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8819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山西大同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写作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同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

2、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摘 要:目的:通过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应对方式的调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初中生在面临挫折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及其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由Carlo Perris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和陈树林、郑全全(2000)编制的中

3、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通过随机取样法选取205名山西省睿博学校和大同市第四中学初中生为被试,对其发放并回收问卷。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1)在性别变量上,父情感温暖、理解,父过度保护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有比较显著差异(t=2.488,t=1.982,t=2.443,p0.05)。(2)在年级变量上,在父偏爱被试和母偏爱被试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他九维度上都有显著差 异。(3)在性别变量上,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有比较显著的差异(t=2.170,p0.05)。(4)在年级变量上,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有比较显著的差异(F=4.415, p0.05)

4、。(5)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问题指向的应对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1);父 惩 罚 、严 厉 ,过 分 干 涉,偏 爱 被 试 ,拒 绝 、否 认 ,过 度 保 护 和 母 拒 绝 、否 认 ,惩 罚、严 厉 与情绪指向的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情绪指向的应对呈比较显著的负相关(p0.05)。自尊与问题指向的应对、情绪指向的应对呈显著相关。(6)母情感温暖、理解和自尊可以预测问题指向的应对(F=13.067,p0.01)。父惩罚、严厉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可以预测情绪指向的应对(F=26.218,p0.01)。 结论:(1)父母对男生的关注更多。(

5、2)初二年级学生的父母更多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3)初中生男生更多地采取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4)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5)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和高自尊促使孩子采取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6)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高自尊对其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正向预测作用。(7)初中生父亲惩罚、严厉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对其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的选择有预测作用。关键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应对方式目 录中文摘要1 引 言(1)2 研究方法(3) 2.1 研究对象(3) 2.2 研究工具(3)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3) 2.2.2 自尊量表(3)

6、 2.2.3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3) 2.3 研究过程(3) 2.4 数据处理(3)3 结 果(4)3.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4)3.1.1 不同性别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4)3.1.2 不同年级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4)3.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5)3.2.1 不同性别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5)3.2.2 不同年级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6)3.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比较(6)3.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7)4 讨 论(7)4.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7)4.1.1 不同性别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

7、式的差异分析(7)4.1.2 不同年级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8)4.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8)4.2.1 不同性别在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8)4.2.2 不同年级在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8)4.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9)4.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9)5 结 论(10)5.1 初中生父母对男生的关注更多(10)5.2 初二年级学生的父母更多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10)5.3 初中生男生解决问题时比女生更理性(10)5.4 初二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时更多采取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10)5.5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

8、式存在相关(10)5.6 母情感温暖、理解和高自尊对其选择问题指向的应对有预测作用(10)5.7 父惩罚、严厉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对其情绪指向的应对有预测作用(10)参考文献(10)Abstract(13)致 谢(15)附 录(16)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引言初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处于此时期的的个体面临着由身体和心理巨大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危机,以致出现早恋、打架、逃学等现象,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应对方式作为身心健康的一个指标,在保护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使得应对方式在发展与教

9、育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对于教育者来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帮助学生适应学校、适应社会才是重中之重。本文旨在通过三者之间的研究,希望可以在对初中生的应对方式教育中对症下药,进而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也称应付方式,简称为应付、应对。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或者压力时采取的策略。应对方式在个体的身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对应对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可以从定义研究及测评工具建设的研究等方面来阐述。关于应对方式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有各自不同的诠释,Folkman (1984)等认为:应对是个体通过对内部和外部需求进行评价,对事件做出连续反馈的过程1。Skinne

10、r(1994) 等认为应对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行为、情绪和情感的过程,人的需要、动机是选择应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2。Eisenberg(1997)等认为,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进行的认知和行为上的调节,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个体集中注意力34。在测评工具建设方面,20 世纪70、80 年代以来,学者们普遍采用情境主义研究应对,由此推进了采用量表测量应对的发展。迄今为止,国外比较著名的应对方式量表是Lazarus 和Folkman(1984)的应对方式问卷、Stone 和Neale(1986)的日常应对问卷和Endler 和Darker(1990)的多维度应对问卷等5。国内对应对方式的研究比较晚

