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评导则.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6319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环评导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地下水环评导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地下水环评导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地下水环评导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地下水环评导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水环评导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环评导则.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划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 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 vadose zone / unsaturated zone。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 saturated zone。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 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 confined wat

3、er / artesian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会的水量的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3.7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3.8地下水径流区groundwater fl

4、ow zone。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中间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径流区与补给区是一致的。3.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centmlized supply drinking water source。 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l000人)的饮用水水源地。3.10 地下水背景值 background values of groundwater quality。又称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3.1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 groundwater pollution。人为或自然原因

5、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3.12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control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3.1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problems。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4 总则 4.1 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

6、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具体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6章。 4.2 评价基本任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环

7、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深度的评价工作。 4.3 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4.4 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 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4.4.2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

8、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4.4.3 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4.4 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1 基本要求 5.1.1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 5.1.2 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

9、环境影响。 5.1.3 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5.2 识别方法 5.2.1 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参见附录A。 5.2.2 典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参见附录B。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6.1 划分原则 类和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类和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6.2 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6.2.1

10、划分依据 6.2.1.1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6.2.1.2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1。 表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

11、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 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8)式中: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量纲为一。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b)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pH值),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9) (10) 式中: pH 的标准指数,量纲为一; pH 监测值; 标准中 pH 的上限值; 标准中 pH 的下限值。8.4.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12、8.4.3.1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进行。 8.4.3.2 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漏斗中心水位的下降幅度、下降速度及其与地下水开采量时空分布的关系,单井出水量的变化情况,含水层疏干面积等,阐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过程,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8.4.3.3 地面沉降、地裂缝状况分析,应叙述沉降面积、沉降漏斗的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年沉降量)等及其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开采(包括回灌)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阐明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危害程度,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8.4.3.4 岩溶塌陷状况分析,应叙述

13、与地下水相关的塌陷发生的历史过程、密度、规模、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如采矿、地下水开采等)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等因素,阐明岩溶塌陷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 8.4.3.5 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分析,应叙述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相关的地下水位、土壤蒸发量、土壤盐分的动态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如地下水回灌过量、地下水过量开采)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等因素,阐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9.1 预测原则 9.1.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遵循 HJ2

14、.1中确定的原则进行。考虑到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隐蔽性和难恢复性,还应遵循环境安全性原则,预测应为评价各方案的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9.1.2 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均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结合当地环境功能和环保要求确定,应以拟建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重点。 9.1.3 类建设项目,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应分别进行预测,同时给出污染物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两种工况的预测结果。 9.1.4 类建设项目,应遵循保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原则,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或不同开采方案等所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其影响范围应分别进行预测。 9.1.5 类建设项目,应同时满足 9.1.3 和 9.1.4 的要求。 9.2 预测范围 9.2.1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但应包括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必要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