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189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生态经济管理范围及财务知识研究分析.docx(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主报告)目 录第一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确定第一节 地域范围确定基本原则与主要指标一、行政界线的完整性二、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性三、区域经济协作的统筹性及县域经济之间的依存性四、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系统性五、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相对完整性第二节 研究主要结论一、研究区的确定二、城镇空间联系隶属度分析4三、人口经济指标的离散程度分析四、推荐方案的形成6五、多方案比较8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范围最终确定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中部地区其它试验区的地位比较第二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区划第一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

2、功能重要性评价一、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三、防洪蓄洪功能重要性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五、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第三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一、土地(耕地)承载力二、水资源承载力三、生态环境承载力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开发密度分析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分析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分析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分析第五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分区一、主体功能分区的区划原则二、禁止开发区及其政策导向三、限制开发区及其政策导向四、重点开发区及其政策导向五、优化

3、开发区及其政策导向第六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一、农业用地区二、生态林用地区三、城镇及工业用地区四、湿地保护区附件1:研究技术思路54第一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确定第一节 地域范围确定基本原则与主要指标一、行政界线的完整性本研究以保持县域界线的完整为原则,一是由于县级单位长期以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县域单元的数量、国土面积、经济实力和管理手段比较适中;二是依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三是社会经济数据大多都是以县为单位统计,这是区域研究分析的基础。二、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性保持流域整体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完整的理想模式,但鄱阳湖流域

4、占江西省全部国土面积的97.2%,如此大的国土面积作为一个经济区建设,显然不够现实,为此,本研究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把直接流入湖区的近湖区水系流域全部包括,而远湖区的水系(五大河流)作为重要的水资源输入点,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口作为水资源输出点(位于湖口县和九江县交界处)。通过调研,近湖区的水系有徐埠港、土塘水等十大河流,涉及鄱阳、彭泽等15县(市、区),这15个县(市、区)应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内。三、区域经济协作的统筹性及县域经济之间的依存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有分工,更有协作,应是高度统筹的一个经济体,这种统筹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的依存关系。研究运用“区域经济联系量”分析

5、县域间经济联系隶属度,既可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四、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系统性“人地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纽带,土地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水则是区域生态系统的命脉,而人类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区域人类因素集中反映在人口聚集程度和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布局二个方面,人口聚集程度反映着人力资源的数量,影响着产业布局;而城乡居民的分布,反映着经济产业的分布,也反映着对生态环境的干预程度或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五、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相对完整性作为一个经济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正是这些交通基础设施把区域内各地的经济产业连接在一

6、起,从而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区域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是否形成是一个网络,也是衡量区域经济能否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指标。在以上五个基本原则下,研究重点对水系与地形地貌、县域经济基础与经济特征、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人口分布等四个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第二节 研究主要结论一、研究区的确定从生态角度看,滨湖地区和直接流入湖区的水系流域涉及的县(市、区)理所当然属于区域范围,这包括南昌市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九江市区(庐山区、浔阳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九江县、湖口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彭泽县、东乡县、丰城市、樟树市和瑞昌市等23个县(市、区)

7、(图2)。为了便于方案的调整,采用先扩大研究范围再科学精选的原则,在上述23个县(市、区)基础上,考虑周边县(市、区)经济发展基础,以县(市、区)为单位往外围进行了相应地扩大,增加了景德镇市区(昌江区、珠山区)、鹰潭市区(月湖区)、新余市区(渝水区)、抚州市区(临川区)及万年县、安义县、高安市、乐平市、贵溪市、余江县、浮梁县、奉新县、武宁县、靖安县,共38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图1)。图1:研究区域基础地理信息二、城镇空间联系隶属度分析以南昌市区为中心,测算其余31城镇和南昌市区的绝对经济联系量,分析31个城镇相对于南昌市区的经济联系隶属度。结果表明星子、浮梁、湖口和彭泽四县与区域中心

