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语文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与语文教学.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建安文学 2、曹操的生平。,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风格: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3、曹操的诗歌创作。,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评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
2、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讨论短歌行主题,总结,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
3、,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讨论:请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作对比分析,附: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
5、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曹丕: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刘勰论曹丕才气,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
6、,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才略,小结,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一、曹植生平。,第二节曹植,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
7、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部分。,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二、曹植的创作。,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二
8、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
9、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
10、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写法上: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
11、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小结,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钟嵘诗品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
12、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曹植赠白马王彪结构,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第六章,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第三节王粲、刘桢和蔡琰,曹丕典论论文论“七子”文风,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舒缓之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潮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人
13、体,不可力强而致。,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见教材41页)。,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补充,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1、清峻。
14、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
15、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
16、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二、“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
17、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参颜延之五君咏、世说新语刘伶病酒,见作品选。,“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三、阮籍1、生平、性格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18、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
19、,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其三:,佳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址。一身不自保,何况怜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3、阮籍诗小结:(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
20、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四、嵇康1、生平、性格“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晋书嵇康传)。“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然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环顾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初康居贫,常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
21、?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恨)之。(晋书嵇康传),2、嵇康诗歌创作 嵇康的“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他的四言诗(如忧愤诗)成就较高,诗经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但总的看,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
22、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繁缛。主要体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左思的诗歌创作。,左思博学多才,其文学成就是赋和诗歌。其赋名作三都赋(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曾名震京师,一时引起“洛阳纸贵”(见注释8)。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则是他的咏史诗8首。,咏史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
23、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小结,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怀。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第二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1、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王羲之和朋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兰亭聚会,欣赏山水,唱和赋诗,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兰亭集序。,2、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兰亭诗标志着山水诗的兴起。3、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
24、,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返回,第五讲陶渊明,陶渊明一个在诗中能“开其心扉”的人,他的诗作象打开一本书,毫无掩饰地显露他的个性,记录了一个谦和自耕的诗人的生活史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而深刻的思考。他的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冲淡闲适的奇妙意境,构成了中国哲学所认为的最高幸福。,陶渊明成就的秘密在于,他在诗中能开其心扉,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中晚年的隐居时期。,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出身望族,少有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爱丘山与游好六经少年、
25、青年的闲居时期,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归家居母丧。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辗转出仕时期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躬耕田园的隐者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终老时期,写田园风貌、乡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弃官归里之后。为陶氏最具个性之作,最能代表其诗风,自
26、成一体,在诗歌史上影响也最大。,陶渊明的田园诗,多组诗,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三良、读山海经等。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围绕仕与隐的矛盾,表现他与世俗的隔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当然也有忧愤激越时。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等。,陶诗的另一面咏怀与咏史,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陶渊明的行役诗,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是陶渊明行役诗共有的主题。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27、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主体风格。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情景事理的融合。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倾耳希无声,在目皓已白。”(癸卯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风格多样。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其五(忆我少壮时)等;而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则又露出如鲁迅所言的“金刚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气。,朱熹论陶诗“自豪放”,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
28、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真相者,是詠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钟嵘评陶诗,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丽,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诗品,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陶渊明的影响,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苏轼谈陶诗,Cry
29、stalGraphics PowerPlugsTransitions I,饮酒其二,第六讲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一、山水诗(也包括田园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但那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概括了这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大致
30、是: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3、玄学的影响。,二、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起了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交流。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
31、着玄言诗的尾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而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四、其他山水诗诗人: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
32、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一、鲍照的生平。(见文学史教材118页注释18)二、鲍照的诗歌创作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
33、、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三、鲍照诗的创新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
34、,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参文学史教材119页注释23,同时与曹丕的燕歌行作比较),第七讲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一、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创造了一种跟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永明体的兴起与声律的追求有关。,齐、梁、陈三代是永明体形成和发展的时期。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五言诗逐渐摆脱乐律的依附而创造符
35、合诗之声律,已成为必然的追求。随着音韵学的发展,四声的提出,在沈约等人的探索、创作中,诗歌声律的规范要求逐渐完美起来。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二、沈约、谢朓的诗歌创作:沈约是著名的永明体诗人,锺嵘在诗品中将其诗歌风格概括为“长于清怨”,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并成为“二谢”,后代称他为“小谢”。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
36、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体现在: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在新诗体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诗体”的特点。,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及宫体诗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转变: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鼎盛,一些名门望族世代习文,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了诸多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王、谢可为代表。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
37、心的文学集团转变。,二、齐梁诗人集团: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多是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视野大多停留在宫廷,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有竟陵八友等人。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衍喜好文学,倡导并鼓励文学创作。萧统受父亲影响和自己爱好,也召集文士进行诗赋创作和学术研讨,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成就突出,编篡了文选。3、萧纲文学集团他们最突出的特征是大力创作宫体诗。,三、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宫体诗: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来自社会下层,留恋、学习市井之风。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民歌配乐演唱,满足统治者纵情
38、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形成“宫体诗”。,返回,第八讲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文学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响南北文化实力悬殊的基本因素,但南北朝政权的对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北朝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南北之间,通过使臣往来,导致人才、书籍交流,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第二节庾信文章老更成,一、庾信生平。(见教材153154页)二、庾信前期诗文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但由于这些诗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
39、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这些经验结合后期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三、庾信后期作品主要抒写乡关之思,包括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两方面。内容丰富,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代表作是哀江南赋。,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四、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吸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