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0590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中西部丧葬习俗.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中西部丧葬习俗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逝者的丧葬,是后辈对亲人所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因地域不同,习俗不一,人们对丧葬的认识和方式就有差异,常言道:十里能同乡,五里不同俗,仅陕西境内,东西南北各地差异也就很大了这里要谈的是以八百里秦川西部为主,以眉县、扶风、岐山,凤翔一带的丧葬为核心,这一带曾是秦帝国的发祥地,周礼更是在这里先期形成,后来又相继受道、释、儒思想的影响,对于丧葬方式颇为讲究,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这里便对其详细予以介绍。 一、后事 一般人进入老年就要开始准备后事,具体如: 1、买材板,一般以松木为主,桐木也可以,柏木为最好。材板厚度一般两寸半

2、,也有采用厚度为五寸的。材板的页数一般为十块,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一般人活到六十岁,就开始给自己准备,准备好之后就先在家中。 2 、做寿材,一般的家庭,老人到了七十岁,就到了要做寿材的时候了,有些身体不大好,也可提前。但也有因家庭情况好,经济宽裕,也提前可以做好。做寿才一般选在有润月的年份为最好。寿材一般的木匠不大会做,因为比较讲究,规矩比较多,当地一般有名望的匠人可承担。寿材从外形上大同小异,主要以材料好坏区分怎么做,内部简单地没有什么结构,讲究的可以底层做一个七星床,象征身压天体,有太白七星相拱。寿材做好后,相近的亲戚要来祝贺,尤其是女儿要回娘家,中午时分

3、带来的红,要披在做好的寿材棺盖上,拿来的爆竹要燃放,给木匠要上烟酒和礼品答谢,主人家要摆酒席待客谢匠人。 做好的寿材,还要找合适的时间用生漆油漆,油漆比较讲究,好的寿材一般用十多斤生漆,还要用白布包裹两层,表面呈黑颜色,寿材大小两端要雕梁画栋,漆泥做许多人物和建筑,一般的油漆匠也都能绘画,但是也不能马虎敷衍,一个多礼拜完工后,相近的亲戚也要来祝贺,形式同做好寿材完工一样。这样才算一副寿材做好,家里人一般将寿材四周包裹好放在楼上,现在有专门的塑料布,比较方便,找一个不潮湿的地方就可以了,没有什么讲究。 3、老衣,寿材做好了,还要做老衣。老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

4、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4、孝布,准备老衣的同时,也要准备孝布。孝布就是将来给孝子们使用的白布,一般所有比自己辈分低的人都算孝子。亲属中的男人一般给的孝布有,上衣孝衫布,

5、孝帽布,鞋面布,其中外甥女婿的孝帽要求有二尺高,就是用宽二尺的白布做成一个帽圈;亲属中的女人孝布有,相似于风衣一样的长短的大孝袍白布,头上要顶的长头巾,鞋面布,现在一般不再用鞋面布,原来人们穿布鞋,奔丧时须将鞋面用白布遮掩起来;还要准备丧葬期间所有人头上用的帽圈白布。 二 临危 一个人生命到了尽头,还能出口气,就是临危,临危时家人便将其从炕上移开,专门支起一副床躺下,俗语说,某某已经被抬到了床上,意思就说人不行了。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临危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意难舍,思亲挂友。这时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

6、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这时还要看临危人有什么交代话语,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俗称托家事。如果觉得没有希望生存,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梳头、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 如果咽了气,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有些也用手帕。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

7、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遗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大多用红布绳将双脚绑在一起,有些地方也用麻绳,起到遗体位正的效果,也有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从科学角度讲,就是为了防止静电。所以,要用麻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当地习俗认为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完全断了气,才能全家举哀,放声恸哭,哭时也绝对不能将眼泪掉在亡者身上,如果掉在上面,就认为不能很好的地

8、脱生,哭罢,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三 设灵堂 倒了头后,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灵堂一般设堂屋或者过厅,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

9、俗称孝盆。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装成的草袋,供孝子守丧跪卧。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这里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四 报丧 老人倒了头,当地都知道是咽了气,这个时侯家人和当地又俗称老百年、不在了、殁了,一般对年岁大者都称老百年,一般都称不在了、殁了,忌讳说死了,如果说死了便是对亡者蔑视和不尊重。家人晚辈就要头扎白布头巾,穿起孝衫上衣,女人只需头顶白布长巾,祭奠就算开始。这时即请阴阴阳