8、经济空间联系隶属度最低,但由于星子、彭泽、湖口是区域生态联系的组成部分,故只有浮梁县在可剔除之列。三、人口经济指标的离散程度分析(1)总人口离散程度分析:38个市县区平均人口是60.97万人,离散程度较大的分别是安义县、浮梁县、星子县、德安县、靖安县(如下图)。(2)人口密度离散程度分析:38个市县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是0.04万人/Km2,如下图所示,离散程度较大的县是:浮梁县、武宁县、永修县、德安县、贵溪市、奉新县、靖安县。(3)GDP总量离散程度分析:研究区的平均GDP为83.86亿元,剔除南昌市区、景德镇市区、九江市区、新余市区和鹰潭市区后,剩余的27个区市县的平均GDP为48.35亿元,

9、根据如下图所示,离散程度较大的是浮梁县、九江县、武宁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贵溪市、靖安县、万年县。所以,综合总人口、人口密度和GDP总量三个因素,与研究区域关联度较差的县有浮梁县(频度3次)、靖安县(频度3次)、武宁县(频度2次)、星子县(频度2次)、德安县(频度2次),由于星子县和德安县属鄱阳湖滨湖区,不宜剔除,浮梁县、靖安县、武宁县则在剔除之列。四、推荐方案的形成综合城镇体系及空间联系度、人口经济离散程度等内容分析,除了浮梁、武宁、靖安三县与区域整体的紧密度较低,可剔除外,其余35个县(市、区)均应属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之内,即形成推荐方案:南昌市区(东湖区、西湖区

10、、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九江市区(庐山区、浔阳区)、景德镇市区(昌江区、珠山区)、鹰潭市区(月湖区)、新余市区(渝水区)、抚州市区(临川区)及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九江县、瑞昌市、星子县、德安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彭泽县、万年县、安义县、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东乡县、乐平市、贵溪市、余江县,共35个县(市、区)。图2为推荐方案(为便于与其它方案比较,称为方案一)基础地理信息图。图2:推荐方案基础地理信息图五、多方案比较为了进一步论证区域范围的科学性,把推荐方案与目前学术界提出的二个代表性方案进行比较,其中方案二是关于界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范围的几点意见提出的

11、范围(附图1);方案三是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的省部共建项目“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确定的研究范围(附图2)。三个方案在范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包含了相同的32个县(市、区),因此,他们没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性上高度一致,只是在极个别县(市、区)是存在一点争议:方案二与方案一比较,多了浮梁县,少了奉新县、新余市区(渝水区)和抚州市区(临川区);方案三与方案一比较,只是少了新余市区(渝水区)。1、三个方案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整体比较三个方案的社会经济指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方案一的人口规模、城镇水平、工业化程度,还是人均GDP、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具有较明

12、显的优势,基础更加牢固。所以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和方案三。表1:各方案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情况指标年末总人口非农业人口GDP(当年价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主导产业产值主导产业占GDP比重单位万人万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元亿元%方案一合计1873.06594.252621.54288.711385.68947.14120071054.1640.2%产业结构11.0%52.9%36.1%占全省比重43.2%51.2%56.1%36.7%59.7%60.6%111.6%方案二合计1683.06527.262332.46255.721222.46854.2711637924.3

13、639.6%产业结构11.0%52.4%36.6%占全省比重38.8%45.4%49.9%32.5%52.7%54.6%108.1%方案三合计1792562.42440.5272.81277.7889.911639963.4739.5%产业结构11.2%52.4%36.5%占全省比重41.3%48.5%52.3%34.7%55.1%56.9%108.1%2、三个方案交通密度与连通度比较三个方案的区域交通密度和连通度见表2,方案一的线网面积密度是53.0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人口线网密度15.1公里/万人,公路网连通度为226.8,铁路面积线网密度为2.4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人口线网密度0.

14、7公里/万人,铁路路网连通度10.2,虽然有些指标要低于方案二和方案三,但从总体上看,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和方案三。表2:三个方案的区域交通密度和连通度情况表指标单位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境内公路里程公里192802064120986境内铁路里程公里868954868总人口万人127513371341区域面积(A)百平方公里363.6407.6395.4节点数(N)个202222公路面积线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53.0350.6553.07公路人口线网密度公里/万人15.115.415.7A*N727289668699sqrt(AN)859593公路网连通度226.8217.3225.7铁路面积线网

