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介绍.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介绍葛文彬2005年8月11日泸定县磨西泥石流挤占大渡河,冲毁公路300m主要内容附录附录A(资料性附录)泥石流类型划分附录B(规范性附录)暴雨强度指标R附录C(资料性附录)泥石流沟发展阶段的识别附录D(规范性附录)单沟泥石流危险区预测附录E(资料性附录)泥石流调查的主要方法附录F(资料性附录)泥石流试验方法附录G(规范性附录)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等级标准附录H(资料性附录)泥石流调查表附录I(规范性附录)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附录J(规范性附录)区域性泥石流活动性调查评判本规范为行业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由国
2、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制订本规范的目的为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泥石流勘查工作使防治工程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防灾减灾宗旨贯彻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精神适应范围规定了:泥石流类型划分危害性分级、泥石流灾害的调查与勘查的内容。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及城镇人口集中区、大中型工矿企业、风景名胜区等公共安全的泥石流灾害勘查工作;也可适用于危及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安全的泥石流灾害勘查工作。规范性引用文件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
3、B/T50266-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8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J27-1991铁路工程地质泥石流勘测规则GBJ50-199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术语和定义泥石流泥石流灾害潜在泥石流沟泥石流勘查泥石流防治防灾预案泥石流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泥石流灾害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或构成危害的灾害性泥石流;泥石流如不造成损失或不构成危害,则只是一种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潜在泥石流沟经调查无近期泥石流活动史但存在可能暴发泥石
4、流部分条件的沟谷泥石流勘查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在活动区域进行:泥石流形成、活动、堆积特征、发展趋势与危害等实地调查、综合分析与评判采用测绘、勘探(钻探、物探等)、试(实)验等手段,结合调查确定的防治工程方案开展勘查为对应的可行性论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提供防治工程所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参数泥石流防治包括:泥石流预防(避让、监测、预警预报)工程治理防灾预案贯彻“以人为本”宗旨,在泥石流活动地区为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危害而制定:监测、预警预报、避让、搬迁等预防性防灾措施,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主动防治泥石流危害的群测群防方案。基本规定泥石流勘查目的和阶段划分泥石流调查工作可行性论证阶段泥石流勘查设计阶
5、段泥石流勘查施工阶段泥石流勘查应急治理泥石流勘查泥石流勘查目的和阶段划分目的:查明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和危害,为防治方案的选择、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资料。阶段划分:1、泥石流调查、2、可行性论证阶段泥石流勘查、3、设计阶段泥石流勘查、4、施工阶段泥石流勘查阶段。5、应急治理泥石流勘查(在突发或遇灾前兆过程中可采取)。调查工作调查对象:暴发泥石流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沟谷调查重点:形成要素和泥石流特征通过调查与判别:1、区分泥石流沟(含潜在泥石流沟)和非泥石流沟2、确定易发程度、危害等级3、提出防治方案、建议可行性论证阶段泥石流勘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其发育的自然地理、地质