10、先生,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这时家人便可派人通知所有亲戚,告知老人不在了,这就是报丧。报丧的同时,家人和阴阳先生一同去自己的祖坟地,现在一般是共坟都在一处,去选定穴位,称作勾穴位,就是墓地的具体位臵。 亲属得到报丧后立即动身去主人家,如果是女人奔丧,在未进村子前就开始嚎啕大哭,男人则不需,到家后立即在灵前上香磕头烧纸,等纸在孝盆中燃烧完毕时,便可放声大哭,以表悲哀,完毕,相互一番安慰,主人通知丧期安排,将原准备好的孝布发出,告知有关问题,客人方可离去。

11、五 丧期 1 、打墓,关中一般都采用土葬方式,打墓就是阴阳先生选定穴位,现在一般都是集体用地,所有墓地集中,没有多少讲究。过去打墓之前选择穴位相当重要,人们特别相信风水气、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当地又骂人的话,如果某某为人不正,就说那人他先人坟山冒了脉气。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选穴位时家里的孝子陪同阴阳先生 到墓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勾穴位

12、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现在的地形不是十分固定,只考虑朝向和方位,头所在位臵高一些,脚蹬要实一些,距水远一些即可。 穴位选好以后,就要择日开打,一般在正月,初五前不能破土,其他时间对日期不是多讲究。 过去的打墓,是先挖宽约4-五尺,深约七尺的明庭子,然后在明庭子的上端挖一宽约四尺,高约五尺,长约八尺的窑洞就算完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打墓形式不同了,前现年还是人工,现在就直接用挖掘

13、机,挖一长八米。一头宽约三米,一头宽约一点五米,深约两米五的坑,然后在穴位宽处一头,从地下卷起一个长约三米多长,高约一米二的窑洞,窑洞上面用途再夯实,窑洞口处讲究门面富丽堂皇,窑洞地面铺有质地不错的地面砖,有些奢华的在窑洞两侧,还造有客厅,摆放亡者生前喜好的家具及用品。下葬时棺材从另一头的明庭子吊下,然后在推入窑洞。 打墓出工都是主人家门中人,打墓期间主人家管带门中人吃喝,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吃饭时要给打墓人端饭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打墓所用材料费用由主人家付出。 2 、守灵,孝子守灵,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亡灵前不能离人,如果有人祭奠,孝男必须在场跪灵,客人磕头,孝男

14、一同磕头,客人烧纸后哭泣哀悼,孝男也必须一同哭泣,客人要离开,孝男作揖致谢。有些亲属来后要瞻仰遗容,孝男要主动揭开亡者面部手帕或麻纸。到了晚上,灵前也不能离人,一是陪伴故去的亲人,二是怕有猫鼠伤及亡者遗容。 西府一带如果是老人过世,一般讲求在家中过头七。如果是年岁不大,或者天体比较热,则另当别论,不过现在有停尸冰柜,大多还是守这种规矩。 六 盛殓 老百年年的人根据阴阳先生推算的日期入殓,俗称盛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直系亲属要到来,男性舅家人必须在场女性娘家人必须在场,由本族年长者主持,盛殓。 盛殓时亡者入棺材,要扶正尸位,整饰尸相。在棺材底部铺上草木灰,再在上面铺一层柏树枝叶,然后

15、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 人殓还有讲究,就是举遗体入棺时,要由长子扶首,其兄弟或他人扶腰抬脚,小心翼翼地把遗体放入棺内。入棺木后,为了不使在里面有空隙,遗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现在一般用卫生纸卷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揭开面部手帕或麻纸方,将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有些地方在刚咽气就放入,还要穿上红线,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给遗体手中递过一把扇子,女人一般拿手帕,亦可放逝者生前一些喜爱之物,之后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

16、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有的时候,因为人去世的太突然,没有预备好寿材,人不在了才找木匠做,这种活,俗称做热材,就是很着急之意,做好的寿材先由漆匠油漆一边,将逝者入殓后再油漆,俗称漆实材,就是里面不是空的了。 合龙口之后,孝子们要大哭一场,然后摆好棺材位臵,要求脚对外,头朝里,烧纸上香祭拜,才算结束。 七 安葬准备 俗称埋人、安埋,外人一般讲埋人,自己人则称安埋。 1 、待客准备:主人家要磨面,俗称打磨子,买食用油,俗称灌油,买菜及待客所用物品,为过事做好一切准备,这种过事俗称过白事,过白事待客不能吃肉,

