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79254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1返璞归真真语文 文化育人人自新 7走出课堂教学的峡谷 陶继新9让语文回家解读乐陵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18校长室里挂什么? 26山东乐陵实验小学大课堂语文改革28为师生终身发展服务赴乐陵实验小学参观考察侧记33浅析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让语文回家”37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考察侧记39走进乐陵实验小学41 李升勇: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 李升勇,1961年生,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以民办教师为起点,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县市教研员,1999年起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至今。他积极倡导

2、“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创设的一系列活动多次在全国获奖。“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列为山东省重点课题。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网上博客100多万字,多次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分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充分成长是李升勇改革的主要理想。从一个近乎“破产”的小学,到一个每天参观学习的人不断的全国知名小学,你不能不佩服整个变化的推动者校长李升勇“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李升勇和他领导的改革,力量究竟何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这几年那么响,但如果和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堂改革比起来,只能算改了一半!”有专家在全程参观完乐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改革后,毫不掩饰地说。专家的话显然充满了

3、自己的偏爱,没有深入的研究、科学的比对,简单地拿一个学校和另一个学校对比是轻率的。但这样一个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的对比却客观道出了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发动和领导起来的学校课堂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说起李升勇1999年到乐陵市实验小学当校长之前的情况,在学校里工作了很多年,现在已经是副校长的孟凡香说得很形象:“当时我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就能织一件毛衣,很多班主任都在教室里开小卖部卖东西。”“如果学校能像企业那样破产,当时我们学校可能就要破产了。”一位老师说。那时的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师显然想象不出,随着李升勇的到来,他们学校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除了数不清的荣誉,不断涌现的知名教师,全国各地每天到学校里

4、参观学习的人也开始络绎不绝。从一个近乎“破产”的小学,到一个每天参观学习的人不断的全国知名小学,你不能不佩服这个变化的推动者校长李升勇“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李升勇和他领导的改革,力量究竟何在?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理念原点:教育要学会“回归”记者:有很多参观过你们学校的人都对你们学校大门口的浮雕印象很深,据说这是您亲自设计的,表达了您的教育观?李升勇:我们学校门口浮雕上的内容确实别具一格。整个浮雕的画面是一个生活画面,是一个农业画面,是儿童游戏画面,它体现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回归于生活,教育回归于农业,教育回归于儿童,教育回归于游戏。记者:这四个回归具体

5、是什么样的概念?李升勇: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教育回归于农业是说不能“工业化生产”,把孩子雕塑成统一产品。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玉米的种子,或者小麦的种子,学校要给这个生命的只是温度、湿度、养分。教育回归于儿童是说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进行强硬的引领,就是对学生的摧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初次看到我们的课堂,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栏目教学有些形式主义,是模

6、仿某个著名电视节目。但恰恰是这一点,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记者:理念可能是一场变革的先导,您这种教育观对于您在具体组织教学中起了什么作用?李升勇:大教育观为教学提供了一种高度。我首先考虑教育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整个变革过程应该是由点到面,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队伍原点:打造一支改革先锋队记者:作为校长,只有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不够的,要想组织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变革对人的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对于你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来说,人的问题尤其突出,您是怎么解决这样一个难题的?李升勇:整个变革过程应该是由点到面,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如何从老师队伍里面选择改

7、革队伍,我首先成立了“圣徒学社”。为保证学习培训时间,圣徒学社队员每人交1000元的风险金,在组织培训期间,如果请假一次就扣50元,没有任何可解释的理由。通过筛选确定了11人的课改组,这些选拔出来的教师都是最铁杆的“改革派”。对课改组成员我们提出了“三当、四要、五有、六做”的严格要求。“三当”即“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四要”即“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耐心”;五有即“有正气、有大气、有才气、有灵气、有锐气”。改革是不可能靠一两个人完成的,所以必须有团队精神,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六做”,即“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做一个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做一个宽厚仁慈的谦

