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5852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建筑之家,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主题,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每一阶段中的综合品质,提高我国生态住宅建设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评估体系的构成,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一、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一)住区区位选址,目的:避免将建筑建在不适合建设的场地,减少区位选址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求:相应国家规范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199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1999)。措施:

2、综合考虑土地改良、开发强度、防灾减灾、有利于营造健康卫生的居住环境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因素,选择住区用地。,1、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要求:保护耕地,在确保居住健康安全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荒地、废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住宅用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措施:(1)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绿地和湿地。(2)对废弃土地进行健康安全评估。(3)使用废弃土地进行改良、开发。,2、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求:住宅建设应当保护绿地、保护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避免对原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措施:(1)禁止占用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2)避免建设用地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区。(3)规划设

3、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使场址及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有较大提高。(4)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5)对地下水系和形态作出评估,不过量抽取地下水,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6)采取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因开发而引起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要求:住宅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措施:(1)在人文景观方面,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和环境保护,将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在国家和城市规划规定的范围之内。(2)建筑形态和造型上尊重周围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特色和景观。(3)按照

4、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确定对场地内的文物进行保护的方案。,4、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要求:优先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区。措施:(1)重视城市中老化的居住区和危旧房改造,以及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用地的利用。(2)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提高其使用效率。,5、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当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持建筑用地、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平衡。措施:(1)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规定的容积率和绿地率,合理确定户外活动场地和空地率。(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3)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停车方式,在城市中心区,地面停车比例

5、不超过停车总量的30。,6、有利于减灾和防灾,要求: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及卫生健康,对自然灾害及疫病有充分的应对能力。措施:(1)对住区用地的地质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用地应位于洪水水位之上(或有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2)对住区疫病防御的条件作出分析,充分考虑疫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3)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住区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7、远离污染源,要求:保证住区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措施:避免位于污染源的下风或下游方向,保证空气、水的安全、卫生、清洁;避免噪声、光等因素带来的污染。室外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场地电磁辐射和土壤氡浓度应当符

6、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规定。,(二)住区交通,目的:减少使用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求:住区与外界交通方便;住区附近公共交通便利;住区内交通规划有利于步行;设置便利的机动车停车设施;考虑安全、便利的自行车存放场地。措施:(1)与外界交通方便,周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提供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合理组织内部交通,减少人车干扰。(2)距离住区少于5min步行距离(400m范围)有公共交通设施。(3)商业服务设施、活动中心、中小学和托幼等公用建筑与住宅联系密切,需进行合理布局,以减少住区内的车流量,并设置专用的步行道。(4)住区内部交通使用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电

7、动车。(5)室外停车场地应结合绿化,尽可能为车辆遮荫;采用透水性好的地面,利于雨水就地渗透。,(三)规划有利于施工,目的:避免由于施工对场地造成永久性破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要求:规划设计要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不得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根据地形状况合理规划,减少土方量,土方量就地平衡。措施:(1)不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2)土方量就地平衡。(3)规划中考虑施工道路和建成后住区道路系统的延续性。(4)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四)住区绿化,目的:利用绿地来达到住区保水、调节气候、吸收雨水、降低污染、隔绝噪声的目的,满足住区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住区

8、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要求:满足规定的住区绿地率,由植物、水体、地形和园林小品、休憩空间组成住区集中绿地和宅间绿地开敞空间。措施:满足绿地率和树种搭配的要求。(1)绿地率大于35,绿地本身的绿化覆盖率大于70。(2)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成材树木采取原地保护措施;无法原地保留的成材树木采用异地栽种的方式保护。(3)选择适宜树种。(4)合理的树种搭配。(5)提倡屋顶、垂直绿化,绿化面积达到绿化总面积的20。(6)提高植物的成活率,种植保存率大于98,优良率大于 90。(7)计算不同绿化方式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择其优者实施。,(五)住区空气质量,目的:减少住区污染物的排