11、,应对研究刚兴起时,人们往往将它的概念与压力的概念混淆。至今,国内也有了不少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集中于描述性研究和测评工具建设等方面。姜乾金等人(1993)认为应对是个体处理问题时采取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的过程。肖计划(1995)等人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为了减小伤害或压力进行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是对环境中一系列因素的反馈6。陈树林、潘健男等(2000)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中的应激做出评价,并采取措施以平衡心理状态,分为问题指向为中心和情绪指向为中心的应对方式7。在测评工具方面,主要是对测评量表的不断修订和完善。现在国内常用的有肖计划(1995)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张卫东等(2001)修订的CO

12、PE 问卷;黄希庭(2000)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陈树林等(2000)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等等。国内学者对应对方式也做了许多相关研究。如张虹(1999)发现更多采用问题指向为中心的应对方式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高宝山等(2003) 和葛秀芹8(2012) 研究都发现,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郭会娟(2009)在其关于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研究中指出,初中生安全感对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9。刘璐(2012)在其亲子沟通、对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中得出初中生亲子沟通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的结论10。 如前所述,国内外对应对方式已有很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性研究、测评工具的建设研究及应对方

13、式与亲子沟通、心理健康等的相关研究。对于初中生来说,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亲子沟通及类型与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关系。胡安艳(2011)在其有关研究中指出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影响他们应对方式的选择11。梁春兰(2011)在其初中生自尊和应对方式的有关研究中曾指出了自尊与应对方式之间有相关关系12。在国外的研究中,Patterson(1987)认为,父母的指导帮助子女使用更多的积极应对。Stern(1990)等人认为,负性家庭环境中的个体会采用更多的情感应对策略(如忍耐、退让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教育方式会

14、影响孩子的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13。而家庭是初中生成长十分重要的环境,这说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未来的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对初中生的教育方面不但要严格要求初中生,更要严格要求教育者。这样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教育中就可以对症下药,进而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抚养、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和态度倾向,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各方面。自尊是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评价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不少心理学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我国有学者认为,自尊是个体在自身社会价值和自我意象基础上,对自身重要性的评价。二者对于孩子应对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

15、的作用,而将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并不多,本文旨在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以便为家长和老师的工作提供参考。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为山西睿博学校和大同市第四中学的初中生,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对选取的205名被试发放问卷,其中男生95人,女生110人,初一年级65人,初二年级70人,初三年级70人。2.2 研究工具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15由Carlo Perris等人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而成,该量表由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组成,分别包括6个维度和5个维度。除了20、50、56 反向计分外,其他的均正向计分

16、,一般只计算各维度得分,不计算总分。此量表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在0.50-0.91之间,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2.2.2 自尊量表自尊量表16由Rosenberg编制,该量表包括5个正向表述5个反向表述,该量表以李科特四点计分制计分,量表中3、5、8、9、10采取反向计分,1、2、4、6、7采取正向计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系数)为0.783,重测相关系数为0.510.75,平均数为0.72。2.2.3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7是由陈树林、郑全全等于2000年根据Folkman所提出的应对的问题指向功能和

17、情绪指向功能编制编制,该量表包括问题指向和情绪指向两个维度, 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7个维度。该量表以四级计分方式计分,被试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作出回答,只计算各维度得分,不计算总分。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 92,重测信度为0. 89。2.3 研究过程将打印好的205份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尊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统一装订,为了避免心理倾向性,将问卷分别标为“问卷一”、“问卷二”和“问卷三”。对山西睿博学校和大同市第四中学的初中生发放并回收问卷。共收回问卷205份,剔除19份未答完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

18、86份,问卷有效率为90.73%。2.4 数据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主要运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3 结果3.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3.1.1 不同性别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表1不同性别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得分比较(MSD)父母教养方式男(N=83)女((N=103)T父情感温暖、理解57.248.26853.899.7072.488*父惩罚、严厉19.948.68321.685.54210.913.8149.794.01514.483.17156.348.29040.597.66414.635.55914.

