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697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论文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外国文学论文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外国文学论文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外国文学论文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论文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论文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 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自由概念 *王玉贵(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席勒的作品中贯穿着自由。在其名剧强盗中,青年席勒通过对莫尔家族两兄弟以及众强盗各自所持的不同自由观的描述,创造出了多种自由模式。这些自由模式是席勒对“自由”这一概念的最初理解,是解读席勒后期文学作品中“自由”含义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弄清强盗中自由模式的具体含义。 关键词:狂飙突进;席勒;强盗;自由模式【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287(2010)04-0069-04“自由”这一概念,经常出现在狂飙突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年轻的一代奋起反

2、对实用主义思潮以及对理性的过分强调。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个人主义被提到日程上来”。反对专制主义、争取自由成为这次运动的主导口号。 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是狂飙突进时期的主题。人们试图以文学形式来揭示人与政治方面的问题,于是抨击德国时弊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席勒的强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年轻的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的后起之秀,他深受这一运动的影响,强盗是其处女作,也是狂飙突进时期的著名剧作,在剧作中他大声疾呼打倒专制主义、争取自由。那么,他如何通过戏剧手段来阐释其自由观以及自由的意义?他又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对自由这一概念加以论证?世界上果真有绝对的自由吗?自由与奴役的区别何在?对席勒青年时期的剧

3、作强盗中的自由概念进行探讨可见一斑。 一、席勒剧作强盗中的自由概念席勒的强盗展示了一个家族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在这部伟大的剧作中,作者展现了“自由”这一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及不同意义,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各种人物性格,创造出了多种自由模式。 1.卡尔的自由:理想主义者的自由观在强盗中,席勒使用了自由“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义,展示了性格放荡不羁、但处处能引起观众同情的主人公卡尔的自由理念。 在剧中,卡尔是伯爵莫尔家族的法定继承人,他热爱自由并将自由付诸实践。起初他在莱比锡大学求学,后因弟弟弗朗茨的谗言而遭到父亲的驱逐,因而负气投身绿林并成为强盗的头目,其人生的理想就是自由。他把自由理解为就是反

4、对社会,反对法律,他认为法律阻碍人的发展。“法律使翱翔的雄鹰变成蜗牛的慢行,法律从没有培养出一个伟人,而自由却造就出巨人和英雄”3。这一理念符合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特征。因此,他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作为当时社会的统治形式的专制主义。 一开始,他把这种绿林生活看成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由既能促进和保护秩序,又可以在反叛中消灭秩序”4这一道理。 仅仅由于生活上的一个变故,他便选择了这种无法无天的、“绝对自由”的绿林生活,他对他的伙伴们说:“弟兄们,现在我们自由了要么是死,要么是自由!”他把这种生活方式理解为自由,但在其表面自由的“伟大”时刻,他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强盗,失去了

5、法律意义上的自由。为了使被俘的伙伴罗勒能重新获得自由,他不惜毁掉一座城市,而这一行为却剥夺了许多无辜人的自由。对于卡尔来说,自由比深爱着他的未婚妻阿玛莉亚还重要,为了在入伙时曾发过的誓言,他竟然将阿玛莉亚杀死。最后卡尔认识到了做强盗并不能得到真正自由时,便去自首,放弃了外部自由,从而重获其内心自由,由此看来,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2.弗朗茨的自由:唯物质主义者的自由观弗朗茨是卡尔的胞弟,和父亲一同居住在伯爵府内。虽然他没有把自由常挂嘴上,但可以根据作品中他的言论推导出来,他的自由信念和卡尔的观点相反。在席勒的笔下他是一名反面角色,令人憎恨,最后以自杀了断,他对自由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为了剥夺其

6、哥哥的法定继承人的地位,弗朗茨离间父亲与卡尔的关系并使卡尔蒙冤。他常常心怀不满,对自然充满抱怨,因为感觉到自己天生就受到忽视:“为什么我不是长子?”他企图独占家族的统治地位和自由,因此,他要扫除一切妨碍他达到自己目的的障碍。剧中他的独白就可以说明这一切:“我要扫除任何妨碍我的一切,妨碍我成为主人的一切”。这说明,他的自由,就是不依赖任何外部因素的自由,他需要的自由就是要得到自我实现,即成为伯爵府中的主人。自由对他来说,就是不受教会思想的约束,他认为没有上帝,并否认精神不死之说。他这种无神论的观点符合启蒙运动的思想,在当时摆脱教会愚昧束缚的历史过程中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他把能够支配别人的权利看做是

