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4456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毕业论文.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厢红旗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摘 要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猜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外形、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丈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本次实习主要以建筑的沉降观测为主。此次的论文也以基坑和周边的建筑物的沉降为主,进行周期性、持续性的观测,并且所要求的观测结果要求是高精度的。且观测时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做好测量中的各项原始数据的记录

2、(包括气象条件、施工阶段等);在基本相同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关键字:变形监测、持续观测、精密工程。目 录第一章 任务概况11.1工程概况11.2地层土质概述11.3地下水情况11.4 周围环境情况21.5基坑支护设计21.6作业目的31.6.1基坑监测的目的31.6.2基坑监测的内容3第二章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42.1变形观测概述42.1.1变形观测的概念42.1.2变形分类42.1.5工程变形的原因52.1.6变形监测的内容52.1.7变形观测的意义与特点62.1.8变形观测的基本方法与精度72.2平面基准点、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82.2.1平面基准点82.2.2监测点布置102.2.3水

3、平位移观测点112.2.4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112.3基坑监测的方法及技术要求122.3.1 平面基准网122.3.2 水平位移观测132.3.3高程基准网及建筑物沉降观测152.4监测频率162.5监测报警172.6数据处理及信息回馈182.7提交资料19第三章 安全文明施工203.1人身安全203.2仪器安全使用20第四章 质量保证措施224.2 过程控制224.3 质量监控24第五章 成果资料25致 谢31第一章 任务概况1.1工程概况 拟建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厢红旗。拟建物为一栋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地上4层,局部5层、地下3层。总建筑面积约30529.00m2,

4、 框架结构,基础埋深为约 -11.5m和 -15.5m,基础形式拟采用筏板基础。本工程场地面0.00相当于高程 54.60m。拟对本工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进行基坑位移观测,对基坑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1米15米,基坑等级一级,基坑周边有配电室,礼堂,调压站等建筑物且距离较近。在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加强对基坑施工、周边建(构)筑物监测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文明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地层土质概述拟建场地属于山前洪冲积扇中下部,表层为人工填土层,其下为第四纪沉积土层。从地层空间分布规律看,土层在水平向分布比较稳定;垂直向变化显著。1.3地下水情况本场区地下

5、水分布:在现场勘察过程中,在钻孔深度(深度为25m)范围内未见地下水。拟建场区历年高水位记录:根据收集的地下水资料,拟建场区历年最高水位接近自然地面(包括上层滞水),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为地面下25m以下。1.4 周围环境情况周围环境情况汇总表 表1位置周围建筑物及道路情况东侧现状为礼堂,最近处距拟建建筑物外墙9.41m南侧南侧为围墙,距拟建建筑物外墙13.73m西侧西侧现状建筑从北往南分别配电室,乙区东楼,燃气增压站,最近处距拟建建筑物外墙分别为6.09m,14.12m,6.49m。北侧为现状道路及广场1.5基坑支护设计图1基坑支护段划分图本工程基坑支护分为六个剖面,1-1和3-3剖面在0.

6、00以下5.5m范围内采用土钉墙喷护,5.5m以下为桩锚支护体系。2-2和 4-4剖面在0.00以下4.0m范围内采用土钉墙喷护,4.0m以下采用桩锚支护体系,5-5和 6-6剖面在0.00以下11.5m范围内采用复合土钉墙喷护支护体系。1.6作业目的1.6.1基坑监测的目的基坑开挖过程是基坑内静载卸荷的过程,从而引起坑底土体产生向上为主的位移同时也会引起围护体两侧压力差的作用而产生水平向位移以及墙体外测土体的位移,尽管在围护体系的设计、施工中采取了多种验算和保障措施,但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基坑外土体的垂直和水平位移,并使围护墙体产生垂直与水平位移,及连锁性质的使地下水位升降,土体中的地下水密度

7、的变化,当这些变化累积发展至一定数量级时,有可能对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影响。基坑监测的目的是:a.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通过监测随时掌握岩土层和支护结构内力、变形的变化情况以及周边环境中各种建筑、设施的变形情况,将监测数据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前部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工艺和参数,以此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使得监测成果成为现场施工工程技术人员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b.为周边环境中的建筑、各种设施的保护提供依据,以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c.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基坑监测是验证基坑工程设计的重要方法,设计中计算未曾考虑或考虑不周的各种复杂因素,可通过对现场监测结果的分析

