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5238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终南山教学设计 终南山教学设计 王维,字摩诘,701年生,761年逝世,祁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曾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崇佛教,性喜山水。写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状物传神,精深入微,北宋苏轼称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晚年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景。常以 破墨 写山水松石,曾绘辋川图。明董其昌推王维为山水画 南宗 之祖。并说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 才子加帅哥,因为长得帅所以中状元 大唐盛产天才,王维也是这些天才中的一

2、个,他9岁能文,17岁就写出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千古名句,21岁就中了状元。 唐朝的进士是有名的难考,多少大腕在进士考试前落马,连老杜那样的主都未能得逞,王维却生生地拿了一个进士头名,绝对是少年得志。 但王维能把状元抱回家,不单单是文化课成绩好,还因为他是大帅哥,而且才艺表演出众。 参加进士考试之前,传闻状元已经内定,王维就去找皇室宗亲岐王想办法。当时进士考试只要能够中榜,就是无比荣耀的事情,所谓 春风得意马蹄疾 也不过就是中了个进士,很多人考了一辈子都没闹上。可听见状元落入他人之手,王维就很不甘心地急于发动社会关系,可见年轻时候的王维心气之高。 这事岐王也说了不算,但岐王够

3、哥们儿,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给王维出了个主意。岐王让王维尽心修饰打扮后,带着他到了九公主的府邸,说是来献上酒乐。王维精心修饰过的帅哥形象先声夺人,等他很有火候的琵琶独奏曲郁轮袍一上演,立刻就把九公主给迷倒了。据说旁边还有好些伴舞的演员,就像莫文蔚的演唱会,绿叶配红花,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公主一问之下,王维就把他的作品拿了出来,公主看了大吃一惊:这都是自己平时喜欢读的,还一直以为是古人的诗篇。马上请王维上座。就这样,靠着公主的大力提携,王维状元到手。 这有点儿类似选美比赛前先到评委家拉选票。但在唐朝,走动社会关系是正常行为,还有一个专用名词叫 干谒 。王维获胜毕竟不是光靠形象,也凭借才名远播,是当

4、之无愧的实力派。 因为画得好,所以能治病 除去写诗做文,绘画、音乐、书法王维样样拿手。 关于王维的画最神的牛皮是宋朝的秦观吹的,就是民间传说中被苏轼的小妹3次难倒的那位著名词人。这位以多愁善感著称的秦观老师有一次莫名其妙地久病不愈,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不成。秦观的一位朋友带着王维画的辋川图来看望他,说你看看这幅画试试,秦观看了几天,居然病就痊愈了。 这事情说得神乎其神,但秦观也不是无名之辈,凭空这样信口开河好像也没有必要。或许事有凑巧,或许书画家往往长寿,其中多少有些养生的道理。不管怎么样,王维的画历来被抬得很高,境界号称不是凡人能够达到的,王维也被尊为中国山水画南派的鼻祖。 王维的音乐也是专业

5、水准,并不是只能糊弄糊弄公主。他进士及第后做的第一个官就是太乐丞,就是专门掌管皇家音乐的。不料闯祸就闯在这个职位上。王维手下的演员们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私下组织表演了一场舞黄狮。按定制,这个节目只有皇帝老子才能欣赏,王维因此获罪,被打发出长安,贬谪到地方上当小官去了。 王维30岁夫人早逝,此后一直到死他不但没有再婚,而且始终独居一室。用情之专一,无论在当时的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实属难得。 因为降叛党所以留污点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唐王朝撒腿开溜,王维腿脚慢了一点,被安禄山俘虏了。王维没办法,弄了些药吃下去假装说不出话,想借此躲过出仕。但王维名声太大,安禄山很需要他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政府充

6、门面,硬是让王维当了个官。 一天,安禄山大摆筵席,把唐王朝的宫廷乐工拉来演奏助兴。乐工们触景生情止不住流泪,其中有一个更是哭出了声,安禄山二话没说就把他给分尸了。王维听说后悲伤不已,写了一首怀念唐王朝的诗。唐王朝拨乱反正后,出任伪职的多半掉了脑袋,王维因为有这首诗作证,加上他弟弟请求削官为他赎罪,王维只被轻轻发落、贬职了事。但是,投降变节成为洗刷不掉的污点,王维终生都以此事为恨。 诗歌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

7、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诗歌赏析: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 以少总多 ,古代画论家所谓 意余于象 ,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

8、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 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 近天都 ,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 近天都 ,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 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 接海隅 ,固然不合事实,说它 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 ,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 连山接海隅 写终南远

9、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 白云回望合 一句, 回望 既与下句 入看 对偶,则其意为 回头望 ,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 回望 ,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 一句,与上句 白云回望合 是 互文 ,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

10、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 白云 、蒙蒙 青霭 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 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 回望 , 回望 而 白云 、 青霭 俱 合 ,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 象 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

11、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 分野中峰变 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 分野中峰变 的认识,则诗人立足 中峰 ,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 近天都 的 中峰 ,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 阴晴众壑殊 ,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 阴晴从壑殊 ,当然不是指 东边日出西边雨 ,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

12、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沈德潜也说: 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 玩其语意 ,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 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 我 ,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 我 在游山,句句有 我 ,处处有 我 ,以 我 观物,因景抒情。第二, 欲投人处宿 而要 隔水问樵夫 ,则 我 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 中峰 ,则 隔水问樵夫 的 水 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 樵夫 呢? 樵夫 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 隔水 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 樵夫 ,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 人处 ,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 樵夫 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 以不全求全 ,从而收到了 以少总多 、 意余于象 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