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060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权威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摘 要:丧葬仪式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也是西村村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村 丧葬习俗 一、导论 死亡是每个人注定的终点,但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最重要仪式之一。丧葬仪式之所以能从古代流传下来,肯定有这一习俗的存在意义。笔者从小生长在西村,对村子有着独特的情感与深

2、刻的了解,也参加了不少丧葬仪式。本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礼金作为丧葬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在礼金的交换过程中,双方又采取什么原则?不同角色与死者(包括主家)感情的深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由礼金数量体现出来,相当于对感情程度进行了操作化。通过对西村不同辈分村民进行个案(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村民对丧葬习俗的看法。 西村位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是一个行政村,地势以丘陵为主,较为平坦。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气候温

3、和,土地肥沃。全村94户,329口人,均为刘姓,耕地面积571亩。社区居民粮食以稻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村三宝”即大蒜、生姜、白芷,以及油茶树、油菜等。此外家家户户都栽有李、桔、桃等果树。村庄水塘甚多,村民另外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水塘养鱼,或围田养鱼苗。 二、西村丧葬 从笔者出身之日起至今,村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丧葬仪式。丧葬对于村里每家每户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据记载,除了一些细节之外,对西村丧葬的描述和茶陵县相差不大。茶陵县志这样描述当地的丧葬仪式: 初葬:将尸体安放屋内门板上,叫停丧,然后讣告亲友,称送孝,孝子孝女身着白色孝布,腰围麻丝辫,痛哭哀悼。 入殓:也叫入木,将人死尸体移入

4、棺木,三日后社灵堂,摆祭品,亲友纷至,进行祭奠,晚上烧纸桥,纸马押魂,音乐伴随,抗战前,富者还请僧人诵经,超度死者, 出殡:棺材一般在家停放三至五日或时间更长一些,择定吉期后,通告亲友出殡,年轻人或猝死者则当天埋葬,叫热死热埋,出殡时,八人抬棺,孝子柱孝棍牵棺,长女爬棺,棺上扎棺罩,前有摇钱树,音乐。亲友送棺至村外,过邀灵即返舍,孝子随棺到坟地安葬。 葬礼:近亲,一般抬食合,祭品为点心十二个,八碗供菜或猪头三牲祭,一般亲友送帐。现虽废掉一些旧习,但仍有请音乐,做纸扎,讲排场等,浪费很大,实为弊端。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描述西村的丧葬过程,笔者除完全参与奶奶的丧葬外,还向亲属、村领导和村民询问相关问

5、题。下面为丧葬的具体过程: 恭请人主:人主是对死者兄弟姐妹、外甥、侄女等等群体的总称。在出丧前一天,死者的近亲晚辈会去请人主到死者家里。具体形式:孙子端着灵盘走在最前面(灵盘里放着人主的孝帽),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从灵棚走回家里,之后,他们会下跪,待人主拿起孝帽,主持人(指下文提出的阴阳先生)会问人主,有没有要对孝子们(指死者的晚辈们)说的话,若没有,孝子们会起身并哭着走向灵棚;若有要说的话,则在说完之后,他们再走。 招魂:在出丧前一天下午的黄昏时刻,主持人会组织音乐(主要是唢呐、小锣等)走在前面,孙子端着灵位紧跟其后,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女

6、婿背着小桌子跟在边上,上述所有人行步到墓地附近,孝子们都会下跪,把家族内所有死去的家属召回家来听晚上的音乐表演。 送魂:在出丧前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表演者和杂工走在前面,儿子、孙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绕着村落走一圈,在途中下跪三次,期间音乐会演奏,然后走到离家较近的庙宇,把“白马”烧掉,意为死者驾马归西。 摆供:出丧当天上午,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走在前面,孙子端着灵位在音乐之后,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在村子外围,外甥端着供品,孝子们在家与摆供地点之间周旋大约四次,把供品都拿回家中。在出丧当天,人主、女儿要上供,上供的物品包括面包、

7、馒头等,其中面包上插着竹签,上面夹着礼钱,礼钱最后归入礼房。 哭丧: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亲属便会以哭的形式来表达对老人离去的不舍。在灵棚搭起之后,哭丧显得更为正式。 出丧:在出丧当天,死者家里最为热闹。所有亲戚朋友都会聚齐,等待着为死者送行。中午吃完饭,主持人宣布相关事宜,接着,坟工会用大粗绳把棺材抬到坟里。孙子肩扛摇钱树走在最前面,孝子们披麻戴孝,白布拉灵,按长幼罗列,其余的亲眷亲友走在后面,放声大哭,以示对死者的依依不舍,直至墓地。 守孝:守孝包括七满、周年等。其中,守孝期间,儿女要带孝扣(期限一般为一年)。儿子家春节时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灯,女儿家则没有这些要求。但是,死者的儿女三年内不

8、拜年。 三、对丧葬习俗的分析 1、饮食方面 丧葬仪式持续共三天。期间,主家会在院子里搭建两个灶台来做饭。第一天,死者家属会请每一户的代表在家中吃饭,来感谢他们提供的所有帮助。主人根据每户代表、亲戚、家人订出具体餐桌数。根据参与观察,笔者家中,共有八桌,每桌十二人。其中,家人占到6.5%的比例,亲戚占7.5%,朋友6%,而每户代表占到总人数的80%。可以看出,丧事的举办不仅便利了家人情感的联络,更多地影响了村落的整合。他们坐到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包括自家近期的事情,村里的变化,以及对村长的执政情况的讨论。 出丧结束后,主家还会请坟工吃饭,再次对他们致谢。这时,亲戚朋友基本都已经离开主家,只剩