6、环境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定量勘查,查明泥石流的特征和危害,进一步论证泥石流工程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工程治理的建议方案、地域范围。设计阶段泥石流勘查初步设计阶段:1结合可行性论证阶段优化的治理方案进行2围绕采用的工程措施、工程设计所需的泥石流参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进一步勘查3论证和比选工程治理方案,提出措施建议。施工图设计阶段:1、对初设阶段勘查遗留的问题和设计中需增补的参数进行补充勘查,2、重点是工程建设地段的工程地质详勘。施工阶段泥石流勘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按施工揭示的地质信息对勘查资料加以综合,补充、修正和完善为变更设计进行补充勘查。应急治理泥石流勘查应用前提:发现泥石流前兆泥石流发
7、生过程中泥石流发生后急需消除或减轻泥石流危害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时特点:围绕应急治理工程开展、针对性很强、非常规的勘查工作泥石流类型划分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按集水区地貌特征按暴发频率按泥石流物质组成按流体性质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按水源和物源成因分类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分类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年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年50年)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按物质组成按流体性质分类按一次暴发规模分类泥石流危险性分级在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定性分级的基础上,结合灾情、险情,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划分。1、已发生泥石流,调查灾情并结合单沟泥石流危险性分级、危险
8、区的划定,确定险情。2、对未发生泥石流,调查单沟泥石流危险性分级、划定危险区,确定险情。泥石流危险性分级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分级表根据泥石流灾害一次造成的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灾情)潜在危险性分级表区域泥石流活动性和危险区的划分应充分利用GIS技术,调查影响区域泥石流活动性的相关因子,并将其集成综合分析,作为区域泥石流活动性和危险区划分的依据(参见相关文献),并评价其危害性。泥石流调查工作内容:资料收集自然地理调查地质调查人为活动调查冰川泥石流调查活动性、险情、灾情调查调查报告编写资料收集调查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泥石流发生的历史记录、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已有勘查资料
9、和泥石流防治工程文件、与泥石流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自然地理调查地形要素:量测流域形状、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床比降、流域高差、谷坡坡度、沟谷纵横断面形状、水系结构和沟谷密度等。气象要素: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年际变率、年内降水量分配、年降水日数、降水地区变异系数和最大降水强度,尤其是暴雨日数及其出现频率、典型时段(24h、60min、10min)的最大降水量及多年平均小时降雨量。水文要素:收集或推算各种流量、径流特性、主河及高一级大河水文特性等数据。植被与土壤:调查流域植被类型与覆盖程度,植被破坏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和侵蚀程度等。可能发生泥石流的H24(D)、H1(D)、H1/6(D)的界限
10、值表暴雨强度指标RR的计算见下式:R=K(H24/H24(D)+H1/H1(D)+H1/6/H1/6(D).(B.1)式中:K前期降雨量修正系数,无前期降雨时:K=1;有前期降雨时:K1;尚无可信的成果可暂时假定:K=1.1R1.2;其中:H2424h最大降雨量mm;H11h最大降雨量mm;H1/610min最大降雨量mm判别:R3.1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雨情R=3.14.2发生机率0.2R=4.210发生机率0.20.8R10发生机率0.8地质调查查阅区域地质图、现场调查流域内流域内分布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性质、断层破碎带的性质与宽度、褶曲的分布及岩层产状,统计各种结构面的方位与频度。新构造
11、运动与地震:分析新构造运动特性,从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查知地震基本烈度。不良地质体与松散固体物质:流域内不良地质体松散固体物源的位置、储量和补给形式。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第四系潜水出露情况,岩溶负地形及消水能力。人为活动调查泥石流活动范围内和沟口、泥石流扇上居民点及工农业相关基础设施泥石流沟槽挤占情况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毁林开荒、陡坡垦殖、过度放牧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弃土弃碴:主要调查筑路弃土和工厂、矿业弃碴及其挡碴措施。水利工程:可能溃决形成泥石流的病险水库、输水线路的安全性、发生原因、条件、危害性和溃决条件应进行详细调查。冰川泥石流调查内容冰雪融水泥石流:U形谷的地貌特征,冰
