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84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文忠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节:前 言 1 前 言 钱文忠 距今二十五年前的1983年,当时我还是就读于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的高中二年级学生,主要是受历史教师郝陵生先生的影响,开始和季羡林先生通信。次年,我如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正式开始向季先生以及他的老一代弟子问学受教。 屈指算来,已是二十五年过去了。在这无论如何不能算短的时间里,也无论我身在何方,也无论我境遇如何,我都不敢稍忘师恩,一直和恩师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我对恩师的人生经历和论著文字是熟悉的,也写过不少关于恩师的文章,有的还长达几万字。后来从中选择了“季羡林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季羡林与吐火罗文研究”、“季羡林教授学述”、“陈寅恪

2、与季羡林”等四篇,汇成一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书名援“程门立雪”之典, 。题作季门立雪 然而,我原先从来没有动过为恩师写传的念头,道理并不算复杂。首先,恩师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新作层出不穷,新见泉涌叠现,远远未到可以作总结的时候。其次,蔡德贵、卞毓方、于青等先生都为恩师写出了很好的传记,根本不需要我来做狗尾之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我发现自己对恩师的理解也在加深,越来越体会到,恩师不仅是一位极其重要的学者,更是一部必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智慧书。以我的浅薄不学,更需要用接下来的生命去体会领受,远未到形之于笔墨的时候。 那么,又怎么会有

3、了眼前的这本书了呢?这是应该向读者朋友略作交代的。 一年多前,百家讲坛通知我,让我马上准备录制关于恩师的节目。同时,就自然科学领域,由另外一位学者录制钱学森先生的节目。当时,我刚刚录制完三十六集的 “玄奘西游记”不久,根据百家讲坛内容改定的同名图书也正好开始发行,真可谓诸事猬集、应接不暇,人也确实非常的疲惫。但是,我怎么能够拒绝和恩师有关的事情呢?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准备到录制的全部工作。按照百家讲坛的惯例流程,我也很愉快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达成了图书出版的协议。感谢出版社,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常高的质量,完成了书稿的排版和编辑。 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系列的节目至今没有播出。图书的出

4、版自然也就随之耽搁了下来。可是,我接着又完成了四十多集的新节目“解读三字经”的录制工作。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就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图书出版的愉快的合作因缘,我解读三字经的书也顺理成章地交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准备出版了。这就又提起了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于是决意同时出版。 百家讲坛的工作人员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始作俑者,节 我在这里要感谢太多的人。目虽然还没有播出,但是,他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杨瑞雪社长、刘海涛、刘明清等先生则是这本书的“接生者”,正是他们,使这本书如此漂亮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还要感谢上面提到的恩师的几位传记作者,我频繁地参考他们的著作,离开了他们

5、,我的工作难度将增加不知道多少倍。 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还在经历学生时代的年轻朋友而写的,当然也努力地兼顾了关心着恩师的朋友们的需求。我最要感谢的也正是他们,感谢他们对恩师的关心,对我的关爱。 我内心还藏着一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将这本书敬呈给我的恩师,以作恭贺恩师九十八华诞的芹献。米寿以过,茶寿匪远,衷心祝愿恩师健康长寿。 提到季羡林先生,大家会想到温家宝总理几次看望的那位老人,这位百岁老人传奇的一生,折射出了中国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季羡林先生九十六岁生日之际,他的及门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像往年一样,来给老师拜寿了。钱文忠教授是季羡林先生的入室弟子。钱文忠从高中起就与季先生通信,考上北

6、大后又与季先生过从甚密。钱文忠与季先生,不仅有着深深的师生之情,而且还有着浓浓的祖孙之情。钱文忠教授在本书中将向我们展示季羡林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旅途。第2节:第一讲 2 【叔父的奇遇】1 1 第一讲 【叔父的奇遇】 在风景如画的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位老人,他身穿已褪色的非常老土的藏青色卡其布的衣服,手上提着一个破旧得像上个世纪的手提包,在北大的校园里低头独行。而在他身后的人,只要是骑车的,都会跳下车来,安安静静地扶着车在他身后行走;只要是开车的,都会把速度降到最慢,绝对不会有人去按喇叭打扰他。于是,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在这位老人身后蜿蜒起一条非常安静的

