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286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王维诗歌的佛性情结冉小凤 ( 铜仁市碧江区杨柳坪小学 贵州铜仁 554309 )摘 要:佛性是王维诗歌艺术的显著特点,他将佛教禅宗义法灵活运用到诗歌中,实践了佛性与诗歌的统一。对深爱佛理的王维的诗歌中,佛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含在真景真境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他独特的经历及佛性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他把佛引入诗,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表现艺术更加独特,丰富和完善了佛性在诗歌领域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关键词:王维;诗歌;佛性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文化像一股暖流一样流进文人的生活及创作中。从他们创作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到了唐代,尤其是到王维时期,佛教已经

2、发展到顶峰时期。以王维为代表的中国文人开始把佛文化引人中国文坛,使中国哲理文化更加浓厚,使诗歌具有新的品质即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和淡泊而深厚的意蕴,从而使诗歌境界也得到提升,也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情趣,对中国的诗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一、王维诗歌佛性情结来自于独特的经历 从古到今,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难念的经。无论是伟大也好,还是平凡也好,一个人的经历深深的影响着其成长。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王维,他一生的经历同一般的文人、诗人比较,他一生经历有他个人独特的特点:一是他出仕比较早,他15岁就离家进京,谋求进取;19岁就就成为中解元;21岁就进士弟,随后成为太乐丞。二是学佛较早,其母崔

3、氏虔诚奉佛30年,受其母亲和家庭的影响,王维很小的时候就具奉佛思想,二十多岁就受教名僧,交接僧人;入仕后由于仕途受挫,年仅29岁的王维就正式入寺庙学佛,到他中年后他现实逐渐越来越不满,逐渐远离尘世,亲近森林,以山为屋以水为魂隐居生涯,但他的隐居也是很独特的,他也不是完全的“避官”自守,他也不是完全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过着半官半隐、悠闲自在的山林生活。即使在他退朝后,他也不会感到无所事事,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为乐,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遭贬较早,他21岁及第、做官,仅半年多时间就因伶人违制受连累而获罪遭贬(济州司仓参军),这对年轻又是刚起步的王维来讲,确实是巨大精神打击,使他较早感觉到

4、官路的黑暗与漫长。四是他隐居较早,早在王维十六七岁的时候,他曾就与他祖六一起隐居过终南山(哭祖六自虚诗:“念昔同携手南山俱隐逸”),出贬济州后政治失意,心怀不满,又产生归隐山林的思想,并于26岁弃官隐居淇上(今河南北部),34岁时又隐居过嵩山,以待机出仕,而在37岁时因张九龄被罢相贬官,又生退隐之意,并从41岁开始亦官亦隐至终老。1 从这“四早”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一生的政治态度和人生态度。首先,他不满这黑暗而又残酷的现实,不原意同官场上那些人心险恶的人和全权主义势力同流合污。这虽是正直文人的共同秉性,但王维对此觉悟较早他21岁初次做官,便受累遭贬,就感到官场的险恶,产生了怨愤,写于济州任上的

5、济上四贤咏,就是借永前贤,针砭时弊,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的。偶然作其五通过对比,张九龄直言遭贬李林甫奸臣得逞以后,王维虽然没有与其彻底的决裂,但对奸臣揭露“开天盛世”纨绔贵仕贤才沦落的不公。专权的黑暗势力也愈来愈不满(如冬日游览亦直刺李林甫一伙),总体来说,在王维诗歌里,我们看不到屈原式的愤激、杜甫式的沉郁、李白式的豪愤,也看不到陶渊明式的“归去来”。他没有走抗争、决裂、斗争的道路,没有彻底的辞官归隐,居山林而不出,对官是不离不弃。当他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他发出这样的悲叹:“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那种既怀不满又不敢斗争、既

6、很清高又很庸懦的士大夫典型。那些以山以水以田园为依托的诗境,在那里,他仿佛处在一个自由的天空里,可以任性的向天空敞开胸膛,诉说内心的真情实感,在那里,他仿佛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但事实上他一生都受着那半个官字(即半官半隐)的困扰,处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只是他在诗歌中游刃有余、行云自如,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然。其次,王维的人生态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也没有什么有或无之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君子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百姓为行动宗旨,那么他就能够成为真正的适者。王维虽然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但他毕竟也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的“达者兼济天下,穷

