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0160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保规划长春市人民政府 2007-10-25 14:41:34 来源:长春市政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政府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世纪的高度,顺应新趋势,提出了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模式,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根据国家、省生态建设规划总体要求,结合长春市实际情况,编制长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全市生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仅涉及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主要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绿化、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绿色车辆工

2、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规划期为30年,其中,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一、 生态环境概况 (一)基本情况 长春市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幅员面积205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3.5万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4.6,降水量为567毫米,蒸发量为1000毫米。市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东北平原的黑土带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较丰富,其中石灰岩、膨润土、珍珠岩和沸石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储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32.8万公顷,占全

3、市总面积的15.8%,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净月潭森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河道治理、森林城建设、园林绿化、供热供气、能源结构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农田生态建设、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等建设工程,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1、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实施环城绿化带、净月潭生态林、伊通河治理等工程,全市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4.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5万公顷。新建净月

4、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双阳区、德惠市等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榆树市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518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5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05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3%。以城区绿地、公园、小区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化、城乡绿化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2、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城市供热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全市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3%、60%和75%。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强化。北郊39万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5、逐年提高,达到74.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蓝天计划”,清理取缔露天烧烤,限期治理不合格锅炉,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末,城市综合气化率达到93%,热化率达55%,每年减少烟尘排放量约8万吨,市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265微克,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49.2平方公里,大气环境逐年好转。 4、资源管理得到加强。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了乱占耕地,加强了对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有效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水资源的管理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通过优化配置、

6、合理开发,实施引松一、二期工程,基本保证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森林资源保护有了较大进展,管理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通过全市范围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矿业开采的无序状态得到了初步扭转。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5、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如德大、皓月等大型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绿色农畜产品如肉类、酒类、粮食、食用油与瓜果等已远销国内外。环保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环保企业已达91家,生产各种产品120余种,环保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 (二)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具

7、有一些建设生态市的自然条件,并在生态经济、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生态建设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环境污染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市区大气环境污染仍然比较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在冬季供暖期和春季扬尘期明显偏高,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煤烟、机动车废气和扬尘污染混合类型转变。作为长春市主要水系的伊通河污染严重,自由大桥以下河段的水质均超过V类标准。市区南湖水体有机污染较重,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质类别属IV类,个别项目超V类。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城市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占主导地位。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填埋场周围大气和地下水污染较重,白

8、色污染问题突出。 2、生态建设和保护体系不完善。我市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法规体系尚未形成。部分矿产资源开发,特别是乡镇和个体采矿点,对环境造成损害,植被遭受破坏,恢复工作滞后,只有极少部分得到复垦。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水质及土壤污染。森林覆盖率较低,植树造林任务仍十分艰巨。 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大。长春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87.4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8.7%,全省的13.8%。亩均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为64.03立方米,约为全国的4.6%和全省的12.5%。市区河流流程短,河床不稳定、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潜力较小。

9、城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市中心水位埋深达52米,基本到达含水层底板。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下陷漏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能源储量少,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长春是能源资源短缺的城市,能源自给率仅为12%。煤炭的保有储量为4亿吨,但煤质较差。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问题明显。煤炭在我市一次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首要位置,已成为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5、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全市土地垦殖率达68%,为全省之首。人均耕地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与建国初期水土流失

10、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2%相比,增长了6 %。农业长期连作,过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结构变差,肥力下降,土地退化速度加快。草场在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作用下,牧草矮小稀疏,土地板结,产草量逐年下降。土地沙化、盐碱化快速发展。 6、生态经济未成规模。生态经济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绿色产品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我市生态经济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绿色食品产值仅有3亿元。实现绿色生产的企业为数不多,环保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生态经济存量十分有限,生态经济体系建立任重道远。 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我市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是促进全市经

11、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创造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城市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标志。鉴于此,全市上下从21世纪初起,要坚定建设生态市的目标不动摇,届届班子重视,年年计划落实,人人参与支持,力争经过30年不懈努力,把长春市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思路 未来30年,我市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强化生态工程建

12、设,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提高生态环境对生态经济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我市新世纪的新优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布局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立足长远,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优先抓好重点工程,分期全面实施。 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13、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科学地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开发,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局部暂时的经济利益。 坚持建设高起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 坚持生态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建设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文明素质,形成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目

14、标与任务 1、总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目标:经过3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经济较为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绿色交通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产大市,环保产业成为全市主导行业之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到2030年,主要指标是: 城市绿化覆盖率力争达到50%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完成人工造林100万公顷,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4万公顷。其中:营造城郊片林5千公顷,完成环城绿化带5千公顷,水体涵养林5千公顷,花果苗木基地1万公顷,人工湿地1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

