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482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 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析孟子“文气”的艺术境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以孟子的人格讨论他的文气,由此进入孟文的艺术境界。由仁者之心发而为深沉肫挚舒卷自如的气韵之美;由自本自根的心志主体发而为浩乎沛然之气势之美;简明有力、由博返约的裁断之美。关键词孟子“

2、文气” 气韵 气势 简约裁断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尽心下)我们往复吟咏、沉潜含玩孟子之际,却正是“披文以入情”,由他的艺术世界,进而透入他的人格世界。由他的人格论他的文气,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一、由仁者之心发而为深沉肫挚卷舒自如的气韵之美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脺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下)这句话,恰可用来移评孟子由仁人之心而外发的散文艺术境界。前人亦有见于此,如刘熙载艺概说:“昌黎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苏老泉以孟、韩为温醇,意盖隐合。”苏洵之见,确为卓识。而温醇之美,即气韵之美。譬如离娄下有一段论君子以其仁心待人:仁者

3、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这段话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君子最真实的态度,是存心爱人敬人。第二层;倘若有人以粗暴横蛮的态度对待你,你仍须反躬自问;第三层,倘若那人粗暴横蛮的态度依然如故,而你扪心自问,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则可以说,那人是个“妄人”而已,自己的心依然是自己的心,外加的“横逆”与我无关。我们还可以

4、带着企望的神旨与感喟的腔调去吟诵下面两段: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尽心下)此一时,彼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公孙丑下)其深沉的心事,肫挚的性情,真是一片神行,已不可于文字间求之。刘勰文心雕龙叹云:“嗟乎!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真是唯一

5、的评语了。二、由自本自根的心志主体发而为浩乎沛然之气势之美孟子文体气势之美,更甚于气韵之美。前人所评:“开合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柳宗元);“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苏辙);“上下之间呼吸变化,奔腾控御,若捕龙蛇”(苏洵)等,尤为着重于此一方面。孟子说:“(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而能御”(尽心上),这句话正是他人格与文章气势之美的夫子自道。一般认为,孟子文体长于论辩,有机锋侧出的智慧,有针芒相对的辩才,这固然是不错的。比如,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即针锋相对:“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

6、卷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欤?”(告子上)又比如,孟子与人辩论礼与食色孰重。有人说,倘若在饥饿和不得娶妻的情况下,还须坚守礼义么?这是一个极端情境,孟子却毫不示弱:“紾(扭曲)史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告子下)即是典型的例子。首先,论辩的才智,得力于“集义”的功夫,得力于见得真,然后说得透。见得真,所以词严义正,无一语卑靡,说起话来扬眉吐气,无所屈抑。其次,知性的功夫,与机巧的辩术,不足以担当“舍我其谁”的大任。孟子文章气势的大境界不在于此,而在于融知、情、意为一体的人格境界。他有“说

7、大人则藐之”那样俯视的视角,有“帝王师”的高度自尊自爱自信,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文化使命的大担当气魄,有世道衰微之时“不动心”、不枉道殉人,泰山俨俨的大勇力,所以发而为文章,犹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势不可挡。这是由精神境界而来的散文艺术境界。最明显的例子,如尖锐面斥梁惠王“以梃以刃杀人,与以政杀人有以异乎”;明目张胆在梁惠王面前引“时日曷丧,吾及汝皆亡”的歌谣;肯定地回答齐宣王“君有大过则谏,反复而不听之,则易位”,说得齐宣王当场勃然变色。这种地方,就不仅仅是知性的功夫所能做到的了。三、简明有力、由博返约的裁断之美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

8、“约,谓得其至当。”“约”,即简单、明了、有力、确当不移的判断之美。刘熙载艺概也说:“孟子之文,百变而不离其宗,然此亦诸子所同,其度越诸子处,乃在于析义至精,不惟用法至密也。”“精”字亦与“约”字同。表明他的创造力特征之一,不仅在于有极深厚的“集义”的功夫,且更在于化深厚的学养功夫(博、密),为精辟、警醒、透彻的议论裁断,如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将人民置于国家、君权的首位。宋人陆象山赞云:“旷古以来,无此议论。”中国政治学说中最精采的思想,就被他以此十一个字明白说出唯其简单,故成为一种美。又如论赡养、养育与爱心:食而不爱,豕交之也。(尽心上)一般人对于儿女,大都能尽其

9、养育之责;一般人对于老父母,大都能尽其赡养之力;但是,如果缺少一份真诚的爱心,食而不爱,就跟养猪也差不多了。孟子以其极简单明了的语言,说出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真理。又如论“学”: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把那原先丢失的善良的心灵找回来罢了。这是孔门最广义的“学”,也是天下最平易真实的“学”。这样的大判断,只有孟子才能断得如此分明,如此端的!至于孟子语言中成为历代士子的宝箴,如“独善”、“大丈夫”、“赤子之心”、“豪杰之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等,早已化而为中国理想的士的一段极纯正的血脉;至于孟子语言中成为成语者,如“引而不发”、“与人为善”、“杯水车薪”

10、等,更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孟子语言简明之美的深远影响。参考文献: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8.3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4.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5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6范文澜.中国通史(一).人民出版社,1978.7顾易生,蒋凡.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作者单位:福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

11、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

12、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

13、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