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477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13 完璧归赵81.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3 完璧归赵虹口区崇明路小学 朱昭瑜 四川北路75号200085关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9个:璧 赵 秦 蔺 殿 颅 斋 奉 僵;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能区分“吩咐”和“嘱咐”,并会正确使用。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文中关键词语来复述指定的课文内容。3体会蔺相如维护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二教学准备:收集卞和献玉和蔺相如的故事。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2过渡: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楚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

2、。著名的“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期间的一个故事。3.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注意:“璧”的字形)说明:这一环节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课文的历史背景有所认知,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同时三年级的生字教学应有所侧重,这里重点对“璧”的字形、字义作了分析。(二)初读,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重点指导词语读音:和氏璧 蔺相如 瑕斑 宫殿 头颅 斋戒 弄僵难读句段: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

3、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说明: 这一环节旨在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于难读的词语,句子,教师及时纠正,正音。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说明: 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题后,针对“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提提问题,最终归纳,抛出思考题“为什么蔺相如会说出这番话呢?”进而指导学生对13节展开研究。(三)结合重点句子,再读课文。1为什么“一定要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引导学生学习13节,并思考。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

4、用上“如果就”来说好吗?说明:这一环节通过句式训练,联系第3节,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此番出使的压力,为后文学习作好铺垫。(3)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补充资料: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说明: 这一环节补充的资料是将相和中片断,使学生对蔺相如的为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2蔺相如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默读4-11小节(1)学生自读课

5、文,了解脉络(谎指瑕疵,要回宝玉;理直气壮,誓与共存;巧言拖延,争取时间)说明:通过默读第411节,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教师可以将长段内容分成3个部分,列出3个小标题,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蔺相如是一步步获得成功的。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提炼出关键词语,便于复述练习。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将三个部分联系起来体会,感受蔺相如的谋略过人。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

6、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3)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出示撞柱画面,重点理解第2句话,体会蔺相如心情。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什么叫“理直气壮”?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品味“只好”理解

7、“只好”的意思;找到并读读“只好”所在句子,明白“只好”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说明: 教师在关键处抓住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意思,从而加深学生对蔺相如的认识。(4)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三句对话。(5)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 。秦之所以x下令放蔺相如回国,是因为 。(五)

8、学生参照板书复述完璧归赵经过。说明:复述时,可以参照板书,将内容划为三部分,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大面积练习。练习时,要注意巩固前两课的复述方法:根据课文中的句子,选用关键的词语,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六)作业:课外阅读湎池会、将相如。板书:13 完璧归赵谎指瑕疵,要回宝玉蔺相如 理直气壮,誓与共存 智勇双全巧言拖延,争取时间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课文叙述了蔺相如面对秦国恃强凌弱,妄图夺取和氏璧的危机,凭借勇气和智谋,保护了国家的珍宝,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课文开门见山交代秦国是强国,赵国虽然不甘心,但又不敢不和秦国交换和氏璧的无奈,烘托出秦王恃强凌弱的面目。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

9、。通过对蔺相如三次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面描写,按“要回宝玉、誓与共存、派人潜送”的顺序叙述了完璧归赵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有勇有谋的忠臣形象。(二)学情分析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璧 赵 秦 蔺 殿 颅 斋 奉 僵” 7个生字。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理直气壮、只好、”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故事加上

10、小标题;四是复述课文的故事;五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性格。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2、借助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教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璧”“赵”“秦”“蔺”可以在揭示课题、初步感知的时候集中认读。“颅”、“斋”、“奉”等字可与重点句的学习结合。“僵”字可以通过找找朋友的方法,并与“边疆”和“缰绳”中的这些形近字作比较,加以区分,加强巩固。词语的学习可以结合复述练习进行。本课的阅读教学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

11、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五)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继续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课文的学习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实际等方法来把握文章要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将好方法学以致用。(六)实施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一环节从和氏璧的来历入手,讲述卞和献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渴望。随后揭示课题,理解课题,同时学习生字“璧”。 2、

1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中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十分有效的。指名朗读既是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又是帮助学生正音的一个手段,同时又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一举三得。3、学习课文、加深体会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题后,针对“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提提问题,最终归纳,抛出思考题“为什么蔺相如会说出这番话呢?”进而引导学生对13节展开研究。适时补充材料,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接下去通过默读第411节,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将长段内容分成3个部分,列出3个小标题,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蔺相如是一步步获得成功的。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提炼出关键词语,为下面的复述

13、缓解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将三个部分联系起来体会,感受蔺相如的谋略过人。随后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说第1句话,是他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说第2句话,是为了再一次试探秦王;说第3句话,是为了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来体会蔺相如的智慧。第2句话的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通过指导朗读来体会。最后的指导,由于本课的复述内容量多,情节性强,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应该知道学生根据板书分三部分进行复述,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大面积练习。练习时,要注意巩固前两课的复述方法:根据课文

14、中的句子,选用关键的词语,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4、课外延伸、开阔眼界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课外拓展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湎池会、将相如进一步理解蔺相如的为人。课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语。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对历史背景有清楚地认识。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因为默读最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

15、意在读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下文。在学生汇报学习时,学生那高涨的情绪、你争我论的场面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尤其是讨论到“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用什么语气读蔺相如说的这句话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用从容镇定的语气才能骗过秦王;有的说要读得心平气和,不能着急;有的说读中透出些对和氏璧的遗憾的语气更能迷惑秦王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课

