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3946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46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杨竞,健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战略工程。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2、,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3、远古时代的轩辕黄帝,生下来就聪明伶俐,当别的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他已会说话了。在幼年时,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已很强。长大后,他忠厚诚实、聪明通达过人,到了成年的时候就做了天子。他问岐伯: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一般都能活到百岁,而且他们的行动却没有衰老现象;但是现在的人,年龄才五十岁时,动作便衰老了,这是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岐伯回答道:远古时代的人,他们大多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于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适当运用导气、按摩等各种修身养性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会违背包括劳力、劳心、劳房等方面的常规劳动,所以能够保持形体和精神的健康旺盛,活到他们应该享受的年岁

4、,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嗜酒无度,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当作正常情况,酒醉行房,纵情色欲,竭尽精气,耗散真元,不懂得保养精气充满,不善于调养精神,贪图一时的欢快,违反养生原则而取乐,生活无正常的规律和节度,所以到五十岁时便衰老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过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人可活到100175岁。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3岁,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生年龄段的划分(1993年):44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概

5、论 1.1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2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1.3 传统养生内容1.4 现代健康理念,1.1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非常重视养生保健,并在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逐渐创立了拥有系统理 论、独树一帜的传统养生文化。我国的传统养生文化是祖国医学(中医学)大宝库中瑰宝,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是与我国医学的发展一致的。,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斗争,为了自身的 健康和后代的繁衍,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了自身保健的方法,并通过总结 逐渐使其完善。这种保健延年的方法,称之为“养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就叫做“养生

6、之道”。,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学的思维方法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一、发展阶段1、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至殷商时代,人们开始对原始养生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形成了各种养生理论,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 理论和养生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养生文化的内容。,3、从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发展阶段,也是佛家、道家养生文化的兴盛时期,出现了炼丹术、神

7、仙术、服石法、房中术之类的养生法。统治阶级上层出现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 敬宗等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死,热衷于寻求“仙丹妙药”的荒唐事情,使我国传统养生文化走了一段曲折的道 路。不过,在这个历史阶段传统养生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4、到了宋代,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又有新的发展,最明显的是发展了动以养生的思想和方法。5、明清时期,养生家们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养生资料,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养生著作。,1.2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最显著的特点:强调养生应当树立保健预防思想,做到防病于未然;在养生过程 中要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人与外界环境要保持统一。,、整体观学说 祖国

8、医学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地联系的,作为特定内环境的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它们 之间联系的通路是经络和脉道;联系的载体是营、血和津液;其具体的功能表现是气和卫,从而构成了人体气、血、营、卫这一机制的整体。,以经络和脉道作为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联系通路,即所谓十四经流注,环而无端。在脏腑与组织之间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皮毛,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倘若脏腑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

9、经络,互相影响,并反映于体表;反之,体表组织器官的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体 内所属脏腑。经络的循环和流注,脏腑可通过经络作出各种相应的表现,所以,人体是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有机统一整体。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在疾病的防治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强调要从整体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与养生,主张促进机体的平衡,主张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于全身性的防衰保健措施。,、恒动学说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有其“恒动”的特性。元代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中就说:“天之物,故恒之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自然界的气交变化运动孕育了生物,祖国医学把“气

10、化”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这种运动形式,就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自然界中的万物万事,概莫能外,人体也不例外。,祖国医学在各个领域中始终贯穿着恒动的观点,在传统养生学中更是如此。三国志华佗传中说:“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这是说,人体经常保持适量的运动,是增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的有效手段。,3、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来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管子则认为,万事万物均由“精气”构成,他们“凡物之精,比(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gao

11、3明亮)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nao4烂泥)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当作“山”)。”(管子内业)。在管子的学说中,精气不但是构成客观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本源,而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还具有互相化生的特性。,后世的养生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赋予了作为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的精、气、神以独特的理论见解。中医学精气学说(中国养生文化)是研究人体内精、气、神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联系的理论。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的概念 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2)气(精气)是构成世界

12、的本原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精气分阴阳,其轻清部分(阳)散而为天,重浊部分(阴)凝而为地。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与阳气感应交合于天地之间而化生万物。气(精气)有二种状态: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细小,分散,不断运动,肉眼不可见(如:水蒸汽)有形凝聚而形成实体的状态-视而可见,触之可得(如:水)所谓“气”,“形”都是气的不同状态,故有“有形生于无形”之说。,(3)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构成整个世界,气的运动引起了世界的各种运动和变化。(4)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气作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