8、、研究,加以局部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可以为动态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d.基坑监测可以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变形,及时反馈信息,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提供详细的数据资料,以保证基坑施工安全。1.6.2基坑监测的内容 根据一号院文体中心及地下车库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以及建设方要求,本工程基坑监测主要内容有:(1) 边坡、立柱顶部水平位移;(2) 边坡、立柱顶部垂直位移;(3)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第二章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2.1变形观测概述2.1.1变形观测的概念所谓变形观测,是用测量仪器或者专用仪器测定建筑物及地基建筑物在荷载和外力作用下随时间变形的工作.通过变形观测,可

9、以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质量和使用安全;更好的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建立正确的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某种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性能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变形观测属于安全监测。变形观测有内部观测和外部观测两方面。内部观测内容由建(构)筑物的内部应力,温度变化的测量,动力特征及其速度的测定等,一般不由测量工作者完成。内部观测与外部观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同时进行,以便互相验证和补充。外部观测的内容主要有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和扰度观测等.2.1.2变形分类1变形体自身的形变。变形体自身的形变包括:伸缩、

10、错动、弯曲和扭转四种变形,2变形体的刚体位移。刚体位移则含整体平移、整体升降、整体转动和整体倾斜。2.1.3变形监测分类1静态变形监测,静态变形是时间的函数,观测结果只表示在某一期间内的变形,静态变形通过周期测量得到。2动态变形监测,动态变形指在外力(如风、阳光)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它是以外力为函数表示的,动态变形需通过持续监测得到。2.1.4变形观测对象1)研究全球性变形,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极运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地潮等;2)区域性变形研究,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3)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工程变形监测一般包括工程(构)建筑物及其设备以及其他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自然或人工对象,这是本课

11、程研究的主要内容。2.1.5工程变形的原因一、自然条件及其变化;二、与建筑物本身相联系的原因;三、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工作做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建筑物额外的变形。2.1.6变形监测的内容1)垂直位移(沉降)监测它是指建筑物及其基础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形(也称垂直位移).沉降观测就是测定建筑物上所设观测点(沉降点)与基准点(水准点)之间随时间的变化的高差变化量.通常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或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2)水平位移监测它是指建筑物在水平面内的变形,其表现形式为在不同时期平面坐标或距离的变化.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是测定建筑物在平面位置上随时间变化的移动量. 测定水平位移的方法很多,有常规的地面

12、控制测量方法,如导线,前方交会法等;也有各专用方法,如基准线法,正、倒垂线法等3)倾斜监测它是指建筑物因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建筑物倾斜位移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以不均匀的水平位移为主;另一类则表现为以不均匀的沉降为主.倾斜观测是用经纬仪,水准仪或其他专用仪器测量建筑物的倾斜随时间变化的工作.对于上述两种倾斜一般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前者可采用先测出水平位移然后计算倾斜的方法,即所谓的“直接法”;后者可通过测量建筑物基础相对沉降的方法进行测定,即先测出沉降后计算倾斜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间接法”.4)裂缝监测它是指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温度的变化和外界各种荷载的作用,使得建筑物内部

13、的应力大大超过了允许的限度,使得建筑物的结构产生裂缝。测定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的观测工作即为裂缝观测。5)挠度监测在建筑物垂直面上,各个不同高程点相对于底点不同的水平位移,称为扰度。所进行的观测称为扰度观测。变形观测的任务是周期性地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其在两个观测周期间的变化量,而为了求得瞬时变形,则应采用各种自动记录仪器记录其瞬时位置.变形观测的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与地基情况来决定.要求有明确的针对性,既要作全面的考虑,以便能正确反映出建筑物的变化情况,达到监视建筑物的安全运营,了解其变形规律之目的.2.1.7变形观测的意义与特点A意义(1)首先是实用上的意义,主要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

14、物的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2)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更好地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预报模型,对于工程的安全来说:监测是基础,分析是手段,预报是目的。B特点与一般的测量工作相比,变形观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观测的精度要求高由于变形观测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影响对变形原因的分析和变形规律的正确分析,和其他测量工作相比较,变形观测必须具有很高的精度。典型的变形观测精度要求是1mm或者相对精度110-6。因此,根据变形观测的目的不同,确定合理的观测精度和观测方法,优化观测方案,选择测量仪