9、放,住区规划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要求:住区空气飘尘、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总数(按公共场所要求控制在1500cfu/m3以下)、异味排放等满足有关要求。措施:(1)减少住区集中污染源排放,要求实际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标准。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对住区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2)避免不利于空气流通的布局,避免相邻住户外窗近距离相对的窄缝凹口和内天井等。(3)减少住区分散污染源排放,分散污染物(包括汽车、油烟机等)的排放不超标,并且有利于扩散。停车场布局合理,减少汽车尾气对住户的污染。(4)对非燃烧的废弃物排放进行治理和控制。,(六)降低噪声污染,目的:消除各种噪声造

10、成的污染,确保住区内环境噪声达标,减少各种噪声对住户的干扰。要求: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1993)。措施:(1)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1993)的要求,白天小于55dB(A),夜间小于45 dB(A)。(2)采用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如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减少住区外界的各种噪声的干扰,临街住户夜间的噪声水平优于国家标准。(3)住区内部的噪声源和噪声敏感建筑物要布置合理,并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日照与采光,目的:确保日照与采光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够获得日照,其日照标准应当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11、GB501801993)的规定。措施:1、住区规划要求的日照标准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1993)的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h的标准。2、满足采光要求,减少住宅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以实际照度/室外平均照度来评价。3、确定住宅之间的合理间距,并考虑避免视线干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4、起居室和卧室尽可能获得充足的日照,窗户外有良好的视野,便于居民直接眺望外面的景色。,(八)改善住区微环境,目的:利用园林绿化或建筑外部设计减少热岛效应,使其对局部气候、居民和野生动植物居住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求:提高基地的保水特性。保证住区内温度、湿度、

12、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评价指标符合舒适、卫生、健康和节能要求。措施:1、夏季典型日的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大于1.5。2、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舒适指标符合舒适标准。3、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遮阳(至少30),以减少吸收太阳辐射。4、采用适当反射率的地面铺装材料和屋面材料,或将不少于30的平屋面设计成植被屋面。5、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6、根据当地的风玫瑰图,对风环境进行典型气象条件的模拟预测,优化规划设计方案。,二、能源与环境,(一)建筑主体节能,目的: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

13、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和通风性能。措施:(1)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建筑耗热量、耗冷量指标分别满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1995)、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00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等现行标准中的相关规定。(2)建筑物全年耗热量指标(QH)、建筑物全年耗冷量指标(QC)应分别低于标准规定的建筑所在地区的能耗限值。(3)在上一条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有效节能途径进一步降低建筑物全年耗热量指标和全年耗冷量指标。,(二)常规能源系统优化利用,目的:在满足建筑居住功能和居住者健康舒适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量和因使用常规

14、能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要求:符合国家当前的能源政策;合理地确定整个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优化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措施:因地制宜进行冷热源优化选择,提高能量转换系统效率;采用合理的调控方式节省输配系统能耗;优化照明控制,减少照明能耗;选用适宜能源制备生活热水。,1、冷热源和能量转换系统,要求:优化冷热源选择,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综合考虑当地的能源情况和能源价格、环保规定和限制、建筑规模和建筑特性等因素,选择最优化的冷热源。措施:(1)尽可能采用能效高的系统形式。(2)提高系统本身的能源利用效率。(3)计算各种冷热源的能量转换效率ECC(Energy Conversion C

15、oefficient),选其最高者实施。,2、能源输配系统,要求:根据建筑物负荷动态变化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节省输配系统中风机水泵的电耗,优化输配系统的设计。措施:根据建筑物负荷动态变化(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下运行)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如部分负荷期间采用变风量(VAV)和变水量(VWV)系统等),节省输配系统中风机、水泵的电耗,优化输配系统设计。计算各种方案的输配系数TDC(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Cosfficient),择其最大者实施。,3、照明系统,要求:在确保照明数量和质量符合有关国际、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实施绿色照明

16、,优化照明控制,减少照明能耗,保护环境。措施:(1)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自然采光。(2)必须采取相应的节电措施。(3)楼梯间等照明系统采用声控、定时开启等措施。(4)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采用节能灯等节能措施。(5)路灯照明系统采取节能措施。,4、热水供应系统,要求:选用适宜能源制备生活热水。住区不得自建燃油、气、煤锅炉集中制备热水;整个系统采用良好保温等有效措施以减少输送系统的能耗损失。设置先进灵活的控制调节装置。措施:(1)不得专门设置住区锅炉房集中制备生活热水。(2)利用工业废热回收和其他能源制备热水(如热泵、空调余热、分户燃气炉等)。(3)采用分户电热水器或未指定任何使用常规能源制备生活热