13、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气作为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5)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社会人)人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人类与宇宙中的它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后又散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属有形而静,必须在无形之气的激发推动作用下方能活动。例如:心气推动血液运行 肺气推动呼吸(

14、2)精气充足则生命力强 精气充足生理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 精气虚衰生理活动异常,生命力虚弱(3)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须协调有序而通畅,才能发挥生命动力的功能,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4)精、气、神的关系 在祖国养生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指的就是这种先天之精;,“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

15、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泛指宇宙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之气,即精气。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泛指人体内的一切有用的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指肾所藏之精,即肾精。前二义是指哲学的意义,后二者是指中医学的意义。在祖国养生理论中,“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

16、动的结果。,在祖国养生理论中,“神”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这样一种基本概念出现的,它包括了: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至于“神”的生理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正因为“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

17、地位,所以黄帝内经明确地得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死”的重要论断。祖国养生文化也正是在此观念影响下,才逐步形成了“形神兼养、养神为先”的鲜明民族特色。,精、气、神在祖国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归纳神的概念: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第一为哲学意义,第二,第三,第四为中医学的意义。,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

18、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即:精气互化,精气能生神养神统驭精气。,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传统的养生方法,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按摩针灸等等,其主要机理也都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4、气元论 气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

19、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

20、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5、阴阳协调学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祖国医学这一观点说明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祖国医学认为,阴阳双方是相互 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在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中,对立的双方总是保持着动态的相 对平衡,使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以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协调和 统一,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可出现阴 阳失去相对的平衡,而表现偏盛偏衰的结果。机

21、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 所谓“阳损及阳”、“阴损及阴”,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阴阳协调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是用以说明人体生 理活动、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辩证治疗和养生保健,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从属于气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更具有朴素的普遍系统论性质。五行学说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构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元素,与气元论主要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不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整体动态平衡性,视五行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五行为基础阐述事物之间

22、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相互关系。,由气而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赖五行结构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动态平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结构观点分析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统一,论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生克乘侮胜复的调节机制,是人体脏腑经络结构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运气),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

23、,相反相成。“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阴阳结合而化生万物。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规律,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7、天人相应学说 天人相应学说是祖国医学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人与周围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

24、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 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的变化休戚相关。自然界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已经能够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 变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机体就健康无病,而能享得天年。反之,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果超过了机体的正常 适应能力,就会引起各种疾病,这就是天人相应学说。,8、形神相因学说 形神相因是祖国医学的又一重要养生理论。形神相因又称为形神合一,即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形是人体

25、的一切组织器官,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形与神是紧密相联的,神不能离开人 体而存在,它与人有生俱来,亦与死俱灭,范缜在神灭论中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 存,形谢则神灭也。”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 者形之用”。,这些论述都认为形与神是息息相关的,要通过调形养神的方法,使形神合一;养神可以保形,保 形就是摄神,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精神现象的产生。,1.3 传统养生内容 根据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我国养生家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养生的原则。、保养精神的原则 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对精神的保养,认为形神合一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庄周

26、在庄子养生主 论中就说:“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合一。”黄帝内经素问也说:“呼吸精气,独立 守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是统帅五脏六腑的。祖国医学把精神因素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认为每个人都有七情的变化。,心主神志,七情从心发出,情绪异常又会损伤心 神。心神主宰全身,心神一伤,全身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祖国医学在谈到 调节精神,保养真气,以求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法时,要求人们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保养精 神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要涵养情操,安神益志;其二,要心情愉快,坦荡无忧。医钞类编中指出:“养生在凝神,

27、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告诫人们养生要把调养精 神放在首位。,、适应四时的原则 我国自周秦以来,养生家们就已经认识到自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养生必须要注意适应四时气 候的变化,以及昼夜的更替等,为此,提倡要把顺应自然作为保健防病的重要原则。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 是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气候的这种变化对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法 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及“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就是适应四时变化的养生 之道。昼夜的更替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许多疾病往往在清晨较轻,午后逐渐加重。黄帝内经 灵

28、枢中就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说明在晨、午、黄昏、夜半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阳气存在着长、长、收、藏 的规律,因此,病情亦会发生慧、安、加、甚的变化。这与现代时间生物学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动静结合的原则 人体的动、静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我国自古以来在养生方面就存在静派和动派两种观点。老子 在道德经中提出养生要安静自然:归根曰静,是曰复命。认为安静自然,可以加强体内气脉的运行,从而 可以祛病延年。庄子也主张养生要清静无为,老庄学派以静养生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吕氏春秋 则主张以动养生,以“流水不

