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26138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存档日期: 存档编号: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论 文 题 目: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与作者身份之推测【摘 要】明朝,一个距今几百年的朝代,我们对它的了解只能通过图书文字。而金瓶梅作者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明朝,并对我们框定金瓶梅作者的身份有很大的帮助。这篇论文将从服饰、宗教、食物、习俗、史实五个方面论述金瓶梅中记录的明朝社会图景。【关键词】服饰 宗教 食物 习俗 史实金瓶梅作为明朝四大奇书之一,历来争议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变化,金瓶梅越来越被大家接受,而且“金迷”越来越多。作者是谁,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争议层出不穷,但这些问题很少触及实质

2、性问题,比如说笔者这次研究的金瓶梅中记录的明朝社会图景。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实质性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的研究将为我们解决好多困惑,通过作者对明朝历史的了解就能大致判断作者的生活群和作者当时的生活习惯,以此来推测符合金瓶梅作者这个身份具有哪些特征。俗话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透过作者的眼睛,我们不仅能看清当时的明朝现实,还能看到他所生活的一切一切,那么所谓的作者争论等等问题,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将宋朝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作为壳,反映明朝历史的现实,不可不谓作者的手段之巧妙。此处我们已经不便说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了,因为据丁朗考证或者说一番论证,兰陵笑笑生可能只是增补的五十三之五十七回的作

3、者,甚至这只是一化名,或并无此人注释: 丁朗:里那些人那些事儿,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那么在其它回目中,金瓶梅为我们记录了一个什么样的明朝呢?一 服饰服饰是集实用、审美及身份象征于一体的事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及认知。通过对其中服饰的研究,我们能了解当时明朝人的穿衣心理,体现当时的经济情况。金瓶梅中的服饰描写有很多,尤其是一些代表性的服饰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貂皮是金瓶梅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高档服饰,而西门庆家人尤其喜爱。第三十八回,西门庆做官后的一个夜晚,他从外边饮酒归来,脖子上围着一件“貂鼠风领”。第四十六回,吴月娘率李瓶儿等人从吴大妗子家出来,当时她穿的就是

4、“貂鼠皮袄”,孟玉楼与李瓶儿也“俱是貂鼠皮袄”。第七十五回,吴月娘等人从应伯爵家回来,“月娘穿着银鼠皮袄”,“李娇儿等都是貂鼠皮袄”。第七十七回,西门庆拜访爱月儿时,身穿“长身貂鼠皮袄”,耳戴“貂鼠暖耳”。当时,郑爱月还央求西门庆给她买个貂鼠。文中提到貂鼠之处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穿貂鼠一事,又跟明朝有什么关系呢?生于明嘉靖元年死于万历六年的叶权叶中甫,有一部书,叫贤博编,书中记载了他嘉靖三十七年看到的景象:京师仕宦,无尊卑皆以貂鼠皮为风领、耳衣,其价甚贵,显宦、贵人则以貂为裘。虽一命之士,贫不能备新貂者,宁补缀旧物而御之。惟庶人乃衣狐。北京城里大小官儿,多少都得弄点貂鼠皮穿着,买不起新

5、的宁愿拿着旧的补补继续穿,只有平常百姓才穿狐狸皮。由此可见,穿貂鼠皮在当时是一个风尚,是身份的象征。正如孔乙己的长衫,哪怕再穷、再破,也愿意穿着长衫,誓不与短衣帮站在一起。叶权将这种风尚描写出来,说明之前他没看过这样的景象,可能文字记录都没看到过。这种单属于明朝的风尚恰恰证实了作者是与上层社会有接触之人或是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对于官场、对社会之事如此了解,正是熟知官员之间的攀比,才将貂鼠皮加入到暴发户的家中。另一件比较特殊的服饰或者说佩戴的饰品是眼纱。当然我们现在上街绝对是不会戴这玩意儿,因为我们的墨镜更酷,但是眼纱的作用是这个吗?眼纱,是完全遮住眼睛的,看不到前方,想必它的作用不是为了酷,

6、那究竟是为了实用呢,还是为了审美?请看下面几段材料:“天民字希尹济南人正德甲戌进士除户部主事谏南巡廷笞三十改吏部稽勋泣谏大礼又笞三十历文选郎中调寿州知州台谏论救不报凡京官外谪出都门以眼纱自蔽希尹过部门选人数千拥其马不得行掷纱于地曰吾无愧于衙门使汝辈得见吾面目耳累迁至河南副使改四川乙未考察以贪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丙集卷十六这段材料中,说明京官在被贬出京城时,大都以眼纱遮挡自己想要人认不出来,有点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意思。天民是正德年间进士,正德年间京城指的应该是北京,说明在当时的北京城有人正在戴眼纱。一般认为金瓶梅作于嘉靖至万历年间,之前的正德年间北京就已经有人开