17、水。,(三)可再生能源利用,目的: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优先采用各种无污染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并采用先进水源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湖水、河水、污水及浅层地下水,进行采暖和空调。措施:采取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1)太阳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供暖/空调、太阳能光利用、太阳能供生活热水。(2)地热利用技术(必须100回灌):地热发电梯级利用、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地热直接供暖热泵供暖联合利用)、地热供暖技术。(3)风能利用技术:风能发电。(4)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能转换热利用。(5)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

18、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污水热泵技术、湖水与河水水源热泵技术、地下浅层水热泵(必须100回灌)。,(四)能耗对环境的影响,目的:控制因能源消耗而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采取各种有效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以减少由于能源消耗而产生的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控制直接燃烧物、局部污染物排放和空调排热等。措施:(1)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2)空调制冷设备和消防设备中不采用含CFC(氟氯化碳)的制冷剂。(3)采取适当控制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主要是CO2、NOx、SOx、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排放量。(4)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物夏季排热量指标应不高于0.2GJ/m2。对于

19、地源热泵或水源热泵系统,不考虑其进行空调时排入地下的热量。,三、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环境质量包括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4个方面。应以满足居住者卫生、健康、舒适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前提条件,各项指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其技术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室内空气质量1、施工现场,目的:保障室内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住宅交付时的室内环境质量。要求:制定施工计划,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施工期间采取有效防毒、防污、防尘、防潮、通风等措施。措施:(1)室内装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不得在室内进行任何炊事活动,不得使用室内的厕所。(2)室内装修施工中,当施工过程产生有害气

20、体或为可被人体吸入的粉尘、纤维时,施工人员应佩戴防护器具。(3)施工组织计划中包括防止室内空气污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设专人负责。(4)适时清扫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5)保温材料、地毯、吊顶板等在施工期间中有防潮措施。(6)保证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或具有临时通风设施。,2、通风和空调系统,目的:通过合理的自然或机械通风系统设计与运行,实现建筑室内最佳空气质量。要求:提供足够的新风量,合理设计新风取风口,防止由于空调系统设计不当而导致室内空气质量恶劣,避免共用排气竖风道的回流。,2.1 房间整体通风,措施:(1)每个居住单元应具备良好的自然或机械通风条件。(2)机械通风系统应保证空气入口直接

21、来自室外并远离相邻建筑排风口、车库、垃圾堆放点、化学品存放处或其他污染源,并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1987)规定的距离。(3)住宅公共部分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4)地下车库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5)在设计阶段对房间气流组织进行分析计算以提高通风效率,防止气流短路循环。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进风与排风口位置和风口尺寸。,2.1 局部通风系统,措施:(1)厨房、暗卫生间应设竖向排风道及排放系统。(2)燃气报警装置应与燃气关断阀联动。(3)暗卫生间通过竖向风道采用集中机械排风。(4)厨房、卫生间采用共用排气竖风道时应采取防回流措施。,2.3 空调系统,措施:(1)

22、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要求。(2)设有集中空调的住宅(包括户式全空气中央空调系统,带回风的空调箱),空气入口必须设置空气过滤装置。过滤网位置应便于清洗或更换。(3)空调器或其他末端装置的凝结水盘必须保持排水通畅,无存水凹槽。(4)空调器、加湿器、凝结水盘备有有效的杀菌、消毒、防霉措施。(5)设有冷凝水的收集排放系统。(6)紧急情况下空调系统具备全新风运行的条件。,3、污染源控制,目的: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可能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污染。要求:评价装饰装修设计中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选择具有环保效果的装饰装修材料。措施

23、:(1)所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必须满足相应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2001)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等标准。(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必须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要求。(3)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有害物散发检测结果进行评估。(4)施工中确实采用了散发量低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所规定的允许上限的绿色材料。,4、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目的:确保室内污染物浓度不影响室内居住者的健康。要求: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规

