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赏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赏析 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赏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赏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赏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其一)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籣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杨素
2、( 544-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仕北周,封清河郡公。入隋后加封上柱国,官御史大夫。杨素有文武之才,曾协助隋文帝统一中国。作为执政大臣,他权倾一时,功高震主,这首诗是杨素晚年的时候写给好友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曾仕后魏、北齐、北周。隋时,曾从军征突厥,历任吏侍郎、检校襄阳等职,与杨素在朝谋政,其文章诗作在隋代文坛也声名显赫,素与杨素交往密切)的,倾吐自己哀伤沉痛和思友心甚的愁绪。谁又能想到一个驰骋疆场、屡建奇功的大将军,能写出如此文雅肃新、词气宏拔、风韵秀上的佳作呢?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幽静景物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诗人那种怀人的寂寞心情,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与种种寄托
3、。全诗内容繁富,结构严谨,章法井然,感情非常真挚。思念总是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任时光穿越千年,杨素的这首思念友人的诗依然能触碰我的心灵,唤起心底埋藏已久的忧伤,这时候,杨素已不是一个定格在历史的古人,而是我千年前的知己,我更愿意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这首诗:寂寞是飘进窗户的花瓣,婉转一丝春愁,寂寞是侵蔓了石阶的绿草,蜿蜒许多冥忧,是昨天吗?老友,一张短几,二人相对,指点山河,闲话家事,逸怀开而性尽,苍耳热而神游。回忆温暖的如同五月麦穗上的阳光,却只恨,此时不能烫热杯中的琼浆。山居的日子,心是唯一的伴侣,溪流深处的古树,早已看惯了云来霞往,悬崖峭壁的幽石,依旧沉默着任日升日落,寂静的山林,在鸦雀散尽之后
4、,唯留下芷兰的幽香黯然彷徨。落日的余晖,洒一把金黄在我脸上,连竹屋都白的发亮,再尽一盏吧,醉了才容易遗忘,风起时,那飘然而临的羽客是你吗?还是我在寂寞的时候,多饮了几杯酒?这个季节某些风景已经淡去,被秋风吹落成一地的荒凉,在你的世界里没有了我,温暖是否还握在你手上?一个人在夕阳里走来走去。一个人在文字里走来走去。一个人在心灵里走来走去。一个人却怎么也走不出每一个有你的足迹。还是要走的,夕阳落下去了,明天还会有太阳,我还是要走下去的,坚持着最初的原则,坚持着不去在秋天里做个忧郁的人,坚持着行走在生命的路上和远山秋水一样明澈,这样的坚持是心灵的希望,是对生命的执着,是对幸福的另一份珍惜,每天都在简
5、单中细数着日子的凌乱与安静,其实能守候住这份简单也不容易。生命与季节在轮回,把思念老友的情感藏在心底,生命和秋天一样美丽……我不禁感慨的作一首小词,借以抒怀,并和古人对话,像久违的老友那样:惜红衣绿影关心,熏风送倦,玉桥重立。暗渡微波,田田乱深碧。雕栏易朽,偏几度、伤怀归客。畴昔,长雨短风,忆炎朝秋迹。踌躇北陌,人去无踪,闲情共谁觌?当时寂寞似织,亦堪惜。四望柳台如旧,慨叹乐哀都息。许一驶莲叶,留取后来相识。窗外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把思绪放飞到天涯之外,编织一份思念,给自己,远方的老友,你是否能够感知呢?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当那一片片
6、林花漫天飞舞凋残的时候,春天华丽的退场,在这萧瑟的秋风里,我和你天涯相隔,浮萍漂泊,任我如何的登高望远,望到的也只不过是天边的远岫而已。暮色四合,连喧闹的鸟儿都归巢了,四周更加的寂静凄冷起来,我想我也应该回去了,夜晚的星星闪亮,似乎是你殷切的双眸,想要对我诉说着什么,今晚,就在此时此刻,你也在仰望着星空吧?再斟一杯酒吧,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我想思念的感情总是相同的,不然为什么前人的心声能引起后人的共鸣呢?再饮一杯吧,也许还是醉了好。醉了,就不会想是不是虚掷了年华?也许在醉梦中,你还会像得道的仙人一样,生出羽翼飞到我的身边,那样的话,我倒是但愿长醉不愿醒了&hell
7、ip;…张培,河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古代文学研究生。div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
8、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
9、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10、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