7、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横刀夺爱,不顾阿玛莉亚的感受与决定,逼迫阿玛莉亚嫁给他。在对待仆人的态度上,又可以看出他实用主义的观念,例如他利用海尔曼对老莫尔以及卡尔的仇恨进行挑拨,把海尔曼控制在自己手中,为己所用。 如果他不拥有这些自由,这个唯物质主义者就会显得生活毫无意义:当强盗们冲入伯爵府中时,弗朗茨看到财物与权势受到侵害,便以自杀方式了断自己生命。由此看来,他是一个唯物质主义者。 3.波西米亚森林中强盗们的自由:奴隶的自由观对于波西米亚森林中众强盗如罗勒、施瓦茨和施皮格尔贝格来说,自由首先是不受法律约束的自由。此种自由是强盗们的生活之本,从第四幕中的强盗之歌中可以看到这点:“偷盗、杀人、奸淫、

8、殴斗,我们只是视为消磨时光,明天我们将被吊在绞架上,因此让我们今天及时欢畅。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但强盗的自由生活远远不是他们当初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他们烧杀抢掠的行为,他们不敢在社会上以公开身份抛头露面,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理念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幻想,他们并不能真正享受到他们开始所想象的那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再者,自由对于众强盗来说,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和一种内心的自由。对于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即通过招安得到的自由,强盗们却并不看重。这从剧中的一幕可以看出:当强盗们在林中被官兵包围时,他们受到招安,条件是交出匪首卡尔。如果强盗们交出卡尔,他们则会受到良心谴责而失去内心自由,在这种无望的

9、情况下,众强盗却放弃这种法律约束下的自由,毅然决然选择忠于他们的首领卡尔,最终通过战斗获得自由。强盗们为了整体上的自由,放弃个人自由,从强盗们在投票选举自己的首领时就可以看出:众强盗违反施皮格尔贝格的意愿,推举卡尔作为他们的首领并把行使自由的权利都交给卡尔。罗勒甚至说:“就是自由也得要有它的主人”。众强盗以个人自由受到限制为代价,成了卡尔的奴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为了一种自由却又失去了另一种自由。 总之,对于强盗来说,自由是他们生活的中心部分,为此,强盗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 二、卡尔和弗朗茨两种极端自由观的对比从表面上看,卡尔和弗朗茨是剧中两个对立着的角色。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两者的对立关系

10、,还可以找出两者相同的一面,而这些相同点则使人不易看清两者之间的严格区别。正因为这样,剧中的人物性格才丰富多彩,复杂多样,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1.卡尔和弗朗茨的区别:对自由的光明追求和对自由的阴险追求首先,卡尔为恶是被逼的,弗朗茨则是先天的坏人。读完席勒的强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卡尔在剧情中以正面人物出现,而弗朗茨总是扮演着恶毒小人的角色,被席勒附加了无数的罪恶。他恶贯满盈,他离间父亲与长子卡尔的关系,后来又将亲生父亲囚禁在古堡中,从而篡夺家族的统治权。 卡尔却相反,观众们始终将他视为一个好的罪犯,因此他不是由于其人格方面的原因成为坏人,而是弗朗茨的阴谋诡计使然。他以公正的名义杀富济贫、为社

11、会上贫穷无助的人复仇。他的伙伴拉茨曼的声明可以证明这一点:“他不是为抢劫而杀虐”,而是杀富济贫、惩恶扬善。经过这样的比较,就显得弗朗茨永远就是一个负面的形象,而卡尔则会一直得到人们的同情。他们兄弟俩最大的区别就是:卡尔好心做了坏事,而弗朗茨天生邪恶,善于伪装,人们不易觉察出其真实的意图。他想害死父亲,但又不亲手杀死父亲,而是通过阴险的诡计使他父亲心理失衡,慢慢得病死去,这样就不会留下痕迹。 与他所扮演的理智型角色相一致,他是以心黑手辣的形象出现在剧中的。 其次,卡尔和弗朗茨的世界观也大不相同。作为改良主义者和自由思想者的卡尔认为:他若施于人,人必也施于他。“真诚之所在,就是同情与帮助”。他认为

12、人都是善良的,并因此而追求善良之举。他之所以沦为罪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暴制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而弗朗茨所代表的是一个罪恶的世界观,他认为人生之目的就是满足其私欲并竭力为此辩护。 因此,他认为强悍残酷之人永远胜利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权势永远在强者一方,而约束我们力量的东西,就是法律”。 再次,兄弟俩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弗朗茨看不到人生价值之所在,并竭力否定它。爱情对他来说就是自私自利。他否定上帝的存在,不承认良心以及灵魂不死之说,他认为:“人在流尽最后一滴血之后,其精神和思想也便不复存在”。直到他自杀时,都一直保持这一观点。与他相反,卡尔具有人类普遍的特点,

13、他按照人类的普遍美德来要求自己,他用良心战斗,体现了他对宗教的虔诚,他相信父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他的良知唤醒他,在最后的一刻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认识到以暴制暴的错误,因此他能够重新获得心理上的自由。而弗朗茨一直到死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自杀来逃避这一错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朗茨被其周围的人所唾弃也就毫不令人惊奇了。 就是这样,席勒创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而正是这一点,即兄弟俩的不同成长之路,使作品里的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席勒试图展示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除此之外,他还试图从两种矛盾的性格入手,使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区别更加明显。 2.卡尔与弗