24、定。措施:(1)CO2、CO、SO2、氮氧化物、氨、可吸入颗粒物、菌落、甲醛、苯并(a)芘、平衡当量氡浓度年平均值不得超过下表中规定值。,(2)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的方法。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共分5级。,(二)室内热环境,目的: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热环境。要求:室内热环境满足国家相应规范的要求。,夏热冬冷地区节能措施,(1)住宅采用集中采暖、空调时,应有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设施。(2)设有采暖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日平均温度不低于当地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条件下,采暖期内各有关空间的实际运行温度不得低于表1的规定值。,(3)设有集中空调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干

25、湿球温度不高于当地空调计算干湿球温度的条件下,夏季各有关空间的实际运行温度不应高于表2的规定值。(4)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5)室内采暖、空调末端装置及各种管线布置合理。(6)夏热冬冷地区有采暖措施。(7)采暖住宅内的卫生间有淋浴器且配备热水供应时,冬季使用期间卫生间的室温能调至适宜温度。(8)采暖与空调末端装置符合环保产品标准要求,安全可靠。(9)采用具有隔声、保温、安全性能的可调节外遮阳、内遮阳等设施。,(三)室内光环境,目的: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合理进行住宅的人工照明设计

26、,节约能源,提高住宅光环境质量,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满足生理、心理、卫生、健康要求的居住环境。要求:室内日照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1993)规定,室内采光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的要求,室内照明质量达到不同房间各自使用功能的要求。措施:建筑外窗的设置满足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的需要,根据不同光气候区的要求确定室内采光系数及窗地面积比,规定合理的人工照明设计要求。,1、室内日照与采光措施,(1)每套住宅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当有4个居住空间时,应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2)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房间,其日照时数应符合不同建筑气候区的住

27、宅建筑日照标准规定。(3)室内采光系数最低值满足各光气候区的要求。(4)窗地面积比:卧室、起居室、书房、厨房满足各光气候区的要求。(5)选用高透光率及节能的建筑外窗玻璃。(6)利用遮光板或反射板对入射太阳光进行调节。(7)公共部分有自然采光。,2、室内照明措施,(1)房间内光源位置合理。(2)公共部分设置用于夜间标识的显示灯。(3)公共部位(过道、楼梯间)的照度值不小于20 lux。(4)公共部分使用非触摸式开关。(5)照明设备采用环保材料。,(四)室内声环境,目的:解决我国城市住宅中普遍存在的室内声环境质量差的问题,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宁静、安逸、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

28、行住宅室内外噪声控制,重视住宅建筑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建筑构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措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宏观上控制环境噪声的干扰;住区建设前搞好住宅声环境预测评价;在住宅平面设计、住宅隔声构件的选择及施工过程各个阶段严把质量关,使之达到防噪、隔声的要求。,四、住区水环境,(一)用水规划,目的:结合城市总体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合理规划住区水环境,提供用水的安全卫生健康水平,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住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要求:对住区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措施:采取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充分利用市政供水以外的水资源,如雨水、生活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进行回收与再用。,1、水量平衡,要求:

29、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住区污水的排放量。充分考虑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回用于环境用水及杂用水。充分利用雨水和绿化景观用水的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措施:(1)参照国际用水定额和其他相关的用水标准规定的用水定额,合理规划设计用水量,并计算总用水量定额值、总用水量设计值、再生利用的污水量、收集利用的雨水量、所需市政供给的自来水水量。(2)计算时包含排入市政或受纳水体的污水量。(3)在计算时,应结合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方案的选取,根据年降水量分成5个地区:风水区(1600mm)、多水区(8001600mm)、过渡区(400800mm)、少水区(200400mm)和缺水区(200mm)。,2

30、、节水率(WCR)指标,要求:减少市政提供的水量,节约水资源。措施: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计量收费标准。(1)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和设备。(2)合理控制末端出水压力,优化供水管网。(3)污水处理并回用。(4)雨水收集并回用。,3、技术经济比较,要求:根据住区水环境的规划,对住区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措施:(1)采用适合当地情况、管理简便、运行可靠、节约能源、成本低廉的水系统和处理工艺,以减少投资,提高效益。(2)积极稳妥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3)回用水规划具有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建设可实施性。,(二)给排水系统,目的:保证以足够的水量和水压向用户不间断地供给符合安全、卫生