12、碛物、冰水沉积物的分布、堆积特征、规模及稳定性,冬春季雪崩、冰崩的规模和频度,春季冰雪融水的径流量及其时间分布,冰川和积雪的面积,雪线变化等。冰湖溃决泥石流:调查冰川舌的进退及可能发生的冰滑坡,冰碛湖的面积、水量与水深,阻湖终碛堤的空间形态和物质特征,冰湖下游的沟谷形态和支沟径流,沿沟的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等。西部山区注意末次冰川退缩时形成的古泥石流扇与现代泥石流扇的区别泥石流活动性、险情、灾情调查泥石流特征:调查暴发泥石流的时间、次数、持续过程、有无阵性、堵溃、断流、龙头高度、流体组成、石块大小、泥痕位置、响声大小等泥石流特征(查阅资料和现场访问)。引发因素:发生泥石流前的降雨时间、雨量大小、
13、冰雪崩滑、地震、崩塌滑坡、水渠渗水、冰湖和水库溃决等引发因素。堆积扇:调查泥石流堆积扇的分布、形态、规模、扇面坡度、物质组成、植被、新老扇的组合及与主河(主沟)的关系,堆积扇体的变化,扇上沟道排泄能力及沟道变迁,主河堵溃后上、下游的水毁灾害。既有防治工程:调查既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类型、规模、结构、使用效果、损毁情况及损毁原因。单沟泥石流堆积区危险区预测经验公式预测泥石流堆积区的最大危险范围s(km2):s=0.6667LB0.0833B2sinR/(1-cosR)(D.1)式中:L为泥石流最大堆积长度(km),L=0.8061+0.0015A+0.000033W;B为泥石流最大堆积宽度(km)
14、,B=0.5452+0.0034D+0.000031W;R为泥石流堆积幅角(度),R=47.82961.3085D+8.8876H;A流域面积(km2);W松散固体物质储量(104m3);D主沟长度(km);H流域最大高差(m)。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综合评判等级标准表危害性调查与判别a)危害作用方式:调查泥石流侵蚀的部位、方式、范围和强度,泥石流淤埋的部位、规模、范围和速率,泥石流淤堵主沟的原因、部位、断流和溃决情况,泥石流完全堵塞或部分堵塞主河的原因、现状、历史情溃决洪水对下游的水毁灾害。b)危险区的划定:确定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可参考表5。c)灾害损失:调查每次泥石流危害的对象,造成的人员
15、伤亡、财产损失,估算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预测今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估计受潜在泥石流威胁的对象、范围和程度;按预测的危险区评估其危害性。危险区确定泥石流活动性、危险性调查评判在一般调查的基础上,对泥石流活动性、危险性,开展进一步调查。根据服务对象,进行评判决策可分为四类调查、评判: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判别区域性泥石流活动性评判、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泥石流防治评估决策单沟泥石流活动性调查判别调查范围以泥石流小流域周界为调查单元,主河可能堵塞时,应扩大到可能淹没的范围和主河下游可能受溃坝水流波及的地区。调查的主要内容参见附录H泥石流调查表中的项目进行调查。突出以下重点。a)确认诱发泥石流
16、的外动力:暴雨、地震、冰雪融化、堤坝溃决。b)沟槽输移特性:实测或量取河沟纵坡、产沙区和流通区沟槽横断面、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各区段运动的巨石最大粒径和巨石平均粒径,现场调查沟谷堵塞程度、两岸残留泥痕。c)地质环境:按附录G泥石流沟易发程度和流域环境动态因数综合分级评判表中的要求实地调查核实、并按流域环境动态因数综合分级确定构造影响程度。现场调查流域内的岩性,按软岩、黄土、硬岩、软硬岩互层、风化节理发育的硬岩等五类划分。d)松散物源:调查崩坍、滑坡、水土流失(自然的、人为的)等的发育程度,不稳定松散堆积体的处数、体积、所在位置、产状、静储量、动储量、平均厚度,弃碴类型及堆放形式等。e)泥石流活
17、动史:调查发生年代、受灾对象、灾害形式、灾害损失、相应雨情、沟口堆积扇活动程度及挤压大河程度,并分析当前所处的泥石流发育阶段(见附录C)。f)防治措施现状:调查防治建筑物的类型、建设年代、工程效果及损毁情况。泥石流活动强度判别泥石流活动的危险性(灾害发生机率)评估危险程度或灾害发生机率(D)泥石流的致灾能力(F)受灾体的承(抗)灾能力(E)D1受灾体处于安全工作状态,成灾可能性小;D1受灾体处于危险工作状态,成灾可能性大;D1受灾体处于灾变的临界工作状态,成灾与否的机率各占50,要警惕可能成灾的那部份。致灾体的综合致灾能力分级量化表受灾体(建筑物)的综合承(抗)灾能力分级量化表泥石流防治评估决
18、策(治理紧迫性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按其危害性、治理紧迫性、发生频数、防治经济合理性、治理难易程度等要素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确定防治方向和阶段。确定防治方向和阶段模糊综合评判对上述进行“取小”法则进行复合运算;归一化后,取K1、K2、K3中的最大值作为K值,并按以下规则评判:当隶属度值(K):K0.85,勘查治理;K=0.7-0.85,需满足高频数、易治理条件时,勘查治理;否则进一步调查论证;K=0.6-0.7,满足高频数、易治理、经济合理时,勘查治理;否则搬迁、避让、群测群防;K0.6时,搬迁、避让、群测群防。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基本规定工程地质测绘遥感解释:解译泥石流的区域性分布、地貌和地质条件