8、谦君子,做一个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做一个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做一个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记者:在整个变革过程中,特别是初期,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的策略是对的,但带领这部分人从零起步应该是困难重重,您好像为此想了很多办法?李升勇:是的,比如我组织了一个“星光论坛”。即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半和星期六下午,是课改组学习时间。因为每天回家都披星戴月,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由于时间晚,有的老师家人不放心,经常接人接到学校门口。别的学校是大人接孩子,我们学校经常大人接大人,这也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我还带领老师们逐字逐句解读课标、学习理论,领着老师们出去参加企业培训,后来又请专家到学校培训

9、。另外,我们经常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听专家讲座、名师授课。再就是静下心来读书,让老师上网。当时我们学校没有一台电脑,我就鼓励老师自己买电脑。记者:许多老师还跟我说起了您跪着教研的美谈。李升勇: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们外出学习200里以内不在外住宿,早上走,晚上就要赶回来。上车就开始布置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等,回来在车上就开始点名发言,交流讨论。我们出去学习一般坐中型面包车,我坐在副驾驶的座上。回来的时候,老师们发言我就侧着身子听,等到我总结发言时,如果冲着前面讲,他们就听不到,我只好回过头来说,可又直不起腰,只能跪在座位上回过身来给老师总结提升。记者:会不会有人觉得您在条件简陋的农村推行这样一种改

10、革有点异想天开?李升勇: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应试教育或者其他功利主义的泥潭。教材应该怎样定位呢?通过反复实践,我把它最后定位到“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教学原点:把教材变成生活的总和记者:树立了改革的理想,并且有了一些铁杆的老师当后盾,教学内容的问题就浮了出来。您是怎么想的?李升勇:其实这些年全国许多老师、校长、专家都在寻求这方面的突破口,从以前教教材,到后来用教材教。窦桂梅提出了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老师”

11、。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也常常研究窦老师的课,“三个超越”这个提法太好了,但她没做到。现在她搞的仍然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超越教材了吗?只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而已;超越课堂了吗?也只是在课堂内对教材适当地延展而已;超越老师,那就更难。那么我们的教材应该怎样定位呢?通过反复实践,我把它最后定位到“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文本也是生活,是固化的生活,所有的文字都是生活的积淀。文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所有的书籍,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电影。不能把教科书当成文本,更不能把文本当成教材。记者:教材成了生活的总和,那么您如何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去体现这一理念?李升勇:我们总结出了20种实践课。拿观察课来说,它

12、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读自然,去读生活,去读人,去读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去观察自然,去观察生活,去观察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时政课的设计则源于课程标准里面的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重大事件。”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如果用我们传统的教材,传统的课堂,就无法实现课程标准里面的这个要求。于是我们就想到利用时政课来实现课程标准里的要求。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目的是体现生命的涵养,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点“底色”。以名曲课为例,它有个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要了解这首名曲的名称、乐器、作者、意境和旋律,要求学生一听旋律就知道这是平沙落雁,那是命

13、运交响曲,一听旋律就知道作者是谁,他的国别、代表作、意境,是欢快还是忧伤。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从中看到了什么,边听曲,边闭上眼睛去想,从音乐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十面埋伏,你看到的是一个行军打仗的画面,平沙落雁你看到的是天空大雁南归,远处落日、湖泊、芦苇等画面。我们设计了20多个课型,虽然实际上也占不了多少课时,但是效果是明显的。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置学校的课程标准原点:不让课程标准轻易“流失”记者:刚才您提到时政课的设置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对课程标准这样宏观的东西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您是怎么把握的?李升勇:从理论上来讲,课程标准是课堂

14、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许多时候课程标准只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只在专家学者口中提起,课堂教学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的并不多。在课改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达标流程先是一篇课文,然后是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科书,最后是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达标方式就有一个对接的问题: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一册书共七八个单元,再从一册书到十二册书,这样对接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在过程中流失了。就好像两个管子,一个很粗,一个很细,这两个管子对接的时候,如果直接插上,没有一个过渡的环节,肯定要滴、冒、跑、漏。我们就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实现异径对接。我们的目标不是

15、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置学校的课程。记者:课程标准在您这里不但没有“流失”,您好像还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和补充?李升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可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和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大语文观、大课堂观不吻合,所以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我们发现“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没有提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如果没有了兴趣,无论提多高的目标都没用,所以我们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进来。我们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一个完全展示的课堂,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过程和方法”这个纬度,我们发现缺少了“习惯”