7、始戴眼纱了,看来北京戴眼纱的习惯由来已久,所以金瓶梅作者是很有可能是北京人或在北京生活过,对北京及其了解。“祖宗朝最重布按二司官知府凡有缺必大臣保举部寺科道官有才望者居之以故天顺以前凡布政司按察司见朝俱序京官二品三品之末今明降本阶一级立矣又俱坐轿开棍今则导以尺棰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僚无异矣”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河南:中川古籍出版社第九回这段材料中,请注意这样一句话“今则导以尺棰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僚无异矣”,与京师幕僚无异。这里的“京师”指的是哪呢?由文中内容知道,“今”必指天顺以后。明朝时,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京师在南京,自明成祖朱棣开始京师均在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由此看来这些官员是在模仿北京

8、的生活习惯戴眼纱,认为这是一种时尚。时尚,必是多人而为之,才能引领潮流,那作者对北京的认识程度可想而知了。“似此又经月余忽一日两个人走入来后边一个人青衣方巾带着眼纱项下系着一条绳子一同进门不由分说将老陈一起拴了拿到内巡捕衙门下了五夜铺陈一慌得不敢出头人上央人打听是兵部一个书办做造假印答付说老陈曾替他卖一张与人内臣衙门有钱生无钱死虽皇上洞查情弊曾于安民厂火灾严勅戒论内外缉事衙门却也不能尽革老陈虽办得无干却也急卒不得释放。”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卷二十二一人带着眼纱抓人,肯定是为了不愿打草惊蛇。这里出现的都是内臣、皇上、兵部等京都才有可能设的机构和人。说明在北京人人们基本都戴有眼纱

9、,只是各人出发点不同,有人为了不让人认出来,有人为了掩人耳目,有人为了时尚。综合上面三则材料,金瓶梅的作者是否与北京有着一定关联呢?比较金瓶梅与水浒传有两处小细节引起我们的注意,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西门庆与潘金莲在王婆房里通奸之后,王婆叮嘱西门庆: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不要交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西门庆笑着去了。不在话下。”在金瓶梅中最后一句话却这样写了,“西门庆一面笑着,看街上无人,带上眼纱去了。不在话下。”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武大死了之后,“当日西门庆在妇人家盘桓至晚,欲回家,留了几两散碎银子与妇人做盘缠。妇人再三挽留不住。西门庆出门去了。” 金瓶梅中第八回,“妇人再三挽留不住。西门庆

10、带上眼罩,出门去了。”这本是金瓶梅从水浒传中抄录的内容,直接写下来即可,但是作者却做了这样细节的改动,特地为西门庆带上了眼罩,我想这在作者当地肯定是有的,那为什么加上眼罩呢?是因为做了坏事,怕别人认识,所以西门庆带上眼罩,求得心里安慰?这似乎也有些道理,正如上文中的天民,京官被罢官觉得丢脸,所以戴上眼纱。然而文中人物戴眼纱不仅这两处。第十六回,西门庆在李瓶儿家睡觉,玳安来报有人卖货“西门庆于是依李瓶儿之言,慢慢起来,梳头净面,戴网巾,穿衣服。李瓶儿收拾饭与他吃了,西门庆一直戴着眼纱,骑马来家。”第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七几回,西门庆与王六儿通奸时,都是“青衣小帽,戴着眼纱”的装扮。这类描写,在文

11、中确实还有,综合上述几点,西门庆在做完这些坏事后每每戴着眼纱来去。如果作者生活的现实中,没有人有这样的行为,作者应该也想不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隐藏自己的丑恶行迹。但是仔细看,发现书中戴眼纱的人并非都如此这般第五十九回,韩道国贩货回来,“话说孟玉楼和潘金莲,在门首打发磨镜叟去了。忽见从东一人,带着大帽眼纱,骑着骡子,走得甚急,径到门首下来,慌得两人妇人往后走不迭。落后揭开眼纱,却是韩伙计来家了。”为什么韩道国回来要戴着眼纱呢?他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相反,作为当地大财主的手下,应该感到光荣才是,毕竟算是荣归故里。唯一的解释就是,戴眼纱,是当地的一个习惯,是一件必不可少的装饰,可能因为审美,可能因为

12、实用或某些客观原因,这样最终就是一种时尚了。所以,作者生活的地方和时代,必定有两大时尚:一是穿貂皮,一是戴眼纱,而且作者好像与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符合这种特征的作者身份,必定是站不住脚的。二 宗教的确,金瓶梅在史实、政治、经济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以致它被学者称为反映明末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金瓶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中叶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蕴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即人生轮回和惩恶扬善思想。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宗教的描写是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从僧侣出身,自洪武之后,大有弘扬佛教文化的现象,文中对于儒释道的描写均有涉及,大大加强了文字的可读性和真