15、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2.42.32.2铁路人口线网密度公里/万人0.70.70.6铁路路网连通度10.210.09.33、三个方案的经济辐射力比较三个方案的经济辐射力或辐射半径(见表3)。从表中可以得到,“方案一”的辐射力最强,“方案三”的辐射力次弱,“方案二”的辐射最弱。表3:三个方案的经济辐射力的比较排名指标单位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土地面积及其排位平方公里45,228.0242,530346,309.61总人口及其排位万人1,873.121,683.131,930.61城镇人口及其排位万人594.62527.336091生产总值及其排位亿元2,621.5412,332.532,5712经济密

16、度及其排位万/KM2579.61548.43555.2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排位亿元1,244.492874.2731,268.111财政收入及其排位亿元139.51126.03132.32第二产业产值亿元1,36011,22331,333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及排位51.9%252.4%151.8%3实际利用外资及其排位万美元179,8791163,8623172,5962城市化率(%)及其排位%0.31710.31330.3162辐射力综合排名132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范围最终确定通过上述分析比较,最后确定方案一为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地域范围(图3、4):区域总人口4339.13万人,占全省

17、的43.2%,非农业人口1160.7万人,占全省的51.2%;2006年生产总值4670.53亿元占全省的56.1%,第一产业增加值786.14亿元,占全省的36.7%,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 320.74亿元,占全省的59.7%,第三产业增加值1 563.65亿元,占全省的60.6%,而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111.6%。,主导产业占GDP比重40.2%。图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遥感平面图图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遥感立体图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中部地区其它试验区的地位比较在中部地区已有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经济区、皖江经济区,除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实力有明确差距外,与其他3个经济区并不差上下。

18、尤其是在各自省里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一些指标上的优势更为突出(如下表所示)。数据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高校学生数在本省中的地位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经济密度、进出口、城市化率处于中间水平。2005年中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占各自省的比重(%)主要指标/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皖江经济区土地面积211347人口271936生产总值433744经济密度万/KM2)500878365人均GDP1.571.81.17固定资产投资384845财政收入463341第二产业484149进出口总额516845实际利用外资554643高校在校学生76

19、73城市化率(%)42.948.128.5第二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区划第一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研究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土侵蚀、水资源和水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酸雨敏感性、水环境敏感性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土壤侵蚀敏感性,选取了降水冲蚀力、土壤质地、坡度和植被类型作为评价因子;酸雨敏感性选取基岩类型、土壤类型、植被及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水分盈余量等因子;水环境敏感性,选取径流深、水功能区划类型、工业点污染程度、农业面污染程度、血吸虫分布等因子。在GIS技术空间叠加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将鄱阳

20、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度敏感等5个等级(图5)。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不敏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80.41%,显示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轻度敏感区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84%,散布于各个县市区,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包括九江市区、进贤县、丰城市;中度敏感区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22%,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包括星子县、进贤县、瑞昌市、鹰潭市、高安市、抚州市区;高度敏感区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60%,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包括安义县、进贤县;极度敏感区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0.94%,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包括九江市区、永修县、瑞昌市、贵溪市、丰城

21、市、抚州市区。不同区域敏感性的主导因素也不同,滨湖区主要是水环境问题,而鄱阳湖县市主要是土壤和水土流失问题,城市区域与水环境和酸雨有一定联系。 图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一、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属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但四季分配严重不均,水源涵养和洪水调蓄至关重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建有约23381 Km2的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和623.24 Km2森林公园,这些区域均属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区域。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研究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土保持功能相对不重要(水域等)、一般地区、比较重要、

22、中等重要和极重要面积分别占总土地面积80.41%、6.84%、7.22%、4.60%和0.94%。三、防洪蓄洪功能重要性分别位于余干县、鄱阳县、南昌县、新建县的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为国家蓄滞洪区,总集水面积794.63 Km2,蓄洪面积549.55 Km2,有效蓄洪容积26.24亿m3。还有貊皮岭分洪道、泉港分洪区、清丰山溪滞洪区、箭江口分洪工程等蓄滞洪工程。依重要性划分,则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4处国家蓄滞洪区功能极度重要,约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2.2%;其它分洪和蓄洪区、“双退”区域功能中等重要,占研究区域面积的8.8%;“单退”区域功能轻度重要,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0.6%;其它区

