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深圳分院,2013年1月14日,汇报内容,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外资驱动下的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动力不是来自大城市的外溢中小型工业带动的中小城镇化不经首位城市(广州),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人口红利,增长极培育阶段,极化调整阶段,区域一体化及均衡化阶段,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理想城市建设、“双转移”政策新增长极地区(前海、横琴、南沙)地级市扩容提质,多种区域政策,引导均衡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人口迁
2、移流动,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增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人口,中国经济吸引外资条件下的初始增长极,工业区、开发区遍地开花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盛行,产业人口空间集聚程度低户籍政策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外来人口涌入;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强化、极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城镇化进程总体上经历了增长极培育、极化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三个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从扩大、极化到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进入“两个”高位运行),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十年人口增长两成,人口总量居全国首位。广东省2010年常住人口1.04亿,与五普时期的8642万相比,10年间共增长了1788万人,增长20.7%,平均
3、年增加178.8万人,年均增长1.9%,而同期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外来人口流入是主因,省外流入占大头。流动人口中,来自外省的有2021.6万人,占总数的70.4%。流动人口的当年流动率超过50%,流动1年以下的有1538.7万人,占总数的53.6%。,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2000年-201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9%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0.9-1.6%2006年-2010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2.4-3.7%2011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6%,从近十年广东省常
4、住人口增长情况来看,20012005年人口增长较为平稳,相对不高;增长的高峰期出现在2006-2010年,以后人口增长急剧降低,是否预示着拐点的到来?(呈现“两个”滞涨),平稳增长期,高速增长期,拐点的到来?,?,2005年,2010年,2011年,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2、广东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广东省地区差异对比,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一家独大和极化作用明显,加剧了粤东、西和北部山区的不均衡性,并已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广东省的区域差异超过了全国东西部差异,珠三角,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粤西,粤东,四大区
5、域城镇化进程,四大区域GDP总量,粤北,粤北,人口变动情况(2000-2010),广东省各市五、六普人口增长情况对比(绝对值),广东省各市五、六普人口增长情况对比(比重),从数量来看,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最多但从增长的比重变化来看,人口增长比重最大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岸,以及西岸的佛山。来粤流动人口最多的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河南五省占总流动人口的67%。,广东省各市非农业人口情况对比(总量),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2、广东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双转移”政策: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解决区域均衡和持续发展问题。,2005年,出台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共建产业
6、转移园区举措。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决定,以400亿巨资推动珠三角腾笼换鸟和周边欠发达地区筑巢引凤。2012年,周边已陆续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珠三角,环境提升产业升级空间腾挪,粤北,粤西,粤东,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区域均衡,“扩容提质”行动:2012年通过对粤东西北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持续发展,应对经济危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以及新城新区建设等。,广东省“双转移”政策路线图,3、广东区域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和扩容提质,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根源探究:广东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发展的单极性,广
7、东模式=珠三角模式?,外向型城镇化、外资推动、渐进式改革政策效应,政策:激励性和创新性的经济政策,是广东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但是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边界试验效应;,区位:临海条件、毗邻香港的区位因素,加快了珠三角地区融入全球体系的进程,为外向型城镇化奠定了基础;,广东的起飞是建立在区位和政策两个因素上,但也过于单一性地依赖两大因素。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可改变性”且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制度边界”,使得粤东西北实际位处区位、政策边缘而未能加入发展大潮。,区位条件的“不可改变性”,政策效应具有“制度边界”,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区位条件改善+政策趋同扩散:但珠三角