15、器是实施变形观测的前提。(2)需要重复观测建筑物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变形都有时间效应,计算其变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计算建筑物上同一点在不同时间的坐标差和高程差。这就要求变形观测必须依一定的时间周期重复观测,时间跨度较大。重复观测的周期取决于变形观测的目的,预计的变形量的大小和速度。 (3)要求采用严密的数据处理方法建筑物的变形一般都比较小,有时甚至与观测精度处在同一个数量级;同时,大量重复观测使原始数据增多。要求从不同时期的大量数据中,精确确定变形信息,必须采用严密的数据处理方法。总体来说同一基坑沉降监测的对象有可能是基坑周围的多个不同的建筑物。每一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点数的设置主要根据建筑物的

16、建筑层数、基础结构、距开挖基坑的远近、周围的地质情况、运营性质等因素来确定。观测点间距一般为1020m点位要选择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部位。其标志的设定根据经验用外力将钢钉固定于建筑物的墙体或基础中作观测点标志能够代替传统的变形观测点标志且具有目标小、宜保存、造价低,又不对原建筑物造成任何破坏等优点完全能达到预期目的。2.1.8变形观测的基本方法与精度A基本方法变形观测方法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规大地测量方法,包括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三角(边)测量,导线测量,交会法等.这类方法的测量精度高,应用灵活,适用于不同变形体和不同的工作环境,但野外工作量大,不易实现自动和连续

17、监测.第二类:摄影测量方法:包括近景摄影测量.它可以同时测量许多点子,作大面积的复测,尤其适用于动态式的变形观测,外业简单且精度较底.第三类:专门测量方法,或称物理仪器法,包括各种准直测量(激光准直系统具有代表性),倾斜仪观测,流体静力水准测量系统及应变计测量.用专门测量手段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实现连续自动监测及遥测,且相对精度高,但测量范围不大,提供的是局部变形的信息.第四类:空间测量技术:包括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空间测量技术先进,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变形信息,是研究地壳变形及地表下沉等全球性变形的主要手段.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基本方法,要根据建筑物

18、的变形性质,使用情况,观测精度,周围的环境以及对观测的要求来选定.在实际变形观测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测量方法的应用,互相取长补短.观测时应注意的事项: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做好测量中的各项原始数据的记录(包括气象条件、施工阶段等);在基本相同的工作环境下工作。B 精度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取决于该工程建筑物预计的允许变形值的大小和进行观测的目的.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午差应该小于允许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的过程,则其中误差应该比这个数值小的多,实际上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种类

19、很多,工程复杂程度不同,观测周期不一样,所以对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顶出同意规格是很困难的.基坑监测是指在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监控工作。基坑监测主要包括:支护结构、相关自然环境、施工工况、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周围建(构)筑物、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周围重要的道路、其他应监测的对象。实践经验证明,沉降量观测的最大误差,应该为差异沉降最大容许值的1/10,而差异沉降最大容许值可按下式计算:最大=2L/1000(L为两个相邻沉降点的间距)沉降量的中误差,一般掌握在=1mm左右.2.2平面基准点、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2.2.1平面基准点作为变形观测的基准点

20、,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车辆、行人少、通视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但又不能离太远,基准点位与待监测点的距离应大于开挖深度的3倍。每次监测时,均应检查控制点本身是否受环境影响或破坏,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图2平面基准点平面基准点:视现场条件在场地外布设4个平面基准点,在场地内布设5个的位移观测工作基点。一般做法为选区合适位置,挖深约1.2米,用水泥浇筑埋设,中间埋设带有铜芯或十字丝标志的钢筋,具体样式如图2。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以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超过0.1mm。照准标志应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可

21、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志、旋入式杆状标志、直插式标志。高程基准点:视现场条件在场地外布设5个高程基准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和路线构成的结点网。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两倍。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基准点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为每三个月一次。再对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场地附近设置的5个工作基点,每期变形观测时将其与场地外的平面基准点联测,然后在对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选点埋石:埋石的密度不低于2点/ km2,点位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

22、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了选点标记。1) 选点时避开了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2) 选点时避开了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3) 选点时远离了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发射源、微波信道、高压线等,距离大于200m,远离了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大于50m。并实地了解发射源和电磁波影响状况,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4) 选点时避开了多路径环境影响,避免了靠近水面、树冠、高大建筑物、低洼潮湿等