7、长龙。这位老人是谁?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在北京大学新生报到的时候,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么一位老人,他眼光中洋溢着怜爱和喜悦,像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工友在校园里东张西望。一位愣头青一样的新生,刚刚到北大来报到,看见这位老人,就对这位老人说,老师傅您好,我刚来报到,我得去办入学手续,能不能麻烦您给我看着这堆行李。这位老人仍旧是眼光里洋溢着怜爱,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就会安安静静地在旁边站两个小时,替这位新生看行李。 而往往到第二天,这位愣头青一样的新生,忽然会发觉自己的头都快愣青了,因为他会看到,在迎接新生的北京大学主席台的正中端坐着的正是这位老师傅。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他又是谁?

8、 在大地银妆素裹的季节里,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已经罕有人迹,学生们都已放假回家,而在北京大学最北头,和圆明园只有一墙之隔的一幢老式公寓的底楼,几十年如一日,在凌晨四点十五分就会亮起一盏灯,这位老人开始工作了。有人讲闻鸡起舞,而这位老人告诉我们,是鸡闻他而起舞。早晨七点多,这位老人已经工作了三个多小时了,他累了,推开书房的窗,忽然看见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谁,用树枝在雪地上写满了美好的祝愿,下面署着各个系,比如英文系、中文系、法律系、经济系、数学系、物理系学生的名字,恭祝这位老人新年快乐、健康长寿。这位老人的眼睛湿润了,这成了北大一道永恒的风景。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这位老人又

9、是谁? 北大校园里有很多美丽的故事,还有很多非常奇怪的事情。它的奇景之一就还是这么一位老人,他在校园里散步,而他身后居然会有几只猫排成一列,里面有毛色雪白的波斯猫,也有猫色很杂、说不出什么品种的小猫,排着队跟在这位老人身后,陪着他散步。我们只听说过狗会跟从主人散步,有谁听说过猫会跟从主人散步吗?这就成了北大校园里的一道奇景。 而北大校园里的另一奇事还发生在这位老人家身上。有一天,这位老人一扬手,往他住宅前的湖面上撒下了一把莲子,老人就怀着喜悦、平静的心情等待着这把莲子变成荷花。一年过去了,杳无花讯,老人还是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情等待着。两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亭亭盖盖的荷叶间有了许多含苞待放的荷花

10、,老人笑了。 老人越来越老了,后来就住进了医院。这位老人是最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可是他在医院里终于忍不住提出一个要求出院回北大。他回去干什么呢?他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做吗?那簇拥在他身边的秘书、医生、护士当然要问这位老人,而老人还是非常喜悦而平静地告诉他们,我想我的荷花了,我想我的猫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这位老人又是谁呢? 老人淡泊名利,视富贵为浮云,却得到了巨大的荣誉。当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不少人忙着在寻求所谓的荣誉、桂冠的时候,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却忙着从自己的头上摘下对他来说实际上是名至实归的种种桂冠,辞谢各种荣誉。然而,他摘不下的,他辞谢不了的,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尊敬。我们看到,温家宝

11、总理在五年时间里,探望了这位老人四次,那这位老人是谁?他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位老人就是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泰斗,已经九十六岁高龄的他仍然才思敏捷,著作不断。这样一位传奇的老人,会有着什么样的人生?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又有着怎样的奇特经历呢? 第3节:第一讲 3 【叔父的奇遇】2 2 中国帝制年代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宣统三年,辛亥年的闰六月初八,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出生了。这个日子应该是公元1911年8月2日,可是不知道怎么弄的,也不知道是谁弄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弄的,这个日子居然被算错了,算成了1911年的8月6日。于是,季羡林先生就干脆将错就错,以这一天