8、模式仍具不可复制性,1、经济区位取代地理区位,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关键;2、粤东西北地区:主线之中,网络之外;3、香港的因素及作用下降;,基本条件的改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轻轨的建设,地理区位趋同,政策优势趋同,产业政策、人口政策甚至财政政策,粤东、西和北部地区甚至比珠三角地区还要有优势。,难以复制成因,关注思想解放,1、改革开放深入,中国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向普遍改革推进;2、人口红利丧失,珠三角稀释了周边地区发展机会;3、金融危机、外部环境不如改革初期;珠三角产业转移有限,内部消化和本地置换。,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
9、市,珠三角外围地区:双转移,新一轮珠三角模式的复制?,现状:截至目前,省级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有34个,而未批在建的产业转移园37个;总投资7029亿元,其中50%是珠三角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整体搬迁、新建、参股等形式转移到产业园困境:“双转移”地区往往经济增长较快,有一定效益,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威胁:,新增大于转移;嵌入式产业?产城融合发展?人的转移滞后于产业转移仅是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粗放的土地圈地。原有的生态优势面临威胁,“双转移”战略,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国家再沿海化趋势下的重型化发展?,重型化VS生态脆弱性重型化发展与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和矛盾
10、。教训:浙江沿海地区以大量填海和化工等进行开发,成为开发区海岸带。,央企VS地方如何在在广东省产业升级和适度重型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央企的龙头带动作用?央企:对地方税收贡献少、环境影响大、占地多而就业带动少,湛江、惠州大亚湾,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其他一般农业和生态地区:现代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云浮:欠发达中小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框架,云浮模式: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探索理想空间模式 市域空间发展规划 制定政策机制 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
11、 构建基本单元 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行动指引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云浮人居环境实践框架,吴良镛参加云浮人居环境建设研讨会,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根据广东区域城镇化分区战略和路径机制差异,本次实证研究选取了五类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经济危机下的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城镇化 东莞虎门欠发达山区多元驱动的城镇化 梅州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城镇化 肇庆、云浮重型化和大型央企投资下的城镇化 惠州大亚湾民间资本推动下的城镇化 汕头地区,一、东莞虎门-经济危机下的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城镇化,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广州(畲江)产业转
12、移园,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园,东莞石揭(兴宁)产业转移园,广州黄埔(丰顺)产业转移园,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园:好利时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天河(平远)产业转移园区:鼎盛木业车间,二、梅州地区-欠发达山区多元驱动的城镇化,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三、肇庆、云浮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城镇化,1、云浮南盛镇横岗村,2、肇庆市德庆县城,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四、惠州大亚湾地区-重型化和大型央企投资下的城镇化,五、汕头地区-民间资本推动下的城镇化,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人口再本地化”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县城
13、、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和配套水平,出现人口回流,增进农村现代化和村镇城镇化。,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事实一:农业优势肇庆的粮食、花生、烟叶、木薯总产量都位列全省前5位,人均粮食产量在全省中排名前列,且沙糖桔、柑橘的种植规模和质量全国闻名;事实二:农村人地关系的改善推动劳动力回流和现代农业发展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减少,且农村税费的免收、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地关系好转,由此推动劳动力回流和现代农业发展。,肇庆市2010年各镇街农民人均收入,2009年广东省各县(市)人均粮食产量,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调研汇
14、报,由非农人口增长为主转向农业人口增长为主,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的人数增多,农村经济活跃,2005年以前,德庆县人口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非农人口的增长,2005年后农业人口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非农人口,自2000年的0.5%上升为2010年的1.8%。,2005年?,2005年?,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外出就业人口+户籍外迁=劳动力回流+外来从业人员+户籍增加人口,调查显示,回流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8%,占具有外出经历的35%。首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
15、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专业化及组织化程度提高,对县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开始增加,从而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业动力。其次,回流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转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回流的促进作用,德庆县历年户籍净流出人口,“人口再本地化”促进城镇化人口持续增加,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对县城服务业的需求增长2011年德庆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9013.75元)高出近2000元。其中,柑桔的人均纯收入达6061元,占县域人均纯收入的54.5%。对县城的流通
