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1281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 关于加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 关于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把握住语文教学基础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事实特征,有助于转变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完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实现通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2、之目的。(二)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种基本能力,是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必备的基本素养。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四种能力相对来说,读、写是难点,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口语的基础,听、说能力要容易培养一些。基于这些观点,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长期的、普遍的重读写,轻听说,忽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使本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敢说话的农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低下,这就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及思维的发展,并造成学生与人交往心理上的障碍。重读轻写的弊害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在各个方面,各种场合,妨碍了学生的能力正常而全面地发展。因此,农村现行的传统语文

3、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改革,农村小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三)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在课堂上长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还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在学生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思考与说话练习中,使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得到同步训练,即口语交际能力得训练培养与思维训练发展相统一。现代科学证明: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而思维又随语言得发展而提高,同时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因此,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语文能力训练包括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口头表达以思维为

4、先,思维以语言为工具;语言不表达思维就只是符号。思维是内核,语言是外壳。所以,语言训练就本质来说就是思维训练,二者是同步的。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时,要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训练。只有通过二者的同步训练,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时代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新要求笔者人认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变重写轻说为以说为主,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1.确立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这种开放上式的社会结构要求人民具有流畅的表达能力。从而能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

5、育既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适应这种社会生活的工具”。既然交往已成为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之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之一,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必须适应这种需要。培养能说会道的人才是“三个面向”的重要内容。 2确立以说为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 客观需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而要做到做到这一点,必然要重视“说”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和价值。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认为,“学生必须毫无列外地用自觉的话口述一切所领会的东西。”叶圣陶先生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爱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

6、践充分说明:口头表达能力在一个人思维活动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口才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参数。所以,新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只有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比能听、会说要求更高,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是指日可待的。二、 关于加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一)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地实惠,一方面继续进行激烈的国与国间经济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针对这种交流和竞争提出的对人才口语交际能力培

7、养的指导思想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三个面向”,遵循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儿童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着力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二) 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内容及要求一般说来,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自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为此,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各阶段的蛞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及要求。总的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8、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各学段的内容及要求是:第一学段: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得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家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学段: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

9、语言打动他人。第三学段: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宏观地说,口语交际训练除必要的基础训练外,一般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自主性陈述训练,二是应变性表达训练。自主性陈述是一种主动的自发的表达;应变性表达是在外部诱因的刺激下引起的被动性表达。虽然这两种表达方式在口语表达的实践中,较多的以互相组合、互相交错、互相渗透的方式出现,但是,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表达需要的不同,二者又会以各有侧

10、重的方式出现。例如,诉说、解释、叙事等主要是自主性陈述能力的发挥,而答问,论辨、洽谈等又主要是应变性表达能力的施展。表述方式的各有侧重,为口语教学试行格式化定向训练在分各定向训练时确定各分格的训练侧重点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此,我们可以将自主性陈述/应变性表述、口语基本训练视为三个训练系列,并从这三个主干出发,分解出各训练系列的多种技能训练的分支,合理地编列出训练分格,这些分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重点提出各训练阶段的不同要求,它们有分有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显示出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初步揭示了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形成的基本规律。其格化定向训练图示如下: 综合性的口语表达能力

11、幽默应变性表述自主性陈述简约沟通阐述反驳解释即兴描述归纳复述反射诵读基本训练(三)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程序根据学生生理、心理、认知水平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一般规侓,口语训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说响阶段。说话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扫除畏惧心理,树立敢说的意识。这个阶段应当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说话氛围,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说话的难度,少作内容方面的要求,以敢于说话、把话说响作为阶段训练的总目标。选取简便易说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更富有儿童的情趣。其具体要求是:说话时仪态大方、礼貌,声音清晰洪亮,基本能把握语言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基本能通顺

