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286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 年 月内容提要: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王维早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上进,才华横溢,以隐终南山为契机,等待机会出世一展抱负,为国为民。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的隐慢慢发生了变化,逐渐倾向了淡泊。欲罢官归隐,享受山水的清净与心灵的净土,但顾及到家中清贫,而田园生活的耕种王维又无力支撑,不得不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求得自由纯真的愿望。王维在无力追求孔子“尽其在我”而成败与不计的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超脱。”他选择了佛禅对“身”即生死

2、的超越。既然他从现实中的逃避不能解决它面临的打击,禅佛所宣扬的万法皆空,边更容易被王维所接纳。由于王维转向了对心灵深处的归隐。佛禅“无生”之学实际上充满人生关怀,可以说佛体念到对死的恐惧才产生了“无生”,诗性与佛性能达到最深层次的本质上的沟通就在于对生与有关生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与欣赏。从而摆脱世俗的一切奢华,走进自然,走进心灵的最深处,达到自然与人高度和谐的生存状态。关键词:王维;禅佛;心路;人与自然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王维的一生有过“孰知不向边庭若,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情,也有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缘任远的态度。这是与他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以及家庭对他的熏陶有直接的关系!王维

3、幼年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王维的母亲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直耳濡目染,对王维的影响很大!王维的名字本身就含有禅意。他名维,字“摩诘”,连起来恰恰是“维摩诘”。而维摩诘所说经正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所以禅佛思想一直引领着王维的生活以及心路历程。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存方式。为什么要首先考察王维的生存方式?关于生存方式的问题,中国古人热衷于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生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集中表现为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欲和财富欲。这种欲望,从私有制开始就陪伴着人类,存在于所有人的身上,也正是这种所有欲让推动着人们的追求和发展。作为物质的人,在生理上对于物质必然有种种的需求,而人的欲望的崇高处在于“去奢去泰

4、”,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趣。在唐代,特别是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盛唐,王维的生活方式极其简单,也极其富有诗意,简直就谈不上什么对物质的占有欲了,也更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癫狂,他衣食上的要求是极低的,“居常素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他的居室里面更没有一点点士大夫式的排场,而王维的生活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简直就是清贫和寒酸。这种简衣素食的生活状态同样体现出王维淡泊名利的生存方式。同样也从王维不同时段的人生经历中体现他的心路历程以及生存方式!从早年到晚年,40岁可以说是王维的一个转折,伴随着思想的转变和生活的重大倾向。一、 年轻才俊,才华横溢的王维王维生活的唐朝,正是儒、释、道三

5、教合一的鼎盛时期,历史上一个思想兼收并容的时期。而唐人的胸襟气度扩大非凡,对于任何一种思想都能做到兼容并存。王维的身上还兼并着道家小国寡民、清净无为思想。王维19岁时写的七言乐府诗桃源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自是神仙世界。桃源中照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气息。但王维早年更多的是儒家济事思想,十七岁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九岁创作被翁方刚誉为“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州诗话的桃源行)。二十一岁中进士,作大乐丞,可谓平步青云,落魄洒脱,率直不羁,积极也超然,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情怀!但是王维不但积极进取也是相当的自傲,这

6、种性格是他在仕途的路上遭遇了种种的挫折,心理上也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即使仕途受挫,诗人也积极乐观,不哀怨泄气。第一次贬官歧州后不久,王维回到长安,仍然表现出极大的求仕热情;隐居于终南山同时,仍密切关注着朝廷人事的变动,一旦有合适的能够援引自己的人物掌权,王维便会赠诗表明心机。王维早期的诗歌里反映了渴望建功立业,为民、为苍生的立功报国思想。如:“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树功勋”(老将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从军行);“隐”是王维一生摆脱不了的情结。“隐”不仅为王维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自然的背景,更为山水诗的惊魂涵养了主体的存在。孔子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奠定了唐以前中国文人先仕后隐