19、115.59510.983.33318.408.21120.066.40710.905.6669.174.41113.433.86456.4810.83139.088.23912.754.75612.615.24410.023.5291.236父过分干涉1.036父偏爱被试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母情感温暖、理解母惩罚、严厉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偏爱被试母拒绝、否认0.0161.0111.982*-0.931.2752.443*1.8741.876注: *: p0.01;*:p53.89),且达到了极其显著性水平(t=2.488,p13.43),且达到显著水平(t=1.982,p12.75),且

20、达到显著水平(t=2.443,p18.40),父过分干涉得分(21.6820.76),父偏爱被试(10.9110.90),父拒绝、否认 (9.799.17),母亲惩罚、严厉(40.5939.08),母偏爱被试(14.1112.61),母拒绝、否认高于女生(10.9810.02)得分均高于女生,女生的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高于男生(56.4856.34),但差异水平未达到显著(p0.05)。3.1.2 不同年级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表2不同年级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得分比较(MSD)父母教养方式初一(N=54)初二(N=74)初三(N=58)F父情感温暖、理解57.198.72953.38

21、10.03056.288.2073.103*父惩罚、严厉18.366.52222.7410.96315.071.63215.963*父过分干涉21.493.78623.006.88518.535.7019.857*父偏爱被试11.086.53611.583.9039.904.2411.970父拒绝、否认9.423.54910.975.4127.521.49012.106*父过度保护13.813.38014.804.39212.812.1235.191*母情感温暖、理解56.1110.39554.469.59959.198.8393.978*母惩罚、严厉 13.174.99515.856.499

22、10.341.606 18.401*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39.498.14241.998.59837.126.1656.403*母偏爱被试10.093.72210.953.07810.443.461.302母拒绝、否认13.004.24715.236.05112.024.1917.120*从表2中以看出,在年级变量上,父偏爱被试和母偏爱被试两个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剩余九个维度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经过事后检验比较得出,其中初一父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明显高于初二 (57.1953.38),且差异显著(p0.05)。父惩罚、严厉在三个年级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父过分干涉和父拒绝、否认在初一和初三、

23、初二和初三上有比较显著差异(p0.05)。父过度保护,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母过度保护在初二和初三之间有比较显著差异(p0.05)。母拒绝、否认在初一和初二(p0.05)、初二和初三(p0.01)之间的差异显著。母惩罚、严厉在三个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3.2.1 不同性别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表3不同性别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得分比较(MSD)应对方式男(N=83)女(N=103)T问题指向的应对55.937.83953.457.6272.170*情绪指向的应对34.178.26435.988.658-1.441 从表3以看出,初中生问题指向的应对在性别这一方面存在显

24、著的差异(t=2.170,p53.45)。初中生男生的情绪指向的应对得分低于女生(34.170.05)。3.2.2 不同年级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表4不同年级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得分比较(MSD)应对方式初一(N=54)初二(N=74)初三(N=58)F问题指向的应对56.196.76052.517.74155.648.2964.415*情绪指向的应对34.756.98336.7411.06233.575.1612.389从表4可以看出,初中生问题指向的应对在年级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4.415,p0.05),经过事后检验比较得出,问题指向的应对在初一和初二(p0.01)、初二和初三(p0.0

25、5),初二的分数比初一和初三高。3.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比较表5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比较 (r)父母教养方式问题指向的应对情绪指向的应对父情感温暖、理解 0.264* -0.036父惩罚、严厉-0.023 0.439*父过分干涉 0.026 0.329*父偏爱被试 0.021 0.164*父拒绝、否认 -0.60 0.433*父过度保护 0.007 0.280*母情感温暖、理解 0.266* -0.158*母惩罚、严厉 -0.020 -0.345*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0.08 0.102母偏爱被试 0.108 0.144母拒绝、否认自尊 -0.0

26、72 0.314* 0.353*-0.164*从表5可以看出,父情感温暖、理解和母情感温暖、理解与问题指向的应对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0.264,r=0.266),且达到显著水平(p0.01)。父惩罚、严厉(r=0.439),父过分干涉(r=0.329),父拒绝、否认(r=0.433),父过度保护(r=0.280),母拒绝、否认(r=0.353),母惩罚、严厉(r=0.345)与情绪指向的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父偏爱被试(r=0.164)与情绪指向的应对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均达到比较显著水平 (p0.05);母情感温暖、理解(r=-0.158)与情绪指向的应对有一定程度的