16、这项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老师应该授之以渔,但是好的方法如果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也是无用的。老师教得再好,学习的方法再好,学生不用或不会用,在课堂上用回到家里不用,小学里用到初中不用,这样的方法也难称其为好方法,所以必须把习惯纳入到课堂当中去。这样三维目标中我们又加上了“习惯”。课堂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是师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课堂原点:提供一个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记者:听了你们学校老师的课,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部分很少,整个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分了很多组的学生学习,每个组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组、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展示和参与机会,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过程。李升勇:学校最重要的在

17、于文化积淀,给学生留下的应该是文化内涵。我们怎样达成这个目标?是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老师去教?对文本只要分析得面面俱到,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吗?从我们的课堂实践看,恰恰相反,有些知识未必需要老师教。50年以前是“前喻文化时代”,下一辈必须向前一辈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不教学生就不会。现在是“后喻文化时代”,媒体、电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就以手机、电脑为例,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功能,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摸索一遍就会了,我们自身也有这样的体会,好多东西并不需要我们去教。记者:那么您理想中的课堂究竟能提供什么?李升勇:有这样几个层面:课堂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是师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有的公开课老师和学生在台上

18、演,且演得很精彩,课堂很热闹,但是师生没有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课堂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既然好多知识不用教师教,那么课堂应该以什么形式出现呢?老师和学生知识面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各自查到的资料也不同,大家把这些不同的学习成果都拿到课堂上集中展示,这个交流的过程正是全体师生学习的过程,是思想产生碰撞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发散出来实现有效碰撞是个思路。我就想到把课堂变成知识思想的集散地。课堂不是文本个体的解剖室,而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在课堂上是肢解文本,把一个鲜活的文本解剖得七零八落,还是把文本当作生活与文本的对

19、接舱?文本是固化的生活,文本来源于生活还要再应用于生活。我们语文课堂“得知得智”和“化人化文”就是这种观念。学习前人的经验,慢慢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然后再学会享受生活、创造生活。课堂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聪明和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聪明是对某一事物的反应比较敏锐,智慧则是大智若愚,是一个人的悟性,是对事物本质的穿透能力。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有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人就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智慧的不同,所以我们力争把课堂打造成智慧生成的孵化器。李升勇的教育思维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

20、载体。文本不是文字,而是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传承工具。一句话,文本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固化的生活。生活是教育之母,是百科之母,教育的一切皆缘自于生活,教育是生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教育的一切最终都应服务于生活。如果教育教学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那么教材的概念就不能是单一的教科书,而是生活的全部,即固化的生活(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总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

21、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感受生命的色彩,获得成长的体验,这些教育本质的东西,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机械重复,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生命力就越强。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实质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课堂改革更是如此,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22、。所以,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师成长抓起。返璞归真真语文 文化育人人自新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为久在迷谷徘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舞台,如何演绎才能更加精彩?乐陵市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是一个生动的典型案例。 大胆实践,丰富语文课堂内涵在李升勇校长的带领下,以“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为依托,乐陵实小人大胆开拓,开辟了一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增设实践课型。在课改中,实小超越教科书,将生活引进课堂,设立了经典课、时政课、观察课、规划课、家政课、棋艺课、名曲课等20多种课型,极大提升了学生书本以外的能

23、力,如礼仪课使学生逐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经典课让孩子在读经诵典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涵养德行。 周目标导航。依据课程标准,实小把学期的学习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积累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前置性学习。展示组按周目标各自选取精读课文,提前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阅读小组按周目标自主阅读,积极为课堂上交流互动做准备。目前,每一个学生都有前置性学习本,并且拿到一篇文本后,都能自主进行前置性学习。学习型组织。化“大班”为“小班”,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四人小组,构建学习型组织,在组建的过程中强化小组的文化功效,每小组都有励

24、志的组名,有不同的主旨和行为承诺。班级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栏目教学。创新课堂结构,以充分的前置性学习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特点体现游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栏目教学主要是针对阅读课来实施的,是阅读课的统一的课堂流程。它分为三个栏目,六大阅读闯关。分别实行组内交流、班內展示,组内交流、班內展示,再到组内交流、班內展示的波浪式流程。现在,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每一关的内容,能娴熟地进入每一环节,朗读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话题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课堂上先由学生自由交流,探讨,然后老师从多个话题中梳理出一个或两个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主导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探究,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