19、;不同时相对比解译泥石流发展过程、演化趋势;编制遥感象解释图,比例尺:1:80001:34000。填图要求:单元的尺寸在图上最小为2mm。在1:5001:2000的地形图上修建拦挡工程和排导工程地质点误差3mm,其它地段5mm。地质地貌测绘:全流域及沟口以下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以沿沟追索、实测和填绘剖面为主调绘与泥石流形成、活动有关的地质地貌要素(参见附录E),编制相应地貌图与地质图,填绘纵剖面图与横断面图。流域平面填图比例尺宜为1:100001:50000,分区平面填图比例尺宜为1:5001:5000;纵剖面图比例尺横向宜为1:5001:2000,竖向宜为1:1001:500;横断面图比
20、例尺横向宜为1:2001:500。治理工程勘查的水文测绘暴雨洪水:无实测洪水资料时:1、可根据较长的实测暴雨资料推求某一频率的设计洪峰流量。2、对缺乏实测暴雨资料的流域,可采用理论公式和该地区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计算公式见水文计算手册)。溃决洪水流量:含水库、冰湖和堵河(沟)溃决洪水三种类型。据溃决前水头、溃口宽度、坝体长度、溃决类型(全堤溃决或局部溃决,一溃到底或不到底)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或据经验公式估算,并结合实际调查进行校核(计算公式见溃坝水力学)。冰雪消融洪水:冰雪消融洪水根据径流量与气温、冰雪面积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在高寒山区,缺乏气温等资料,常采用形态调查法来测定;下游
21、有水文观测资料的流域,可用类比法或流量分割法来确定。泥石流流体勘查泥痕测绘泥石流流体试验泥痕测绘选择代表性沟道量测:沟谷弯曲处泥石流爬高泥痕、狭窄处最高泥痕较稳定沟道处泥痕。据泥痕高度及沟道断面,计算过流断面面积,据上、下断面泥痕点计算泥位纵坡,作为计算泥石流流速、流量的基础数据。泥石流流体试验a)浆体重度测定:重度根据泥石流体样品采用称重法测定。可了解目击者回忆,根据泥痕和堆积物特征进行配制,采用体积比法测定。b)粒度分析:对样品中粒径2mm的粗颗粒进行筛分,粒径2mm的细颗粒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颗粒成分。对固体物质的颗粒成分,从堆积体中取样测定。取样数量应结合粒径来确定。c)粘度和静切力
22、测定(必要时进行):样品或模拟泥石流浆体(人工配制),粘度可采用标准漏斗1006型粘度计或同轴圆心旋转式粘度计测定;其静切力可采用1007型静切力计量测。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计算方法参见附录L)a)流速:流体水力半径、纵坡、沟床糙率及重度等参数计算;也可按选择适合的地区性经验公式计算。b)流量:泥石流流量可采用形态调查法(据泥痕处的过流断面面积乘以流速)或雨洪法(按暴雨洪水流量乘以泥石流修正系数)确定。暴雨小径流的地区性洪水流量应采用适用的经验公式计算。c)冲击力:可用附录I中公式计算泥石流整体冲击力、泥石流中大石块冲击力。泥石流中大石块冲击力的计算方法较多,除采用附录I所列公式外,还可采用
23、其它公式加以印证。d)弯道超高与冲高:在弯曲沟道外侧产生的超高值和泥石流正面遇阻的冲起高度可参见附录I中公式计算。e)堆积物试验:通过调查、实验,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确定泥石流堆积物的固体颗粒比重、土体重度、颗粒级配、天然含水量、界限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压缩系数、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等参数,供治理工程比选和设计使用。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测绘。a)工程治理区实测剖面至少应按一纵三横控制;b)重点区应有1-3个探槽或探坑(井)控制;c)各区测绘内容参见附录E。泥石流调查的主要方法A)地面调查为主,充份利用航卫片、地形图、水文气象资料和地方志等资料b)调查
24、从堆积扇的水边线开始,至沟源,从分水岭俯览全流域。c)堆积扇调查内容:1)形态的完整性:反映主沟和支沟输沙能力的关系,2)挤压主河程度:据主河挤压变形来判别,按弯曲和偏移程度来定级3)巨石粒径与平均粒径测量:用线格法或网格法量测50100个巨石的三轴向尺寸,计算几何平均粒径,作为该沟泥石流能级的参考。4)叠置形式:叠瓦式,前进覆盖式。d)对形成区,调查不良地质体的发育状况、松散物源的规模、性质、分布、状、稳定性、补给长度、植被覆盖率、冲淤变幅、堵塞情况等。e)对流通区,调查河沟的纵、横剖面形态的几何尺寸,沟床坡度、糙率,河沟两岸山坡坡度、稳定性等。流通区和形成区是凹岸淤积、凸岸冲刷。f)区分泥
25、流型、泥石型、水石型。冲洪积扇和泥石流堆积扇的区别治理工程勘查勘探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和可能采取防治工程的地段。1、钻探泥石流防治工程场址主勘探线孔距应能控制沟槽起伏和基岩构造线,间距一般30m50m。不必揭穿松散堆积层时,孔深应是建筑物最大高度的0.51.5倍;基岩浅埋时,孔深应进入基岩弱风化层5m10m。2、物探除作为钻探工程的补充或不必布置钻探的形成区,可布置12条物探剖面,控制松散堆积层的岩性、厚度、分层、基岩面深度。3、坑槽探结合钻探和物探工程,在重点地段布置一定探坑或探槽,揭露泥石流在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不同部位的松散层岩性、结构、厚度物质沉积规律和粒度级配变化;基岩岩性、结构