23、域为一般区域。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长着许多种类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湿地高等植物,是动物特别是一些鸟类和鱼类的乐土。区域内先后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面积达2091.59 Km2,部分县市也建立了自己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余干县康山自然保护区等共计42处,县级保护区累计面积超过1683.62 Km2。五、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区域内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9处,面积为11196.70 Km2,约占总面积25%。涉及到的县市包括: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南昌市、星子县、

24、彭泽县、东乡县等。另外,区域内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条件适宜,人文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这些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表现出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第三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一、土地(耕地)承载力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县人年均粮食消费和耕地承载盈亏率情况分析,划分为3种耕地承载力类型:(1)强压力区: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抚州市、瑞昌市、九江县、彭泽县、德安县、星子县、湖口县等12市县,2006年的人年均粮食消费低于400kg,人年均粮食消费上低于温饱型消费标准,耕地超载率高于18%;

25、(2)中压力区:乐平市、安义县、鄱阳县、永修县、都昌县、万年县、进贤县等7县市,2006年的人年均粮食消费低于550kg,人年均粮食消费上属于温饱型和小康型消费标准,耕地盈余率低于30%;(3)微压力区:贵溪市、余江县、东乡县、余干县、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南昌县 、新建县、樟树市等10县市,2006年的人年均粮食消费都高于550kg,人年均粮食消费上属于富裕型消费标准,耕地盈余率高于40%。二、水资源承载力2006年,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为3287.55 m3/年,其中抚州市最多,人均水资源量为5805.11 m3/年,南昌市最少,人均水资源量为1431.11 m3/年;人均用水量为527.

26、48 m3/年,其中鹰潭市最多,人均用水量为903.22 m3/年,上饶市最少,人均用水量为367.25 m3/年;万元GDP用水量为433.78 m3/万元,其中宜春市最多,万元GDP用水量为733.19 m3/万元,南昌市最少,万元GDP用水量为234.06 m3/万元。综合各种因素,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为富裕区、一般区、敏感区、超载区(如图6)。图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布评价三、生态环境承载力运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生态足迹方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除了德安县、永修县、奉新县、贵溪市和彭泽县等5个县市存在人均生态盈余之外,其他各县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人均生态

27、赤字。依据各县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情况,将区域划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盈余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持平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敏感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赤字区(图7)。图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评价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开发密度分析运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GDP、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密度四个指标,构建区域开发密度模型,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密度现状(表4、图8)表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现有开发密度情况区域现有开发密度排名南昌市区3.3771景德镇市区1.9303九江市区2.3032新余市区0.6835鹰潭市区0.9724抚州市区

28、-0.19311南昌县0.1177新建县-0.37618安义县-0.19311进贤县-0.27213乐平市-0.32416九江县-0.51622永修县-0.39019德安县-0.0058星子县-0.66625都昌县-0.90127湖口县-0.47021彭泽县-0.81226瑞昌市-0.27314余江县-0.62824贵溪市0.3736奉新县-0.13110余干县-0.92828鄱阳县-1.01129万年县-0.54423丰城市-0.30915樟树市-0.0539高安市-0.43520东乡县-0.32416图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开发密度空间分布评价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分析选取

29、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税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利6个评价指标,构建区域发展潜力量化模型,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潜力值(表5,图9)。表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潜力值区域发展潜力值排名南昌市区4.6691景德镇市区0.4595九江市区1.0762新余市区0.7414鹰潭市区-0.30113抚州市区-0.1129南昌县0.4036新建县-0.0308安义县-0.40719进贤县-0.11910乐平市-0.20012九江县-0.50325永修县-0.35616德安县-0.40618星子县-0.54327都昌县-0.55428湖口县-0.50024彭泽县-0.51526

30、瑞昌市-0.38217余江县-0.56029贵溪市0.7803奉新县-0.31614余干县-0.44021鄱阳县-0.48522万年县-0.48823丰城市-0.0047樟树市-0.16311高安市-0.33315东乡县-0.40820图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发展潜力空间分布评价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分析(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创造有利于生态经济区各类支柱产业发展的物质、政策、空间环境平台。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促进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高支柱产业

31、空间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效益。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发展区域,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实现支柱产业空间相互契合的联动效应。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在现有的基础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力争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四大“中心”,即:全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集散中心;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六区与六大工业基地(图10)图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六区”是指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区;陶瓷产业发展区;铜产业发展区;医药