13、实性,使得文中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有趣。文中提到跟佛教有关的寺庙有报恩寺、永福寺、地藏寺、白塔寺、弘化寺、昭阳寺、水月寺之多,道观却只有玉皇庙等几处。文中回目名称也多以宗教为题,将近有五分之一。以下列举几处:第三十九回,寄法名官哥穿道服,散生日经济拜冤家。讲的就是西门庆之子官哥儿在吴道观庙里讨个外名,其中对整个吴道士作法事的过程还有对庙宇的描写非常细致。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黄巾士,西门庆大哭李瓶儿。李瓶儿病危之时觉有妖孽作祟,西门庆差玳安去玉皇庙讨符避难。第七十四回,潘金莲香腮偎玉,薛姑子佛口谈经。薛姑子,何许人也?尼姑是也。文中还提到王姑子等,然而这些尼姑却都是贪财的主,善事少做。第八十九回

14、,清明节寡妇上新坟,永福寺夫人逢故主。永福寺在文中有很重的分量,很多事件的发生都出现在这里。月娘带着一干人在清明时节为西门庆上坟,却不想遇着春梅了。第一百回,韩爱姐路遇二捣鬼,普静师幻度孝哥儿。月娘唯一的儿子最后被普静大师度化而去,起法名为明悟,即悔悟之意,月娘也善终到老,“此皆平日好善看经之报”。就书中回目名称来看,宗教的思想已深入作者内心,成为作者构思文章主题的一部分,作者正是通过宗教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全书充斥着人生轮回的观念,如第五十九回,官哥儿病危之时,“李瓶儿卧在床上似睡非睡,梦见花子虚从前门来,身穿白衣,恰似活时一般。见了李瓶儿,厉声喝道:泼贼淫妇,你如何抵盗我财物与西门庆?如今我

15、告你去。被李瓶儿一手扯住他衣袖,殃及道:好哥哥,你饶恕我则个!花子虚一顿,撒手惊觉,却是南柯一梦。”官哥儿死后,阴阳先生看黑书后说:“他前生曾在衮州蔡家做男子,曾倚力夺人财物,吃酒落魄,不敬天地六亲,横事牵连,遭气寒之疾,久卧床席,污秽而亡。”这种种岂不符合花子虚临死前症状?看来,官哥儿是花子虚转世投胎而来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官哥儿的降生让西门庆家人充满希望,落下的只剩失望。西门庆淫人妻子在前,霸人财产在后,这恶行实为难忍,所以西门庆的下一代为花子虚所害,最后自己也落得个抱病而亡的下场。似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这篇文章与当时明朝的很多文章有所不同,水浒传颂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西游记写一群

16、为了理想战胜妖魔鬼怪的和尚,金瓶梅描写的主人公在我们看来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无一优点,第十七回蒋竹山对西门庆的评价就是“此人专在县中包揽说事,广放私债,贩卖人口,家中丫头不算,大小五六个老婆,着紧打倘棍儿,稍不中意,就令媒人领出卖了。他就是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这一番评价与第七回孟玉楼的的四舅张四对西门庆的评价如出一辙。的确,西门庆好色,又是一奸商,对女子基本上没有真感情。然而将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主人公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一方面揭露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另一方面通过最后西门庆悲惨的结果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仔细阅读金瓶梅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儒释道在文中更多扮演的并不是教人向善的角色

17、,反而是各人丑态百出。第八回,武大百日之时,请报恩寺六个僧人烧灵。“那众和尚见了武大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禅心,一个个都关不住心猿意马,都七颠八倒,酥成一块。但见:班首轻狂,念佛号不知颠倒;维摩昏乱,诵经言岂顾高低。烧香行者,推倒花瓶;秉烛头陀,误拿香盒。宣盟表白,大宋国错称做大唐国;忏罪阇黎,武大郎几念武大娘。长老心忙,打鼓借拿徒弟手;沙弥情荡,罄槌敲破老僧头。从前苦行一时休,万个金刚降不住。”这还是我们印象中吃斋念佛的僧人吗?令人大跌眼镜,将不近女色,四大皆空统统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在金瓶梅中,僧侣形象众多,然而正面人物不多,就反面人物来说,最引人注目者当数薛、王二尼姑。李西成先生在

18、的社会意义及其艺术成就一文中指出:“此外,也还有一种实质是帮闲,但却披着慈善的外衣的僧尼道姑,他们在明代晚期的社会中,形成一种特殊势力,常常来往于豪门巨室,专作些不见阳光的事。他们的特点是口是心非,面善心狠。”的确,薛、王二尼在实质上与应伯爵、谢希大等人毫无二样,应伯爵等人在西门庆身上捞好处,薛、王二尼等人在吴月娘等一干女人身上捞好处,各人行使的招数不同。应伯爵等人靠的是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哄骗西门庆从而赚得些外快和吃喝。薛、王二尼靠的是以僧的名义,明着让人向善,暗着只是为了骗取钱财。金瓶梅中对王尼姑没有具体介绍,对薛尼姑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原来这薛姑子不是从幼出家的,少年间曾嫁丈夫,在广成寺

