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57183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专题,热点提示,知识整合,知识要点,目 录,重点探究,技能提升,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1.古代重大政治制度的沿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官制;封建选官制度;监察制度。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对君主立宪的追求;对民主共和的追求。3.中共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的重大成果:人大制度;法律文件。,知识要点,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1.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民主法制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政体的演变和法律文件,要进行古、今、中、外的综合,突出人类文明的进步。2007年上海、

2、天津、北京、山东等地高考试题考查了本热点。2.反腐倡廉,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是目前我国的一大热点。要注意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探讨古代在廉政兴国方面的经验教训。2007年四川高考考查了监察制度。3.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制度创新是我国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热点。要注意古代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都考查了中央集权制度,上海还考查了科举制度。,热点提示,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一、中国政体的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

3、主共和制3.中国现代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中国历代法制建设1.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主张严刑峻 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商鞅用“法治”的思想进行变法,使秦国成 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2.秦朝时期,制定秦律,以综合性、严密性和严酷性著称,但用法过 度,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知识整合,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3.两汉时期,法制建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刘邦的“约法三章”尊重生命财产;董仲舒的“新儒学”、“大一统”思想 实质是“外儒内法”,儒法互用。4.两宋时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的时期,表现在:宋太祖向地 方派遣司法人员,王安石用法

4、律手段来推动改革等。5.明朝时期,制定大明律。明太祖以“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 立法思想,加强君主对司法的直接干预。如明代设立厂卫等特务机 构,明清大兴文字狱,加强对思想犯的处罚等。6.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尽管有一定的进步性,但 它实质上是清政府将皇权法制化的宪法文件。7.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 国性质的宪法,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知识整合,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8.1914年,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破坏资产阶级 民主、法制的重要步骤。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了工

5、 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是中共早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10.1946年11月颁布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 核心的国家制度,是反动的宪法。11.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 宪法的作用,一直行使到1954年。12.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 义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突出成就。,知识整合,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三、重要的政治制度1.中央官制(1)王位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3)三省六部制(4)六部制(5)内阁六部制(6)总理衙门2

6、.古代地方制度(1)地方行政制度(2)地方组织制度3.古代选官制度4.历代监察制度,知识整合,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探究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消亡的主要原因、发展趋势及主要影响 1.产生原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经济上,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2.消亡原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亡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

7、结果。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3.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的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

8、型的表现。,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4.主要影响:(1)积极(主要在前期):政治: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便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巩固;对外关系: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文化:促进交流,文化进步。(2)消极(主要在后期):政治:形成暴政和黑暗的局面;经济:明清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思想专制,阻碍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探究二 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1.相同:性质都是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影响、作用都非常深远。,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2.不同:实施时代不同。分封

9、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后三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作用、影响不同。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分封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

10、日益明显;封国制实质,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探究三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积极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剥夺了士族地主垄断官职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

11、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官员的素质,推动隋唐教育的发展,促进科技文,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化的发展。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之一,英国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的考试办法,推陈出新创设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今天人才选拔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明清时期。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尤其是关于命题范围及答卷内容的硬性规定,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

12、文化因素。这一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是人为地僵化考试制度所致,并非考试制度本身使然。,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探究四 各个时期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制定苏维埃宪法大纲。2.抗战时期各根据地按“三三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3.解放战争时期的双十协定及参加政协会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方针。4.建国初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主改革

1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5.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并且在全国全面展开拨乱反正;中共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共十六大提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纲领。,重点探究,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例1(2007全国)八旗制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4、。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只有D项符合这一特点。其余三项只有唐代的募兵制才符合。,技能提升,返回目录,D,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提升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但也是难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记忆时务必做到两点:一是记清制度的名称及所处的朝代;二是紧扣制度的职能或特点。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特别是少数民族创立的制度成为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复习时要特别重视。例2(2007广州)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B.C.D.,技能提升,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

15、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唐朝三省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两者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刺史制是地方监察制度。答案 A 提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都是它的一部分。记忆时要紧扣两点:一是理清线索,可从中央机构、地方制度、选官制度和思想专制等方面按朝代顺序去整理,从中总结演变趋势;二是从不同朝代所处的时代背景(或存在的问题)去理解加强专制主义措施的特点及本质所在。,技能提升,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例3(2007天津

16、)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 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 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1)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技能提升,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

17、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3)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技能提升,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5)概

18、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点拨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紧扣两点:把握材料信息,如回答提问中的“思想”或“观点”。是注意思想的阶级性。如孟子、董仲舒、黄宗羲属于地主阶级,孟德斯鸠和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阶级本质不同,思想有质的区别。,技能提升,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答案(1)重民生。戒奢从简;轻徭薄赋。(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3)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5)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技能提升,返回目录,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提升 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记忆和理解要注意三方面:由于史实分布零散,记忆时要理清线索,防止漏点;要紧扣阶级本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阶级本质,同一阶级内部也有阶层的差异;由于多种因素的阻碍,民主政治发展艰难曲折,但政治民主化毕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技能提升,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