27、负相关,且达到比较显著水平 (p0.05)。自尊与问题指向的应对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314),且达到显著水平(p0.01);与情绪指向的应对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164),达到比较显著水平(p0.05)。3.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表6初中生父母教养那个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的回归分析因变量预测变量RR2FBT问题指向的应对情绪指向的应对自尊MF1FF2MF30.3540.4730.1260.22413.067*26.218*0.6020.1410.565-0.2280.2510.1770.560-0.2143.384*2.380*7.070*-

28、2.706*注:MF1:母情感温暖、理解;FF2:父惩罚、严厉; MF3: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从表6中可以看出,自尊和母情感温暖、理解进入问题指向应对的回归方程(F=13.067,p0.01),其解释率为12.6%。自尊的B值为0.602,表示自尊对问题指向的应对有正向预测作用。母情感温暖、理解的B值为0.141,表示母情感温暖、理解对问题指向的应对也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惩罚、严厉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进入情绪指向应对的回归方程(F=26.218,p0.01),其解释率为22.4%。父惩罚、严厉的B值为0.565,表示其对情绪指向的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B值为-0.228

29、,表示其对情绪指向的应对有负预测作用。4 讨论4.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4.1.1 不同性别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表1的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在父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这与学者李瑾(2008)17等人的研究一致。男生在父过分干涉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上得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与学者左占伟(2003)18的研究一致。表1还说明父母对男生较多采用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可能是男女性格的差异和父母所受的传统教育所致。女孩一般比较顺从、听话,男孩一般比较好动、顽皮,由于这种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对听话的孩子就比较温柔,对调皮的孩子则容易严厉,而且,家长对

30、男孩的期望比对女孩的期望要高,家长都希望男孩可以尽快承担责任,这也比较符合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所以男孩需要更多权威性的教养方式。这也与国外报告中父母给予男孩更多的关注一致19。4.1.2 不同年级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表2的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除了父偏爱被试和母偏爱被试两个维度在年级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剩余九个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初二的父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这可能是因为初二阶段的孩子年龄不是很大,但比初一的孩子懂事;父惩罚、严厉在三个年级间差异显著,初二的分数最高,正是因为父母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投入了很多鼓励和情感,家长希望收获的也更多,在

31、看到孩子没有期望的发展时,家长的惩罚行为也增多。进入初中阶段,个体的个性发生极大的变化,从小学时期对老师权威的服从到进入初中树立自己的自尊,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这种变化可能也是导致父亲采用惩罚、严厉等负性教养方式的原因。但是随着个体的适应,以及在初中阶段所接受的适当的教育,也使得他们有所成长,在到了初三时,父母也会发现他们的变化,对他们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也发生变化。4.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4.2.1 不同性别在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表3的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受性别影响,且男生更多的采取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这与张巧明(2007)的研究一致20。个体进入初中阶段后,生理和

32、心理上的巨变使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尤其是男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把心思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另外,在长久以来传统的性别观之下,长辈对男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对女生则更为保护和关爱,男生比女生更能承受压力,所以处事时更为沉着冷静,会理性地思考。在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不够大、代表性不够高,在问卷发放过程中不够严谨所致,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改善。4.2.2 不同年级在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表4的研究结果显示,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之间情绪指向的应对没有明显差异。在问题指向的应对维度得分上,初二

33、的得分最低,而在情绪指向的应对维度上,初二的得分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初一时,孩子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处于对初中的摸索期,沿袭着小学时期对老师和家长的服从,所以这个时期解决问题时会考虑采用向家长和老师求助等应对方式。而初二是初中阶段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自尊心最低,安全感也较低,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鼓励,而且马上要步入初三,面临从玩耍的心态到专心学习迎接中考的过渡期。虽然有积极应对的愿望,但当遇到挫折时勇气不足或曾经遭遇失败,所以更多的选择了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到了初三时,由于初三的孩子面临着中考,所以老师在平常的课堂上不仅会进行知识教学,也会帮助他们学习应考的心理,缓解他们的压力;其次,家

34、长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再次,初三的孩子已经适应青春期的发育,他们本身也有所成长,所以这个时期的个体又开始倾向于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4.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与问题指向的应对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父与母情感温暖、理解,孙圣涛在其有关研究中也得出类似结果21。因为当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和爱能营造出更和谐、更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环境,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有一定的帮助,进而使子女在面对问题时会想到向父母求助,咨询等解决方式,选择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的概率增大。母 情 感 温 暖 、理 解 与 情 绪 指 向 的 应 对 呈 显 著 的