29、腐,户枢不蠹”的生动实例说明运动对健身的作用。,华佗进一步完善了运动健身 的方法,创编“五禽戏”,告诫人们要经常运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认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而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些论述都提倡养生要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收到健身祛病的功效。,、护肾保精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护肾保精是一条重要原则。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 之源,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之盈亏,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乃至死亡的全过程,因此,十分强调要节色欲以养精。黄帝内经素问就有“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的记载。吕氏春秋中也

30、说:情欲当节,过之伤人。,张景岳在类经中则说得更具体:“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益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 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精也。”精为生命之根本,纵欲耗精,会使 肾气亏损;令人未老先衰,甚至早夭。所以,我国历代养生家都主张要节制房事。,、补脾益胃的原则 脾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只有胃气充足,才能滋养先天。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充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效。金代名医李杲在脾胃

31、论中说:“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 荣,周身四脏皆旺外邪不能侮也。”,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意志观“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

32、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动静观“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3、。,精气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事,积精全神。食疗观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古代名人养生一至九,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

34、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名人养生“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名人养生“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名人养生“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名人养生“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

35、,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名人养生“七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名人养生“八乐”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名人养生“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古人养生有两条妙计 养生、养生,养好了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朝气蓬勃,才能身心愉悦,才能生命旺盛。养生的“养”是手段,是方法,“生”才是目的。为了

36、实现“生”的目的,我们的手段和方法,可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第一条妙计养德:也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必然长寿,长寿者必然是品德高尚的。关于“寿”多数人都理解成是单一的实际年龄。其实“寿”还有第二层含意,这就是“死而不亡”。有的人实际年龄不很长,但他英名传之久远。原因就是他的“德”扎根于人心。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孟子提出的“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就是把“仁义”,“道德”看成高于生命,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是仁人志士的养生之本。唐代名医孙思邈亦说:“道德全,不祈善而得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第二条妙计养中和之气。古代中庸书中说:“喜、怒、哀、乐之未

37、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道家养生概要书中说:“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生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粮食以养胃气,不漏精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这些都是滋养中和之气的良方妙计。,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1、情感调谐2、生活起居3、经络穴位4、药物调理5、饮食调理6、房事调谐7、劳动运动,传统的养生方法,气功调谐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练功十八法太极拳按摩针灸术,左传中就

38、有房室起居与 养生关系的记载,对四时、五节、六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了系统的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自然气候的变 化,调摄饮食起居,以及节制房事等养生主张。管子认为“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竭力提倡 益气保精的养生方法。吕不韦编的吕氏春秋认为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因此十分重视精 神的保养。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书中还指出,过食厚味,喜怒不 节,以及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都是致病的因素。老子在道德经中则提出“归真返朴”、“清静 无为”等养生理论,奉行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对前代医学和养生经验进行系统整 理而成书的,包含了极

39、为丰富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素问中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该书告诫人们,养生必须 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有节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自然变化,讲究生理卫生。该书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结也,死生之本也,逆此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故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乎!”这些预防保健思想,产生于科学不发达的春秋战国时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医家、神仙家、道家等对养生的认识和方法各有所侧重,

40、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养生之 道。归纳起来,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侧重于饮食起居方面,如黄帝内经所主张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第二种注重于精神修养,主静尚俭,如庄周在庄子中 所说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第三种主张通 过身体运动来养生健身,例如,吕氏春秋就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象地告诉人们要经常从事身体运 动,才能保持健康。,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全面兴起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殷商时期,人们把天看作是万物的主宰,把天的意志叫做“天命”。在天命思想的束缚下,人们把国家的

41、兴亡,四时的更 替,人的寿夭福祸,都看作是天的意志。所以,尽管尚书洪范中记载了殷末周初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但始终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总结和批判了前人的哲学思 想,评击了“天命论”,公然宣称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人类的吉凶、祸福、贫富、病痊,都不是天的意志,这就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唯物论的思想基础。,其二,由于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促进了文化科学、医学、养生学的发展。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书的。著名医学家扁鹊也生于战国时期,他通晓生理学,医技精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传记的医学家。他写有 难经医学著作

42、,创造了许多科学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 也。”由于当时医学、生理学的发展,为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汉末名医张仲景勤学古训,博采众方,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系统地阐明了养生的作用,以及防治 老年病的方法,同时,对饮食相宜的道理亦有科学的论述。他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者,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华佗,不仅精通方药、针灸及外科手术,而且对养生问题 也颇有研究。三国志华佗传说他“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他尤为重视运动对健 身的作用,并在总结前人导引术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自身实践,创编了“五禽戏”,

