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4551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9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采取综述研究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进行研究,从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研究的概述、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基本类型及形成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因素的影响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趋势作出了预期性展望。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成长 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终身教育的起点,对儿童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方式。因此,父母教养方式越来越成为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一、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

2、与儿童成长研究的概述在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西蒙兹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再如,霍夫曼研究了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另一种取向是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

3、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将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推进了一个更深的层面。 国内学者大多从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2。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逐渐被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考虑与结合我国国情的

4、基础上,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使我们的研究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教养方式所涉及对象的年龄段更加宽泛,从以婴幼儿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关系的探讨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观、具体。进一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本身,深入探究教养方式内在的结构。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广泛,尝试从多方面寻找影响因素。 此外,研究者也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城镇地区和民族,试图从更多的因素理解父母的教养行为。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基本类型及形成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

5、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3。弗洛伊德早在19世纪末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

6、纵型。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大量地运用实证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在教育方式上也有极大的不同,需要探索西方教养方式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 4、“养育方式” 5,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 6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

7、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8。综上所述,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类型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国内和国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取向进行研究。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国内的情况,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威严型威严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订立明确的规则和标准要求子女遵循,鼓励子女独立的人格和个人特质,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与子女沟通。专制型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

8、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态度。宽容型宽容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子女的言行举止有较大的容忍和接受,对子女的违规行为较少采用处罚的方式,而是通过接受或双方让步,使子女作适当自律。保护型保护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事事都由自己出面替子女办理;另一种就是过分干预,以至于事事插手,甚至把自己的一直强加于子女。忽略型忽略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少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子女的情况和需求,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不重视;另一种是对孩子非难,体罚,惩治7。3、父母教养方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

9、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 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养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说明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教养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和子女的共

10、同作用,教养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说明对教养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学校类型的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8。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因素的影响作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11、可以说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孩子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人格发展和智力发展等)。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人格发展、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等智力因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成长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人格和智力发展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虽然是在孩子上学后才慢慢呈现,但也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自信心:缺乏自信,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是现代独生子女的通病,而这要归咎于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过度

12、教育是现代父母基本的教养态度,家长都会有过度的教育倾向,一方面他们对孩子过分关心,另一方面则过于干涉,过于支配,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参与,事事插手。当孩子不服从时,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这种教养态度往往造成孩子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有很强的依赖性。孩子缺乏自信、自立、依赖性强是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7。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孩子向成人社会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责任感与利他的社会情感是分不开的。虽然,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开始有利他情感出现,比如,看着别人痛苦的表情就会跟着焦急不安或哭,向别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玩具,给手指划破的母亲送来红药水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困境中的他人提供帮助,

13、所提供的帮助在程度上也是不同的。这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一种严格的,理性的,认真对待孩子需求的教养态度,有利于他情感萌发。比如,母亲经常把孩子的行为和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结果联系起来讲给孩子听,在讲的时候还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如“你再打人,我就不喜欢你”。长次以往,孩子在看到他人处于困难时,就会主动给予帮助。相反,孩子出现侵害他人行为时,母亲给予强烈的惩罚,把孩子关起来,狠狠打一顿,或者不加解释的禁止等,可能会使孩子变的更富有攻击性。另外,对孩子不教养,不约束,不太关心,放任自流的态度,也会使孩子不能分享,缺乏同情,缺乏情感体验,自我关心等,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产生7。人格发展:家庭是儿

14、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

15、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子女对生活境遇持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16、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2。相关研究表明,溺爱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交往苦难、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专断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纵容型的父母导致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应性差,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或者消极的和玩世不恭的性格。民主型的父

17、母使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独立、合群、自信,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向上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智力发展:对孩子智力发展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因为它是带有主观性质的因素,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国内学者对此做过研究,结果发现,其一: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之一。从家长方面来看,家长寄孩子予希望,他们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总是要为子女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或在自觉意识水平上或在自发无意识水平上受到良好的激励,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努力。相反,家长对子女漠不关心,只顾自己,孩子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心理上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久而

18、久之就会放纵自己。有的孩子虽然本身有向上的愿望,但毕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缺少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因而也会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因此便造成了父母对子女关心程度对子女智力发展的差异影响。其二:父母能否给儿童以自己选择事物的机会,也就是说父母对儿童独立性格培养方面的态度不同对儿童智力发展有显著性影响。显而易见,民主的态度要比专制的态度更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家长是民主的,便能够给孩子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这对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智。相反,事事由家长做主,培养了一个毫无主见的孩子,孩子的一切由父母决定,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他的才智就会被压抑。

19、因而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对孩子独立性格培养方面的态度不同对其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国内外研究也正式了这点。其三: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智力发展也是有影响的。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对其子女智力发展有显著性影响。不难看出,家长如果有意识地对儿童施以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等,定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9。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反映了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上进心,成就目标和求知欲望。威严型家庭的孩子学习动机较强,在父母严厉、有目标要求、却又不失尊重和理解的管教下,往往能自觉做好作业,并表现出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忽略型家庭的孩子则明显表现为学习动机较弱。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相关。学习成绩除了智能因素以外,还取