15、失面积25万公顷以上; 松花江、伊通河及流经域内的水体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和中水回用率分别达90%、90%和40%; 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一、二级标准,市区烟尘排放达标区达100%,农村使用清洁燃料区达8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 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 60%;其中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8%,成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 创建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单位、生态街路、生态村镇。生态社区占社区总数的比重达80%,生态单位占全市单位总数的比重达80%,生态街路占街路总数的90%以上,生态村镇占村镇

16、总数的60%。 主要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绿色工程”战略,恢复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分步实施中部都市生态经济区、东部低山丘陵农林生态经济区、中部台地平原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和西部湖群农牧生态经济区,构建合理的生态经济布局。建立以净月等城郊森林为核心,以伊通河石头口门、新立城等城郊水体为依托的城市生态圈,形成“林水居中,城区散布”、“城在森林中、楼在花园里”的山水城相间、绿蓝白相衬的山水城市新形象。 2、阶段性目标和任

17、务 生态市建设分为近期奠定基础、中期构建框架、远期形成体系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奠定基础阶段。 主要目标:制定生态市规划,形成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启动生态市建设部分工程,缓解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态环境制约,拉开城市生态建设局面,初步形成绿色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 主要指标: 城市绿化覆盖率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15%。完成人工造林45万公顷,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1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万公顷; 伊通河、南湖及流经城区的水体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和中水回用率分别达70%、75%和15%;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

18、级标准,市区烟尘排放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 全市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达600家,占企业总数的25%。绿色产品产值达到500亿元; 建成生态社区占社区总数的30%,生态单位占单位总数的30%,生态街路占街路总数的45%,生态村镇占村镇总数的15%。 主要任务: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效益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2)通过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运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好汽车工业、绿色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三个基地;建立全市绿色生产体系,扩大绿色名牌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群和企业

19、群,以绿色标准、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培育健康产业、有机食品龙头企业,引导绿色消费需求,为全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3)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做好四大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设计与启动部分工程项目;配合城市基础建设,重点对城市污染源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域进行整治,加强大气净化和垃圾的处理工作,整治伊通河和双阳河;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启动环城生态圈建设工程,在三、四环之间依托水体建立10个郊野公园,在绕城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重点堤坝沿线以及水库周边地区实施绿化。 (4)对能源和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完成石头口门水库等地表水源地的扩容、改造

20、任务,加大推广节水措施的力度,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提供资源保障;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条件。 第二阶段:20062015年,为构建框架阶段。 主要目标:生态市建设走上加速发展的轨道,初步构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形成以绿色资源、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群、绿色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框架,成为国内生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主要指标: 全市绿化覆盖率42%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17%,完成人工造林60万公顷,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2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公顷以上; 城内水体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80%和25%; 城市空

21、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烟尘 排放达标区覆盖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全市绿色产品产值比2005年增加两倍,绿色产品 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建立合理的生态布局,新建20个郊野公园。生态社区占社区总数的50%,生态单位占单位总数的50%,生态街路占街路总数的70%,生态村镇占村屯总数的30%。 主要任务: (1)以扩大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加快绿色品牌系列开发、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绿色产品加工、生物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和其它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系列化的绿色汽车、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等国家级生产基

22、地。 (2)继续实施环城绿化带,新立城伊通河风光带,松花江生态旅游区等生态工程。 (3)对全市的产业、人口空间布局进行调整。 (4)加快长吉生态经济带建设,提高长、吉两市及中间走廊地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经济、人口集聚程度,构筑以长吉生态经济带为中心的生态城市圈。 (5)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三阶段:20162030年,为形成体系阶段。 主要目标: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绿色汽车、绿色食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基本形成山水型城市新格局。 到2030年,全市绿色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城市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30%左右

2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70% 以上,生态社区、生态单位、生态街路、生态村镇占总数的80%以上。 主要任务: (1)形成安全、稳定、高效的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之反哺生态环境建设。 (2)继续扩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和绿色市场,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形成以绿色名牌产品为龙头,以绿色汽车、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环保经济体系。 (3)加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建设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18条生态绿化

24、带,以城郊水体为核心建立一批生态园林。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 三、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与地域划分 根据非均衡发展规律,确立不同层次的生态建设体系,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示范区,明确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促进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生态经济区划分 根据我市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的总体布局,将我市分为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区、东部低山丘陵农林生态经济区、中部台地平原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和西部湖群平原农牧生态经济区四个生态建设区(见附图一)。 1、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区 该区人口密度达1.7万人/平方公里,居全市之首。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同时,也是全市污