12、作为他的正式生日。所有的正规的庆贺活动也以这一天为准。严谨了一辈子的季羡林先生,却不得不默认自己生日上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错误。老人家有时候会嘀咕,说这么一弄,就让我在这世界上莫名其妙地少活了四天。这当然是老人家说着玩的。 季羡林先生的出生地是山东省清平县,也就是今天的聊城临清市,一个县级市。他出生在农村大官庄。在古代,临清市和阳谷县的章丘镇是非常繁华的地方,这里曾经是运河文化主导的地方,和山东别的地区,甚至和中国北方别的地区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临清,我们依然可以在不经意之间感受到、察觉到、领悟到一度繁华的运河文化留下的踪迹。 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涌现出很多了不起的人物。离我们近一些,大家都

13、熟悉的,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就是临清人。所以,在今天的临清,有这样一句一直挂在老百姓嘴边的话,老百姓都认同,叫“武有张自忠,文有季羡林”。这两位当然是临清人民的骄傲。 不过我必须提醒大家,季先生的出生地和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是在农村,在官庄,也叫大官庄。所以这跟清平县城的繁华,应该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像过去中国许多这种家族一样,这个家族的起源往往也会追溯到了不起的人物,这个我们且不去提他,至于清平季氏,到了季羡林先生那一辈,是有记载的,清平季氏第十代,五里长屯的一个大户人家似乎有过一段辉煌,因为在这个家族当中有人中过举,这在过去是很难得的,大家只要读过范进中举就知道,是多么的难得。而这位举人的太太

14、,季羡林先生在小时候还见过,这我们后面会讲。 可是,就季先生这一支的直系而言,很早就已经穷困潦倒。季先生的祖父辈兄弟两人,一个叫汝吉,一个叫秀吉,这大概是一辈子都不见得使用过的学名,现在有多种季羡林的传记,据我所知,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是季羡林的祖父辈兄弟两个人的名字。在这些传记里面讲,季先生的祖父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季老苔,而季先生的祖父母呢,都没有活过50岁,祖父母足不出县,都没有离开过清平县,他们去世得很早,留下了孤苦伶仃的三个孩子,到了这一辈,已经是赤贫的地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季先生的父亲,和季先生的两个叔叔,这三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和境况悲惨到什么地步。兄弟三个,

15、老大叫季嗣廉,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亲生父亲,他们这一辈堂兄弟有十一个,他在大排行中行七。老二季嗣诚,在十一个兄弟里大排行中行九,他就是后来将季羡林先生抚养长大,并为季羡林先生提供了早期教育机会的叔父。老三大排行十一,连名字都没有,生下不久实在是没有能力养活,就把他送给了一个姓刁的人家,而看来这个姓刁的人家境况也不好,所以季先生的另外一个亲叔叔很早就流落关东。他曾经在后来季先生出国留学的时候回来看过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季先生的叔叔,季先生的儿子还看到过他,后来不知所终。在大排行的十一个兄弟当中,因为贫穷而闯关东的至少有七个,而这七个后来都不知所终,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清平大官庄季家极端的贫困吗?告诉大

16、家的这些还远远不足以说明,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一段季羡林先生本人的文章,题目叫做灰黄的童年。他在这段文章中,这样说他们这个父亲兄弟两个:“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第4节:第一讲 4 【叔父的奇遇】3 3 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父亲和叔父在少年或者青年时代的状况。 季羡林的父亲和叔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离开了家乡,到济南去谋生。然而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城市里,两个农村来的年轻人,是不是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呢? 兄弟俩

17、来到了离清平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济南谋生。不久以后,情况似乎出现了一些非常小的转机,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然,兄弟两个在济南遇到了多少困难,遭受了多少委屈,后人知道得并不清楚,也许是碍于面子,也许是这一段的经历太过凄惨,他们从来没有给季羡林先生讲过,倒是在后来,在季羡林先生叔父晚年的时候,给季先生的儿子讲过。我们今天清楚地了解到,这兄弟两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济南,卖过苦力,拉过洋车,扛过大包,甚至还当过警察,逐渐而艰难地在济南慢慢地站住了脚跟。季羡林先生的叔父季嗣诚先生,还有字,叫做“怡斋”、“化斋”,这肯定是离开老家很久以后,才起的这么一个很风雅的名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尽管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教