20、决与学习态度,即用功与否,而用不用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要理解消化一定的学习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就要有相应的态度和完成作业的意愿。而行为缺乏自律,或因父母干涉太多而缺乏独立性的孩子,对学习往往难以持之以恒,缺乏坚持到底作好作业的毅力。由于缺乏充分发挥其智能的坚持学习的性格因素,学习成绩就上不去7。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表为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力等等。学习能力对孩子日后获得较高的智能素质尤为重要。威严型和宽容型家长能重视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沟通,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社会感受,成为感觉敏锐的人。因而,孩子们往往表现出学习轻松

21、,学习成绩好等特点。忽略型家长有两种情况:一是忙于自己的事,而对孩子缺乏“教养热情”,另一种是过分保护,对孩子这不准那不准的戒律很多,使孩子的思维局限于父母的思维领域,这一切都会影响孩子的创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7。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成绩出现差异的因素有许多。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思维、记忆、观察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 如:刘志华、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隋光远: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探讨,隹木斯师专学报。刘志竹、张锋:小学生性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综合来说,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均能预测学业成绩,但以后者的预测

22、力为大;而非智力因素中,学业性部分较非学业性部分更能准确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是学习独立性在预测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被排列在第一位,其次是智力因素,接着是学习自律性、学习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有恒性。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如:俞玲珍 俞爱月为了了解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MBU)对某中学 65 4名学生进行测查 ,并统计他们的学习成绩 ,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情感温暖、惩

23、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养育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10。王东宇探讨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为学绩不良的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以 2 3 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绩优良生 1 1 8人 ,学绩不良生 1 1 6。男生 1 1 8人 ,女生 88人。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和家庭环境量表 (FES CV)进行测查。结果:学绩不良组与学绩优良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的某些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学绩不良组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组织性四项家庭环

24、境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绩优良组 ,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学绩不良组的 SCL 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七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不同的家庭环境因子与 SCL 90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学绩不良组存在较多的家庭环境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11。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 也有内外因相结合研究的:如凌辉探讨智力及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国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 40名学习成绩低下儿童 (低分组 )和 40名学习成绩优良儿童 (高分组 )进行测评。结果:高

25、分组儿童家庭情感表达、成功性二维度得分高于低分组儿童 ,矛盾性和独立性二维度得分低于低分组儿童 ;高分组儿童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除填图、拼物之外的所有分测验量表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儿童。结论:智力及某些家庭环境特征与儿童学习成绩均有明显的关系12。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成长研究的基本结论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研究由于选取对象宽泛、研究领域多,大大丰富了世界上关于此项研究的成果,很多结论与西方的结论是相似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孩子的成长有好的影响,而惩罚、干涉和过度保护则有负面作用,父母的一致性以及对孩子的要求和教养态度的一致对孩子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严格型的

26、父母教养方式并没有导致比西方国家有更多的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问题,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流,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严格教养方式特别有利于家庭权威的形成和儿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化,但这种教养方式却不适合于个人价值取向的西方社会文化背景3。Amato和Gilbreth元分析指出的当父亲为儿童提供支持时,儿童有更多的学业成功。而中国父亲表达支持时,一般是通过采取严格的措施和要求来进行的。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父亲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父亲的拒绝和惩罚就是对他们的否定。儿童为逃避这种消极体验就必须不断前进,父亲过度的保护反而会使他们安于

27、现状,不思进取。与西方相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强调理性和严格要求的教养方式较多,与过分强调严厉管教的专制型或严厉型教养方式不同,它可以有力地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13。因此父亲在生活中使用适量严格教养方式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另外,在中国,过度干涉和保护似乎不会使孩子产生悲观的归因方式,可能在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成人及其子女不会在内心给予一种负性的评价14。这给我们提示了应当积极探讨适合中国儿童发展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受到心理学专家的重视,家庭是孩子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此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

28、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孩子人格发展,智力发展,自信心等的影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已经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让家长不仅仅重视学校教育,更多的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但当今的中国,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的关注很多,甚至溺爱,这会对父母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形成障碍。同时,很多研究都只是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很少深入到不同家庭进行跟踪观察,对孩子进行跟踪研究,今后的研究还应该更重视这一点。参考文献:1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2-2342 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江苏教育幼

29、儿版,1984,(7-8).3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8:132 4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165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17-216 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19-237 陈微.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成长.少年儿童研究.34-358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9 闵慧男,董荣.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儿童智力的发展.牡丹江师范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7-8910 俞玲珍,俞爱月.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3:23-2611 王东宇.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30-3412 凌辉.学生智力、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2,2:13-1513 谷传华,陈会昌,许晶晶,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17-22 14 李旭,钱铭怡. 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8(2):82-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