19、前居住,卖蒸饼生理。不料生意浅薄,那薛姑子就有些不尴不尬,专一与那些寺里的和尚行童调嘴弄舌,眉来眼去,说长说短,弄的那些和尚们的怀中个个是硬邦邦的。趁那丈夫出去了,茶钱酒后,早与那和尚们刮上了四五六个。也常有那火烧、波波、馒头、栗子拿来进奉他,又有那付应钱与他买花,开地狱的布送与他裹脚,他丈夫那里晓得。以后丈夫得病死了,他因佛门情热,这等就做个姑子。这就明了了,什么人去出家成为僧侣或道人,原来都是此等没有礼义廉耻之徒。这类人没有学识,没有从善的心,还专以伪善面孔示人,哄骗男女。神僧圆澄曾说,明朝人成为僧人、道人者或是为逃脱牢狱之灾之人,或是欠债而无力偿还之人,或是贫困潦倒,无依无靠之人,或是悖

20、逆父母,离家出走之人,这些人大都因为外在影响而去成僧成道,并非自己意愿。这样的人成僧成道,又有几人能专心做学,专心做人,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已。第六十二回,李瓶儿将死之时,“叫过王姑子来,与了他五两一锭银子,一匹绸子:等我死后 ,你好歹请几位师父,与我诵血盆经忏。”第六十八回,李瓶儿死后,月娘“问西门庆讨了五两银子经钱写法与他(薛姑子)。这薛姑子就瞒着王姑子、大师父,到初五日早请了八众女僧,在花园卷棚内建立道场,讽诵华严、金刚经咒,礼拜血盆宝忏。”次日,“王姑子打听得知,大清早晨走来,说薛姑子揽了经去,要经钱。”月娘问他为何昨日不来,她说:“这个就是薛家老淫妇捣的鬼。他对着我说,咱家挪了日子,

21、到初六念经。难道经钱他都拿的去了,一些儿不留下?”月娘给了他一匹蓝布,她口里喃喃讷讷骂道:“这老淫妇,他印造经,赚了六娘许多银子。原说这个经儿咱两个使,你又独自揽的去了。”月娘问及李瓶儿的血盆经时,“那王姑子便一声儿不言语,讪讪的坐了一回,往薛姑子家嚷去了。”这岂是一个教人向善的尼姑的形象,满口竟是淫妇词语,心中并没有为人念经,为人超度的想法,唯一想的就是如何能多赚些钱财来使。若已定的诵经过程,能不诵最好,如果诵了也是没有办法之事。二人为钱财而互相揭短,令人笑掉大牙。就贪财一个方面来说,可见僧人的品德、素质。更别说,还有好色的晏公庙道士金宗明、泰山碧霞宫主持石伯才。然而,对于这样的僧人道人,仍

22、有许多的信仰者。第二十一回,吴月娘祷告:“妾身吴氏,作配西门,奈因夫主流恋烟花中年无子。妾等妻妾六人,俱无所出,缺少坟前拜扫之人。妾夙夜忧心,恐无所托。是以瞒着儿夫,发心每逢夜于月光之下,祝赞三光。要祈保佑儿夫,早早回心,弃却繁华,齐心家事,不拘妾等六人之中,早见嗣息,以为终身之计,乃妾之素愿也。”极尽虔诚的一段祷告,以至于“坑妇女的领袖”西门庆都感动了。宗教的魅力是巨大的,不管在何时何地,我们别无他法时,最后乞求的只有上天,上天永远是我们的最后一堵墙。并不是每个人都信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就如我们现在接受的无神论教育,上天并无鬼神,并无佛道等区别,只是人们为了寻求心理安慰才信这信那。第五十七回

23、,西门庆笑道:“却不道天地有阴阳,男女自然配合。今生偷情的,苟合的,都是前生分定,姻缘簿上注名那个,今生了还。难道要生刺刺,胡掐乱扯,歪斯缠做的?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一番言论,令人啼笑皆非,西门庆真是厚颜无耻到极致。西门庆是否信佛信道,每每使人产生疑问,说信吧,又敢如此大胆,说不信吧,又为官哥儿寄名,自己又经常性地施钱给尼姑或僧人,难道只是为了求得心理安慰。也许,西门庆自己都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金瓶梅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宗教中的人或事,目的何在?为了展示