7、、从追求人生主体的张扬到退守于自我精神的生存模式。盛唐文人则有异与这一点,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始终都没有放弃出仕,仕与隐地统一,反映了唐人社会价值与个性自由合二为一的人生追求与唐人昂扬肆张的生命意识。王维十五岁已经进京谋求进取,引起了贵族集团的重视。十八岁在京都附近的终南山隐居,显然是循着前人的终南捷径以期进一步一起朝廷的重视和提拔。终南位于京郊,求仕者选择在此隐居,他们的品德才能很容易声名远播直达朝廷,再加上之前代代隐士的声明影响,终南山成为“隐”地品质与“仕”的追求的结晶。选择在终南山隐居暗示着两个不言而喻的信息,即隐者的用世之心与不同流俗。早期他以儒家思想为贯穿,以积极入世、跻身于官场仕途的

8、生存方式诠释着为国为民、一心付出的心理历程。然而王维一生官宦不绝,即使李林甫和安史之乱也没有断绝为官的道路。虽然这以后王维的思想与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始终无法截然割舍与仕途为官的联系。但也正是这个时候,“隐”对于王维来说有了新的释义。二、 中年转变,历尽沧桑.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政治上的腐败黑暗,战乱的动荡不安,被掳入狱后的监禁生涯,平乱后因被授伪职而定罪。这一遭遇对一生自视甚高的王维却造成莫大的刺痛,成为有生之年抹不去、忘不掉的污点,并时时为之忏悔不安。王维在经历了贬谪左迁后,又遭受中年丧妻这些心灵创伤、人生磨难,对“人生如梦”瞬间得到了切身的体验,于是这种似旷达而实悲苦的叹惋,便有了沉甸

9、甸的分量。困难挫折接踵而来,在痛苦和厌倦之后,诗人把向外的目光收敛回来,这时诗人对政治生涯以及个人的前途逐渐的失望!宁愿到内心深处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情感的慰藉。诗人思想开始改变的关键便是从张九龄罢相到李林甫掌权的政治变动中。李林甫为官的方式与王维当初甚为推崇的“所部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大相径庭,不论是从人事关系还是政治思想上考虑,王维都没有理由再像早年那样意气昂扬了。张九龄罢相之后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开始了。王维对他早年奔波求仕的生活重新进行了思考。这一时期,王维所作的诗也反映了他心中的失落和无奈。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立谭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10、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种清淡的,带有自我苦虐色彩的生活方式,使诗人的灵魂重新得以安顿。而与名僧禅师的交往,则促使他原有的佛禅思想进一步向内心转化,成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人生趣味。诗人对佛教的信仰深入了。在佛学的典籍中,把人生视为如梦如幻的空相。对于士大夫来说,“人生如梦”的观念,无疑是心灵遭受创伤,人生遭到挫折后的“最佳麻醉剂”。但这一时期面对现实的疏远反而启迪王维进入个体心灵的世界,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五帝与三王,谷米称天子。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偶然作二)。对历史功业的疑问从本质上回到庄子关于人的异化与自由的问题上来。这时的王维固然可以寻觅到一种禅的情趣,但更多的是抒发

11、自己不满现实的激愤之情。那么归嵩山作的“归来且闭关”、春中田园作的“惆怅思远客”等句子则明显可见他的愤愤不满和不能忘怀于世事。这时,他的政治思想受到严重的压抑,早就具有的佛教思想开始膨胀,思想渐趋消极,内佛外儒成了他的主要思想。退隐田园,躲避现实,借山水美景以排遣苦闷,成为他生活的主要方式,离现实和社会越来越远。开始了半官半隐地生活。诗人不甘也不愿在官场中游走,也不愿身心受到束缚,不止一次诗人在诗里表达愿离开世俗,归隐山野的愿望。可诗人一生清廉,家境贫寒,作为兄长实在出于无奈,想归隐,可身体瘦弱的王维又无力耕种以满足田园生活,只能半官半隐,享受田园的同时,又感受着世事带来的劳累心路。所以说王维