17、因为家里有人去世,如要吃肉就会有猜忌、说不清之嫌,也是对亡者不敬,现在这种规矩不甚讲究,为了带好客,什么肉都能上席面了。 2 、待客:安埋的头一天,家里的帮忙的人就很多,晚上许多亲戚也要来,就要开始待客,但真正的待客还在安埋的当天,一大早客人来后,先吃一顿岐山面,中午吃碗子,现在都吃炒菜。村上帮忙抬丧人,只吃早上饭,中午就不吃了,现在一般都早中都吃。有些地方明天安埋,今天待客,安埋当天亲戚送葬后就直接回家了,但这种地方不是很多。 3 、请乐人,俗称叫吹手,吹手班子一般为三-四人,一人敲挠,俗称打恰钋,其余吹唢呐,吹手过去被认为是下九流,请来之后吹奏的位臵不能完全进入院子,只能在进了大门后,土地

18、祠堂以外的地方。吹手所演奏的曲目,有严格规定,安葬期间,每一个过程曲牌都有要求,不能乱吹,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很懂,吹手的一些老艺人也不存在了,都是一些现代年轻人,想吹什么,就吹什么,其中古曲极少,不少是一些现代低沉,悲哀一类的歌曲谱子了。 如果去世者子女多,享寿高,或者家境情况不错,就会请了吹手,还要请曲子,曲子是流行于西府一代的一种剧种,有说有唱,动听悦耳,乐器都用民乐,一个班子一般在十人左右。现在有些家庭埋人也请戏班子的不少,有些戏班子十多人,有些县剧团人就要多了,演电影,以图热闹,因为当地人认为,高寿者殁了,虽办白事,也是一种喜事。 4 、拉丧车,一种专门用于抬灵柩的木制器具,相像于过去硬

19、轮大车的支架,下面有四条支腿,称车但没有车轮,四边方位形成四个能抬的位臵,灵柩放在上面后,又有四面的小柱子安在四周,形成轿子式样,周围及上端有装饰和布帘遮挡,俗称棺罩。一般的丧车需用十六人抬,还需十六人扶护和替换,也就是三十二人。 5、找主事的,过一次白事,虽说时间不长,但事情的头绪很多,主人家因为悲哀,还有他必须做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也不便于出面,就要请一位宗族中辈分较高,在村子有较高威信的人作为总管,俗称主事,职责就是全权代表主人,处理安排一切事宜。 6、找主司,有些地方也称祭司,主持祭祀的司仪。主司一般为村上年岁比较长长者,懂得祭祀的规矩和礼数,能把握祭奠中的度数和不同辈分的区别和要求。

20、 7 、糊麻冠,男孝子头上戴的一种帽子,男孝子在头上扎一白布头巾,再戴一顶麻冠,麻冠的制作比较不容易,用约一寸宽的条麻纸先做一个头围大小的圈,然后再用相同宽窄的纸条相交十字,四端连接于头圈处,各个相交连接处,均要用相同宽窄的麻纸卷如少许棉花,沾贴在那里。 8 、做孝棒,俗称孝棍或者柳棍。找长一米多,直径不小于三厘米的桐树枝条,或者柳树枝条,将宽约十厘米的白纸横向剪开成齿状,然后沿着木棒缠绕即可。 9 、做 旌旗 有些地方也叫主旌,用大约宽四十公分,长约三米红布或者绸缎,上面按一定去的格式书写逝者名讳、尊敬式的的称谓等,相当于墓志铭,只不过使用布代,出丧当日用一竹竿悬挂门外,旌旗 在下葬时,展盖

21、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有些地方也将旌旗 ,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丧事中将旌旗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 10 、请人写对联,门上的对联要用白纸写,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安埋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当地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

22、出笑话。 11、请人写门告,有些地方也叫成服、出子,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