16、、商贸、加工和金融需求大。收入提高在县城买房,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表现为县城商品房销售数量受当年柑桔的销售情况影响较大,2007年以来德庆县城房地产销售套数分别为627、685、689、997套,其中农民购房超过50%,但2011年仅438套(受天气和沙糖桔产量情况影响),受农业收成情况影响较大。,调研案例:德庆,德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元),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汕头城镇化发展水平停滞自2005年,汕头城镇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相比于2000年也只提高了3%。,乡村人口已停止大规模向城镇迁移城乡人口的增长缓慢,且增长率基本和全市的
17、自然增长率相符。外出人口较少,迁入迁出基本持平,城乡人口迁移近乎停滞,城市化动力不足且质量不高,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调研案例:大埔县城,其中A3(学校用地)为31.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6.5,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类用地40.28。,教育资源优势明显:高中4所;初中3所;小学4所;职校2所对于县城而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例普遍高于大城市。,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图 教育资源与城镇化的关系,购房,非农户口,学位,城镇化,城镇化,教育资源,丽水湾,农业户口,由于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农村对居住
18、等生活品质的提升要求,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等收入水平的提高,县城以教育设施为主的公共服务集聚成为城镇化主要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通过互联网将农民与市场连接,拓宽交易面。,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三农服务网,通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镇内土地流转平台,让土地流转规模化、有序化、公开化,同时解决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动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南盛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包括:南盛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南盛镇柑桔专业合作社;南盛镇柑桔协会。,解决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维权问题。比如南盛镇农
19、业技术培训中心、举办“南盛镇2011年柑桔春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网三中心,路径1:通过土地流转探索规模农业发展,云浮南盛镇农村改革试点: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南盛镇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镇级“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土地流转的工作流程,土地转出方,向土地流转中心提出转出土地申请,中心对转出方材料进行审查、登记、评估,根据转出方信息约请需求方洽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合同(提供范本),合同鉴证、存档,土地需求方,向土地流转中心提出需求土地申请
20、,中心对需求方材料进行审查、登记、评估,根据需求方信息约请需求方洽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合同(提供范本),合同鉴证、存档,路径1:通过土地流转探索规模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土地流转成果:提高农民收入和解放农民“离开”土地,南盛镇土地流转面积为73245亩,占可流转总面积的73.6%,其中水田流转1084亩,旱地流转2470亩,山地流转69691亩。通过南盛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的土地面积16058.1亩(其中水田3亩,旱地78亩,山地15977.1亩),占全镇土地流转面积的23%,签订合同129份,涉及农户254户
21、,签订合同金额2577.3万元。2012年以来流转中心签订合同7份,果场7宗流转面积351亩,合同金额106万元。流转服务中心成立极大的提高了土地流转的价格,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受到农民欢迎。,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长教村所雁样镇面积188平方公里,呈现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国家4A级景区叶剑英纪念园、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和阴那山省级风景区等。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即宝丽华公司与长教村合作旅游项目。,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雁洋镇,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
22、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1995年,宝丽华成立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与长教村探索“以企兴村、村企共赢”合作模式,租赁长教村农地,发展茶叶生产和农业生态旅游。村民可选择茶叶栽培、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等,获得工资收入。长教村基本实现“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从贫困村发展成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三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
23、“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双转移是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实施多年后,结合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同步推动,是工业化转移和工业化区域进程的新阶段。,一县一园,每县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区整合县域分散园区,实行一县一园,以县域主要产业园区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新城,着力建设具有空间-产业一体化趋势的新城市域层面:肇庆新区+高新区。高要:滨江新城+大湾、新桥园区四会:四会东部新城+江谷-龙圃园