12、的亦官亦隐的生存方式说明他对现实不可能有完全决裂的意念,即使知道现实的不可为,和障碍之重重,但他仍不能决然摆脱现实的羁绊。因此,山水自然对王维与其说是精神人格的寄托,不如说是美学欣赏的对象。他寄情山水,专注诗话,渴望回归自然的畅游,宁静安详的心境。三、晚年心如止水,万事都已不再关心后期王维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田园乡野,几乎不论政治!后期王维的身上体现出佛与道兼杂的思想,这种复杂性不仅可以从诗歌中体现出来,还可以从他的生活态度中观察到。陈允吉先生曾说过:“佛教思想无论说的多么动听,归根结蒂都是一种厌世的思想。而诗歌中的那些艺术佳篇,无一不是对美好世界,以及美好未来的向往”而王维的这种杂乱思想如何

13、看待呢?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么弘扬光大,就是因为佛教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一个主要的契机就是道家思想的渗入,成为包含道家的佛教。几千年来中国积极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无不体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采取积极救世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璞归真、清净无为的哲学思想。即追求建功立业、壮烈而活的有激情,又追求自然淡泊、安静无忧的生活。王维无力追求孔子“尽其在我”而成败与不计的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超脱。”他选择了佛禅对“身”即生死的超越。既然他从现实中的逃避不能解决他面临的打击,禅佛所宣扬的万法皆空,便更容易被王维所接纳。由于王维转向了对心灵深处的归隐。禅佛“无生”之学实际上充满人生关怀,可以说佛体

14、念到对死的恐惧才产生了“无生”,诗性与佛性能达到最深层次的本质上的沟通就在于对生与有关生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与欣赏。王维一生隐居多次,隐的思想也在慢慢的变化。以开始盛唐时期的积极乐观,一气冲天的心态;然后是为了远离仕途、怡情养性的归隐心态;最后才是进一步到心灵境界的禅佛的心态。每一个阶段较之之前都是与“仕途”进一步的疏远了。同时也是对个体灵魂的再一次深入。这种从社会走向自然的生命历程,其实是将自我完成从外转向内省的过程。而内省就是生命的本源。这就是王维一生的心路历程!而此期间也可以明显的看的出王维的生存方式给王维来带的与生态高度和谐的事态。如:王维晚年向往的“出世”绝对不是无情的“厌世”,只不

15、过是想摆脱名利,摆脱束缚和羁绊而已。也许是因为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事事都不尽如人意,也让王维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诗人安于清净孤寂,全心向道,无念为宗。最终王维为理想的人生选择平淡自足的生存方式,反映在对待自然生态上必然是顺其自然的自足自适,而尽最大可能保持人的原有的自然本性。这种清心寡欲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混为一体的生态追求!而王维走向的自然生命历程,在反应内省直至灵魂深入的同时,达到了王维心灵的回归,这一转折并非完全自觉,也含有社会异己力量逼迫的结果,这一向心灵回归的历程就不会给人以“风飘飘儿吹衣”的畅快的感觉,而要包含更多的迫不得已的心痛,从本质上讲也算是生命力量为保全自己的

16、一种退守。王维深入禅佛思想,从另一层意义上说是一种逃避!而深层生态学已经指出,现代生态的危机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学发展的前提,也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尊严加以提升,佛法提倡“慈悲”,这就是消除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精神。“慈悲”简单地说就是“与乐拔苦”。“拔苦”是建立在“同苦”的基础上,也就是去感受对方的痛苦,感同身受,来根除这种痛苦;“与乐”就是给予其他生命的“生之快乐”,这种乐是从生命深处涌现出的纯洁、强有力的快乐。王维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中保险除了高度的自由,从他的诗歌与心路中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和生态智慧!王维

17、的这种闲适的心态和生存状态,这种抱朴见素而生成的生存智慧,对调谐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克服过度追求物质的贪欲而造成的消费上的挥霍性。保持一个心里的平衡,具有很好的疗救意义。在现代人的生态意识渐渐觉醒的时候,现代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多多忧患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与王维的生活智慧发生了深刻的合拍。研究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满足了我们对自然和谐的渴望,摆脱利己主义“去奢去泰”,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规划我们的生活。参考文献:【1】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2】 旧唐书王维传:卷190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91【3】 褚斌杰主编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青海人民出版社【4】 吴在庆王维与盛唐气象及气韵A王维研究C北京:中国出版社1992.45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