23、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 八 “ 安埋”前夜 1、安埋前的半下午,第二天所用一切都要做好,吹手来到,从这个时候起,吹手一般就要不停地吹奏,只能有稍息的停顿,停顿中如有来人必须马上开吹。 2、亲戚之中的女儿或者侄女傍晚时分到来。 3、烧夜纸,天黑后,村上的晚辈妇女就会结伴而来,进入灵堂前烧纸祭奠,然后哭泣后离去;然后是亲戚中至亲男性专门前来烧纸祭奠;等所有的活动结束后,自家的后人和孝子们在一起烧纸磕头,算逝者离家前一天晚上的最后祭奠。 4、乱丧,亲人故去,翌日就要永别,万分悲痛,乡亲为了缓解其悲哀,去其家中说话玩耍,分解主人伤感的心情俗称乱丧。其主要活动就是从天黑开始,在主人家的

24、院子,或者在灵堂旁说话。打扑克,下象棋,打麻将等娱乐至午夜后,然后主人家请乱丧吃夜饭后结束。 5、吹曲子,村上烧夜纸结束后,就进入吹曲子阶段,这个时侯吹手就可以休息,但是要吹奏,就要逝者的晚辈,或者亲戚中的近亲,要给吹手份子钱,给了份子钱,就吹,不给就要多休息一会了,有些份子不停地给,他就不停地吹,给的多,他就吹得好,有些吹手水平高,就能吹双唢呐,就是一个嘴里两个唢呐吹奏,有些更高艺准的,吹双唢呐时两个唢呐杆上还能放一条板凳。这些民间艺人很是令人佩服,他们吹奏换气,一般不在腹腔,都在口腔内完成。 6、有些地方晚上还要进饭,进饭的内容同烧夜纸、吹曲子差不多。许多地方把进饭叫辞灵或家祭。 进饭一般

25、晚八点左右开始,从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近远依次分别进行。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盘子端上一盏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 进饭时,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还要给鼓乐班子送小钱。给的钱多,就吹奏的好,时间长;给一次钱,就吹奏一曲。因此,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吹奏什么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例如:子侄点祭灵,女儿点女望娘,孙子点状元游街,其他孝子点雁落沙滩等。 女婿、外甥进饭时,小姨子、内兄弟媳、表兄弟等能开玩笑的,还要刁难嬉闹一番。有的给他们膝下放砖头、瓦渣,让他们跪着难受;有的给他们头上顶只碗,使他们跪着而纹丝不能动;

26、有的逼着他们多次掏钱点曲子。打打掀掀,拉拉扯扯,十分热火。死者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就闹得越欢。这是当地丧仪中惟一能笑闹的一环。 九 迎宾 迎宾俗称接客,安埋人当天一切事宜由主事管理,一般在门前设疑礼桌,有几个人专门负责迎接客人到来,村上乡亲客人到来,就会直接去礼桌送上烧纸或者钱财,负责礼单的人便一一登记在册。 亲戚来后如果是男性,就会来礼桌登记礼物或者所上钱数,如果还有女性,她们一般在村口就开始大声哭泣,礼桌要尽快安排女性前去迎接;如果是逝者舅家、娘家、女儿、侄女或者下辈亲戚,来时要抬食磊,三位孝男,两位接替客人抬食磊,俗称前插或称搭搭。 3、逝者的娘家或者舅家客人,女儿侄女或低一辈德客人,奔

27、丧去必须抬食磊;平头食磊,上面的献饭必须是高头食磊 7、本村乡亲一般直接在礼桌上钱,俗称干礼,上干礼者主人家要将送礼者像客人一样待称,安埋人待客也很讲究,都吃两顿饭,早上岐山面,上午炒菜,不过有些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待客质量差一点,不像婚事那样的规格,也不会受人笑话。有些不上干礼,送上一些烧纸行情祭奠,则不需要招呼吃饭,一般情况下,在客人招待完毕后,用盘给人家端两碗面条以表谢意,当今生活水平高了,面条显得很不体面,有时候逝者人缘好的话,村子大,好几十户甚至上百户送纸,都采用在主人家门前出告示,表示致谢算了事。 8、主人家安埋人接来客人献的很多,如果当天待客食用不完,要送相邻一些,必须记住要将献

28、的用手掰破,或是用刀在中间切开,送整个献的是一种忌讳和对他人不吉利。 十一 讣 (fu)闻 相当于当今的讣告和悼词,其写法和内容一般为: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自称一般为: 孤子XXX泣血稽首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 这里大不孝男或者不孝女,是讣闻中的自谦用语,记得

