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1138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目的:从民国初期,人们就开始倡导移风易俗,简化丧事、喜事,提倡勤俭节约。步入新中国之后,我们更是摒弃了几千年来的土葬风俗,大力宣扬火化。古代帝王将相家族那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陵寝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大大简化了丧礼形式,节约了各种资源。然而就在这样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面前,稍显落后的关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丧礼事宜依然繁琐,讲究颇多。但也是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饱含着对逝者纪念与哀思。对丧葬风俗的研究既包含着对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对于礼制混乱今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实践

2、内容:寒假回老家的第二天村里就有老人去世,于是作为一个葬礼的参与者,我参加了这个葬礼全部活动,今天加以记叙。 当家里有人去世,主家首先要通知最重要的亲戚。如果去世为男子,则首先通知其舅家:如果去世的为女子,则先通知其娘家。在关中传统中对男子而言,其舅家为最亲近亲戚,对女子而言,娘家则为至亲,所以去世时要最先通知。对农村而言没有什么事比有人离世更大,所以安葬离世的人往往就成了全村的活动。事主会请村里有声望的人来商量,实际上就是分配任务,大家一起帮事主将亡人安葬。 在老人去世后,事主会请来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在葬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葬礼进行控制者,决定着墓葬开挖的地方,入殓,成殓,出殡等事宜

3、。据说阴阳先生可以根据对墓地地址,风水的选择来决定这个家庭后辈儿孙的发展。所以阴阳先生有着极高的地位,必有专人接送,专人服侍。 当人去世后,一般有3天,5天,7天下葬。但大多为七天,具体也要根据阴阳先生的意愿。一般时间越久越好,因为时间久就给主家留下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整个葬礼自然会更加隆重。 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建造墓葬,一般而言,墓葬长七尺,高三尺。而这又分为两种材质,有砖箍墓和土墓。挖墓是在阴阳先生指导下开始的,阴阳先生根据历书确定墓葬的走势,有南北山和东西山之分。所谓南北山是指人下葬后头向北,脚朝南;东西山即人下葬后头朝西,脚朝东。但这里也有禁忌,穿孝之人不修墓。 接下来说孝子和戴孝的礼

4、仪。孝子包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子,侄女,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等。而穿孝根据辈分不同标准不同.亡者平辈不穿孝衫,只是头顶一条白色布带,宽三寸。儿子辈的则要传孝衫,孝衫长度达脚背,头上需戴孝帽,脚上需穿白鞋。孙子辈孝衫可穿也可不穿,如果穿则孝衫的长度不过膝盖,但是头上一定要戴孝。如果尚未结婚则穿孝衫的同时也要身上披红,称为花孝。 下葬前一天就要过白事了。即就是宴请群朋。一般年老者去世,还要唱秦腔戏,吹唢呐,等一套丧礼乐器。而这一天所有的事都由一人主持操办,俗称其为“总管”他会安排宴席里人的吃喝问题,把亲朋好友招待好。今天一天的忙活都是乡亲们的无偿义务帮忙,在厨房帮忙烧火做饭的、宴席里接

5、待客人、倒酒上菜的。井井有条。一般在醒目处还得贴一张“执事单”上边毛笔写明谁是总管,谁负责上菜,等都责任到个人。是无偿但也有些许强制,冥冥之中应该是礼数、乡规民约强制着人们义无反顾的去干吧,其实这更是一种乡村最基本的礼数,无论以前两家关系如何,有人去世则会放下以前的不和。今天宴请的亲朋好友地位最为高的自然是去世者舅家或娘家亲戚。这里需要说一种用具叫“哭棍”,也叫“孝棍”.是由长约50厘米,直径两厘米左右的柳树枝制成的。孝子需要头顶孝盘手持孝棍跪在村口亲戚必经之路上,以示最隆重的迎接。只有亲戚让起来时才能起来。同时他们来的时候也带了最为厚重的礼物。孝,即:很长的,很宽的白布。这是逝者舅家或娘家对

6、事主最大的赞誉和安慰。这条白布必须系在事主身上,而这系布条却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因为布条又长又宽,必须有一定经验才能把布条系的整齐又有形状。宴请亲朋好友是一件费时而又隆重的事情,等一切安顿下来就以到下午。 在过白事的前一天晚上,得把遗体从木板床上装殓到做好的棺材里去,再把棺材放到原来放木板床的地方。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入殓”。而在过了白事的当晚需要盖棺定论。就是把逝者在棺材里安放好。先往棺材里撒上草木灰,不用太厚,然后再往草木灰上平铺一层柏树枝,取松柏常青之意,也可防止老鼠之类。然后再往死者落腰和头的地方放上铜钱,在头上用7个铜钱摆一个北斗七星,在腰部用九个摆一个腰带,分别取头枕北斗、腰缠

