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1860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板书)首先说教材这是一篇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的美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美的风光。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先开门见山、点明主旨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课明珠。然后,从远眺西湖、近观西湖、夜赏西湖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这篇课文和先后出现的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两篇课文组合搭配,共同构成了一个表现祖国不同地域优美风光的专题。旨在引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二、说学情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

2、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优美的语言和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杭州之美,美在西湖。尽管真正去过杭州的孩子不多,但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杭州和西湖有所了解。而且,学生已经通过经典诵读接触过几首有关杭州和西湖的诗词,像白居易的江南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诗句,

3、为学习新知做了认知铺垫。这是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素有、连绵、犹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四、说重点难点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西湖是个美丽的地方。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尤其是生动传神的比喻及其表情达意的效果。五、说教法学法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本课教学,按照“以学生

4、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计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学、读中感悟、图文结合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和掌握这些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初步感知文本)四问(提出有不懂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重点是熟读课文,查找有关西湖的图文资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

5、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其次要准备有关西湖的影像资料及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七、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诵读古诗,情趣导入二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是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四是总结积累,拓展延伸。第一步,诵读古诗,情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同学们,在我们诵读的古诗当中,有几首是写杭州和西湖的,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的诗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

6、认知经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虽然浅显,但他背后的文化基因、文化底蕴却是丰厚博大的。)西湖,自古以来,就倍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你对西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交流资料,借此了解学情,为学习新知作准备。)第二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整体感知以后,进行学情反馈。首先出示本课生词

7、,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检查指导。重点指导“倒影、仿佛、华灯”等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然后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引导学生充分发言,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课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总写西湖是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又分别从远眺、近赏、夜游三个方面做了具体描写。(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初步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 第三步 突出重点、精读感悟有的学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简简单单一条线”来形容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差别。这话很是让我们感到汗颜和尴尬。的确,语文既要考虑字词句段篇,又要兼顾听说读写练。但是,一堂课不

8、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扎实细致的教学,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的。具体到这一环节,要抓住具体描写西湖风光的语段,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读,以读传情。充分感受西湖的美景。版块一、远眺湖光山色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文中的比喻句。我会重点抓住描写山色的比喻句“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和“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方式,进行感悟。去掉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等词语,与原句进行比较,那句好?引导学生感受山峦参差错落、高低起伏、虚实相生的景象。

9、(课标要求,理解关键词句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通过比较对照的方式,使学生对层层叠叠等意象以及西湖特点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再出示描写白鸥的语句“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引导学生感受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景象,以及山青、水碧、鸟白的色彩美。引导学生带上感受把眼前的美景读出来。版块二、近赏湖中美景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景点的名称。指名依此说出这些景点。(孤山、苏堤、白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想不想亲眼看一下这些景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欣赏画面。走近西湖,你有什么感受?(舒服、愉快)用课文中的话说是什么心旷神怡。带上这种感受,朗读课文。(王崧舟老师说,只有当文本语言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才能在充满画

10、面感的语境中入境悟情。这里采用的就是举象造境,以境促读,以读传情的教学方法。)版块三、夜赏琴声灯影月色中的西湖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听老师读课文,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我会通过配乐朗读,营造情境,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与文本展开对话。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了皎洁的月光,看到了泛着微波的水面。水中的灯影像五颜六色的烟火降落人间)多美呀!再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读出感受。(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第四步 总结积累、拓展延伸1、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优美的语句和词语。像文中的比喻句和“夜幕初垂”等词语。(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注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2、搜集有关西湖的古诗、图片等资料,出一份手抄报,或电子小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无非是个窗口。引导学生在课后拓展中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板书:远眺湖光山色近观湖中美景夜赏琴声灯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