25、启迪学生智慧,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五个“回归”,彰显语文教学真谛通过以上内容与环节的设置,乐陵实小为师生呈现了一片精彩的语文天地,也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实现了五个“回归”:回归教育本质,提出了“大教育观”、“大人才观”。 实小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和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每个学生应“成才先成人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人成为走向世界的合格的现代中国人”。这一理念,彰显了“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广阔内涵。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实小“语文大课堂”的实践,使语文教学回归于她“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回归于她“关注生命成长与未来

26、”的根本目标;回归于她“首兴趣”、“次自主”、“必多写”、“定多读”等学习规律;回归于她“以典型范文为基本教材和主要学习内容”、“ 以熟读和背诵为主要的途径”、“以学习者自悟为主”、“ 教学以点拨为主”的优良传统。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回归教材本质,提出了“大教材观”。实小的大教材观是:用文本解读生活,用生活拓展文本。让文本成为生活的向导,让生活成为升华文本的熔炉。 “大教材”要实现三化:生活化、经典化和多元化。回归课堂教学本质,提出了“大课堂观”。实小所追求的课堂,是融“生命”、“生活”、“展示”、“交流”、“多元”、“主动”、“潜能”、“发现”

27、、“快乐”、“ 高效”等内容和特征于一体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课堂结构包括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合作学习、班内展示、教师点拨、内化生成等环节,教学方式体现“开放型”、“学后教”、“重成长体验”、“生成型”的特征。回归评价本质,提出了“大评价观”。实小的评价视野开阔,主体多元,灵活多样,真正调动了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课堂学习、作业、周目标、语文综合素养等,实小都有具体的评价策略。如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设计了语文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表,实行自我、家长、小组、教师共同参与的星级评价。每学期末学校举行

28、大型的文化艺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丰硕成果,见证课程改革实效大课堂,真性情,增内涵,提素养,历经两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乐陵实小的孩子们在“语文大课堂”上不断成长:大课堂,使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浓厚了,积淀增多了。现在,读书已成为实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孩子们背成语、背名言警句、背经典,还自发组织了“三国论坛”、“新闻综述”、“慧眼看世界”、“赛诗会”等活动。大课堂,使学生的视野宽了,行为习惯变了。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渐入人

29、心,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养成了质疑、倾听、守时、感恩的良好习惯。大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语文大课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体能课包含的亲子锻炼、吉尼斯大赛;家政课学生学习做菜、做家务;历史课里的朝代歌和纪年表等都给学生的人生打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后进生得到了关注,实现了大面积丰收!同时,“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李校长经常说“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为了夯实这个“支点”,学校创建了“圣徒学社”,组织了“星光论坛”,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校还加大了外出学习的力度,保证了培训的高层次和高频率。另外,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让他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谈论课改、实践课改

30、,在实小已经蔚然成风。课改,推动了教师的发展,激发出他们不竭的工作热情。“语文大课堂”,打开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以李升勇校长为核心的乐陵实小人大胆开拓的可贵品质,看到了课改天地的别致风景。也许这朵课改小花还算不上争奇斗艳,但是,在实小人心血与智慧的浇灌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拥有大放异彩的美好明天!摘自现代教育报 记者: 薛芳走出课堂教学的峡谷 陶继新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时候,一些教育的先行者,开始从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有人已经从课堂教学上人手,撤掉了讲台,改变了课堂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乐陵市实验小学立足于大语文教学改革,既汲取了先行者的经验,又在理论

31、建构与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周目标引领,到前置性学习,从小组互助,到课堂展示,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所谓周目标引领,就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学期教学的主体内容科学分解到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周目标一旦确立,一周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便可以具体化:识字、写字,成语、名言警,古诗词积累,现代文阅读,各种习惯、能力、方法的培养,都通过周目标来体现和完成。这样,既能使此后师生的教与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又能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接,从而在师生中构建一种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李升勇校长认为,以前,好多教学目标都没有进入课堂,甚至没有进入教师的