24、丑恶的宗教嘴脸,为了批判明朝末期社会的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体现在朝政上,连宗教上也受此感染。相对于程朱理学教人禁欲来说,明末的金钱、解禁等思想在金瓶梅的宗教中均得以体现。作者对宗教中的人是以批判居多,但作者对宗教的态度,认为其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道路。西门庆家中的老少主人公们,其最后结局大致有三个:第一类是贪图床第之乐,早年死亡,最后的下场都是比较悲惨的,如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第二类是宣卷念经,信奉宗教,最后善终的,如吴月娘;第三类是作为儒释道的代表出现的,其结果模糊不定,如薛、王二姑等等。现实是如此混乱,人人尔虞我诈,宗教告诉我们要信佛信道,这才是解决人生苦难的途径。但作者的态度又不太

25、明朗,孟玉楼不信佛不信道,最后嫁给李珙璧,过上夫唱妇随的日子。淫妇王六儿最后与小叔子韩二捣鬼子成为夫妻,也成为员外和夫人,过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哪种结果更好呢,说不清。佛教禅宗强调:“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看来吴月娘、孟玉楼或王六儿对宗教态度不一,但表现出的都是妄念,或为子女或为幸福。只有放弃妄念才能真正走上大道。作者是否有妄念呢?我想还是有的,要不然描绘不出这么多情色之人。可能,在宗教描写中,有部分内容是作者从宋元话本或者其他书籍中吸收而来,但起码作者的倾向性是可以确定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金瓶梅作者对宗教的了解程度是多么深,才能运用这么多的笔触写下如此

26、多文字。金瓶梅的主题思想历来也是讨论的对象,但是“惩恶扬善论”被大多数人接受。当然我们也不能刨除金瓶梅中众多的色情描写,无论是为了满足作者的变态心理还是为了批判丑恶的现象,我想这都是作者用意的一部分。作者对宗教的了解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儒释道作者均有一定涉及,这是毋庸置疑的。三 饮食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金瓶梅是中国中世纪城市商业文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当时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运河文化的产物。其中,饮食首次走进文学,成为文学的一部分。我们在看金瓶梅所述明朝社会图景中,饮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饮食在金瓶梅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一回都有这方面的描写。在金瓶梅中,出现

27、的食物种类不下千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主食、菜肴、羹汤、糕点、干货鲜果、饮品、酒。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些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欲望逐渐膨胀,对性欲、食欲的要求也不断上涨。西门庆家中的饮食标准已经不能用富裕来衡量,只能用奢华。第五十五回,“翟管家交府收了,就摆酒和西门庆洗尘。不一时,只见剔犀官桌上,都是珍馐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只是没有龙肝凤髓罢了,其余般般俱有,便是蔡太师自家受用,也不过如此。”第六十五回,“忽报宋御史差人来送黄太尉一桌金银酒器:两把金壶,两副金台盏,十副小银钟,两副银折盂,四副银赏钟;两匹大红彩蟒,两匹金锻,十坛酒,两牵羊。”“厅正面,屏开孔雀,地匝氍毹,都是锦绣桌帏

28、,妆花倚甸。”“剔犀”是什么?其实这是一种漆器工艺,制作过程相当复杂,最后形成的纹理与犀角纹理相似,因此而得名。可想当时,这是一种多么贵重和稀罕的玩意儿,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还得有够硬的人脉关系。在接待官员时,所有吃喝用的也都是金银器具,奢华程度可想一般。也许对于此时的西门庆来说,钱已经没有意义,只是个数字而已,剩下的也只是怎么花钱了。俗话说:“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这句话在金瓶梅中得到了很好印证,西门庆和潘金莲、王六儿、李瓶儿、李桂姐、林太太等人苟且之事的开始均是茶、酒等物。第三回,表面开茶坊,暗下却是个给人说媒拉纤的王婆子给西门庆定下十计,四分之时就是西门庆以喝茶为借口进入王婆茶坊;八

29、分之时,二人开始喝酒;九分之时,女子酒浓,王婆再去买酒;十分之时,苟且之事可成。第十三回,李瓶儿与西门庆一杯淡酒,吃的酒浓时,掩上房门。第三十七回,王六儿初见西门庆时,“冯妈妈拿上茶来,妇人递了茶”,之后,“妇人又浓浓点了一盏胡桃夹临笋泡茶递上去”,“不一时,摆下案碟菜蔬,筛上酒来”。“然后西门庆与妇人一递一口儿吃酒”,苟且之事方成。第七十八回,西门庆凭着酒劲,与招宣府林太太作一处,“酒为色胆。看看饮至莲露已沉,窗月倒影之际,一双竹叶穿心,两个芳晴以动,文嫂已过一边,数次呼酒不至。西门庆见左右无人,渐渐促席而坐,言颇涉邪”。男女之事,均是与茶酒有关。文中提到的茶种类繁多,有胡桃仁子泡茶、福仁泡