18、育,但是聪明过人,完全靠自学能阅读大量的古籍,能写文章,能填词作诗,还能刻一手非常好的图章。在济南打工之余,他竟然完全靠自学考上了武备学堂。这个武备学堂,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文职,而季先生的叔父学的是测绘专业,所以后来在黄河河务局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到了这里,兄弟俩的境况似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弟弟有了稳定的收入,就按照中国传统的一种模式,进行了兄弟分工,怎么分工呢?弟弟继续在济南工作,挣钱,发展,哥哥回老家,回到山东清平,去支撑季家的门户,其实那个时候恐怕也没有门也没有户了,但是大哥回去了。那么事情是不是就这样发展下去了?这种兄弟分工的结构是不是安稳?季羡林先生,是否就会因

19、此而得到一种,虽然谈不上好,却也勉强可以的出生环境呢?不是,老天不随人愿,命运经常会作弄人。 先说季羡林先生的父亲,他返回了大官庄的老家,守着仅有的可怜的几分薄地,连半亩都不到,靠着在济南工作的弟弟,时不时地寄一点钱回来,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但是好像也没有到过不下去的地步,因为不久以后,季先生的父亲还找上了媳妇。至于留在济南的叔父季嗣诚先生,则发誓要混出一个名茫陆趸瓜纭男愿穹浅墓本笄浚衔约河形幕揖醯米约翰呕芨撸恍加诘比灰簿透簧朴诹镄肱穆恚痪靡院缶桶鸦坪雍游窬掷锼亩飞纤靖米锪耍颜夥雇攵几恕笔卑谠谏蕉嗣媲罢庵智榭觯突褂幸惶趼房勺撸裁绰罚看彻囟?季羡林的父亲和叔叔共有十一个堂兄弟,其中七个人都因生活

20、所迫,前后走上了闯关东的道路,都以为闯关东是一条生路,然而,这七个兄弟却从此没了消息。那么,等待季羡林叔父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奇特的命运又和季羡林有着怎样的紧密关联呢? 于是,季羡林先生的叔父,就像他大排行里的六七个兄弟一样,又走上了这条非常艰难的闯关东之路。可是到了东北以后,一切都不如意,工作找不到,生活没有着落,眼看关东之路不仅不是一条希望之路,可能还是一条绝望之路。大概季先生的叔父在内心也做好了这种准备,大概也准备把自己这条命就扔在关东了。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在这个最紧要的生死关头,一件概率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居然发生在季先生叔父身上。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我说它的概率小,究竟

21、小到什么样一个地步呢?百无聊赖的季先生的叔父,上街闲逛消磨时间,漫无目的信步走到了他寄居的东北的这座城市的南门口。他看到一家毫不起眼的小杂货铺,正在出售湖北水灾奖券,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彩票,他摸摸自己的口袋,里面还有很少的几个救命钱。这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说只剩下一块大洋,还有一种说法说剩下四块大洋,我从来就没有听到过有说他剩下超过五块大洋的时候,反正就剩下这么点救命钱了。而就在这一刻,季先生叔父显现出了山东人的性格,他居然咬咬牙,拿出最后这点钱买了两张奖券。 第5节:第一讲 5 【叔父的奇遇】4 4 现在也有不少人买奖券,买彩票,但是我想绝大多数人就是买买而已了,谁都不会真的指望着天上掉馅饼

22、,还就砸在自己脑袋上。季嗣诚先生,也就是季先生的叔父,当然也不能例外,也不会把这个彩票太当回事,过了几天工作还是没有找到,照例还是上街闲逛。我们一般逛,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们要没事,我们肯定是逛不同的路吧。今天逛这一条,明天逛那一条,多看看这个城市嘛。而鬼使神差,季先生的叔父居然在这一天,照模照样就走了一遍他那天买彩票的老路,突然一抬头又看见那间小杂货店,再一看这个杂货店上挂起了巨幅的横幅,祝贺本店售出头奖。头奖就在这个店里卖出去了,这对这个小店当然很重要,它要招徕今后买彩票的人,就做了一个横幅,上面用很大的字写出了头奖的号码。这个时候,季嗣诚先生才想起来,前两天好像是买过两张彩票的,一摸口

