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39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摘要临汉隐居诗话批评诗歌遵循儒家诗教观念,注重讽谏功能和含蓄蕴藉的艺术表达;基于这一诗学观念,魏泰极力推崇杜诗;魏泰还注目于读者阅读作品的接受差异,强调诗歌的“格力”;他还注重诗艺的创新,诗中用典以及女性诗词创作;其论诗多采用知人论世和比较的方法。 关键词诗教尊杜读者接受格力比较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为北宋较早的诗话,以话体形式写成,理论性不强,但其诗学思想具有可取之处。学界对诗话的研究不够充分,据笔者目力所及,张海鸥北宋诗学有专节论及,但所论主要在反拨四库提要与郭绍虞宋诗话考对诗话的贬抑,对其诗学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因

2、此本文对诗话重新梳理并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临汉隐居诗话坚守儒家传统的诗学观念,强调诗歌既要蕴含讽谏,又要温柔敦厚。魏泰说:“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认为诗歌感发讽喻的作用,不应该通过恣肆狂放的诗风来表现,而应该合乎“中庸”之道,“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秉承了儒家的诗教观念。孔子称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刘安叙离骚传将这一诗学旨趣扩大到离骚,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所谓“哀”和“怨诽”都是“优柔感讽”之意,而“不伤”、“不乱”、“和”则要求诗歌避免因“豪放而致怒张”

3、。 魏泰这一诗学主张是基于对杜甫诗歌的评价而提出,他把杜甫伤时感世之作看作包蕴传统诗教的典范。魏泰云:刘攽诗话载杜子美诗云:“萧条六合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勿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言乱世人恶甚于豺虎也。予观老杜潭州诗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与前篇同。意丧乱之际,人无乐善喜士之心,至于一将一迎,曾不若岸花樯燕也。3杜甫对乱世的描写没有剑拔弩张,而是“沉郁顿挫”,将忧生伤乱之感寓于客观的叙述和景物的描写之中。前诗通过人与兽的比较,反衬出世人在乱世之中显露人性的残酷。潭州诗通过对岸花送客,樯燕留人的景物描写,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杜甫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身世。但二诗都深沉地传达

4、出诗人忧叹悲苦之情。 临汉隐居诗话对杜甫的推崇 还通过对“李杜优劣论”的评说来体现。 元稹作李杜优劣论,按此是工部墓志,非论也。先杜而后李。韩退之不以为然,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何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木,可笑不自量。”为微之发也。 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杜甫:“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4而魏泰认为杜甫的诗歌博大深广远不是“曹刘”、“沈宋”可以牢笼的。北宋初对杜诗评价不高,如西昆体的主要代表人,杨亿就表示“往往摘子美之短而陋之曰村夫子。”而到北宋中期士大夫精神的确立,使

5、得对忧国忧民的杜甫大为赞赏。王安石把杜甫、欧阳修、韩愈和李白的诗歌汇编成四家诗选,列杜甫为第一,足见其对杜诗的推重。极力称赏杜甫诗风的兼容并包,他说:“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酝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元稹以谓兼人所独专,斯言信矣。”5而王安石对杜甫的心仪更重要的还在于杜甫兼济天下的人格魅力。 他在杜甫画像中钦佩杜甫忧生念乱之情,诗云:“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6、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杜甫所表现淑世情怀正是北宋士大夫所推崇的,是8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气。魏泰与王安石交往颇深,其对杜诗的推崇深受王安石的影响。 二 临汉隐居诗话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差异。魏泰云:沈括存中、吕惠卿吉父、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下谈诗。存中曰:“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尔,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吉父曰:“诗正当如是,我谓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择是吉父,四人交相诘难,久而不决。公择忽正色谓正仲曰:“君子群而不党,公何党存中也?”正仲勃然曰:“我所见如是,顾岂党邪

7、?以我偶同存中,遂谓之党,然则君非吉父之党乎?”一坐大笑。予每评诗,多与存中合。 沈括、吕惠卿、王存、李常四个人在谈论韩愈的诗歌时,沈括和王存都对韩愈“以文为诗”持批评意见,而吕惠卿和李常则认为诗歌就应该像韩愈这么写。魏泰赞同沈括的见解。从中我们看读者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所谓“诗无达诂”、“文无定品”,不同的学养、经历、性情、立场都会造成读者接受的差异。沈括的批评是严辨诗体于文体之间的界限,认为“以文为诗”破坏了传统诗歌范型,不符合既有的规范。相比较来看吕惠卿对诗歌却是很有识见的,对韩愈诗歌的“破体”十分赞赏,6“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是对韩愈求新求变,构建宋调的肯定。所论更为通达,正如

8、钱钟书所言:“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7陈师道后山诗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8,严羽沧浪诗话说黄庭坚等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9都是对“以文为诗”的经典论述,但魏泰此处所记载的“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尔”则更早就反映出北宋中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魏泰论诗重“气”尚“格”崇“力”的诗学思想。 顷年尝与王荆公评诗,予谓:“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尔。”荆公曰:“不然,如行人仰头飞鸟警之句,亦可谓有味矣。”然余至今思之,不见此句之佳,亦竟莫原荆公之意。 孟