23、地点,保证了15以上无遮挡。50m以内的各种固定与变化反射体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6)标石类型:地面参照(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混凝土普通标石(i),为满足平面与高程共用情况,拟采用现场浇筑高于上述埋深规格的控制点。7)点之记绘制点之记中的交通路线图、交通情况、点位略图及点位说明尽可能多地增加找点信息,以便查找点位,并且简单明了、语言精练。2.2.2监测点布置监测点布设的要求a、 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的反应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b、 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c、 监测标志

24、应固定、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d、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打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e、 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报数装置和保护设施。2.2.3水平位移观测点基坑边坡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基坑边坡顶部及护坡桩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等布置监测点。监测点布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及护坡桩顶部上,根据选设位置,用冲击钻打孔,用水泥与环氧树脂胶水混合后封牢

25、。根据建设方提供本工程基坑监测设计图纸,已经指定该基坑边坡顶部、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共19点。2.2.4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1.基坑工程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a地表沉降可引起建(构)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倾斜、开裂和倒塌。b地表垂直变形时,负曲率使其产生八字形裂缝,正曲率使其产生倒八字形裂缝。c地表水平变形产生拉伸、压缩作用,很小拉伸便可产生开裂;压缩变形可使门窗洞口挤成菱形,纵墙或围墙产生褶曲或屋顶鼓起。2.监测控制指标监测控制指标是指包括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控制指标应满足在施工影响下不出现异常,不影响正常使用,不发生危险的要求;监测控制指标的确定应根据环境自身安全状态的好坏、环境重要性的大小

26、、产权单位要求以及接受准则综合确定。根据现场情况,拟对配电室、燃气增压站、礼堂进行沉降观测,分别布设6个,4个,9个沉降观测点。根据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中监测点布置图,各观测点工作量如下:表2 各观测点工作量一览表编号项目点数备注1水平、高程基准点(包括工作基点5个)132边坡顶部、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193边坡顶部、桩顶垂直位移观测点194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19各观测点的埋设需要建设方协调,特别是锚杆轴力计,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工单位的大力配合,才能较好的埋设。2.3基坑监测的方法及技术要求依据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

27、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进行。为了确保变形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准网和工作基点网进行复测。监测网复测周期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和变形观测的精度需要来确定。原则上规定:在基准网建成后3个月进行第一次复测,此后每隔6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的复测周期原则上应为每月至少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性调整复测周期,也可根据各点稳定情况和实际需要采取全面复测与局部复测相结合的方案进行监测网的复测。2.3.1 平面基准网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依据。对于地形测图,等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以

28、保证所测地形图能互相拼接成为一个整体。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应符合如下规定:a. 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导线网或GPS网的最弱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级别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b. 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级别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c. 用基准线法测定偏差值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级别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由9个平面控制点组成的平面基准网,其中平面基准点4个,工作基准点5个;坐标系统采用独立直角坐标系统。平面基准点初始测量2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然后每3个月复测一次,共计约观测6次,工作基准点每次观测时,都与基准点进行联测,以保证其稳定性。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测量,按建筑变

29、形测量平面控制二级网精度要求施测,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技术规定:平面首级网采用GPS一级精度,采用4台套双频Trimble R4接收机观测,精度5mm+D106PPM。卫星截止高度角大于15,观测时间3090min,PDOP5。GPS测量的数据处理按现行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的相应规定执行,数据采用置信区间宜大于95%,并且采用精密星历。工作基准点应保证相互通视,控制点到监测点的间隔应控制在200米以内,以保证监测时目标清晰可靠。 对图上设计进行全面的检查修正。检查的内容有:各项设计是否正确、合理;设计项目是否齐全;数量质量是否合乎要求。2.3.2 水平位移

30、观测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根据现场条件,选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通过观测角度变化,计算出位移值,位移计算公式:S=S1000/206265 注:S:位移偏移量,单位为毫米() :两次观测角度变化量,单位为秒() S:位移点距监测基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水平位移亦可采用前方交会的方法,测定每个位移观测点距离基准点的距离和角度,通过计算换算成坐标形式。测角及测距按变形测量一级精度实施:观测点的坐标中误差1mm。测角网技术要求表 3等级最弱边边长中误差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一级1mm1”1m

31、m1:200000方向观测限差表 4仪器类别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2C互差同一方向测回互差DJ052”3”5”3” 基坑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类别、设计要求、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合理易行。 监测仪器设备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经过校准或标定的,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a. 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b.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c. 固定观测人员d.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基坑边坡变形监测的日常巡视检查:1. 支护结构:(1) 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 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 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