25、染最为严重的区域和生态环境的最脆弱地带,更是当前和今后治理的重点地区。依据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结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把中心城区划分为四个生态经济子区,即中西部商业、居住混合生态经济区,城市北缘传统工业生态经济区、南部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和外环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治理和建设。 中西部商业居住混合生态经济区 该区包括中心分区、绿园分区正阳街以东、西安大路以南的部分地区,为长春市的老城区,也是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之一。是全市行政办公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经济活动频繁,人口密度大,中心区达每平方公里3.1万人。居住用地过高,城市道路用地、绿化

26、用地偏低,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和商业用地混杂。道路交通拥挤,高峰车行驶时速不到14公里。本区绿地面积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工业污染、交通噪声、尾气排放及居民生活垃圾是本区的主要污染源。 生态建设重点是控制中心区域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合理规划用地, 提高城市道路和绿地面积,缩小住宅用地;搞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商业设施建设,逐步构成以大型商业企业、大公司、大金融机构为龙头,以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和便民店为补充的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金融、商业流通体系,形成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中心商务区;重点实行“退二进三”政策,加大污染重、耗能高、用水多的工业企业的搬迁力度

27、;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逐步恢复地下水位;改造旧城区,完善生态小区建设,使50%的住宅小区实现环境生态化、功能智能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不断加强交通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及噪声指数并达到相应的标准。逐步把本区建设成为以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功能区。 城市北缘传统工业生态经济区 该区包括二道分区自由大路以北地区、兴隆分团、铁北分区、绿园分区西安大路以北、正阳街以西地区及汽车厂分区,为我市的传统工业区及仓储区,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工业用地比例较高。大多数企业未开展清洁生产,面临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问题,末端治理难度较大。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低,水资源不

28、足,重复利用率低。企业布局分散,废物难于集中处理,多数企业尚无治污设施,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人居环境相对较差,棚户区改造范围较大,绿地面积、绿化率、住宅成套率等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是城区改造的重点之一。 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做好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使搬迁企业的重建与城郊工业小区规划建设相结合,形成高标准、专业化、配套合理的工业新区;搞好兴隆团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有计划地接纳市区化工类、热处理类、电镀类及原料药类生产企业;推行“三废”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达到环境保护要求;抓好企业污染点源治理,逐步进行伊通河、串湖城市排水沟等水污染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应用中水回用技术。 南部高新技术产业

29、生态经济区 该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还包括南湖分区、富锋分团及净月分团。该区基础条件较好,建设起点较高,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已具生态经济功能区的雏形。该区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光电子、汽车、医疗机械等,大多属于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型企业,企业经济效益好,污染较小,同时有治污设备并相应运行。耗水型企业的中水回用能力较低和缺乏污染连续监测能力是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以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光电子、环保、绿色食品加工业等高效低耗产业,形成

30、在全国有一定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各研究所为龙头,重点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形成全省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为生态市、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和高附加值项目,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加快工业废物排放监测体系建设;以工业建设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清洁生产为主要手段,逐步将该区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居住于一体的经济效益显著、生态环境良好、居住条件舒适的现代化环保新型工业区。 外环沿线生态保护经济区 该区包括市区三环路以外的全部城区,地处城市与农村结合带,人口密度小,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 在接纳核心区迁出的易地改造

31、企业的同时,该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依靠科技支持,采用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推进农村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使之成为农业、加工业、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城市生态保护圈、建设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综合整治城市入口环境三个部分。 分期完成营造生态林、经济林、宜林荒地造林、农田防护林的任务,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城乡生态隔离带建立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系统。在按计划完成环城绿化带的同时,加强环城尤其是西部、北部片林与林带建设,在城区周围形成防护城市的生态保护圈。抓好农村绿色庄园和村屯改造工程。 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18个

32、出入口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拆迁干道两侧的破旧建筑,绿化美化主干道,修建标志性建筑,提升长春市的整体形象。 2、东部低山丘陵农林生态经济区 该区坐落于长春市东部低山丘陵带,系大黑山山脉的一部分,包括德惠市、九台市东部地区和双阳区的全部,土地面积为49.5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为森林生态系统。低山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多在2030之间。该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放牧条件好,农副产品比较丰富,适合于林木和经济植物生长。农业开发较晚,土地利用潜力较大。特产资源丰富,多年来形成了以中药材养殖、梅花鹿等野生动物人工培训为主的特色产业。该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作