9、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其自谓“夜吟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而退之荐其诗云:“荣华肖天秀,捷疾愈响报。”何也?他认为:“盖诗欲气格完邃,终篇如一,然造句之法亦贵峻洁不凡也。”他批评黄庭坚多用生僻典故和奇字,使得诗歌“气乏浑厚”而不能“完邃”。 欧阳修刚健而不能浑厚,所以少余味。 同时他又欣赏孟郊诗的“格力”。魏泰喜以“健”评诗,他欣赏欧阳修“才力敏捷,句亦清健”。王禹偁橄榄诗云:“南方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欧阳修以“甘苦不相入,初争久方知。”与之相较,魏泰称赞欧诗:“极

10、快健也,胜前句多矣。”他又认为苏舜钦“诗以奔放豪健为主”。 正是因为魏泰崇尚“格力”,所以欣赏刚健有力的诗风。唐释皎然诗式云:“体裁劲健曰力”,10二十四诗品则专列“劲健”为一品,“健”与“气”、“雄浑”又紧密相连,二十四诗品云:“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在“雄浑”一条中又说:“反虚入浑,积健为雄。”11南宋严羽极力反对劲健的诗风,沧浪诗话云:“於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诗辩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12魏泰既追求诗歌的浑厚之气,又欣赏诗歌的劲健之力,是努力追求二者的统一,“气格完邃”是“浑厚”,侧重的是风格特征;“俊洁不凡”是“劲健”,着眼的是句法形式,做到相互融合才是魏

11、泰诗学思想的完美之境。 三 魏泰对诗歌模仿古人并不全然否定,他欣赏摹古而不泥古,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诗作。他说: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於己者。盖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也。魏人章疏云:“福不盈身,祸将溢世。”韩愈则曰:“欢华不满眼,咎责塞两仪。”李华吊古战场文曰:“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娟娟心目,梦寐见之。”陈陶则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愈工於前也。 袭用前人语意而更加工致深厚,所谓“后出转精”,如同苏轼和章质夫咏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13这也是因为人的才力的差异,所写的诗歌意旨随同,但表现的艺术手法却有高下之分。魏泰

12、还十分重视诗歌中的用典。诗话云:前辈诗多用故事,其引用比拟,对偶亲切,亦甚有可观者。杨察谪守信州,及其去也,送行至境上者十有二人。 隐父於饯筵作诗以谢,皆用十二故事。 其诗曰:“十二天辰数,今宵席客盈。 位如星占野,人若月分卿。极醉巫峰倒,联吟嶰琯清。他年为舜牧,协力济苍生。”用故事亦恰好。 他喜好用典恰当、贴切的诗,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普遍的追求。古人对用典最高要求是虽用典却浑化无迹,而能够做到恰当妥协则已是不易之事。 虽然魏泰谨守的是儒家传统诗教观念,但对王安石家族的女子所作诗歌也极称赏,这或许是因为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善,但也反映出对女性诗词的重视。他不做道德的评判而是做艺术上的品析,赞赏王安石

13、妻子吴国夫人所作小词约诸亲游西池“洒脱可喜”,足见其对诗歌的批评标准不是狭隘的单一的,而是兼顾诗歌的多种风格。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对诗歌的批评常做知人论世之解读,并加以考证,将诗作与作者的身世经历相联系。从而使人了解诗作的背景,对读者的理解不无裨益。如其考证白居易与韩愈之间的往来之诗,以及韩愈游华山之事,皆有益处。诗话中有多则诗歌创作的缘由和相关故事,如:鼎澧道中有甘泉寺,过客多酌泉瀹茗。天禧末,寇莱公准南迁,题名寺壁。天圣初,丁晋公复南迁,又题名而行。其后范讽为湖南安抚,感二相连斥,遂作诗云:“平仲酌泉方顿辔,谓之礼佛向南行。层峦下瞰炎荒路,转使高僧薄宠荣。”庆历中,李淑罢翰林学士,知郑州。

14、会奉祠柴陵,作诗三绝,其恭帝诗最涉嫌忌,曰:“弄楯牵车晚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荒坟断垅逾三尺,犹认房陵半仗来。”既为仇家陈述古抉其事以闻,褫一职。 魏泰还以比较的方法论诗,做求同辨异之分析。如其云:“韦应物古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不同诗体、不同诗人之间做比较,以突出韦应物古诗的艺术成就之高。又如前文将杜甫与白居易评诗对举,扬“杜”而贬“白”。皆体现了其比较论诗的思维方式。 注释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何晏论语集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本文所引临汉隐居诗话皆来自该书,后文不再加注. 4元稹元稹集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5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6钱钟书管锥编卷五十二,北京:三联书店,20087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8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1011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1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王国维人间词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吴贤璋,男,广州暨南大学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诗词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