35、 负 相 关 ,父 惩 罚、严 厉 ,过 分 干 涉 ,偏 爱 被 试 ,拒 绝 、否 认 ,过 度 保 护 与 母 拒 绝 、否 认 ,惩 罚 、严 厉 等 消 极 的 教 养 方 式 则 与 情 绪 指 向 的 应 对 呈 显 著 的 正 相 关 ,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对子女太过严厉或者太过保护,都会让子女失去自信,这种现象在子女遇到问题时更为明显,使他们去逃避或者直接让父母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其它维度与应对方式之间也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应对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这与前人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比较一致。自尊与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36、。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认可度很高,也很在乎自己的成功和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遇到问题时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会比较有策略的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4.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对问题指向应对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母情感温暖、理解和自尊可以对其进行预测,且解释率为12.6%。母亲表达对子女的爱,可以培养子女的正性情绪、自信心,同时提高子女的自尊,为子女创设了和谐的成长环境。在子女遇到挫折时,他们深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后盾,会更有勇气面对,在处理的时候也会倾向于选择理智解决的方式。高自尊的人大多会向自己与他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发展,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完美形象做出努力,表现

37、出正向的自己,在处理问题时就会采用比较理智的方法。 对情绪指向应对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父惩罚、严厉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二者可以对其进行预测,且解释率为22.4%。父亲的惩罚和严厉,会让子女失去处理事情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让孩子学会忍耐、逃避等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而母亲的过分保护则会使子女太过依赖父母,一有不顺利的事情就会逃避或者依靠家长,这种过分的依靠会慢慢让孩子失去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难融入集体,进而又影响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恶性循环,这两种教养方式都对以后子女选择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决定作用。5 结论5.1 初中生父母对男生的关注更多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方

38、式上因为性别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在初中阶段父母对男生的管教更多,且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女生的关注较少。5.2 初二年级学生的父母更多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初二年级时倾向于采用比较消极的教养方式,在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时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5.3 初中生男生解决问题时比女生更理性初中生问题指向的应对在性别上差异很明显,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采取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而情绪指向的应对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5.4 初二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时更多采取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 在年级变量上,初中生问题指向的应对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初二年级得分最低;而情绪指向的应对在年级上没有明显差异,初

39、二年级的得分最高。5.5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 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指向的应对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指向的应对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达到显著性水平。自尊水平较高者倾向于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自尊水平较低者倾向于采用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5.6 母情感温暖、理解和高自尊对其选择问题指向的应对有预测作用母亲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和自尊水平高者倾向于采取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反之则倾向于采取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5.7 父惩罚、严厉和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对其情绪指向的应对有预测作用父母更多的采用这两种种教养方式,初中生更倾向于选择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

40、参考文献:1 肖计划.应付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181-183.2 Matheny KB, Aycock DW, Pugh JL, Curlrtte WL .Stress coping: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J.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86,14:499-549.3 Skinner EA,Wellborn JG.Coping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e: A motivatio

41、nal perspective. In D.L Featherman, RM Lerner, M PerlmutterJ.Life-spandevelopment and behavior,1994,12:91-133.4 Eisenberg, Fabes, Guthrie.Coping with Stress: The roles of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In J.N.Sandler & S. A. Wolchik (Eds), Handbook of childrens coping with common stressorsM.Linking theo

42、ry, research,and intervention,1997:41-70.5 李琨.学业不良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心理干预研究D.广州大学.2007,13-19.6 肖计划等.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年龄、性别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00-102.7 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11-237.8 葛秀芹.农村初中生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2:15-20.9 郭会娟.农村初中生安全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

43、009:7-9.10 刘璐.亲子沟通、自我意识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2:10-11.11 胡安艳.昆明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56-558.12 梁春兰.初中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S1:9501-9515.13 刘建榕,刘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3(6):659-663.1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62-167,318-320.15 汪向东,王希林

44、,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18.16 李瑾等.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8,16(12):1382-1384.17 左占伟.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2.18 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19 张巧明.中学生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86.20 孙圣涛.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24-126.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am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