26、、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现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原状岩、土试样。治理工程勘查阶段试验1、对坝高超过10m以上的实体拦挡工程,宜进行抽水或注水试验,获取水文地质参数2、采取岩样、土样和水样,进行分析测试,获取物理力学性质参数;3、水质简分析,防治工程应增加侵蚀性测定。各类防治工程提供主要设计参数(各类拦挡坝)覆盖层和基岩的重度、承载力标准值、抗剪强度,基面摩擦系数,泥石流的性质与类型,发生频次,泥石流体的重度和物质组成,泥石流体的流速、流量和设计暴雨洪水频率,泥石流回淤坡度和固体物质颗粒成分,沟床清水冲刷线。其它工程提供主要设计参数桩林:桩锚固段基岩的深度、风化程度和力学性质;排导槽、渡槽:着重
27、于泥石流运动的最小坡度、冲击力、弯道超高和冲高;导流堤、护岸堤和防冲墩:基岩的埋藏深度和性质、泥石流冲击力和弯道超高、墙背摩擦角;停淤场:淤积总量、淤积总高度和分期淤积高度施工条件调绘1、结合采取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调绘施工场地、工地临时建筑和施工道路的地形地貌,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况,对砂石料质量和储量进行评价。缺少天然骨料须对人工料源进行初查。3、了解防治工程的水源状况并采样分析,对防治工程及生活用水的水质水量进行评价,提出供水方案建议。监测1、勘查阶段:进行简便的常规监测。2、降雨观测:必要时,根据流域大小,在流域内设置13个控制性自记式雨量观
28、测点,定时巡视观测。观测点的设置要避免风力影响和高大树木的遮掩。3、泥位、流速观测:有条件时,可进行泥位和流速观测。4、预警预报:出现泥石流临灾征兆时,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预警预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1、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是防治工程勘查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泥石流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及危害程度,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特征,初步确定泥石流流速、流量、重度及动力学特征值参数,为泥石流防治方案比选提供依据2、自然环境条件调查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防治工程需求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查,是前期调查工作的深入,调查内容见6.1。3、勘查工作根据7.1规定和流域实际情况,选择必要的项目进行勘查
29、,满足防治方案比选的要求,并进行简易监测。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勘查报告一、报告内容:1、序言2、泥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3、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4、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5、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方法和计算结果,6、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及建议。二、附图与附件:1、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坑槽探展示图、2、岩土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球物理勘探报告3、泥石流监测成果等设计阶段勘查1、针对防治工程方案进行的工程地质勘查。2、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勘查成果补充勘查,结合工程设计需要,提供特征参数和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3、对高坝(格栅坝
30、10m15m,拦沙坝15m30m),勘查范围以坝轴线为中线,上下游各100m;4、低坝(格栅坝10m,拦沙坝15m)及丁坝,勘查至上游50m100m,下游20m50m。5、对堤、渠、槽等线性排导工程,勘查范围为轴线两侧最高洪水位以上5m10m。设计阶段勘查工程地质测绘1、根据选定的拦挡工程及堤、渠、槽等线性排导工程,沿轴线进行开展大比例尺测绘。(1)、拦挡工程比例尺为1:1001:200;淤积区1:1000的地形图(2)、排导工程的比例尺为1:5001:1000。(3)、停淤场的测绘比例尺以1:200-1:500,以面上控制为主2、测绘内容(1)、地形地貌、岩性结构、松散堆积层成因类型、厚度及
