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级下册第19课《蚂蚁》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科学三级下册第19课《蚂蚁》教学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这样上蚂蚁一课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9课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一课是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9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认识昆虫并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蚂蚁,认识了动物类型昆虫及其共同特征,培养了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做到了引导学生有效探究的几个“度”。一、确定本课观察的主题探究的准度。本课教材选择蚂蚁作为探究的对象,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所以观察的重点是蚂蚁的身体结构特点。当课堂上我把“关于蚂
2、蚁,你们想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想研究的可多了,一时半会很难回到本课的观察重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本课的第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资料,对蚂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能画一只蚂蚁吗?”学生要想画出蚂蚁,就必须要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所以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到“这节课我们要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这一观察任务中。这样避免了课上与学生就想研究的问题而产生分歧。二、让学生真正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的效度。因为这节课我打算用蚂蚁实物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于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捉蚂蚁。由于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多处没有硬化,蚂蚁在校园里就有很多。当任务布置下去时,学生们可兴奋了,他们满校园里
3、捉蚂蚁。学生捕捉到了足够的蚂蚁,为课堂上的观察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蚂蚁生活的环境。当课堂上我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蚂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在墙角里、在水泥地板缝里、在树洞里、在荷花池岸边、在树上”把他们能捉到蚂蚁的地方都说了出来。课堂上观察蚂蚁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观察方法、观察注意事项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学习趣味浓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本节课从课前“捉蚂蚁”到课上“观察蚂蚁、做记录”,均由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完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在观察蚂蚁这一环节中,我和学生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
4、,蚂蚁是活的动物,而且它爬行的速度又快,观察起来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做了很多次实验。一开始,学生给了我启发。布置学生抓蚂蚁时,我要求学生:蚂蚁虽然小,在捉时一定要小心,不要伤害它们,别把它们捏死了。学生说:“老师,不会的,我们不用手捏,都用贴画粘。”我听了眼前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用口取纸粘住蚂蚁,就好观察了。于是我试着用,但是问题又出来了,蚂蚁力气很大,粘一小会还行,时间长了根本粘不住。这怎么办呢?于是我又改成用胶水,把蚂蚁放入培养皿,培养皿里涂一层胶水。但是问题又出现了,不到一天,培养皿里的蚂蚁都死了。怎么办呢?这时学生又给我支招:“老师,我们用蜂蜜试一试,蜂蜜很粘,蚂蚁也喜欢吃
5、。”于是我们又改为用蜂蜜。这一试,效果果然不错。蚂蚁爬得没那么快了,学生观察起来也方便多了。三、合理的拓展,让问题探究走出课堂探究的广度。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导火索。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问题引入又从问题结束”。引入性问题是将学生领入探究学习之中,在探究中不是以解决问题而圆满,而是以最终又提出新问题进一步探究而圆满结束。课堂探究中,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归纳这一科学探究过程,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然后用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新的认识中。在拓展这一活动中,我先播放了一段蚂蚁生活资料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蚂蚁。学生了解的越多想知道的就越多,于是在这个时候我趁机问:“关于蚂蚁,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激起了学生新的求知欲。于是学生的问题纷纷而至,这些问题正好为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提供了活动主题,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将探究活动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对“为什么”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培养了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