24、区德庆:德庆北部新城+顺德(德庆)产业园封开:江北新城+粤桂合作区怀集:山河口新城+怀集(中山)产业园广宁:广宁新城+广宁高新产业园,市域“两区引领两化”结构图,肇庆各县都加大了产业园区整合力度,并依托其建设新城,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试图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格局,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目前德庆县正以龙江产业转移园为核心,规划建设县城工业集约基地,试图打造县域工业化的核心增长极。2008年实施“双转移”以来,德庆县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5个(已建成投产项目27个,在建项目13个,正在筹建项目25个),项目投资总额140.68亿元,大部分来自珠三角。2011年,承接产业
25、转移项目实现工业总产值77.7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9%。创税1.34亿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61.2%。,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双转移对于德庆县城经济的发展、城区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庆案例,“双转移”的德庆,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德庆县城工业集约基地,广州南沙(蕉岭)转移园,东升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转移园,广州番禺(五华)转移园,广州黄埔(丰顺)转移园,高陂陶瓷工业园,东干工业园,金城工业园,茶阳工业园,三河工业园,广州(畲江)转移园,广州天河(平远)转移园,重要工业园,一般工业园,广州为梅州对口帮扶城市,除兴宁外,各市县区均建设有产业转移
26、园。目前,畲江、兴宁两大转移园发展势头较好。广州白云(大埔)转移园尚未建设。,广州白云(大埔)转移园,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大埔案例,“双转移”产城同步建设的大埔,珠江啤酒厂房,广汽强华(梅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目前已入驻131家企业,计划投资233.5亿元,已投产111多家,以汽车零部件、机电、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为主。,大埔案例,“双转移”产城同步建设的大埔,完善通勤、居住、娱乐、办公等配套功能,按照现代化生态工业新城标准建设。,免费往返梅城至工业园的专车,厂区配套的职工宿舍,碧桂园配套居住项目规划,2012年二期项目全部
27、投产后可提供8万个就业岗位,整个园区可提供15万个。,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大埔案例,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民间动力主要包括:地方民间文化、民间资本与民营经济、民间组织和民间自治等方面的特点推动的特色城镇化路径。,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汕头案例:民间投资发展历程民间投资经历了低谷、恢复和增速发展三个阶段:,低谷阶段:由于一些不法企业偷税漏税、制假造假、走私贩私,导致一度信用缺失,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2001年GDP负增长,民间投资大量减少。恢复阶段:重建信用,民间投资恢复增长,实现了经济较快的恢复性增长,投资规模逐年上涨。增速阶段:2005年以后民间投资规模
28、占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到2010年接近70%。,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的重要补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城市建设、公共设施配套需要大量资本,在政府财政支配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将有效地解决资本难题。,新一代潮商资本向汕头的回流促进了汕头的城镇化,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从产业政策、技术服务、财税金融支持、土地利用、人才引进等方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投资推广平台的搭建粤东侨博会、潮商大会
29、、潮青联谊大会新的资本基地:潮商总部大厦改变以往潮人回乡投资和发展的方式,在市场考察、定位和整合资源方面实现升级。第二、三代潮商回乡投资兴业与第一代潮商主要投资慈善公益事业不同,第二、三代潮商以投资兴业为主。凯撒服装、中凯文化、潮宏基珠宝,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的重要补充,民营经济:主体推进城镇化,2010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500家,占总数的58.1%,民营企业向乡村劳动力提供大量非农就业岗位。乡镇从业人员176.1万人,非农从业人员105.4万人,占60%。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城镇化。,近十年来,民营经济成为汕头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正努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动汕头的城镇化发展。,3、民
30、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民间组织和农村自治,横洞村隶属于云浮云安县石城镇横洞村委会,全村113户,733人,超过半数的村民在外经商或打工,2011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0元,位居云安县前列。,横洞村模仿古时农村社会中传统的“乡绅制度”,建立起了村民自治组织横洞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理事长,乡贤、教师、退伍军人等,理事,村长兼任,乡贤、教师、退伍军人等,理事会除多方征询县规划、建设、旅游、农业等职能部门意见外,还通过召开征询意见座谈会、发放征询意见稿、组织群众实地勘察等形式,多方征询群众意见,调整规划思路;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自觉腾出土地、拆除危旧房屋、义务投工投
31、劳,发挥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该村群众累计投工投劳1277人次,无偿捐地2336平方米。,监事会,云安县横洞村:农村治理改革示范,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云安县横洞村:农村治理改革示范,新建“农民公寓”42套,解决全村31%人口住房,节约用地超7000平方米。腾挪空间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提升乡村宜居水平。,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云安县横洞村:农村治理改革示范,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中国第二次沿海开发战略全面启动,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惠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面积为9.98平方公里,20