33、层土壤瘠薄;生物资源利用不够,野生经济资源或未加开采,或遭受掠夺式的采集;林木和果木发展速度较慢,果树基地规模小,品种少;畜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 生态建设重点是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强对已有林地的养护和管理,严禁乱砍乱伐,依法治理偷猎行为,保护生物性,恢复生态环境。在丘陵地上改变林相,提高植被覆盖率,扩大果树基地规模;在荒丘上种植乔木与灌木,发展经济林;在大于5的坡地上横坡打垅,在沟坡、沟头和耕地边界上种植豆科灌木带,达到以林养农,以林养牧,以林治水。 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兴建水库及塘坝,蓄洪截流,提高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拦蓄泥沙,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

34、力,恢复生态。 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保护开发野生资源。发挥天然饲草优势,发展以家禽、牲畜、梅花鹿为主的养殖业,扩大中药材和梅花鹿养殖的特色产业和系列产品深加工规模。 积极推行低山丘陵果、草、畜模式,以林、果、粮、牧、水产垂直分层利用为特色的“立体种养”模式和林、牧、经、加综合开发等林区生态经济模式。 3、中部台地平原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 该区地处我市中东部的松辽平原腹地,为农田生态系统,包括德惠全部、榆树市和九台市的大部,以及农安的东部地区,是我市农、畜、蔬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村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属温带亚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多为平原川地,平坦广阔,土质肥沃,土壤类型有黑土、暗棕壤、黄土状亚粘土等

35、。西部农安县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下储存有天然气、石油、油母页岩、陶土、矿泉水等20余种矿产资源,具有开发前景。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缺乏,森林过少,干旱频发,土地退化,河谷低平地时有洪涝灾害。同时,城市、乡镇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生态建设重点是发展农、经、牧一体的绿色产业经济。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是主要发展方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将台地和低洼地作为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和治理,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开展抗旱防洪兼顾的农田水利建设。因势利导,利用荒坡、废弃地植树种草,加快农田

36、林网建设,在台地沟谷种植豆科灌木,控制坡面的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洼地和古河道地区建立高漫滩种稻、岸边培苇、水塘养鱼的“稻、苇、鱼”生态体系。 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提倡农家肥与化肥配施,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适应市场需求,建设绿色产品基地。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加大科技含量,建设以绿色蔬菜、养殖业、优质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为主体的绿色农畜产品基地。 积极推广农、牧、经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市场、工厂、基地、农户相结合经济模式和庭院立体开发模式。 4、西部湖群平原农牧生态经济区 该区位于农安县西部,面积为29.6

37、万公顷,农村人口48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1.3%。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干旱少雨,为草原、农田交互型生态系统。土壤以薄层黑钙土、黑钙砂土为主,还有草甸土、沙土,盐碱土和沼泽土,土质瘠薄。在波罗泡子等五个较大的湖泊周围发育有平坦的湖积冲积平原,西北高阶地上为固定或半固定的低缓沙丘。林地牧草和泡塘水库面积大,发展粮食生产、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大,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土地盐碱化和局部地区的沙化是该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土壤瘠薄,肥力低,盐碱、沙化、干旱等给春播和保苗带来严重威胁。农田防护林、片林较少,草地由于过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38、 生态建设重点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增加退耕还林还草还水,提高绿色植被覆盖率。采取人工引水措施,加强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工作。根据该区碱土、沙土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特点,进行草田轮作或无土栽培,增加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在草甸低平地上种植耐盐的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等。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及早更新树种,增网加带,加大密度,增强农田生态系统总体功能。加快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搞好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利用效益。 积极推行林、草、牧、经结合和禽、渔、稻良性循环两种生态经济模式。 (二)生态经济示范城镇地域布局 根据我市各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情况,总

39、体上分为大型生态经济城市、中型生态经济城市和小型生态经济城镇三个层次,分3个阶段进行建设。 近期,集中力量发展长春经济示范城市,同时选择德惠、九台两个中等城市和10个重点生态经济示范城镇,实施重点培育和发展。中期,在巩固长春建成区和德惠、九台整体功能的同时,重点进行榆树市、农安县城市生态建设,以及18个重点生态经济示范城镇建设。远期,形成以长春市为龙头,向四周辐射的城镇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中等生态经济示范城市为4个,生态城镇为40个(见附图一)。 1、大型生态经济示范城市 到2030年城区人口达到400万人以上。重点发展绿色车辆、绿色食品、节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名牌、上档次、扩大规模,

