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9557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运用策略探讨背景1: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家要节能减排,通过几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末,国家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篇之年,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仍面临着的严峻的形式。十一五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即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

2、%的目标。此外,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更加明确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决心。背景2:目前,建筑相关领域能耗消耗巨大,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

3、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中,8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5%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根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3倍以上。一、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一)、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现状分析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3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7.6%

4、快速上升到33%以上。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采暖和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较大比例。据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的研究,采暖能耗占北方地区建筑能耗的50%以上;在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前建造的建筑冬季采暖平均热指标在3050W/m2,是北欧相同气候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23倍。 公共建筑能耗高于一般建筑,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占不到城镇建筑总量的4%,但是却消耗了建筑能耗总量的22%。一般情况下,商场、写字楼每年能耗费用为70200元/m2,政府机构等公共建筑每年能耗费用在100元/m2左右。空调耗能的负荷越来越大。我国的空调拥用量居

5、世界第一。有专家估计2002年空调制冷负荷为4500万千瓦,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由此带来电力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电网效率降低,其不利影响日益显现。 我国建筑能耗的比例还将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建筑能耗一般占全球建筑能耗的52%,发展中国家占23%。2000年美国产业、交通和建筑能耗比例为33.3%、27.9%和38.9%。日本在产业、交通和民生能耗(即建筑能耗)比例,由1973年的62.5%、16.4%、18.1%变为2003年46.3%、24.3%、26.8%。2004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发达国家在45平方米左右。随着我国人均建筑面积的增加,人们会要求室内有更适宜的亮度、

6、温度和气流条件,无疑会增加能源消费,即我国未来的建筑能耗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问题及困境1、缺乏有效的政府运行要素导致各方参与积极性低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现阶段绿色建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市场认知度低,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发展商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总体供不应求的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格局主导下的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短期效益,对提升住宅品质的认识不够,推行绿色建筑的动力严重不足。对于购房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成本的负担。在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掉

7、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绿色建筑往往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2、产业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导致推行效果不佳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相关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技术导则先后出台,绿色建筑逐步从示范性阶段步入十几操作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标准往往重于对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引导,使得评估结果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一方面,评估体系的设置主要以定性条款居多、量化数据较少,过多的主观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标准设置上,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

8、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行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拓展。同时,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过分强调技术应用而缺乏对运行过程整体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市场和公众。3、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的初期投资不足在实际操作层面,现有存量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使绿色化之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资金来源不足仍是改造缓慢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部门规定,行政约束力与法律效力有限,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还缺乏有效的民用建筑节能激励措施。对民

9、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此外,我国目前还未能成功搭建起与绿色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绿色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等,还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各地在努力探索融资模式,但目前多是“零敲碎打”,尚未形成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同时,中央财政资金是以“以奖代补”方式支出,主要是事后奖励,很难用于项目启动。地方财政和企业的配套资金仍然是最主要的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改造资金不足的企业,或是没有企业依托的住宅小区,改造资金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仍然较大。4、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开发商要实现

10、利润最大化,只得将成本转化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对节能建筑青睐不够,开发商的主动性也不够,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大部分人买房最关注的是价格、配套、地段、户型等因素,而鲜有人主动考虑建筑的节能。另外就是众多消费者对节能建筑的信任度还不够。推行节能建筑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最大化需要,也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些地方领导的节能意识薄弱,没有将建筑节能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仅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能源供应紧张时抓一抓,不紧张时就不抓。节能指标没有进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领导重视,建筑节能进展就大,这已被各地建筑节能的实践所证明。如京、津、沪等地的领导重视,认真贯彻执行节能

11、法规和标准,就取得了较大进展;而一些地方放任自流,建筑节能工作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策略和激励政策(一)、政策手段政府推动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的发展在房地产行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指导者,监督者和推动者,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推行绿色建筑的宏观动力真正转化为微观动力。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曾表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是建立在国家觉悟的基础上的、市场驱动的宗旨在加速推进绿色建筑开发和实施的绿色评价体系。目前来看,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承担起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的替代推动功能,促进和培育各种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动员建材供应商、制造商、房地产

12、开发企业、建筑公司、设计事务所和物业公司等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并从法律上支持和保护各主体利益,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降低经济成本,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将绿色建筑全面铺开。目前的评估体系标准很容易达到,往往是优秀的开发商与相对较差的开发商都被这些标准划在了一个水平,“鱼龙混杂”,不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起步较晚的地区来说,目前尚不具备按照统一标准推广条件。当务之急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文、地域环境等特征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搞的地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1、完善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提出推

13、进绿色建筑的各项法律要求,建立起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竣工验收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制度。2、构建全寿命周期的标准体系,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标准规范,指导各级部门编制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施工图集、做法等,加强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对绿色建筑的全方位了解。3、出台强制推广与激励先进相结合的绿色建筑政策。以政府投资的建筑为突破口,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益性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建筑,规定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部分由积极性、有工作基础的地方试点,强制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新开发的城市新区新建建筑必须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要求,将发展绿色建

14、筑纳入各级政府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大力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制度,驾考供热体制改革;研究出台绿色建筑财税肌理政策,制度财政资金扶持鼓励绿色生态小城镇与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4、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示范激励。一时单体绿色建筑的示范肌理,组织实施“低能耗建筑与绿色建筑”、农村农房改造“等;二十区域或小城镇的区域性示范激励,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低碳生态城(区)建设”等、三十单项技术的应用示范肌理,如“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型节能材料与结构体系应用”等5、研究完善绿建筑和建筑节能产品技术支持体系。编制绿色建筑推广目录,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相关科技推广应用机制

15、,驾考成果转化。6、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发展。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带点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的发展。7、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建立绿色建筑理念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教育培训基地,宣传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础,设计理念和技术策略,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树立节约意识和证券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市场手段经济杠杆撬动绿色建筑相对于各种绿色建筑产业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出台,市场激励优惠政策配套更显相对滞后。尽管目前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

16、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很难提高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环保,从长远来看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成本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同时考虑绿色建筑所来的初期投资增加,多数没有自觉开发绿色建筑的动力。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在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绿色建筑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一次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如何通过制定建设,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一

17、大挑战。四、结语 总之,促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完善各种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刻不容缓。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激励政策,建立市场机制和财政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投资者、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采取经济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绿色建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激励策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