23、袋没带,赶快跑到他寄居的朋友的家里,翻出奖券来一对,他觉得其中有一张号码有点像,赶紧跑回去,在横幅底下一字一字地对,千真万确,他居然中了个头奖,不仅天上掉馅饼,而且还就砸到了这个濒于绝境 的季先生叔父的头上。我想在座的不知道有没有中过头奖,这概率还不小吗? 季羡林先生其实是一个蛮有幽默感的人,但是他很少开玩笑,就在和我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老人家说出了一句绝对幽默、绝妙的话,老人家怎么说呢?说文忠呀,这样的事情一 辈子能遇见一次,就不算少了。 季羡林的叔父做梦也没有想到,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居然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那么,这 个头奖究竟是多少钱?这笔钱能不能彻底改变兄弟二人的命运呢? 这个头奖数目究竟

24、有多大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六千两银子,还有种说法是四千大洋。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我随身给大家带了一块当时的大洋。这就是当时的大洋,银元,一块钱,这一块大洋多重?七钱二分到七钱四分白银,这是一块大洋,大家不要拿我们现在一块人民币或者一块钢镚去比,最少四千块这样的大洋。在晚清末年,乃至在民国早年,大家可知道一个警察一个月的工资多少钱?大家看过我这一辈子吗?四块大洋,一个月的工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多少钱?六块到八块大洋,一年也挣不到一百块,而季先生的叔叔中了起码四千块大洋。先不说这个数字,重量就得有几百斤,一块大洋七钱多,就中了这么几百斤的白银。这难道不能说是一笔巨款吗?这在当时绝对是

25、一笔巨款,当时的一两千块大洋足够可以在北京城里买一个非常好的四合院。如果没有这一笔钱,季先生的人生 道路会是怎么样的呢?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想象的。 季嗣诚先生意外中了头奖以后,又遇见了什么样的情况呢?他是怎么来处理这笔做梦都想不到的飞来的横财呢?兄弟俩当年的计划还会继续下去吗?这个计划是不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知道,中奖的时候,就是在离季先生出生大概一两年的时间。那么,这笔巨款是不是为就要来到这个世间的季羡林先生准备了一个起码在物质上、在经济上很富足的童年 呢? 得到这笔奖以后,我想这是每一个中奖者都会碰到的情况,消息飞快地传播开去,一个从山东流落到东北闯关东的人,居然把我们这儿的头奖给中了,

26、朋友们,原来熟悉的或者原来根本不熟,或者原来压根儿也不是朋友的人,现在都说是朋友,都登门来祝贺。不过同时,开口借钱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奖金的数量虽然是一个天文数字,却也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再说这么大一笔巨款是怎么送到季先生叔父寄居的朋友家呢?是用手推车推去的,推了几车这个大洋,这绝对是现银,咱们现在讲的现金,是现钞,是一堆堆纸,而那就是一堆堆银子。这么大一笔巨款放在寄居的朋友家里也实在是不安全,季先生的叔父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一看大事不妙,就赶紧酬谢了他寄居的那个朋友,将钱悄悄地汇往济南,自己随即赶回了 济南。 季羡林的叔父闯关东的收获不小,他不仅回到了济南,而且还带回了一笔巨款,他将会 如

27、何使用这笔巨款?而这笔巨款,对于尚未出生的季羡林,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季羡林先生的叔父,就带着这么一笔钱,回到了济南。我们可以想象,他闯关东的时候还根本没成家,是一个光棍,回到了济南,有了那么大一笔钱,打通关节,再回到黄河河务局上班,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不久以后,他在济南娶了一位叫马乔清的姑娘为妻,也就是季先生的第一个婶母。这个马家在济南还是有一定地位的,既然成了家又有了钱,季先生的叔父,就租下了马家的一套房子,在济南南关的一个小四合院。而就因为租的这一套房子,又在二十年后,缔结了另外一段姻缘。这个院子的后院,住着一户姓彭的人家,而这位彭家的 闺女彭德华,在二十年以后,就成了季羡林先生的夫人,也就是我的师母。这是后话。 我们要关注的,还是弟弟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对已然回到老家的哥哥有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