32、、食品产业发展区;建材、光伏产业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区。1.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区。指昌九工业走廊沿线地区,充分发挥南昌、九江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集中力量进行高强度、高品位开发,推动南昌与九江进行相向互动、集聚优质资源、拓展产业空间、优化产业结构。2.陶瓷产业发展区。主要指景德镇市,以重振世界瓷都为目标,着力整合陶瓷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特种陶瓷,建设国家陶瓷新技术研发基地、陶瓷生产基地。3.铜产业发展区。主要指鹰潭市,以打造成世界级新铜都为目标,以江铜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深化国际国内合作,着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铜冶炼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铜产业循环基地。4.医药、食品

33、产业发展区。指抚州至南昌之间的两块区域。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生物燃料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粮食、油料、畜禽、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绿色食品,逐步形成能发挥地方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5.建材、光伏产业发展区。指南昌市至新余市区域。丰城、樟树、高安、奉新等市县在做大做强自身工业主导产业的同时,主动与省会南昌对接,做好南昌的产业梯度转移。新余市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降低钢铁单一产业的风险,以赛维LDK为依托,形成光伏硅料、硅片切割、应用产品及辅助三大产业基地,进而形成江西又一经济增长极,拉动赣西、赣

34、中经济的发展。6.生态产业发展区。指鄱阳湖滨湖各县。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污染小、效益高的生态产业:以优质的水产品、农产品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实施“绿色食品加工、增值工程”,同时,发展以鄱阳湖风力发电的电力工业。“六大工业基地”包括:现代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业基地;陶瓷工业加工基地;铜工业加工基地;钢铁与光伏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加工基地。1.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南昌为核心辐射源,建设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配套建设长堎、向塘、桑海、小蓝、英雄、昌南、昌东、凤凰山工业园。重点发展以汽车与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轻工造纸、化纤纺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食

35、品饮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2.出口加工业基地。以九江为核心辐射源,建设九江经济开发区、星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云山经济开发区、德安、都昌、湖口、彭泽、星子工业园区,形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硅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有色冶金、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信息光电、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3.陶瓷工业加工基地。以景德镇为核心辐射源,建设陶瓷科技园、高新开发区和乐平工业园,形成以陶瓷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4.铜工业加工基地。以鹰潭为核心辐射源,重点抓好江西铜工业园、鹰潭、贵溪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以铜及铜金属制品产业,努力做大做强化工、眼镜、节能灯、水表及水泵等为主的特色产业。5.生物

36、医药业加工基地。以抚州为核心辐射源,重点抓好金巢经济开发区、抚北工业园。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及食品加工、化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6.钢铁与光伏产业基地。以新余市为核心辐射源,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着力建设新余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钢铁与金属制品、光伏、电力、机电、轻纺、建材七大产业。(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生态农业布局:四区与八大基地(图11)图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四区”指南部平原优质粮食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北部平原优质棉花、油菜生产区,环湖水域高效渔业生产区,丘陵山地高效林业、牧业、果业生产区。1.南部平原优质粮食和无公害蔬

37、菜生产区。主要包括南昌县、新建县、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奉新县、安义县、乐平市、万年县等。这些县市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江西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产生了“碧云”、“万年贡”等著名品牌或商标,乐平是江西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第一个蔬菜产值高于粮食产值的县(市),是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市)。要围绕粮食稳定增产的中心目标,突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以无公害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2.北部平原优质棉花、油菜生产区。主要包括九江县、德安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永修县等,是传统的棉花、油菜的优势主产区,其中棉花种植

38、面积、棉花产量占全省23以上,彭泽、九江、都昌为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油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全省领先地位,这一区域今后要通过推广良种良法,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高棉花、油菜单产,全力打造成全国棉花、油菜生产示范区。3.环湖水域高效渔业生产区。主要包括进贤县、鄱阳县、余干县、星子县、都昌县等,历来是我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渔业生产优势区域。要立足本地优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发展区域特色的高效、生态、安全水产养殖业,推进以“一条鱼一个产业”为核心的“一县一品、数县一板块”的产业格局。4.丘陵山地高效林业、牧业、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贵溪市、余江县、东乡县等。充分利用山地