32、教学视野,教学目标仅限于教科书和教参,无法构建明晰的知识、能力、智能体系,点点相连,只能构成一条单线,无法形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周目标就是变线为面,一个周目标就是一个小方块,最后块块相加,就拼接成课程标准的全面要求。一、自主学习水到渠成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内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周目标确立以后,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的事,不再是教师领着、扶着、盯着、管着去学,而是必须自主独立地去面对一切。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相对充分的时间,在给定了学习内容和要求后,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学多少,都由学生自主安排,不再受教科书和课堂的限制。相对自由的心灵

33、状态,必然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生命活力,即使性格较慢的学生也会“笨鸟先飞”地于课外提前或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以便在小组互助与课堂展示中拥有发言权。于是,就有了异彩纷呈的适合于各个个体学习的方式与方珐,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有了自然之势。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地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不但可以提升当下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还会对学生终身高效学习奠定基础。二、各取所需激发兴趣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一般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会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原有的优秀者最

34、终沦落为中等水平;原有的水平较差者则每况愈下,差之更差。不同个体甚至同属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快慢多寡是正常的,任何高明的教师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所有学生接受与学习起来都恰到好处只是一厢情愿。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在大一统中失去了生命张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节课内数十人不可能都得到检测和反馈,滥竽充数者可以生存。乐陵市实验小学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其后的展示人人有份,任何个体“蒙混过关”都几无可能。即使在传统课堂上从来都不发言的学生,也要想方设法寻求话语权。而周目标学习将学习的内容放在了课堂之外,不同个体的学习就会因人而异,虽然各取所需,由于目标一致,所取内容就有了针对性。所有学生

35、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环境、条件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进度,同一个问题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向身边的人询问。而学生将各自所学的知识展示于课堂之上,就会因为这种特殊的“发表”而快乐,反过来激发下一次的周目标学习。这是一种良好循环的学习链。三、教师进行科学预设周目标的确立,并不等于教师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教师的学前指导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习组织的建立必须以组织教材为基础,教师在确立周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项学习目标进行科学预设,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学生以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用过关方式检

36、测,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探究,教师必须了然在胸。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特别是研究周目标确定与此后的小组互助与课堂显示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预设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何作用等。李升勇校长认为,周目标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指向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与终身的发展,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效果,而不是单一地指向“应试”。它的“素质”含量很高,是指向未来的。前置性学习:明确、自主、多元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后置性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哺育式的,学习的过程几乎完全被教师所掌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乐陵市实验小学探索的是一种前置性教学模式。所谓

37、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习预习。那么,前置性学习是否一般意义上的预习呢?是否更换其名而未改其实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二者虽有相同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目标明确一般性预习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学生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半功倍也就在所难免。前置性学习则是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既明,心中亮堂,学习的重点难点也便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现在是后喻学习时代,老师单纯的教已经不行了。学生的总目标周六一到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

38、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提前达标。而且,可以借助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积累字词、诗词、成语、观察、阅读、访问、调查等预习成果。二、功夫在诗外一般化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前置性学习不但包括教科书的内容,还要向与之相关甚至“无关”的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延伸。对于一篇课文,学生自学内容不仅要朗读全文、寻找重点词句和概括文章大意等;还要搜集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等相关资料。而且,还要用生活解读文本,调动学习个体所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知识;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等。“功夫在诗外”。预习内容的扩展,使学生

39、再反观教学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在此后的小组互助与班级展示的时候,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超越教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景观频频出现。这反过来又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在以后的前置性学习中更加主动与积极。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我们提出的前置性学习,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知识传播多元化提出的。但内容的多元与扩展,并不等于忽略课文本身,学生预习场是环课文而生成与扩展的。如果抛弃课文而只顾扩展,教师就会及时引导,让学生很快步入预习课文内容与扩展学习“二者得兼”的最佳境地。三、教师主导性凸显一般性预习虽然实现了变教为学,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但是教师教育的