12、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说通阶段。说话能力培养的第二阶段,其核心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技巧,并适当训练声音运用的技巧,尽量使用语言准确通畅。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有了主动说话的习惯和敢于说话的信心,可开始适当地提出说话内容方面的要求和综合运用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要求,以及声音使用技巧方面的一些要求。采用围绕一个意思谈话、讨论的形式,也可采用演讲、即席发言、有充分准备的辩论等形式。其具体要求是:说话要有中心,思路清晰,语句比较通顺连贯,重点较突出,详略得当,用语得体。说美阶段。说话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在声音、语言、情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和实践,最终使学生说话时表情自然、体态大

13、方,声音动听、话语优美。此阶段更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说话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说话的魅力,真正成为说话的主人。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在说话训练的形式上,可采用即席发言、即兴演讲、辩论、答问、采访等较具有应变性和情景性的高难度的说话形式。必须指出的是,语言的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体现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力量,取决于听众对语言所表达的情与理的共鸣和认同,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克服他们在说话中思维广阔性不够、难以发散展开以及逻辑性不强,思维不严密等毛病。这个阶段训练的目标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立意新颖,有文采;在声音运用

14、方面,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发音和和朗读的技巧表达感情,较好地调动和感染听众的情绪;在情态运用方面,能运用表情、体态、手势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较好地打动和鼓舞观众。(四)、口语交际训练的突破口语感教学语感是语言文字或语音在感知、想象、思维、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作用下,使人们获得对语言的境界、意义、情感、结构、技巧等方面的感受,也可以说它是对语言隐含信息的一种直觉,是口语训练的突破口。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李海林先生说:“不管是在理论上

15、还是在实践上,语感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语感教学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1、大量积累词汇,把课本作为培养语感的对象。2、利用优美的语言来训练学生的语感。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名篇佳作训练语感。4、通过启发学生想象来训练语感。5、让学生留心周围生活,注意观察体验来培养语感。(五)、口语交际训练的原则为使口语交际教学迅速步入正轨,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 在新语文教学大纲中“口语交际”已是独立的部分,因此,我们应当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对此加以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口语交际课程系统,包括教材、教法、学法和考评等系统。同时,还应科学

16、地分解和丰富四个系统的子系统,最终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课程系统网络。从而避免口语交际训练的盲目性和散乱性。2、主体性 老师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导演,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老师除了必要的知识技巧、方法指导、点评总结外,应把说话交际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人。3、序列性 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智力都具有阶段发展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必须按照一定的序列来实施。划分阶段和确定目标、训练方法等都要讲究序列。4、实用性 说话的目的是传达信息,进行社会交往与合作。口语交际课的实用性表现为通过口语交际训练促使学生去广泛地阅读积累、锻炼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还表现为将口语交际技能和知识储备运用在实际的社

17、会活动中。如果消弱和排斥口语交际的实用性,势必扭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本意。5、社会性 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说话主体的社会属性,都决定了口语交际课的社会属性。因此,应尽量延伸、拓展课堂,使口语交际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让时代活水注入口语交际训练中,让学生在说话中体验、认识社会,这样的口语交际课才充满生机和活力。6、口语交际训练应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调动学生的说话意识,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树立学生的说话信心,让学生敢于、乐于、善于张嘴,这样,训练才能真正收到效果。三、影响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其它因素学生语言的习得,除其自身因素外,还受家庭、社会、学校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

18、必须与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形成一个通道,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大语文教学。本着“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基本精神,使其成为放射性、多渠道的训练网络。让学生博采、多练,广交际。学生只有得其“法”,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拓展才有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及学校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使教师的语言充满童趣、规范化、儿童化,成为妙语天成、随机应变、贯穿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优化、美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轻松愉快的交流情景,使校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一方乐土和沃土。皮亚杰经过廿多年潜心研究后在其专著语言心理研究中指出:“从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来看,听说领先,全面训练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只要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转变观念,以说为主,抓住语感教学这个突破口,按格化定向训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各种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的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愉快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依据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语言习得的规律,遵循其原则,循序渐进,由近及远地反复循环,分阶段、滚雪球式的进行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