32、形;(4) 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 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6) 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2. 施工工况:(1) 开挖后暴露地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 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3) 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 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3. 周边环境:(1) 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2) 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3) 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 临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2.3.3高程基准网及建筑物沉降观测A基准点1) 由5个基准点构成的基准网。2) 基准网建

33、网构成闭合路线,往返观测2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然后根据工期每3个月观测一次。3) 对沉降(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的观测中误差应小于0.5mm。4) 沉降观测的观测方法及要求请参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5) 由基准点构成的沉降监测网拟采用变形测量二级网的技术要求施测,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1,表3-3的规定。表3-1 水准观测限值表 (单位:mm)等 级往返测每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的高差较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之差二 级0.71.01.50.7B沉降观测1) 由基准点与观测点构成的监测网。2) 监测网建网构成闭合或附和路线,往返观测2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34、3) 对沉降(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的观测中误差应小于0.5mm。4) 沉降观测的观测方法及要求请参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5) 由基准点构成的沉降监测网拟采用变形测量三级网的技术要求施测,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表3-3的规定。表3-2 水准观测限值表 (单位:mm)等 级往返测每站 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的 高差较差单程双测站所测 高差之差三 级1.53.04.52.0表3-3 水准观测限值表 (单位:mm)等级水准仪型号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累积差(m)视线高度 (m)基辅分划读数较差(mm)基辅所测高差较差(mm)二 级DS05502.

35、03.00.20.50.7三 级DS05755.08.0三丝读数1.03.0C.观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变形分析的参考点;(3)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4)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观测宜使用同一水准尺;(5)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以及固定观测员;(6)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次观测环境基本一致;(7)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8)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高程是否有变动。观测路线的组成包括基准点之间的路线

36、和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至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路线。基准点之间可组成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在路线中。要有一点作为传算高程的起算点可采用假设的高程系。当不同观测建筑物的基准点之间不便于组成同一水准路线时可以分开考虑。基准水准路线的观测精度高于观测点水准路线的精度。路线中的设站数、视线长度、测回数要通过计算来确定。基坑沉降监测中相对于每一被观测建筑物均要设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点作为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这些点位也不必距离基坑太远只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即可而且要考虑到便于组成观测路线和方便观测。点位标志可采用埋石的方法也可以参照观测点标志的设定总的原则是相对稳定即可。对同一建筑物各沉降点之间的高差精度的重视程度高于沉降

37、点至基准点的高差精度。因此在设计观测点水准路线时同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最好是组成彼此相关联的闭合环线这样尽管所测得的观测点高程的精度稍低一些(相对基准点而言)而相连观测点之间的高差是直接测定的所以高差的精度并不低这样可使得观测点水准路线选定时稍灵活一些不至于要求过高而无法满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建筑障碍的影响有可能出现沉降观点之间不便彼此相关联的情况在设计观测点至基准点之间水准路线时,就一定要考虑: 所测得的观测点的高程最好是等精度的。 由观测点高程计算出的高差的精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精度。各观测点至基准点间的水准观测路线可按附合、闭合形式布设,也可按双转点支水准路线布设线路中的视线长度、设

38、站数均要结合实地情况,通过计算确定。2.4监测频率工作进度及其监测频率(1)从合同正式签订开始一至两星期内,完成各观测点的布设与埋设。工期从开挖至全部监测工作结束约6个月时间。(2)开挖前,完成各待监测项目初始值观测。(3)从开挖开始至基坑深度到5米处,开挖过程中每周观测1次;(4)从基坑开挖至5米深度至基坑开挖完成,每周观测2次;(5)底板浇筑后第1个月每周观测2次;(6)底板浇筑后第2-4个月每1周观测1次。(7)当沉降速率达到0.01-0.04mm/每天,按现行的技术规范要求,可认为已经进入稳定阶段,此时与业主商量是否停止观测。观测进度表:施工阶段工作进度工作量小计备注开挖前测2次完成初

