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华东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华东师大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课题种树郭橐驼传第 1 课时三维目标1、 掌握“偻”等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2、 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手法。3、 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重点1、 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主备人陈丽璇难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教法点拨、答疑、引导、讲解学法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备注补充)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曾学
2、过他的师说;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映了苛政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种树郭橐驼传。二、 作家作品(与学生交流资料,教师作以补充) 柳宗元(773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一生创作600多篇作品,有诗有文,如黔之驴小石潭记愚溪诗序捕蛇者说江雪渔翁等,著有柳河东集。三、 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
3、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四、 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意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及停顿。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3、检查自主学习篇的习题,教师答疑。五、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4、 1、种树郭橐驼传以一个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2、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六、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 “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小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
5、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七、研读第二段:橐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种树技艺高超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种树技艺高超;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他植者莫能如也 。写橐驼种树本领高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侧重于侧面描写。八、研读第三段郭橐驼从哪几方面总结了种树经验?(分几层意思 )总述: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分述:木之性(理论说明)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顺其自然(议论)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不我若”之原因(自谦明理) 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
6、么作用?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通过对比、映衬强化表达效果。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九、研读第四段(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2)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政扰民的?祸呼、鼓、聚、击、召“种树”和“治民”有何相通之处?勤虑害树:(具体表现)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种 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繁政扰民:(具体表现)促尔耕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治 民: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十、
7、研读第五段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十一、总结: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但文章却不是直接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介绍橐驼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种树”与“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其写作特点主要有:对比与映衬,婉约而多讽,简洁而生动十二、布置作业 1、进一步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对自
8、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对比 对“他植者”的批评 种树映衬 养人教学反思备课组长签字:课题种树郭橐驼传第 2 课时三维目标1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手法。2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3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重点1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2、 掌握文章的主旨。主备人陈丽璇难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教法点拨、答疑、引导、讲解学法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备注补充)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检查预习 复习文言知识(一)通假 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处)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
9、”,你们的) (二)古今异义 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果实)(三)一词多义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 虽曰爱之(虽然,连词)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动词)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 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 故不我若也(如,连词)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 既然已(这样,副词) 然吾居乡(然而,连词)(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不知始何名(叫) 病偻(生病) 名我固当(命名) 蚤实以蕃(结果实) 橐驼非不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
10、久) 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2.动词作名词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词作状语 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 4使动用法 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 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结果)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而卒以祸(使遭祸)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其培之也(为培土) 忧之太勤(为担忧) (四)句式 1判断句 “也”式 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二
11、、合作探究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 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
12、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
13、“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14、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三、拓展联想 结合儿童教育谈谈“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现实意义。说法参考: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然而当前对儿童过度关注或放任自流,揠苗助长,或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等现象严重存在。因此,作者提出的“顺天致性”的观念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引导我们自觉抵制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发展的错误做法,它提示我们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教育规律办事,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四、 布置作业 1、 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教学反思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