29、前年回到老家,因许多人家丧事都不书写 讣 (fu)闻,好多人对此不甚了解,文中出现不孝男的用词后,有人认为儿子在母亲生前不孝,被写在了纸上张贴在外了,其实那就是一种误解了。大多讣 (fu)闻,会用了大量的篇幅,对逝者一生的经历予以追述和赞美。 所谓成服,就是在起丧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拄起哭孝棍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通常都借用,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丧,这些男性孝子俗称下头,下头者一般是逝者的长子,没有出五服宗族中低辈分的每一位长子。 孝

30、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十二起丧 一般都在早晨举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推定,逝者年岁不是很大,时间就早一些,如果是寿数比较长,那就要晚一点,从时间安排上考虑了家人承受悲痛时间的长短。起丧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殡的开始阶段。也就是把灵柩从家里抬到自家门前。 具体的起丧时间还要看亲戚来得多少,一般要等大多数来后才能进行。起丧时由众人用手抬起灵柩,长子怀抱纸盆紧随其后,其余顺序为其他男性孝子,后边则是女性孝子,所有孝子

31、放声痛哭,护送灵柩离开灵堂出自家大门。 起丧后灵柩出门要将棺材的小头放在前边,也就是逝者的脚在前,头在后,表示人要往外走了。当地一般抬人都很讲究就这个,如果受伤或者得病,抬时一定要将头放在前边,预示人还或者,要回家来的,要是所抬是没有呼气的人,一定不能将头放在前边,那样的话,就很不吉利,如果将活人脚放前边抬,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灵柩抬出大门后,放在丧车上,同样逝者的脚要对着将要去墓地的方向,然后收拾好棺罩,将家中灵堂前的供桌连同供品一并搬出,放在丧车前边。 十 三 施礼 施礼是祭奠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而且要在公开的场面下,乡亲亲戚相互监督之下进行,施礼由主司主持,丧车之前摆着供桌,供桌前铺设

32、一张草席,草席两边是所有,男孝子,他们这时头扎白布巾,再戴麻冠,身穿长孝袍,腰中系着一束大麻,手中拿着孝棍,跪在供桌前面席子两边的草袋子上哭泣致哀。女孝子头顶白布,手拿帕子捂住嘴巴在丧车后面哭泣。 施礼的顺序是:外甥女婿在先,其他的顺序要求不是恨严格,施礼限于男性亲戚。 施礼的方式很有讲究,外甥女婿要施大礼,讲二十四叩首礼为最高,即开始向上香,点表纸,祭酒,叩首、起立、退一步作揖;上前一步叩首,退一步作揖;上前一步叩首,退一步作揖,算一次叩首,第二次开始不用再上香,相同其他,一共二十四次,结束后最后跪下烧纸于孝盆中,纸燃烧完毕,叩首伏地大哭,主司劝其离开算结束。有的外甥女婿单个施礼,有时同辈几

33、个人一起施礼,前边有一个领着做,有些人不懂礼节,忘了礼数,主司会提醒如何做。一般的亲戚有三叩首,九叩首等,也有不懂得上前上香后,点黄表纸,就奠酒,然后烧纸于孝盆后大哭一阵就离开,现在对施礼的规格一般不是多讲究,在乡亲眼里主要看施礼着是否哭的伤心难过,对逝者的感情怎样。 如果逝者有重孙、重孙女,这天头上不需要戴白,却要带红帽圈或者扎红布巾;如果有还未过门的孙子辈媳妇来吊销,也不需要头顶白布巾;如果有未来的女婿也不需要带白帽圈,若是未过门的孙子女婿,也不带白帽圈,但可以披红。 所有的亲戚施礼后,女孝子要是人多,按辈分分成几批施礼,最后是男孝子施礼烧纸算结束。有些老人辈分高,亲戚多施礼要用两个多小时