40、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的集约化产业群,绿色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科教、中介等服务业;加强城市供水、交通、通讯、环境、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建设节水型城市,全面增强城市功能,树立生态城市形象。成为国际绿色汽车生产和集散中心、东北亚绿色食品生产和集散中心、全省生态文化建设中心和生态旅游基地。 2、中等生态经济示范城市 中等生态经济示范城市包括德惠市、九台市、榆树市和农安县,现人口为10-2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0-56亿元。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比较突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城市和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基础,可以成为联结长春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和农村发展的

41、次级区域经济中心。 到2030年,人口分别达到20-30万人,形成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其中德惠市发展成为全省绿色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九台市发展成为长春吉林经济带中重要的健康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集散地,榆树市和农安县发展成为长春市优质安全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3、重点生态经济示范城镇 近期重点生态经济示范城镇包括五棵树镇、米沙子镇、合隆镇、卡伦镇、大屯镇、劝农镇、新立城镇、兴隆山镇、合心镇和奢岭10个城镇,以及长双、长吉、长榆交通干线和松花江畔四个小城镇群。到2030年,重点生态经济示范城镇达到40个。 将重点生态经济示范城镇建设与小城镇建

42、设相结合,依托地域优势,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绿色产业和城市配套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紧道路交通建设、给排水建设、供热和供气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文化水平,吸引农村人口,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到2030年,使其成为环境整洁、经济较发达,具有3万以上人口规模和一定生态经济规模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生态经济结构优化,成为生态市建设和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基地。 四、重点生态产业建设 (一)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产业 1、规划目标 将发展效益型农业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不断开发具有我市特色的出口创汇型绿色食品

43、,扩大绿色食品的规模。在30年内将长春市建成集食品生产加工、畜牧养殖、野生资源采集、中药现代化开发、天然滋补产品与生物制药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第一阶段(2001-2005年),在全市形成以绿色粮油食品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品、蔬菜、饮品生产和加工,以及野生资源采集与产品加工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9万公顷,在九台、农安、双阳、德惠、榆树建设肉蛋禽养殖、加工基地,绿色蔬菜、果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绿色食品销售收入占食品销售收入总额的40%。依托生物制品所、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大等单位科研力量,建设好制药园、生物城等一批生物制药基地,加速开发原料药、中成药、

44、特产药等新品种。 第二阶段(2006-2015年),根据市场需求,适度调整产业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力度,将我市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绿色粮油食品、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到26万公顷,肉蛋禽养殖、加工基地规模继续扩大。绿色食品销售收入占食品销售收入总额的60%以上。 第三阶段(2016-2030年),全市有50%的土地面积生产安全与绿色食品,绿色食品销售收入占食品销售收入总额80%以上。将绿色食品行业建设成农业的主导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柱作用。 2、重点实施工程 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在榆树、德惠、九台、双阳等地建设绿

45、色水稻种植基地。在榆树、德惠、农安、九台等地建设绿色大豆种植基地。在双阳、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建设绿色玉米种植基地,为我市发展养殖业、食品加工业提供大量原料,并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原料的需求。 肉蛋禽养殖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在德惠、九台、农安、榆树建设肉鸡养殖基地,为德大公司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肉食鸡原料。在德惠、九台、榆树、农安、双阳建设肉牛繁育基地,为皓月等龙头企业提供大量肉牛。在九台、榆树、农安建设生猪饲养基地。在农安建设大鹅、家兔养殖基地,实现就地饲养就地加工。在双阳、南关、二道建设鹅、鸡等生产基地。 蔬菜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在双阳、朝阳、宽城、绿园、南关、二道等区

46、及各县(市)区城郊乡镇,建设绿色蔬菜及果品基地,并组织净菜、半成品菜加工配送。在农安县扩大无公害土豆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数量与质量。 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在我市大、中型水库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业,重点生产青、草、链、鳙四大家鱼。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小型水库及塘坝等水面发展绿色水产品。 食用菌生产与野生资源采集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在榆树、德惠、九台、农安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同时推广平地种菇新技术,扩大种菇面积,提高食用菌产量,通过加工出口,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九台、双阳重点抓好山野菜采集、生产、加工与管理,使之逐步形成规模,出口创汇。 饮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在双阳、九台、农安重点发展绿色啤酒及矿泉水生产,在榆树、德惠开发绿色品牌白酒,在市区继续扩大饮料生产。在城区建立奶牛饲养基地,生产绿色奶制品。 中成药和保健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立以长白山野生中药材、双阳梅花鹿系列产品为主的中成药和滋补类保健品生产基地。利用长春市的科技优势,开发生物制药产业,建立新型药物和疫苗生产基地。开发名牌健康产品,带动健康产业发展。 3、近期优选项目 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九台市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省现代农业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