31、、健康要求的饮用水、消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保证住区污水和雨水的收集排放满足各项要求且不影响住区生态环境。要求:建立合理的给水排水系统,满足住区水环境规划的要求。,1、给水系统,要求:给水系统实现分质供水,提高各项用水效率。措施:(1)直饮水水质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GJ941999);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卫生部);再生水用作建筑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2)水量合理,满足用水目标定额要求。(3)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选择合理的给水方式。(4)住区供水管网末端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卫生部

32、),或通过饮用水深度处理(集中处理、家庭中央处理),使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卫生部)。(5)直饮水、生活饮用水、再生水等用水依据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用水原则,实现分质供水。(6)管材、管道附件与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应考虑对水的二次污染。(7)沿海城市近海住区考虑合理利用海水,利用海水作杂用水时,应考虑海水对管材和设备的腐蚀。,2、排水系统,要求:保证污废水和雨水的收集排放满足各项要求且不对住区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收集优质杂排水,尽量减少排入市政系统的污废水量及雨水量。措施:(1)实行雨、污分流制。(2)不能接入市政排水系统的生活污水应进行单独处理并合理回用或达标排入受

33、纳水体。(3)靠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住区,生活污水可与城市污水一同处理。(4)集中空调冷却塔排放水、集中空调冷凝水及分体空调冷凝水设有收集回用系统。(5)进行住区排水管网优化,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减少排水系统管网漏损水量。(6)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确保排水管道的通畅,避免交叉污染。,(三)污水处理与回用,目的:保护住区周围的水环境,实现污水处理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改善住区生态环境。要求: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CJ189182002)。措施:进行污水集中

34、处理和回用的住区,应至少提出两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1、回用率(WRR)指标,要求:因地制宜,对再生水进行合理规划,使 回用率(WRR)大于等于20,但不宜超过40。措施:(1)合理规划回用目标(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用水、锅炉用水、消防用水、地下水补给等)。(2)回用优质杂排水。(3)回用雨水。(4)回用优质杂排水及雨水。,2、污水处理系统,要求:住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应符合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建筑和小区给水排水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优先选用经济、适用的成熟处理工艺及安全可靠的消毒技术。措施:(1)出水水质应满足我国现行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

3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有关规定,须按照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处理程度,以确定出水水质。(2)回用再生水水质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的要求。(3)污水处理系统的构筑物及设施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4)根据回用目标是否为“限制性公众出入的场所”,参照加利福尼亚管理规范第22款,确定再生水处理深度与消毒等级。(5)采用生态处理方式(如:人工湿地等)进行污废水再生处理。(6)采用地埋式或封闭式设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7)考虑选用无污泥系统或少污泥系统,以减少污泥的产量,并尽可能应用节能处理技术。(8)结合绿化等措施合理规划污泥处理处置方

36、案。,3、污水回用系统,要求:结合具体条件选择适宜回用对象,以住区杂排水取代市政供水,考虑到安全卫生因素,不鼓励住区中水直接入户,不鼓励住区中水直接入户。措施:(1)应结合住区的具体条件,对不同的回用目的,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取切实可行的方案。(2)当再生水同时满足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3)再生水用作建筑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其水质应符合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4)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5)根据是否为“限制性公众出入的场所”,参照美国加利福尼亚管理规范第22款,确定再生水用

37、于景观水体的处理深度与消毒等级。(6)确定绿化用水处理深度与消毒等级。(7)再生水回用系统安全卫生、可靠,制定有效的再生水回用系统卫生管理方案。(8)对再生水使用对人体健康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进行生态安全评价。,4、补充水源水,要求:回注地下水的水质应符合有关标准,回注水中不能含有有毒和有害的物质;回注水不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措施:(1)直接进入地面水水源时,水质应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根据地下含水层的规模确定回注水水量和储存周期。(3)达到景观水体用水标准的再生水,在用于景观水体的过程中,经地表的渗滤,间接补充地下含水层。(4)对于补充水源水的再生水,必须经过严格

