜师等课文,我们可再提供程门立雪、一字师的阅读文本。二是“链”,即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引入相关的与文本有关的民族文化资源背景资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案例:教师在进行赵州桥教学后,设计了这样两个互动:(1)出示学生收集的中国古代名桥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交流。(2)调查家乡有什么古建筑。2、立足乡土,调查体验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

15、地,生活才是大课堂。宁波名胜古迹甚多,古今文人汇集,有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观察、体验、实践,学习语文。如可以调查家乡周围的对联、调查家乡的民间故事,体验传统节日的气氛等等。应该说,这几年,整个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使学生体验的途径及形式更多更广了。如各地旅游业不断在打“民族文化”的旅游品牌,我们对此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做文章。如立夏、中秋等民族节日,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子,是挖掘民族文化的良好契机。3、立足主题,专题教育除立足教材,作“增”、“链”文章,随机渗透外,还通过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如“认识对联”、“走近成语”等,寓教

16、于乐,既比较系统地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又通过有趣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亲和。案例:走近成语 1、什么叫成语。2、介绍你知道的成语故事。3、简单介绍成语的作用。4、认识成语趣味活动:(1)看动作猜成语(2)看图画猜成语(3)成语竞赛(接龙、成语歇后语、带数字成语、带反义词、同义词、动物等成语)4、利用技术,形象再现网络资源的形象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为我们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要善于把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如可以在学校经常让学生观看或听体现利用网络收集展示民族汉化形象的材料,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等。利用校园音响播

17、放古诗、故事等。5、利用竞赛,以赛促学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以学习民族文化为主线,以比赛为载体,有计划地设计,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书法竞赛,古诗擂台,“猜字谜”比赛等。6、利用版报,共享收获(1)将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过程中点点滴滴总结提升,利用广播、板报等阵地,进行展示,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全体学生共享成果。如制作民族文化手抄报,出民族文化内容的黑板报专刊等。(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各种节假日的增加,学生外出旅游成为常事,且旅游的地方大多是有较深民族文化底蕴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目的旅游,将门票、照片、询问调查等能表现民族文化的东西收集起来,进行展览。7、搜集为主

18、,适当购买以教师、学生的搜集作为开发民族资源的主要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及学校财力,适当购买必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光盘、图书等。8、固定阵地,整合提升。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环境及设备。如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等开展教育活动。并及时将各种资源整合。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思考1、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才能为学生创造学习民族文化的机会,将学生身边许多熟识无睹的东西,转化为民族文化教育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能极大地激励学生。2、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而母语教学,必然是跟民族的因

19、子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凸显民族文化色彩。如可以在教室张贴各种激励学生学习及立志的古语、格言;黑板报定期更换民族文化的专题板面等;还可以在动态的环境上做文章。如每天诵读古诗,讲古人故事等。学生的环境(如课堂)也应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3、明确应用教材教学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关系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用教材教学其实质就是根据教学实际,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民族文化资源。4、呼唤合力单方面在学校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呼吁全社会来关心、重视孩子的教育,积极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语文教学展望 钟启泉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支持者 张万波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