31、斜坡稳定性等。(2)、结合钻探、物探和坑槽探成果,沿工程轴线实测并绘制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剖面。较长的排导工程,尚应提供不同地段的横剖面图。(3)、停淤场面积及最大可能停淤量、地表水发育及地下水出露等。实测纵横剖面。设计阶段勘探1、勘探线沿防治工程主轴线布置,孔距20m-30m,每条勘探线的钻孔、探坑数一般不低于2个。2、钻探查清工程布置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松散堆积层厚度及基岩埋深与起伏状况。(1)钻孔深度应按7.1.4.2的要求控制。(2)条件复杂可加密钻孔或布置物探剖面。(3)加强钻孔岩心编录,设计阶段勘查试验采取岩土试样,测定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施工钻孔应进行注(抽)水试验
32、,提供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布设为水位动态观测孔,并延续至工程竣工后。设计阶段勘查监测1、对高频泥石流,可在勘查期内的汛期时段,提出和实施泥石流活动的监测方案。2、宜结合工程对可行性论证阶段布设的监测站点的监测内容相结合,并提出工程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案。3、当地下水影响泥石流形成和防治工程效果时,开展地下水的监测工作。设计阶段勘查勘查报告报告文本:一、序言,二、泥石流流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三、泥石流活动特征、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四、泥石流治理工程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治理工程基础及边坡的稳定性,五、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及确定方法等。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原位测试、设计参数和各种监测的
33、资料及附件。图件:1、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供设计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包括各治理单元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探展示图)。施工阶段勘查一、勘查内容:1、工程实施期间对开挖和钻孔揭露的地质露头的地质编录2、重大地质问题变更的补充勘查3、竣工后的地形地质状况测绘,4、编制与原地质报告相应的对比变化图,检验、修正前期地质资料及评价结论。二、应采用信息反馈法1、结合治理工程及时分析编录地质资料,将重大地质变更及时通知业主,情况紧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2、应针对现场地质情况的变化,对施工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相关措施,保证治理工程施工符合实际。开挖露头测绘与
34、补充勘探采用观察、素描、实测、照相、摄像等方法进行编录和记录,必要时对治理工程基础持力层进行复核性测试。制作平面图、剖面图、断面图或展示图。编录内容应包括松散堆积层的岩性、结构、物质组成、分层厚度、分层界线,基岩的岩性、结构、揭露厚度、风化程度、基岩面起伏和节理裂隙发育状况。测定地下水位。地质条件有重大差异时,应进行补充勘查,提交补充勘查报告。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提出变更建议(基础出现较厚的软弱夹层、沟谷侵蚀深槽或持力层的深度与原报告相差较大等)。补充工程地质勘查应评估地质条件变化对治理工程实施的影响施工阶段勘查监测1、继续开展已有监测站点和地下水的监测工作。2、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站点作为竣工
35、后的长期监测点,并提出监测要求。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应据工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制。一、报告文本:序言、施工情况及问题、地质条件变化情况及其对治理工程的影响、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治理工程变更设计建议二、附图附件:1、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施工开挖和山地工程展示图、2、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3、各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区域性泥石流活动性调查评判根据对暴雨资料的统计分析,按24h雨量(H24)等值线图分区,并结合前述泥石流形成的相关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区域性泥石流活动综合评判量化,按表6中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泥石流活动性分区。区域性泥石流活动综合评判量化区域性泥石流活动量化分级标准极易活动区:(总分2822分)易活动区:(总分2115分)轻微活动区:(总分148分)不易活动区:(总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