39、丘陵资源,重点发展果树、有机茶和草地畜牧养殖业。“八大基地”是鄱阳湖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鄱阳湖淡水养殖基地,棉花种植基地,油菜种植基地,有机茶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早熟梨种植基地。1.鄱阳湖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包括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余江县、万年县等。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围绕“碧云”、“昌碧”、“万年贡”等著名品牌,建设绿色A、AA级大米生产基地。2.鄱阳湖淡水养殖基地。包括进贤县、九江县、湖口县等河蟹产业基地;新建县、都昌县、鄱阳县等虾类产业基地;永修县、湖口县、余干县等鳜鱼产业基地;

40、彭泽县、丰城市、临川区等的彭泽鲫产业基地。要积极实施渔业产业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3.棉花种植基地。重点包括九江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要大力推广优质棉花良种,提高棉花品质,转变棉花增长方式,实现棉花可持续发展。4.油菜种植基地。主要集中在彭泽县、九江县、高安市。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改变传统栽培模式,大力推广油菜免耕直播技术、油菜适播密栽新技术,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5.有机茶生产基地。主要包括“庐山云雾”品牌的庐山区、星子县和“得雨”品牌的昌江区生产基地。要整合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统一茶园管理技术,推动有机茶的可持续发展。6.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包括

41、乐平市、安义县、庐山区大宗蔬菜生产基地;湖口县、九江县、瑞昌市等的黄花菜生产基地;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等的藕莲生产基地;余干县、新建县、南昌县等的水芹菜生产基地。要依托城市的“菜蓝子”工程,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同时,加快蔬菜市场建设,成为外向型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7.畜禽养殖基地。主要包括南昌县、进贤县、万年县、东乡县等生猪的养殖示范基地;丰城市、樟树市等水禽养殖基地;鄱阳县、高安县等肉牛养殖基地。要加强强化基层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防疫水平,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养殖水平,实现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方式的转变。8.早熟梨种植基地。包括九江县、都昌县、德安县、星子县、修水县等江西省早熟梨重点示

42、范县,要积极推广翠冠、清香等优良品种和套袋技术,减轻农药污染,适应无公害生产要求,打造江西早熟梨的品牌。(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布局:四区(图12)图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空间布局1.北部山水揽胜旅游区。主要包括九江市、庐山、九江县、湖口县、星子县等地,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主要旅游产品有文化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科考教育、宗教朝圣和生态旅游等。2.中部湖泊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德安县、永修县、都昌县三地。主要景区(点)有吴城镇、共青城、拓林湖、云居山、南山风景区、陶侃母墓等。主要旅游产品有湿地科考、湖滨休闲度假、水上运动、候鸟观赏、农家乐园和宗教朝圣等。3.南部人

43、文景观旅游区。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市为旅游集散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南昌市区、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主要旅游景区(点)有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西山万寿宫、八一起义纪念馆、梅岭风景名胜区、象山森林公园等。主要旅游产品有文化观光、红色旅游和休闲康乐游。4.东部特色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和鹰潭的道教文化,主要景点有陶瓷文化博览区、湖田古窑址、龙珠阁(官窑博物馆)、御窑遗址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名人馆、正一观、仙水岩、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等。主要旅游产品有文化观光、森林旅游和宗教朝圣。(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布局:四大中心(图13)1.南昌物流区域中心。以南昌市昌北、昌南、昌西

44、南物流基地为主,包括南昌地区各县区并辐射周边丰城、高安、奉新、靖安、永修等部分市县,利用南昌至周边各省会城市6小时经济圈的交通优势,发挥南昌对周边地区物流集散和辐射功能。2.赣北物流区域中心。以九江市为中心,包括景德镇在内,辐射赣北地区各市县。发挥九江港口的优势,连接长三角地区,通过京九线、武九线沟通湖北、安徽以至中西部地区。3.赣东物流区域中心。以鹰潭上饶为主,包括抚州,辐射赣东北各市县。通过浙赣线、沪瑞高速连接浙江、上海,通过鹰厦线、京福高速直达福州、厦门,通过皖赣线通达安徽。4.赣西物流区域中心。以新余宜春为主,依托萍乡,辐射赣西各市县,通过浙赣线、沪昆高速与“长株潭”地区紧密相连。图1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流中心空间布局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区域经济的聚合与联动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显著特点。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速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