7、万贯之意。然后再一层层的铺上亲朋赠送的褥子,一般铺七层。尔后在场的每个人需口含一口白酒,或许是防止邪气吧。把头放在枕头上,把脚放在脚架上,而且脚必须踩实了,取脚踏实地之意。然后把死者生前的衣物少许的放进棺材里一些,压实了。最后由大孝子往死者口中再放一枚银元之类的东西。一切完事后把棺材的天花板和盖子虚掩上,而不是盖实。只有等阴阳先生来后在棺材里放上一些“用物”后方能盖实盖棺定论。 此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不管是寒冬腊月、冰冻三尺,还是三伏酷暑、燥热难耐,只要遗体没放在棺材里,孝子们就得24小时守在遗体的旁边,在朝头和脚的两边铺上厚厚的秸秆,孝子们轮流“值班”坐或者睡在那秸秆上,我们俗称“坐草铺

8、”。时刻守在遗体的旁边。尽管逝者已逝,但活着的人依然坚挺着、了却着自己的心愿,久久不愿抛弃昨日还和他们一起生活着的亲人。坐草铺这个风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延续,直到今日依然不息。这不单单是个受苦的活,更是对华夏5000余年来孝文化的一种继承 过完白事第二天早上就要下葬了,这天晚上对所有亡人亲属来说又是个不眠之夜。日出之前要下葬了,明天所有的一切必须在今晚安排妥当,大部分亲属今晚也不想睡觉了,心想着在最后陪一晚亡人及其家人吧。今晚一切就绪后还有个仪式,这个仪式类似于新式丧礼中的追悼会,只不过没那么隆重罢了。用我们的话说叫“男有户里,女有娘家”男的去世后今晚得把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请到家里来,话说亡人

9、生前的境况,说他的功劳,受的苦,对其一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子女对亡人所尽到的孝道进行评价,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也算是对孝道文化的一种侧面的宣传吧。同理,女的去世后,要把娘舅家的人请来,对众孝子点评,娘舅家人“训话”时众孝子得跪下认真听取,不得还嘴。一般大多都是批评,或许农村人老后大多面临不能被好好孝敬的问题吧,娘舅家的人此时来就是兴师问罪的。先说来往再说奉养再说埋葬娘舅家人比较狠而且孝子们对亡人平日不好的,娘舅家人可能会动粗,以解心头之狠,但孝子们只能静跪听候训示。当然这一切盘问结束后需要总结一下,但这总结却是对逝者亲属的祝福,是为“埋葬父母、黄金入柜、人上千口、积粮万担、人口发旺、牛羊满圈

10、;天有宝,风调雨顺:地有宝,五谷丰登: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至此俗称为“说话”的仪式告一段落。 为何之前说要日出之前埋葬呢?因为我们这讲究埋人时不可把活着的人的影子压在坟墓里埋掉,为了避开这个忌讳,我们干脆选在日出前埋人。从家里把棺材抬出来的时间俗称“发丧时间”也是阴阳先生计算的时间。时辰一到,把棺材抬出来放在车上,整个过程众孝子都在哭送,当车一启动大孝子得马上把纸盆摔碎,越碎越好,一摔碎众孝子立马大哭了起来送亡人最后一程。到了墓地后男的则都动手在埋人之类的,女的则边烧纸钱边哭,再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唢呐声。你如果仔细的去聆听,会惊奇的发现她们竟然哭的是有腔调的,虽说没人专门的去谱

11、曲,但估计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音调吧,嘴里不停的念叨着对亡人的追思。这种边哭边诉说的音律似乎都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风俗了。 这简单而复杂的丧葬事宜,蕴含着我们关中西部农村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风俗习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丧葬礼仪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1.孝义的延续 在汉文化葬礼的发展过程中,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同时,中国人贱野羞瘠、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民间的丧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也体现了这种价值观。二、社会关系的重组 在一定程度上,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在葬礼上,共食共餐,奏乐唱戏,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面子、体面与孝心。葬礼确定了新的家族秩序和社会秩序。 认同世俗生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亡是人都会有的一个结局。可以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就意味着生命的死亡的开始。所以,在关于葬礼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葬礼中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谨以此报告记录所见闻且参考百度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