38、有效的消毒处理。,(四)雨水利用,目的:收集雨水用以在一定范围内补充住区用水,完善住区屋顶和地表径流规划,避免雨水淹渍、冲刷给环境带来的破坏。要求:建立完善配套的集水、处理、储存、回用等设施。合理规划住区雨水排放渠道,保证排水渠道畅通。雨水处理后进行回用。措施:(1)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住区地形、地貌确定雨水收集及利用方案。(2)屋面、地表雨水经收集、处理后,应达到规定的回用再生水水质标准。(3)优先选用暗渠收集雨水,其处理宜采用渗水槽系统,渗水槽内宜装填砾石或其他滤料;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在住区设置明渠排放雨水。(4)确定适宜的截留倍数,确保住区暴雨时排水畅通,且周边地区地表径流雨水对住区

39、无负面影响。,1、屋顶雨水,要求:根据住区所在的不同的水资源区,对于丰水区、多水区,应进行屋顶雨水的有效利用,用雨水取代一部分城市市政供水;对于过渡区、少水区与缺水区,屋顶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用作住区杂用水。措施:(1)屋面雨水经收集进入景观水体。(2)屋面雨水经收集结合绿地自然入渗。(3)调节水池设计与住区内水景设计相结合。,2、地表径流雨水,要求:通过绿地草坪,最大限度地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以增大接纳雨水入渗的机率,补给地下水。措施:(1)住区内严禁冬季使用盐水溶雪,防止污染车辆破坏生态环境绿化,污染地下水。(2)在住区内采用多种渗透设施进行渗透净化。住区中路面和停车位应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将非

40、渗透管改为渗透管或穿孔管,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3)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的铺地材料,应采用多孔材质,以利于雨水入渗,可渗透铺装面积应不小于30。,3、雨水处理与利用,要求:收集屋顶雨水和地表径流雨水,经渗透和预处理后,再用于住区杂用水和绿化景观用水。措施:(1)利用住区的绿地、水景等进行自然净化,使其满足用水对象的要求。(2)根据用水对象,对所收集的雨水进行单独人工处理或进入住区再生水处理系统,使其水质达到相应标准。,南京聚福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图1),南京聚福园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南京聚福园雨水处理工艺平面布置图,南京聚福园雨水处理工艺整流井平面、剖面图,(五)绿化、景观用

41、水,目的:保障住区绿化、景观用水,改善住区用水分配,提高绿化、景观用水水质和利用率。要求:根据绿化、景观用水对象是否为限制性公众出入的场所来确定处理深度与消毒等级。景观用水应设置循环系统,并应结合中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水质,提高用水效率。限制或禁止使用市政供水进行浇灌。措施:根据绿化用水标准制定用水方案;采用高效浇灌技术(包括微观浇灌),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等;采用收集的雨水或中水进行浇灌。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节水植物;合理确定景观用水处理工艺及消毒技术,根据住区地形特点,规划设计水景方案,尽量保护自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设置景观循环水净化设施。,1、绿化用水,

42、要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雨水处理工艺要合理、可靠,使出水达到安全卫生标准。措施:(1)水质应符合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2)根据是否为“限制性公众出入的场所”,确定绿化用水处理深度与消毒等级;考虑依据植物的用途和种类:直接食用类(叶类蔬菜等),食用种子、根茎类(粮食等),放牧植物类(牧草等),灌溉水质标准逐级降低、梯级使用。(3)采用高效浇灌技术(包括微观浇灌、滴灌等),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等,与传统方法相比单项节水达到10以上。(4)限制或禁止使用市政供水进行浇灌。(5)选用合理消毒技术保证绿化用水的安全卫生,绿化用水的用户端游离性余氯应0.2m

43、g/L,在输水布水系统中余氯的含量0.50.2mg/L,以清除异味、黏膜及细菌。(6)采用喷灌时,悬浮物(SS)应小于30 2mg/L,以防喷头堵塞。(7)有效组织雨水在绿化用水景观用水中梯级使用。,2、景观用水,要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雨水处理工艺要合理、可靠,使出水达到安全卫生标准。措施:(1)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2)参照加利福尼亚管理规范第22款,根据是否为限制性公众接触的景观水体确定处理深度与消毒等级。(3)采用膜技术进行深度处理,有效去除各种污染物及营养物,避免水体富营养化。(4)选用合理消毒技术保证景观用