30、茶、果仁泡茶等;酒有金华酒、葡萄酒、菊花酒、竹叶青酒、等。可以说,作者真是见多识广,竟认识这么多的酒、茶的种类。文中的茶、酒、色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西门庆的这一招借酒收色的伎俩,潘金莲倒学得像模像样。第十二回,潘金莲趁西门庆不在家,让两个丫鬟去睡觉,将琴童叫进房来,灌醉,褪衣解带,干做一处。西门庆在外干别人老婆,自己老婆在家却被别人干,不禁令人想到这酒色之欲竟是如此之大。金瓶梅中的食物不仅奢华而且稀有。第二十回,西门庆与李瓶儿重归于好,第二天吃早饭时有一道菜叫“红糟鲥鱼”。第三十四回,因西门庆的帮忙,刘太监的弟弟避免了罪责,刘太监为表示感谢给西门庆的礼物中又“两包糟鲥鱼,重四十斤”。

31、第三十五回,韩道国老婆和小叔通奸被抓,西门庆将捉奸的人打个半死。韩道国回报西门庆的礼物中有“四尾鲥鱼”。第五十二回,应伯爵在西门庆家吃饭,李铭来了,他“用箸子又拨半段鲥鱼与他,说道:我见你今年还没食这个哩,且常新着。西门庆道:怪狗材,都拿与他吃罢了,又留下做甚么?伯爵道:等住回,吃的酒阑上来,饿了我不会吃饭儿?你们哪里晓得,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儿里都是香的。好容易!公道说,就是朝廷还没吃哩。不是哥这里,谁家有?”鲥鱼,是潮江回济游性鱼类,栖于海洋,每年阴历五、六月间进入长江产卵,到九十月间再回到海中,年年准时无误,故称鲥鱼。鲥鱼性猛,游击迅速,鱼鳞锋快,以此搏击其他鱼类,所以又称“

32、混江龙”。但又很娇嫩,一离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鲥鱼难得。鲥鱼,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濒临灭绝。第五十二回,月娘要给孩子剃头,让金莲拿历头看看,“今日是四月二十一日,是个庚戌日。”看来在这一回中,应伯爵吃到鲥鱼是在四月下旬。根据上面资料,当时能吃到这种鱼实属不易。真乃稀罕。关于荸荠,金瓶梅中几次写到应伯爵抢吃荸荠的下作样子,可以想象,在明朝当时吃到吃到鲥鱼和荸荠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南方产的食物,但是西门庆却吃到了。关键在于作者能了解到这些东西,这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了解的吗?可能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想都不敢想。看来作者官职肯定不小,或者所跟之人官职不小。如某些人所

33、说金瓶梅作者是某位大官的门人也不无道理可寻,总之,这作者非一般常人。四 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5000多年中,我们中国人有了自己的风俗习惯。纵然,地方、时间、区域的不同,我们之间的风俗习惯会有这样那样的差距,但是经过多少年的交流融合,我们已不大容易分辨各地风俗的特点,除非是一些有特征性或特别意义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我们在其他地方是断然看不到的,就算看到我们也会认为是傣族的人,因为我们印象中就是这样。因此在研究金瓶梅习俗时,我们一定要仔细寻找明朝当时的风俗习惯特殊性,并注意风俗习惯的继承性和变化性。金瓶梅中对于当时习俗的描写有很多种,如闹元宵、重阳赏菊等,这些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34、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有一种习俗,作者不厌其烦在文中描写多次,那就是结婚和丧葬的风俗。第六回,武大死后,王婆买冥器,香烛纸钱之类,点随身灯。之后王婆抬了棺材来,去请仵作团头,再去报恩寺请两个禅和子,晚夕伴灵拜忏。潘金莲当夜摆酒请人,第二日请四个僧念经。第三日,抬棺材举火烧化。归来后,灵床前点一盏琉璃灯,里面贴些幡钱纸、金银锭之类。第七回,西门庆经薛嫂介绍,迎娶孟玉楼。第四十一回,官哥儿与长姐订娃娃亲,割衫襟、挂红吃酒,喝并头莲汤,吃寿字雪花糕。第五十九回,官哥儿死后,报丧、请阴阳先生来批书、打造棺材、诵经、上坟,基本流程相似。第六十二、六十三回,李瓶儿死后,用板门抬出,停于正寝,下铺

35、棉褥,上覆纸被,安防几筵香案,点起一盏随身灯。王姑子念经、西门庆派人去请阴阳先生批书、请画师画像、仵作前来、写孝贴、诵经吃斋、上坟、首七请报恩寺众僧、伴宿、看戏文包括西门庆迎娶潘金莲,李瓶儿招赘蒋竹山、再嫁西门庆等,这些婚嫁有如下一些讲究:一、相亲;二、插定;三、下小茶;四、下大茶;五、迎娶;六、吃三日;七、会亲。这些流程与现今南京地区相似,只是“下茶”一节有所不同,在插定之前,迎娶之后,南京中间一节一般是“过礼”,即男方给女方彩礼,如一些金银首饰之类,文中的“下茶”即借喝茶的机会双方见面,互相了解,赠与一些礼物。这两个词的意义应该是相近的,但什么地方会把“过礼”称为“下茶”呢?至少南京没有这