43、开创了我国导引术套路术式 的先河。“五禽戏”分别把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按照锻炼身体的原则和要 求编排起来,形成动作互相衔接的五套运动健身术,各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二套经常进行锻 炼。“五禽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导引术已从单个动作术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而又连贯的医疗保健体操,对 后世医疗保健体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晋代的养生家葛洪创编了许多养生术。葛洪的养生术大体上可分为“内修”、“外养”两部分。“内修”即修心养性,指精神方面的修炼;“外养”是炼人身体的具体方法,可分为行气、导引、服食、卫生等几个方 面。葛洪在总结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又创编了龙导、虎

44、引、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养生术。他 认为行导引之法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守身炼形之效,就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练习。继葛洪之后,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又把养生术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撰写的养性延命录和导引养生图。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导引养生理论及其方法,尤其是详尽地记述了华佗“五禽戏”的方 法,为我们研究古代导引养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梁书中说他“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到了唐代,由于帝王们笃信道教,在他们的倡导和扶植下,道教有很大的发展,道教的长生术也较为普及。但由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比以往深刻了,人们在养生健身、治疗疾 病等方

45、面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科学手段,为古老的养生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科学的内容,使传统养生文 化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在这方面贡献最突出的是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著述很多,主要有千金方、福禄论、枕中方、摄生真录等,对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苏轼在教战守 一文中,把天下之势,比作一身,认为王公贵人所以常生病,是由于他们畏风雨,处优裕而造成的;农夫小 民之所以少患疾病,是因为他们不畏风寒,勤劳常动的缘故。所以苏轼主张人要经常运动。他在和沈括合著的 苏沈良方中,主张以淡食和练气功作为养生保健的手段。宋代另一位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也是一位养生家,他通过自身养生实践,总结出劳其形者长年,安

46、其乐者短命的规律,提出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的养生思 想。在宋代,导引术方面也有创新,出现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练身法一八段锦。这是一套动作连贯的健身体操,其中有文八段和武八段两种。文八段采用坐式,故又称为八段锦坐功;武八段是立式的。八段锦每一节动作 都有针对性,所以练起来目的更为明确。宋代蒲处贯根据前人的导引术改编了一套练身法叫做“小劳术”。他 在保生要录中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流水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 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亦稍缓,即是小劳术也。”蒲处贯的小劳术发扬了华佗、葛洪的 养生思想和方法,并把肢体运动与保健按摩结合起来,其健身祛病的效果

47、自然更佳。,明代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对饮食和药补作了大量的论述。虞抟从著的医学正传,既肯定了先天禀赋的重要性,又强调了 后天保养的必要性。李杲的保养说提倡避风邪、节劳逸、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寡言语等养生法则,张景岳在治形论中颇有创见地提出了善养生者,不仅要养神,还要重视养形,认为养形重在养精血,提倡 用温补药养精血。汪绮石在理虚元论中提出虚劳的诊治,拓宽了对老年病的认识,他所提倡的六节、八防、二护、三候、三守、三禁等理论,对防衰保健有很大的意义。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总结出一套浅显易行的养生方法,摆脱了玄学、神学的束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高 濂的遵生八笺、汤灏

48、的保生编、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等,均对我国传 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明清时期还创编了太极拳、易筋经十二势、十二段锦等传统养生术。,祖国养生学认为,肾精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要素之一,它主要发挥以下三种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一个人如果肾脏精气充盈,生长发育就正常;反之则会出现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等异常现象。参与人体生殖繁衍。无论是两性副性特征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或者是生殖能力的获得,都与肾精的盛衰盈亏密切相关。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人体的肾精在充盈有余的情况下,既可通过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体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经,也可以在必要时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气血津液

49、等等,输送到脏腑器官去发挥濡养作用。鉴于“精”具有上述重要生理功能,所以传统养生理论向来十分重视“养精”、“保精”和“炼精”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养生家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以增加饮食营养调补“后天之精”、以节制房事固养“先天之精”的行之有效的养精方法。,中国养生学认为“气”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其中肾脏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肺从自然界呼吸空气。“气”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作用。“气”具有推

50、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的作用。温煦作用。“气”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固摄作用。“气”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气化作用。“气”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从“气”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与“精”一样,也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了重要物质基础。所谓“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气”和“精”同属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祖国养生理论十分强调“养气”、“补气”和气功锻炼,其着眼点正在于此。,1.4 现代健康理念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怎样才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