44、水的安全卫生,使水中不含有病原微生物。(5)建立健全水景工程的池水、流水、跌水、喷水、涌水等设施。(6)设置景观循环水净化设施。(7)采用生态型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等)净化景观水体。,3、湿地,目的:通过湿地系统调节微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要求:在湿地类型、面积确定、水流向、污染物负荷、物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措施:(1)人工湿地面积达到景观水域面积的10。(2)人工湿地的水源应为雨水或再生水,禁止使用自来水和抽取地下水来维持湿地。(3)恢复原有的湿地系统,且保持或增加生物多样性。(4)规划建设人工湿地系统,且作为污废水深度净化的生态工程措施,如:作为保证景观水体水质的

45、深度处理措施。(5)因地制宜选择湿地动植物种类,物种搭配合理。,南京聚福园水景用水循环与雨水回用工程工艺流程示,(六)节水设施与器具,目的:鼓励开发、应用新型卫生健康产品;执行节水措施,使用节水器具和设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要求:贯彻国家相关法规,既要满足用水水质要求,又要节约用水。,1、设施,1、游泳池补充水质应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的规定。2、按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21996)要求,建设和使用技术先进的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禁止采用浪费水资源和不卫生的换水方式。3、直接饮用水处理设备的出水水质应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1999)的规定。4、选

46、用高效低耗的设备(如变频供水设备、终端直饮水设备、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机泵效率应大于85,阀门零泄漏。5、选用新技术、新设备有效防止管网渗漏,管网漏损水量应小于住区最高日水量的1。6、每个单独用户的各供水(含再生水)管线均安装水表,并选用远传式水表。,2、器具,1、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便器水箱、管材和有关的附属器具。2、采用国家推荐的节水型便器水箱,在极度缺水地区试用无水真空抽吸坐便器。3、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可选用延时自动关闭式、水力式、光电感应式和电容感应式等类型水龙头;手压、脚踏、肘动式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式水龙头,陶瓷片防漏水龙头等节流水龙头。4、采用冷、热水混合器具(水温调节器

47、),电磁式淋浴节水装置,节水喷头等。5、采用高效节水洗衣机、洗碗机等节水型家电。,五、材料与资源,(一)使用绿色建材,目的:减少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危及人的健康。要求:从“生产使用废弃”全寿命周期评价所用建筑材料的自然资源消耗(土地与耕地、森林与植被、水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等),对环境的影响(CO2排放、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与粉尘排放、荒漠化等),对人健康的影响(有害气体、放射性、生物污染等)。,措施:(1)所用建筑材料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不危及人的健康。(2)未使用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

48、落后产品的通知(建住房【1999】295号)所列的淘汰产品。(3)从全生命周期(包括材料的生产、运输、使用、维护、废弃、再生利用等)评价所用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4)对所用建筑材料的能源消耗做出技术分析与评价。(5)对所用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做出技术分析与评价。(6)采用推荐的达到国家标准与当地结合的环保型、可再生性材料量大于50。(7)采用新型结构体系。(8)装饰装修材料使用环保型、可再生性材料量大于50。,(二)就地取材,目的:减少材料运输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增加当地(指距施工现场500km范围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和制品的比例。措施:(1)了解当地建筑材料生产与供应的有

49、关信息,在设计与施工时尽可能就地取材。(2)计算使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的用量(扣除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外地原材料的部分)。(3)计算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总量。(4)计算第2项占第3项的百分比,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三)资源再利用,目的:延长建筑材料和建筑部件的使用寿命,实现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和可再生使用,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建筑结构和围护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尚可继续利用的旧建筑材料。措施:对现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检测和评估;对可再利用的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制定专门的施工废弃物管理计划书和实施措施。,1、

50、旧建筑的改造,要求:在旧建筑翻修和改造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建筑结构和围护结构。措施:(1)对现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检测和评估。(2)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尚可继续使用的建筑立面和场所环境加以保留。(3)根据现有建筑的结构和内部空间情况精心设计,满足用户需求。(4)在设计文件中,明确现有建筑要保留和拆除的项目。,2、旧建筑材料的利用,要求:在旧建筑拆除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尚可继续利用的旧建筑材料。措施:在拆除旧建筑时,对可再利用的材料(如砖石、砌块、预制构件、门窗等)进行分类处理,用于新建筑的建造或折价进入市场。,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要求: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