32、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扩大到23.6平方公里。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大亚湾规划区于1991年6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现辖陆地面积28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大亚湾集中展现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综合优势,具有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和区域经济中心的优良条件。主要体现在:地缘优势:大亚湾位于惠州市南部,西接深圳,陆路距香港60公里,海路47海里。港口优势:大亚湾海域宽、航道短、淤积少,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避风良港。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惠州港。配套优势:大亚湾不仅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港口、主干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而且紧邻惠阳区,距惠州和深圳市区仅40公里左右,有
33、城市依托,生活配套便利。市场优势:大亚湾地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化工产品需求量极大。项目优势:大亚湾大项目相对集中,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广东LNG惠州电厂、中国海油惠州炼油、比亚迪以及华德石化原油库等一批大项目已先后落户建设。,大亚湾概况,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2003年以来,大亚湾区经济高速发展;从增量来看,大亚湾区是惠州市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发动机。2011年,大亚湾区GDP434亿元,已成为惠州市第一大经济体。,大亚湾概况,惠州市各区县GDP增量,惠州市各区县GDP增速,惠州市2011年GDP区域分布,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经济结构以工业为绝对主导,第三产
34、业不发育,城镇化特征与问题,中海壳牌乙烯和中海油炼油项目根本上改变了大亚湾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大亚湾形成了以工业为绝对主导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1年大亚湾就业结构,2011年大亚湾产业结构,大亚湾产业结构演变,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奠基。,2006年2月10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成功投产。,2009年6月19日,中海油惠州炼厂成功投产。,2009年,大亚湾石化区扩区规划正式开始。,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城镇化特征与问题,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城镇化特征与问题,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
35、期,经济波动大,城镇化特征与问题,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城镇化特征与问题,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城镇化特征与问题,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再沿海化的重化工发展要关注环境,城镇化特征与问题,城镇化安全与健康问题-大亚湾石化区卫生防护距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大亚湾石化区尚未实施封闭管理,三次大火(2010年7月24日凌晨1时45分、2011年7月11日凌晨4时10分、2012年5月28日13时18分)对大亚湾带来不利影响。-从健康城镇化考虑,最好在石化区与大亚湾中心区之间预留绿化缓冲和产业缓冲。,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大亚湾重化工项目和无序填海严重影响
36、海洋环境质量,大亚湾石化区:排海管道过近,影响旅游区水质和沙滩质量;平海电厂(广东在建最大规模火电厂,规划6100万千瓦,已投产2100万千瓦):影响附近旅游区水质和沙滩质量(三角洲沙滩变黑);港口镇无序填海:致使双月湾南端海流变缓、沙滩变黑,,平海电厂,港口填海,石化区排海管道,大亚湾石化区,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重化工央企的本地城镇化带动性弱:地方税收贡献少,就业岗位少,央企投资特点:对地方税收分成少;环境影响大;以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就业带动少。,地方税收来源结构,央企税收分配结构,就业带动少-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就业带动小(大亚湾石化区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就业人口约
37、5.0万人)-国企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地方税收留存少,影响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能力,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重化工央企的本地城镇化带动性弱:地方税收贡献少,就业岗位少,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国税:地税6:1,广东省关于指导粤西的发展纲要:沿海新区的竞争同构,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东莞传统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自下而上,人口高度外来化,外来人口比重超过80%外贸依存度高,对外依存度曾高达200%。在东莞1.3万多家外资企业中,90%是加工贸易企业;在东莞的工业总产值中,有86%来源于加工贸易企业。以社区(村)为单元的租赁经济高度发达,占农村
38、集体收入的2/3。,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1991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从30%降至不足1%;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0.6:49.7:49.7虎门的人口中80%为外来人口,2005年以后持续下降。2005年后,民营经济产值稳步上升。,经济起飞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虎门案例,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在2007对香港制造业企业的一项调查中,地区总部、销售及市场推广、研究及开发、咨询科技部门多数选取香港布局;而原料采购、财务管理、货物储运、生产运作则以广东省布局为主;与200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是咨询科技和财务管理,这两类部门已经越来越多地选址内地,内地营商环境
39、已经受到更多认可越来越多的咨询、科技、财务、物流部门,而不仅仅是生产部门,将向内地转移,服务业转移:外来推动力明显,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香港理工大学在威远岛建设分校虎门“社会、经济双转型”搭建区域性发展平台,引进创新资源,挖掘城市文化、营造宜居城市;吸引人才,形成有竞争力的移民社会、知识型服务经济体系三十年制造业扩散后,出现服务业功能扩散趋势,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服务业转移:外来推动力明显,产业转移带来的升级与置换中国电子虎门产业基地占地1588亩,位于虎门赤岗至龙眼片区,投资金额56.4亿元。年产值将达到152亿元。目前有6家企业选择进驻,其中位于深圳的长城开