16、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思考回答,而课堂要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思考,自主地探究、对话。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阅读、体验交流、体验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合作的愉悦。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时点拨:“蔺相如真的把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这节课整体感觉

17、还是可以的,层次清楚,学生的参与兴致和学习欲望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子有一定成效。最大的问题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抓得不够及时,错失了动态生成的处理时机。例如:在讨论蔺相如怎样对秦王谎称宇4有瑕疵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很不错的发言没有抓住,而是只顾自己的教案上原设计好的内容了。有一个学生说了:一本正经地说,这个词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蔺相如要正经秦王才会信以为真,才会给他。但是我没抓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生成吧,动态生成是不可预料的,对动态生成的处理才是体现老师水平的地方,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学生思维动起来收获

18、才会更深。在这里我有这样的感悟:在备课时不要把每个问题的预设写得很统一,甚至有时不要有答案,要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出现的与教案上不同的情况时,要随时与本课的主线内容联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训练材料1、 比一比,组词。璧( )奉( )斋( )疆( )壁( )捧( )需( )僵( )2、 根据要求写词。表示神态的词 火冒三丈 3、 根据课文填空。 “完璧归赵”的起因是( ),事情的经过是( ),事情的结果是( )。4、 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块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蔺相如捧着璧

19、,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5、将下列历史人物填到相应的成语旁边。 赵括 诸葛亮 祖逖 蔺相如 廉颇 勾践 曹植 荆轲 初出茅庐( ) 纸上谈兵( ) 卧薪尝胆( ) 闻鸡起舞( ) 完璧归赵( ) 草船借箭( )负荆请罪( ) 图穷匕见( ) 煮豆燃萁( )答案:初出茅庐(诸葛亮);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闻鸡起舞(祖逖);完璧归赵(蔺相如);草船借箭(诸葛亮);负荆请罪(廉颇); 图穷匕见(荆轲);煮豆燃萁(曹植)6、照样子,

20、写词语 例:大方大大方方 客气客客气气 浩荡( ) 世代( ) 日夜( )请再写几个类似结构的词语: 7、课外阅读:毛遂自荐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同到楚国搞联合。他有三千多门客,按说挑二十个人本不算回事。可是这些人,文是文的,武是武的,要文武双全还真不容易找。平原君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人,这可真把他急坏了。忽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说:“不知道我能不能凑个数?”好多人拿眼睛瞪他,好像叫他趁早闭嘴。平原君笑着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毛遂,大梁(魏国国都)人,到您门下三年了。”平原君一听,不屑地说:“三年了,我怎么都不知道你呀?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搁在兜里,它的尖就会

21、露出来。”毛遂冷笑一声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了这把锥子。您要是把它放进兜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单单露个尖儿就算了吗?”平原君佩服他的胆量和口才,就让他凑齐二十个人。当天辞别赵王,到楚国去了。平原君跟楚王等讨论合纵抗秦的大事,毛遂他们在台阶下等着。楚王说:“历来主张抗秦的都没有好下场,谁要联合抗秦,谁就先倒霉。”任平原君怎么说,楚王就是不同意抗秦。突然,有个人拿着宝剑上了台阶,跑到楚王面前嚷道:“合纵不合纵,只要一句话就行了。怎么这么半天还没说停当!”楚王先是一惊,接着很不乐意地问平原君:“他是谁?”平原君马上说:“是我的门客毛遂。”楚王闻听大怒:“咄!我跟你主人商议国家大事,你多什么

22、嘴?还不滚下去!”毛遂拿着宝剑又往前走了一步,说:“合纵抗秦是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份儿!这怎么叫多嘴呢?”楚王见他跑上来,害怕了。又听他说出来的话句句在理,他像只斗败了的公鸡似的,换了副笑脸对他说:“先生有什么高见,尽管说吧。”毛遂冲楚王一抱拳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甲兵,一直做着霸主,以前的历史多么光荣!没想到秦国一起来,楚国连着打败仗,堂堂的国王当了秦国的俘虏,最后死在秦国,这不是楚国的耻辱吗?紧接着又来了个白起那小子,把楚国的国都夺了去,改成秦国的南郡,逼得大王迁都到这儿。这种仇恨难道大王忘了吗?今天平原君来跟大王商议抗秦大事,还不单是为了赵国,也为了楚国啊!”毛遂

23、的一席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一句句像锥子一样扎在心上。楚王不住地点着头说:“你说的是,我同意合纵抗秦。”楚王和平原君接过盛着鸡血、狗血、马血的铜盘子,把血涂在嘴唇上,当场歃(sh)血为盟。平原君和另外十九个门客全都佩服这把锥子所起的作用。(1)说说“毛遂自荐”的意思。(2)开始时平原君和门客们对毛遂什么态度?(3)说一说楚王对毛遂的态度的转变过程。(4)楚王由不同意抗秦,到歃血为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你喜欢毛遂吗?为什么?(6)你或你的同学中有没有“毛遂自荐”的事?请你讲一个。答案:(1)有个叫毛遂的人,自己推荐自己。(2)开始时对他看不起,嘲笑他没有自知之明。(3)开始一惊,问明身份大骂

24、,毛遂持剑向前害怕,换笑脸,面红耳赤,同意联合抗秦。(4)毛遂有胆有识,晓以利害,以理服人,心悦诚服。(5)毛遂的可爱之处是大胆自荐,有真才实学,晓之以理,最终促成联合抗秦。他临危不惧,以理服人,难能可贵。案例(探究活动)活动内容:编排课本剧。活动目的:本故事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活动过程: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3表演课文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