14、朗茨的共性: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倘若对剧本深入研究,则还可以看出卡尔与弗朗茨这兄弟俩之间具有共同之处。 首先,卡尔和弗朗茨两兄弟的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就是他们自由的天性,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们对无拘无束有着特别的偏爱。卡尔在波西米亚森林落草为寇,以此来寻求自由。他怀着改良世界的信念,不允许世界上存在任何束缚他们的东西,容不得世界上任何不平的事情。他反对虚伪的天主教会,他说:“你们传播人类之爱,却把一个八十多岁的盲人拒之门外”;而弗朗茨的自由是自由解放、独立层面上的自由。他同样不愿受到任何约束。他的头脑中充满着统治别人想法,并竭尽全力地去实现它:“我必须要做主人,就是使用暴力也在所不辞”自由对于兄

15、弟俩非常重要,以致他们为此都付出了非常大的牺牲。卡尔为此失去了他的阿玛莉亚,为了他所谓的自由以及他作为强盗所发过的誓言。弗朗茨在其失去特权及成为统治者的自由之后,看不到生活的意义,自杀身亡。从这里看来,兄弟俩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 其次,卡尔和弗朗茨成长的环境相同。比起府中的其他人,他们的父亲拥有爵位。弟兄俩从小享有特权,自小就会接触到权力之争之类的事情,因此,权势在兄弟俩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法律角度来说,弗朗茨毫无过错而言,但在人们的思想中,他天生就是坏蛋:他毫无怜悯之心,在独白中他对其父亲这样评论道:“一个老人的生命可谓是无限的悠长!这一来,自由平坦的道路上碰到了令人讨厌的富有

16、韧性的这堆老肉拦住了我通向宝库之去路”。比起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哥哥,他总是受到别人的冷遇。他的命运就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集世界上所有的恶,造就了我”,他认为他“拥有权力,来统治自然”。而卡尔则是另外一种态度:“我向人性发出呼吁,而人们向我遮盖人性;那就让同情和人性的照顾从我身边滚开吧!”他在之前就已经有了犯罪的倾向。 他和弗朗茨一样,不懂得和别人沟通,视别人的生命为草芥。从他的言语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点:“在爱情的陶醉中被我杀死的人,在神圣的睡眠中被我摧毁的人,他们的冤魂哈哈哈”再次,兄弟俩都有极强的报复心理。他们的犯罪生涯是他们复仇的结果。卡尔认为这个社会虚伪、丑恶,因此他对社会进行报复:“

17、我的营生是复仇,我的工作就是报复!”而弗朗茨则是对自然进行报复,对自然中对他不公平的、对他不利的人和事进行报复:他天生长相丑陋,他作为次子不能登上伯爵府的统治宝座,对此他都要进行报复。两兄弟在最后应该看清,世界并不是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运行的。卡尔失败于“以暴制暴”,而弗朗茨搞阴谋诡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结语自由是席勒在狂飙突进时期作品的主题。在强盗这部剧作中,席勒不仅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反对,同时也对启蒙运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在强盗之后席勒也屡次对自由及其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在强盗初演8年后,席勒又发表了唐卡洛斯,在这部作品中,自由的概念也起了重要作用。唐卡洛斯的历史背景是尼德兰独立

18、解放战争,剧中的主人公波萨侯爵思想激进,他追求人类的自由,追求反对暴君与压迫的自由。 他向菲利浦国王要求“思想自由”,并说服唐卡洛斯前往尼德兰,去帮助那里的人们独立解放。与强盗相比,这部剧作中的“思想解放”概念格外引人注目,但这里的自由概念与强盗中的自由概念不同。席勒在对康德的自由概念进行系统地研究之后,其后期作品中自由概念的内容与其前期作品中的内容已完全不同。在古典派时期,席勒还就自由与统治、自由与必要性的辩证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席勒的一生,都贯穿着自由。 参考文献:BAUMANN,BARBARA.Deutsche literatur in ep-ochenM.Mnchen(.i E. Is

19、maning):Hueber,1985: 89. SIMON K. ” Freiheit” in Schiller Drama”DieRauber” EB/OL. 2010-03-18. http:www. grin. com/e - book/98957/schiller -friedrich-die-raeuber-eroerterung-des-begriffes.3SCHILLER F.DieRauberM. Stuttgar:t PhillippReclam Jun, 1992: 20.4WALLTER H. Freiheit und Gesellschaft beimjungen SchillerMWALTER H. Sturm undDrang. Frankfurt Am Main: Atheneaum VerlagGmbH, 1989: 2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