9、下家人和坟工,一般订餐三桌。 村子里的李大师傅一般作为大厨负责主食和炒菜;还有另外两位师傅负责洗碗、洗菜、切菜等事项。 2、服饰方面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着装,颜色以白色为主。在村子里,邻居家的妇女会到死者家中帮忙织衣服、纳鞋布、叠元宝(用来为死者烧钱)等。子女会在死者离世之前就把寿衣准备好。衣袖要长,把手完全盖住,据说手如果露出来,将来儿孙要讨饭。 儿子:头戴孝帽,穿白色大衣,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在出丧前一天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女儿、儿媳妇: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也可以穿短跟皮鞋。在出丧前一天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10、孙子: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不同的是,他们不用披麻。 女婿、外甥:头戴孝帽,腰裹巾瑶。 旁系亲属:只戴孝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 西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孙子和老人同姓,是本家族的后代,所以儿子和孙子就要穿孝服。儿媳妇嫁入本家,她们已经是本家族的成员,与儿子、女儿穿一样的孝服,她们在本家族中的地位有时要超过女儿。但是,女儿在长大出嫁之后,一定程度上已经归属到外人的家庭(即所嫁男方家族中的一员),女婿和外甥也都不是本家族的姓氏,属于家族之外,所以他们只戴孝帽,腰围巾瑶。旁系亲属,与家族成员相比,联系已经淡化,但是相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又

11、与主家有一定的关联。 3、棺材的空间移动 盛殓死人的棺材,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禁忌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 近亲晚辈会在其临死前,为他穿上一套新衣服,称作“殓衣”,俗称“寿衣”、“老衣”。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的记载:病人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这一方面是怕死后尸体僵硬,不便穿戴;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习俗,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与内疚。这些与西村习俗的说法是一致的。 在西村,入殓时棺材里一般要铺些谷草,放上死者生前的用物。死者脸上要盖上遮面纸,说明人已归阴间,不应再见天日。死者身上不能带任何铁制的东西,否则将

12、被认为很不吉利。 由于笔者奶奶去世的时间在傍晚,根据当地的风俗,“不便打扰阴阳”,所以死者尸体不会放入棺材中,而放在被卸下的一面门扇上,横放地上,近亲晚辈在房间里为死者守灵,直到次日阴阳先生到来给出准确的入棺、闭棺和出丧时间。 尸体安排就序后,全家人会换上孝服举哀,齐声大哭,俗称“哭丧”。哭丧是亲人对死者表达留恋的一种方式,同时,会在灵床前焚纸,俗称“烧倒头纸”。烧纸是为死者去另一个世界所带的钱。 直到出丧前一天,棺材会一直放在家里,意为儿女们会继续守护着长辈,让老人不感到孤单。他们这是在尽孝,也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出丧前一天上午,棺材会移到灵棚。从房间移出到院子里,随着音乐响起、灵棚的搭建,

13、死者就要出灵了,出丧的日子即将到来。 4、礼金方面 礼金,是在丧葬过程中,不同角色对主家赋予情感的一种表现。其中,除死者的儿孙之外,所有参与葬礼的人都要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对主家的一种情感寄托。礼金作为丧葬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它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自中国传统社会起,互换礼金这一形式就出现了。礼金形式是一种社会交换,交换双方一般遵循互惠原则。但是,有时人们会受到传统“礼尚往来”思想的影响,采用不平等原则,往往后者比前者礼金数量要多。 根据笔者亲身参与丧葬后,对不同的角色呈现礼金的数量做一浅析:村民为一个群体,基本都是20元;侄子和外甥等旁系亲属作为另外一个群体,礼金的数量一般是100元。从这可以

14、看出,以情感为依托的群体礼金数量较大。其次,死者儿子所涉及到的群体有村民(有的村民上两份礼)、朋友、同学、同事及妻子的兄弟姐妹、朋友、同学和同事。然后,死者女儿本身就是一个要拿礼金的群体。因为在村落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儿一定程度上毕竟不是本家人,所以要给主家礼金,以此来表示对主家的敬重。但是,涉及到女儿的社会关系包括她们的朋友、同学、同事及丈夫的这些社会关系给的礼金,她们会自己收回去,作为她们以后彼此交换的依据。 5、不同角色的功能分析 从村落存在丧葬习俗以来,家庭一直以老人为尊。按照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儿子是家庭的主力,起着主导作用。老人去世之后,儿子也要在丧葬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从

15、老人过世之日起,儿子要披麻戴孝挨家挨户地告知村民,并请总管来主持丧葬过程中的大小事件,尤其承担了丧葬期间所有的费用开支。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在家里的位置相对要轻一些,她们处于家庭环形的中间位置。丧葬过程中,女儿也要到场,她们主要帮着处理家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协调家里和外来人员的关系。 对于孙子和外甥而言,一般就是听从主管和主持人的安排。 死者的旁系亲属会在当天到达死者家里。他们同样承担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对丧礼的进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村民和外来人员都处于边缘地带。对于村民而言,他们每天都要去主家帮忙,做着总管安排的方方面面,也是最基层的工作。外来人员就是出丧当天来捧

16、捧场,属于跑场型人士。实质上,对不同角色进行功能分析的依据是与本家死者是否同姓及情感的深厚程度。 参考文献: 1 陈华文著:丧葬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1). 2 李少林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 3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4 杨英杰编著:中外民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凌,女,1979年生,湖南茶陵人,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教师。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利用网络舆情,导航意见领袖 浅析课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贞观之治”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思考 开放式景区治理资源整合的有益探索 我国城镇社

17、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供给研究 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检验机制 新时期下加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探讨 浅析人民币升值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树立科学人才观 促进青年人才建功立业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青工培养和教育,建设一流的物资管理队伍 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苏省金湖县村党组织“公推直选”为例 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大学*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2013年最新【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