34、才能结束。 十四 出殡 俗称出丧,施礼完毕后,就要出丧, 灵柩起动时,长子在前一手拄着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并头顶孝盆弯腰嚎啕大哭哭,其他男孝子最后;均在丧车后面哭泣,俗称:男子扯纤,女子扶丧。当丧车 行至村口十字路口时,长子将孝盆用力摔下让其破碎,俗称摔,主人听到有哭声出门接客人,并搀扶起到灵前继续哭泣,等主人劝其不哭时,在烧纸祭奠; 在整个丧期,女性的哭,都是要哭着进来,哭着出去,当地人有句俗语讲:如果不养女子,死后没有人哭,哭在某中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艺术,有人哭得很好,既表达了伤心,又叙述了离去亲人后的不幸和无奈,同时又让人们知道了逝者对自己的恩泽和养育。当地还有一句歇后语:老婆吊丧,

35、说过的到得很,意思就是年轻人对哭的理解,不及老太太,只有老太婆才能在吊丧过程中,把要表达的完全说出来,由此可见,哭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哭了。 哭在服丧期都存在,期中百日要哭,头周年要哭,二周年也要哭,三周年就不哭了,整个丧期就算结束。 十六 扫墓 未出殡前,由逝者儿媳或者侄子媳妇,在一位或者两位男性陪同下,拿着笤帚,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去墓地,到目的后,由男性下墓穴,内用笤帚将明厅对面窑洞内扫干净,撒上五谷杂粮,再将扫在一起的土物盛载斗内,在返回的路上,正好和丧车相遇,由女性将土物撒向丧车。 十七 下葬 灵柩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才好安息。转完了,把灵柩放

36、臵在墓穴之前。孝子全部跪倒在地。阴阳先生下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臵的方位,同时划出线来。下葬的时辰到了,用绳索把灵柩吊人墓室,长子事先进人墓室,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把灵柩扛挪在阴阳先生划定的线上。接着,在窑洞顶端的窑窝放上一盆发好的发酵面,中间插一根葱,然后将灵柩推入,位臵放好后,在灵柩盖上铺好铭旌,柩前放臵灵牌、墓志砖、阴间地契,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孝子所用麻冠和麻束也要放入进去,一切完毕开封闭墓室口,俗称始封堂口,封堂口前一定不能忘了将一木炭火盆放入窑洞口,紧贴堂口处,一般也要用砖沙子或者水泥 封堂口,在堂口封闭快要结束,还剩一个口时,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瓶醋浇在木炭火盆上,要把

37、握好,不能将火浇灭,亦不能浇不上,封堂口封号后,立即用途回填明庭,孝子再次大哭,长子填人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以作最后告别,接着众人就都动起手来,行动迅速,人人卖力。填土至地面时,为了怕防止坟头偏斜,就要确定好中心,上面的填土位臵要将穴位窑洞一同覆盖,上面覆盖土有一二尺时要将孝棍从墓的上端中心依次插下,很快一个墓冢就堆起来了,最后还要再坟堆的上方和下方,再个做一个今后祭奠用的台位,埋葬即告结束。 众人在回家的时候,走在村口摔绳到家之意。 十八 烧纸 下葬完毕稍事休息,到了中午十二点,就要到新坟去烧纸,全体孝男孝女,还有全体同辈及晚辈亲戚,拿上亲戚祭奠来所带的纸表,两人抬着食磊,有些

38、地方把点炕也称作、。到墓地后,孝子拿着炕耙围绕坟堆正绕三圈,反绕三圈,绕中不停地用炕耙击打地面,口中不停地说着:打、打、打炕耙,狼来鬼来不怕他,转完三圈后,将所带麦草点燃烧掉。 二十一 出殃 出殃也叫回煞或回殃。据说阎王爷把死者灵魂用麻绳或铁链绑锁,指派小鬼押上回家谢灶,也是死者灵魂最后一次返家告别,因而殃就是鬼,谁碰上谁就要遭殃。 有些地方也认为 出殃为亡者灵魂的出走。 人死后什么时间出殃?是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的,只要看死者的手形便知,人刚死手形就是他死的时间。男看左手,女看右手,口诀曰: 子午卯酉掐中指,寅申巳亥掌直舒; 丑未辰戌紧握拳,察看之时要仔细。 按照这个口诀,死在什