36、样的叫法,我想这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那我们就可以确定作者是这个地方人或是在这个地方生活过。第十九回,李瓶儿情感西门庆,一心想嫁入西门大院之中。可是轿子到了门首,却无人迎接,月娘“沉吟了半响,于是轻移莲步,款蹙湘群,出来迎接。妇人抱着宝瓶,径往他那边新房去了。”金瓶梅中提到“宝瓶”之处还有两处,第九十一回,孟玉楼爱嫁李衙内,“媒人替他带上红罗销金盖袱,抱着金宝瓶,坐大轿,送到县衙前。”第九十七回,陈经济娶葛翠萍时,“新人轿子落下,带着大红销金盖袱、添妆含饭,抱着宝瓶,进入大门,然后归到洞房,春梅安他两口儿坐帐。”这三处,在新人进门之前都是抱着宝瓶而来,我想这一定有些讲究

37、。果不其然,宝瓶是富家特制的细瓷瓶,婚仪后作为小摆设。一般人家皆以酒壶代之,俗称“宝贝壶”。中实以五谷,红绸封口扎成箭头形,两壶间系以红绒绳。在奉天通志卷98礼俗二婚嫁中记载较为详细,“既至婿家,送新娘扶新妇降舆,头罩红帕,以铜镜二系于胸前背后。男家倩幼女持宝瓶,中实以金银五谷之属,授新妇,左右抱。步行红氍毹。至中庭,拜天地,拜毕,婿导新妇入室,新妇入室,抱宝瓶向吉方端坐,谓之坐帐,又称坐福。(次日)是夕,夫妇相向跪于地,各捧衣襟相接。嫂辈倾宝瓶内之金银、五谷于襟上,口中并念:倒宝、倒宝,白头到老;倒金、倒金,罗马成群一类之词。新妇羞晕,多不能仰。名曰:倒宝瓶。”这样的习俗怕是在现在不大有了,

38、也许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思想的改变,早已没有宝瓶一说。但是在之前,这种习俗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浩瀚的资料中去查阅了。如上文中提到的“下茶”,这里的“倒宝瓶”也是一个又特色的习俗,这都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这些丧葬婚嫁习俗的描写表明作者经常目睹这些,或是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在文中我不只一次提出,作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敢想象,一个毫无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经验浅薄的人能写出金瓶梅这样一本贴近百姓生活的书。我想,这是万万办不到的,有些事情或者文字的描绘也不是看什么书籍能学到的,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写出金瓶梅中这样细致的文字。文中对习俗的细致描写还有好几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不禁疑问,作者为何这么详尽地描写这些

39、过程?我想,正如作者描写饮食、宗教等一样,百姓的习俗也是构成金瓶梅的重要一部分,是展现明朝社会图景的一部分。张竹坡说:“作金瓶梅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我们说,作者对于笔下生活的描写必定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其中,自己杜撰的必定是假的,不会如此真实,每每使我们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的确,金瓶梅中也出现了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流传坎坷,文中写法也确实有不一致之处,所以有人认为金瓶梅乃是世代累积而成的。无论是一人所成还是累积而成,这种说法我们暂且不管,金瓶梅作者对当时明朝习俗的了解倒是真真实实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五 史实金瓶

40、梅可以认为是一篇具有讽刺性质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宋朝的故事讽刺明朝的那些事儿,那作者必定是对宋朝和明朝的事十分熟悉。但是作者并未在金瓶梅中提到宋朝具体的时间和人民,既然讽刺为何这么隐晦呢?就因为作者讽刺的是当权者,而且在当时,明朝宰相严嵩还活着,所以作者不敢直指,只有借蔡京之身。有人说金瓶梅的作者下了一盘大棋,从水浒传的故事就开始改动。在武松成为都头后,知县派遣他押送财物去 京城。水浒传中知县这样说:我有一个亲戚在东京城里住,欲要送一担礼物去,就捎封书问安则个。金瓶梅中知县却这样说:我有个亲戚在东京城里做官,姓朱名勔,见做殿前太尉之职。要送一担礼物,捎封书问安。金瓶梅作者仅仅增