40、主导性相对弱化。前置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积淀,自己首先要进行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对于课文的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未教先知。同时,还要标画课文字词,准备检测内容;分析文本,梳理多元话题;联系实际,预设流程和问题;整体把握,预设语言和升华;促进内化,预设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内驱力,从而在信息源、方法、途径方面提供相应的资助和具体的指导。教师对教材、生活和知识的理解感悟,一般来讲要高于学生,加之充分准备,就会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无数个想法或者解题方法时,教师就会言简意丰而

41、又及时地给予筛选和优化,让学生有洞若观火、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学生交流问题走偏走错了方向时,老师只是作一个看客,茫然无知、信马由缰地“放羊”。前置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氛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创建学习势能场是对教师水平和能力的一种考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习惯,明确学习要求,提供学习范例,丰富学习方法等,则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小组互助: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当今大班额的教学现实,为学生课堂交流展示设置了路障。很多课堂教学,甚至是名师的教学,一节课下来,也只有十几个甚至更少学生进行了有限的展示。而学生一旦得不到展示,势必成为欲言不能的无奈

42、者,或者是消极的看客,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挑战。李升勇校长认为,真正触发学生动力的课堂需要人人展示,于是,就有了小组互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学习一组,于是,一个个小型学习组织就应运而生了。一、展示呈示多元学生个性各异,大胆者往往抢先发言,在课堂上多有表现的机会;羞怯者即使胸有成竹也“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积极发言者更加积极,而不敢发言者更加畏缩。小组互助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人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小组内交流展示。由于在前置性学习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小组交流时都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反过来又为前置性学习注入了生命张力,而前置性学习的高

43、效,又为小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小组互助时,人人都要对词语的理解,中心句的确定,段意的分析,文章作者情感的把握,相关IN题的质疑、拓展和延伸等发表意见,也就是人人都要展示。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小组互助就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每个同学把个人的学习成果拿到组内交流展示,增加、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于是,小组互助交流的内容超越教材文本的情况便时有发生;教学参考书上的固定答案受到了学习的挑战,甚至“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景况时有发生;某一问题的结论有时与教师也有相左的地方,“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不由得让教师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惊叹。

44、 二、更加关注合作 小组互助中,学生对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信息汇集、筛选、整理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习角色的认同,这是小组合作的难点,组内交流的严肃性,组员的态度和角色的分工转化,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培养成就感的关键。凡此种种,由于在小组互助中人人都在这些方面努力,就会主动地学会合作、学会评价等,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所无法达到的。学生的展示有同有异,但重要的是合作。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应异中求同,汇集小组成员的全部知识和智慧,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为在全班展示提供共同的内容。展

45、示时会有重复,所以过程中有归纳总结,小组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形成成果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梳理和内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汇集整理,最后构成全组的知识高地,内化为全组的学习成果和每个学员的共同拥有。就背诵而言,传统教学的一节课上只是几个优秀学生背诵,其余则是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资格的“失败”者。小组互助背诵,人人都能背诵。各组选出各自选手再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较就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学习型组织,无论个人所在的小组成绩是好是坏,对其他同学都是一种激励,收获的就不再是“失败的教育”。在小组互助中,学生要走进文本,品味生活。他们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知:本文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几个方面

46、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几个方面写了什么景?同时,还要分段解读,从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词中读出什么内涵的意趣。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都要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此外,还要掌握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相关资料,从而为班级展示做好准备。对于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展示内容,更关注学习的主动与否。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下一次的小组互助中更加积极主动,且逐渐形成小型学习型组织,培育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三、学生自主管理小组互助的主要管理

47、者是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大家都要按规范要求完成互助内容。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相互激励。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都希望在班内展示中取得佳绩,所以,人人在管理他人的时候就有了责任感。没有教师的监督,更没有教师的批评,完全是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展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真正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实现兵教兵的势能场。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学生注意力问题,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由于人员减少,学习空间变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管理问题。一个班同时有8个以上的小组在活动,在小组内部,教师的管理和影响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又成为合作学习的重点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始突显,所以,学习骨干的培养又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如何约束自己,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引领、监督和激励,这既是学生干部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师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四、教师适时指导记者曾采访过一些学校的小组交流活动,也颇为其热闹的场景而感叹。可是,在热闹的表层中,老师大多成了游离于小组群体之外的局外人。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小组互助则不然,尽管学生拥有自主管理的意识,但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