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1873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板书)首先说教材古诗是古典文学宝库中艺术奇葩。山行和枫桥夜泊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所写的内容,都是秋天的景象,而且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景抒情。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却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杜牧的山行写的清新明丽,这首诗的文眼是“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爱”字,围绕这个字,诗人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对秋天、对枫林、对自然的喜爱。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得凄冷孤寂,这首诗的文眼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围绕这个字,诗人描绘了一幅秋

2、夜羁旅图,表达了孤独、郁闷、惆怅的心情。二、说学情小学生思维活跃,记忆能力强,擅长背诵。尤其是对仗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古诗,读上几遍,就能熟读成诵。因此,孩童时期正是诵读古诗的黄金时期。按照教材的编排,学习这两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季开学以后,正是秋意渐浓的时节,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另外,学生在二年级还学过描写秋天的课文秋游,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积累。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分析。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会写8个生字,掌握“石径、霜叶”等词语。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

3、中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四、说重难点重点是: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词大意。难点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不同的情感。五、说教法学法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能力较弱,古诗又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因此,不能字斟句酌,只要知其大意,熟读成诵就可以了。根据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以境促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一读(读古诗,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

4、)三思(初步感知文本)四问(提出不懂的问题)。重点熟读古诗。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七、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交流古诗,激趣导入,二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三是入境悟情,理解诗意四是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第一步,交流古诗,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伊始,我会这样导入新课,同学

5、们,在咱们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这就是古诗。(板书古诗)在以往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背过很多古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小学生好胜心强,背古诗对他们来说信手拈来,这个环节唤醒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进入了学习情境。)第二步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对于新知,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情趣导入、背诵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古诗,整体感知。)朗读之前,进行学法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难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整体感知以后,采取

6、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古诗。使学生读正确,读熟练。重点指导山行的行和枫桥夜泊的泊的读音,为理解诗句扫除文字障碍。第三步 入境悟情,理解诗意板块一:精读第一首诗1、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习古诗。指名读题目,山行,你读懂了哪个字?(山,地点,行,赶路。)2、入诗境,感受画面在山中行走,会看到哪些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有关的词语画下来。(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只有当文本语言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才能在充满画面感的语境中入境悟情。这里采用的是举象、入境、悟情的教学策略。) 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可能会谈到(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二月花)相机指导寒山什

7、么意思?联系季节想一想?(深秋时节的山)怎样的石径?理解石径斜的意思,曲曲折折的石头小路。二月花什么意思?(进行比较阅读,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花指的是春天的花。)3、悟诗情,理解文眼在这些景象中,诗人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自读思考。这个问题有些难度,读完以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组交流之后,进行班级汇报。学生可能会谈到,诗人最喜欢的是枫林。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爱”。相机指导,坐的意思是,因为。大道至简,讲授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方

8、法。爱到了什么程度?(停车观赏)爱枫林中的什么?霜叶,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出示插图,以画促读,引导学生感受枫林的美景。4、读诗文,升华感受多美的景象啊!带上感受,美美地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最后通过配乐朗读,升华学生的感受。板块二:略读第二首诗。我会这样引导过渡:杜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的秋天。那么,秋天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否一样呢?我们再来看张继的枫桥夜泊。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步骤,解诗题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自学第二首诗。(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一环节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解诗题,重点指导“泊”的意思。入诗境,

9、作者看到的主要集中在前两句诗。后两句是诗人听到和想到的。悟诗情,主要抓住“愁”字,结合诗句具体理解。(1)体会诗人的孤独,(只有江枫渔火相伴)(2)体会诗人难以入睡,夜半钟声到客船。(3)彻夜不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最后,诵诗文,读出心中的惆怅。 第四环节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精读了第一首诗,略读了第二首诗。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块?有什么相同不同的地方?相同秋景。不同心情。(借助比较对照,培养学生的阅读反思能力。) 2、古往今来,描写秋天风光的诗句浩如烟海。推荐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秋词。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细细地去读,去想,去品味。下节课交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无非是个窗口。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板书:山行 枫桥夜泊爱 愁 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