39、么时间就知道了。按死的时辰,再批出出殃的时辰和出殃的方位,口诀是: 批殃之法何须难,月将加到死时间。 男落辰位女戌地,落到某日某时某方出。 出殃分引殃和躲殃。 引殃出殃时,按照时分,给家中进了门的土地爷,厨房的灶爷,井台前的井王爷,院子中的天爷,里屋中的仓神爷,全部上香点蜡,用一只大红公鸡引领殃出门离去,这只大公鸡今后就不能在家中继续饲养,要去集市卖掉。 躲殃出殃时,按照时分,家人全部离开,过了两个时分后才能回到家中,首先个家中所有神灵面前上香点灯,再用五谷粮食在家中楼上、各个角落拋打,以防殃还留在家中不走,赶其立即走掉。有些地方过了两个时分后,人也不能直接回家。要先在崖上或墙外往院里丢进条水

40、担,发出呕啷声,或敲打铜器,惊走全部余殃。否则,殃出不全,造成囚殃,家里就不得安宁。 如果出殃在白天,防止外人碰上了殃,要在家门口插上纸制白旗;晚上挂起白纸灯笼,好让人们望而避之。对着出殃的方向若有人家,就要告知他们防避。办法是在院子里挂上一块红布或一张面箩就可以安然无事。 人们还想象地说殃回家后很不想离开,到处游着,在小鬼的催逼下拜谢过灶君,离地三尺走出大门,朝着要出的方向飘然升高而去。所以出殃时,有的人在灶前撒上灰,察看灰上面的痕迹是麻绳,还是铁链,如果是麻绳就认为死者灵魂罪孽深重;如果是铁链就认为死者灵魂已得到阎王爷的宽恕。 据说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人们

41、常对萎靡不振的人说:你蔫哩枯楚像殃把魂打了一样。有些地方出殃后,在各房间喷酒或醋,有利于消毒杀菌,除浊气,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出殃的习俗在民间至今延续,村上的人一般对此事都很认真。 二十二 祭品 祭品多式多样,使用中方法各地也不相同,但是香、表、纸却都是统一的祭品。 1、香,按照道教的解说,香是连接人间与上天的物品;佛教则认为香是虔诚恭敬供养的三宝。在此两者意义上讲,给故去者烧香都是一种祭祀的最好办法,所以祭祀开始都是先烧香,后磕头。 2、黄表 ,一种较细薄柔软的黄纸,裁成一尺见方,俗称钱粮,烧黄表称点钱粮,就是给逝者送钱送粮。 3、麻纸,俗称烧纸,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

42、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

43、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4、现在来客祭奠多赠烧纸、贡香、台蜡、纸活、礼馍、现金等;至亲也有送恭旌、灵条子、挽联的;还有敬献花圈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

44、转,丧事规模上有所升温,攀比之势蔓延。许多人以丧事匾、幛多为荣。不管谁死了,生前德业如何,行情送礼的人们都要凑在一起,请有职衔的人挂名题词,制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滥、俗之嫌。 5、 供品,祭奠的时候,可以在牌位或是供桌上摆放各种点心、水果、食品,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可以端上饭菜,但是一般碗的上面不用筷子,摆放两根香就行了。 二十三 葬后祭祀 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有些地方也称七为期。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隆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为什么要过七?传说,阴间有十殿阎罗,人死后的

45、灵魂,每一个七就到一个阎罗那里去过堂、受审,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见、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们就要上坟烧纸送钱,意为买通小鬼,贿赂阎王,使亲人的阴魂免受灾难。 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遇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臵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单,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奠,坟上换服就可以了。现在过三年又比较复

46、杂,请客、请乐人,少不了,有些家庭情况好一些的,还要演戏,在墓地立碑是少不了的事情。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第一年过年贴白对联;第二年贴紫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三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二十四 点主 过去有钱人家给先人点主,点主是一项很隆重的祭祀,一般家庭的人力、财力均不能达到,上了年岁的人见过点主,一般的中年人和年轻人都不曾经过,当地有句歇后语 :某某某家点主,有地放献饭,没有地放牌位,意思就是很富有,富有的祭品东西很多,以至于主要的东西都没有了位臵,因为解放前此家主人是当地很有名大财主,大家都很羡慕。 点主就是人死了以后,儿孙们就要为他们制作、书写牌位和灵牌,牌位用于后来祭祀供奉,父母牌位放在一个木质带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楼。据说,源于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水重行孝的故事。灵牌是标志死者灵柩,并随灵柩一起埋葬。特别禁忌灵牌和牌位放在一处或互相见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还简要写上死者生卒时间和行述。当地讲究的是,牌位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