39、始值观测2次开挖过程中每周1次开挖至5米4次按1个月每周2次至开挖完成8次按1个月底板浇筑后第1个月每周2次8次按1个月第4-6个月每1周1次12次按3个月合计预计34次在监测过程中,如有沉降超出预警值,应急时增加观测次数;如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昼夜或1天几次的连续跟踪观测,配合施工单位采取应急措施。水准观测小组至少由4人组成最好是固定的观测员、立尺员。观测前必须对所用的仪器进行检校。首次观测之前要按照设计路线将镜站点、尺转点用皮尺丈量后在实地固定下来要留有标志。所进行的各周期的基准点、观测点的水准观测均要按首次固定好的路线进行个别镜站点、尺转点遭破坏时可适当增

40、补。每次观测要仪器固定、人员固定、观测时段固定;观测中必须对仪器进行打伞保护;立尺员立水准尺时要竹竿铺助支立以保证水准尺的竖直稳定;水准观测中的其他各项按相应等级水准的要求进行。2.5监测报警1工程监测数据预警主要根据监测项目测点的实测数值与控制值的比较进行预警。根据北京市的预警管理模式,工程变形监测数据的预警可采用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指标进行“双控”,取预警值为控制值的70%,报警值为控制值的85%,进行分级预警。根据基坑监测设计说明及相关规范,各监测预警值如下:基坑及支护结构、周边建筑物监测报警 表5监测项目监测报警值1-1,2-2支护段3-3,4-4支护段报警值(mm)变化速率(mm/d

41、)报警值(mm)变化速率(mm/d)坡顶水平位移21232523桩顶垂直位移21233523周边建筑物352335232现场巡视预警等级标准可根据现场巡视内容、现场巡视异常程度及对工程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结合地区经验制定。当基坑周边地表和周边环境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5)根据当地工

42、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2.6数据处理及信息回馈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监测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期间,应向建设单位每周提交一次书面监测结果(包括每天的监测数据及周报),监测材料上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工况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数据采集要求真实,杜绝弄虚作假。应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及时进行沉降和徐变观测,各次观测宜在当日相同或相近时间进行。观测数据应按照统一的表格形式填写,现场测量原始记录要建档保存,每月将采集数据整理,具体内容包括一定时间内所有检测项目的反战情况,变形最大值以及最大位置。以书面及电子两种形式

43、同时报送相关单位,报送的数据采用电子表格记录,数据格式统一。监测过程中如果测量值大于街巷报警值时,应及时通知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一边采取应急补救。基坑监测结束后应提交监测报告,监测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条件、监测项目内容、监测仪器及监测方法、资料整理、建议等观测数据计算:计算观测高差,并由观测高差计算观测点高程。 由观测点高程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和累积沉降量。沉降结果分析:可有相关观测点间的各次直接观察高差分析沉降变化情况。由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分析建筑物的整体沉降变化情况。对测量数据建立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2.7提交资料1.技术方案2.边坡、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报表3.边坡

44、、桩顶垂直位移监测报表4.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报表5.含以上各结果周报6.技术总结报告第三章 安全文明施工3.1人身安全加强安全教育,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施工现场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基坑监测前应通知现场负责人得到现场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现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带好安全工具,戴好安全帽,佩戴标识,服从指挥;不得穿拖鞋、短裤及宽松衣物进入施工现场;不得随意移动和操作工地的施工设备。作业人员除在建筑物基坑边缘等可能坠落的区域应系好安全带,并挂在牢固位置,未到达安全地带不得松开安全带。在场内、场外道路作业时,要应穿好安全背心,要注意来往车辆,防止发生交通安全事故。3.2仪器安全使

45、用取仪器前必须检查仪器箱是否盖严扣好、背带是否牢固;乘坐罐笼或人车时应将仪器背在身上或放在腿上,严禁放在罐笼底部或人车座位上;严禁将箱体当作座椅或垫脚;仪器在架腿上未固定牢时,严禁离手; 对中结束后应及时将垂球取下;搬运仪器时必须将仪器取下装箱;仪器在架腿上时,严禁离人;擦拭仪器镜片应使用镜头纸或软纸巾;仪器使用后应擦净、晾干;将仪器放置于高处时应防止仪器坠落。为了保证水准测量成果的精度,对所用的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应该按照水准测量规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必要的检验,因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个部件之间的关系不正确,或部件的效用不正确,都会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精度.此外,外界条件的作用,也会影响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部件之间的正确关系.对水准仪和水准标尺进行检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分析仪器存在的误差的性质和对水准测量的影响规律,从而在水准测量作业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弱和消除仪器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水准仪器的检验按水准规范的规定,作业前检验的项目为:(1)水准仪的检视;(2)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