41、加了朱勔一个人物的名字和职务,意义却非同小可。它将山东清河县与朝廷联系在了一起,为以后剧情的发展埋设了引线。文中如此将清河与朝廷联系的还有多处: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杀死武大的事情败露,知府陈文昭要求本县拘拿西门庆等到案。西门庆只好央求亲家陈宅,并使家人星夜往东京下书与杨提督。他“转央内阁蔡太师。”这陈文昭本是蔡京的门生,“又见杨提督乃是朝廷面前说的话的官”,于是改武松发配。这中间有一个庞大的关系网,西门庆亲家陈宅太尉杨晋内阁蔡京知府陈文昭关系从下到上,又由上到下,复杂而清楚,最后的决定在蔡京手里。第十七回,杨晋本出事了,将陈洪等人全部连根拔起,西门庆的名字也在其上,这下无人可求了,西门庆差人上京

42、打探消息,因为打点及时,打点的礼物足够多,且打点到关键部位,蔡京、蔡攸两父子将西门庆的事情摆平了。第三十回,因西门庆经常给蔡京送礼,蔡京提拔西门庆为执法部门的五品大员:山东提刑所理刑,金吾户卫副千户。西门庆由一个杀人犯一跃成为政府官员,这其中缘由必然不是因为西门庆有着卓越的才能,而是因为西门庆的打点所致。在人情社会,社会如此。西门庆,必定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对于这个关系网,作者也必定是批判的,这个批判的对象最终将指向腐败的政治网络。有意思的是看宋代的蔡京却与金瓶梅中的蔡京有所不同,出现两个不一样的蔡京。历史上的蔡京迫害贤良,横征暴敛及大兴土木。而小说里的蔡京最大特点就是贪污、卖官,二者有一定的不

43、同。但是小说中的蔡京却与现实中的严嵩有所相同,严家在被抄没时“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两,他珍宝服玩所值数百两。”另一点有趣的是据宋史记载,蔡京与蔡攸二人关系并不好,而且有互相倾轧的迹象。但金瓶梅中蔡京与蔡攸二人关系却极好,第十八回,西门庆打发来保去东京见蔡太师,然而最后见到的是蔡攸,收礼的是他,办事的也是他,完全不用与蔡京商量,二人宛若一人。这一关系和明朝的严嵩与严世藩关系即为接近。嘉靖三十四年因弹劾严嵩被杀的杨继盛揭发严嵩父子:“嵩以臣而弄君之权,世蕃复以子而弄父之柄,京师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谣。”由此可见,严嵩与严世藩的关系是沆瀣一气,二人相互依存。金瓶梅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古怪的小说,产生

44、于明代,说的是宋代的事,可字里行间反映的又是明代的生活,宋代固然也有,但不是全部。可以说,作者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可在众多的宋代人物中又夹杂了许多明代人物的真实姓名。据专家考证,已被发现的明代人物至少有十一人。依出场先后顺序,是陈洪(第三回)、陈经济(第三回)、狄斯彬(第四十八回)、曹禾(第四十九回)、何其高(第六十五回)、赵纳(第六十五回)、韩邦奇(第六十五回)、黄甲(第六十五回)、罗万象(第六十八回)、温玺(第七十七回) 丁朗:里那些人那些事儿,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参考文献:1 田青:从金瓶梅看明代佛教音乐,中国音乐学(季刊),1992,第2期2 丁朗.:金瓶梅里那

45、些人那些事儿,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3 施晔:从金瓶梅看明人服饰风貌,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第1卷第1期4 陈思:近十五年来关于金瓶梅与宗教研究的文献综述,文学教育.20125 王猛:金瓶梅与明代社会的金钱观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第4期6 朱星:金瓶梅被篡伪的经过,社会科学战线,1979,第4期7 姜守鹏:金瓶梅所反映的明代商业,东北师范大学报,1989,第3期8 潘承玉:金瓶梅五十三至五十七回真伪论考(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第17卷第2期9 朱全福:论金瓶梅中晚明市民文化的文学呈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第27卷第3期10 刘辉:万历野获编与金瓶

46、梅,徐州师范学院院报,1986,第1期The social panorama reflected by The Golden Lotus and the conjecture of the authors identityAbstract:Ming Dynasty, an age which can date back to several hundred years from now, could only be understood through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haracters. However, the narration of The Golden

47、 Lotus displays a real panorama of Ming Dynasty and helps us to locate the authors identity. The thesis would illustrate the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at that time in authors eyes and demonstra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ressing,religions, food, customs and historical evidence.Key words: dressing religions food customs historical evidence。这十三人都无一例外的和太监有着一定关系。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金瓶梅作者对太监的性描写有点变态。太监,在进宫之前遭到阉割,失去性器官。本应是心如止水,四大皆空,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正是由于性器官的丢失,他们的性需求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比一般人更强烈,但是又性无能,所以由性饥渴变成性变态。明朝田艺蘅在留青日札有宦官妻一篇,部分节录如下:此内臣交好之至厚者。一名白秀者,乃绝色也,云玉之宠姬。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