40、发、桑达电子、爱华电子、中电器材。,CEC,虎门大道,广深高速,G107,制造业转移:外来推动力明显,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通过“虎门造城”拉动增长,三旧改造:内需提升?,综合安排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等商业设施、广场和体育公园等公益性设施、企业信息和创新中心、轨道换乘等交通设施形成集体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空间。,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判断一:跨省异地人口城镇化速度放慢,本地人口城镇化逐步增加,“人口再本地化”需要引导珠三角人口城镇化达到高值,粤东、西、北地区本地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县城。本地城镇化具有不稳定性,宜工宜农,收入要求相对高,吃苦性不强,对纯粹的
41、代工兴趣不大。本地人的梯度迁移明显,外地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越不发达的地区民间投资速度慢,但相对稳定。本地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大。外地城镇化牺牲传统农业比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强本地城镇化的政策保障,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公共服务和 民生。,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判断二:由“单级”走向“多元”是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路径应该摆脱原有珠三角模式从区域发展实践及要素集聚规律来看,区域由不平衡增长到统筹发展是必然趋势。具有相同地域文化、地理邻近、经济联系紧密、资源环境禀赋类似的一体化区域将成为未来城镇化推进的主体,各区域之间城镇化路径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总体构成多元、和谐的城镇
42、化空间格局。广东城镇化的主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珠三角地区,但重点推进粤西、粤东和北部山区的城镇化发展。珠三角和外围地区不是简单的此起彼伏。建议:在资源禀赋和资本积累差异性基础上,广东省应该加强多元化城镇动力的培育和政策支持。,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判断三:城镇化应该由“高指标”向“高效益”转变,改善城镇化结构目前政府在农村公共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光做大中城市,农业影响很大,城镇化有天花板;城镇化靠围堵和驱赶行不通,通过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功能的改善滞留农民在农村。减少城市非正规就业。城镇化主要是过程,不是指标的考量。重点是农民收入的绝对提高和城乡差距的减少,形成合理的城乡关系。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和
43、对象改变。由基础设施向公共服务型提升转变。保障县城的成本的处于较低水平。否则逆城镇化可能出现。建议:合理引导城镇化,实现城镇化结构和质量的改善,加强农村功能现代化的建设。,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判断四:“中心边缘”到“网络节点”:珠三角网络化节点地区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热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正在促进珠三角的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在加大这些地区的固定资本投入的同时,也带动了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外围地区在高铁以及双转移带来的就业岗位等的拉动下,外出劳动力回流和外地来此务工逐渐增多,为外围地区节点城市的崛起带来契机。建议:适合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推进区域民生福利制度的区域一体
44、化和区域环境、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同城化;加强外来人员的市民化;加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宜居城乡建设。,判断五:“转移产业”到“产城同步”:改变工业园区与城镇发展分离局面,实现产业就业与城镇服务同步推进目前欠发达地区仍然延续传统工业园区建设阶段,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分离;县城将是县域城镇化的主体;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将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提升。按照服务圈和通勤圈的概念,合理组织好产业区与城镇的关系;建议:适合珠三角外围地区和中小城市。改变现行单纯依托产业而忽视人的本地化的产业转移模式,促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判断六:“农村支持城市”与“城市反哺农村
45、”并行:优势农业地区走向农业产业化推动本地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农村人地关系的改善吸引回流劳动力及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以土地流转和农村社区服务组织为特征的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致富农民趋于县城购房,以及外出回流人口倾向于选择户籍所在地的中小城市,实现本地城镇化;新时期的支持手段由劳务输出、产品剪刀差向土地指标、购买力、休闲生态服务等转变。建议:适合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建设新农村;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培育,促进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判断七:“民间”与“政府”将成为双轨驱动
46、力,亟待整合,亟待组织化和本地化民间投资及民营经济成为部分地区主要驱动力,正努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民间合力,特别是华侨、乡贤和外出打工能人可组织起来,为农村治理和功能现代化作出贡献。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宗族影响,文化积淀,传统特色等)对产业选择,空间集聚方式,投资来源、城镇化特色方面有新的影响。建议:适合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推进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民间资本在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的主动性,通过组织性的民间活动实现行为的整体化;发挥乡贤组织村级理事会,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判断八:央企投资主要是间接城镇化:加强央企与地方产业组织的一体化国家沿海化和广东产业重型化趋势下,湛江、茂名和惠州大亚湾等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高地日益强化;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出口、消费对于粤西战略相对不足;依靠大项目聚居产业高地和人口的能力弱;央企投资主要是间接城镇化,拉动本地城镇化不大。高度关注央企带来的其他影响,包括环境污染等;建议:适合粤东和粤西沿海地区。粤东、西沿海地区的产业选择,构建“央企”与地方经济及下游产业的组织联系,促进产城优化,发展海洋经济,带动本地城镇化。,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汇报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