7、者独善其身”的品质,“又有道家的”亲近自然的淳朴。二、王维诗歌佛性情结的主要表现(一) 融佛性于诗 王维受佛影响较早,对佛理有精深的研究,他曾撰写了能禅师碑2。他也很善于将禅趣融入到诗歌,例如,他在其诗哭殷遥和秋夜独坐中分别写到:“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这里的“学无生”就带有浓厚的禅趣。那什么是学无生呢?简单的说就是坐禅的时候,让心保持绝对的宁静、让心如湖水一样清澈见底,让思想没有任何杂念,让身心处于虚空飘渺的状态。达到超脱现实,无所谓有无,自个儿都是虚的境界。诗人喜欢把一些佛教语言用到其诗中,如“无生”“梵声”“初地”等字样出现在他诗中,如他在山居即事中说:“

8、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又如在登辨觉寺中提到:“竹径连初地,莲峰出化城。宿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这些佛词的运用,使他的充满了一股浓浓的“佛味”和淡淡的禅趣。(二)理趣兼融 王维诗不仅富有禅趣,还富有禅机禅理。他常常是把对生活感受内化成一些富有哲理的东西,表现在他那些富有禅机禅理的诗歌中,这些诗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使阅读者有一种读在此意在彼的空间跨度,思想在广阔的空间跳跃,让人难以真正达到视觉感光上的满足。读王维这些诗,就让你有一种“吃不尽”的感觉。如投道一师兰若宿:“一公栖太白,高质出云烟。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迹为无心隐,名

9、因立教传。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岂惟留暂宿,服事将穷年。”此诗巧妙的运用充满禅机的话语赞美拜禅人高超道行。“花雨”是佛教语,用在这里,一方面给我们呈现出漫天花飘飞的场景,如春雨般降落大地,给人美感,另一方面,仿佛给我们带进一个佛教之地的大环境中,仿佛看到一位专业的老禅师正在兢兢业业的为其禅徒讲经道法,来来往往的人如花如雨一般。最妙的是“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浓浓的玄机,把鸟儿都迷住了,都要就近听听究竟,可见,禅师讲法多高超。虽然的终南别业中没有一句佛语,但他那种兴来独往,行止脱,是道者的风度;水穷云起,生生灭灭,尽是

10、禅机;“谈笑无还期”,是出尘入道的归宿。他那种任性所之,走到哪儿算哪儿,什么时候回家,也不知道,也不考虑。字字流露出王维的佛性情结。使他有“诗佛”的美誉。(三)“空”字的妙用佛学讲“空”:空即法,法即寂,领悟了空便是佛(华严经)。而王维诗歌中的“空”有其独特的意义。他诗里的空究竟有多空,只有我们精佛的王维深知,我们只能慢慢去品读他的诗,才能想象出他的心空世界。王维独特情感的流露,不在“空”字的有无,而在如何巧妙的表现“空”的境界。在他的诗歌中有的是直接有“空”字来抒发他的所感,我这里举几句来供人慢慢揣摩,如: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但他毕竟看

11、清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些时候不是忠言直语就能够了事的。他本来看到了现实的黑暗,内心有正直之士的怨恨和不满,但他强迫自己闭上眼睛,“万事不关心”。与“空”相对应的是“静”,在静态中领会空的阔,在动中感受静的气息,在王维诗中那些没有“空”的空,没有“静”字的静,静中的空,把心灵的美与自然的美完美的融合。如在山居秋暝,诗人并没有给形容出山空成什么样,静到什么程度,却在字里行间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又如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诗中景物,在王维眼里却是充满了灵性和人气味,在他眼里,物不单是物,而是物外之象,带有一定的禅意和佛性写“真”的意象。如诗中的雨、山、花、鸟、云等意象,

12、尤其是云,是诗人善于表现的意象,据前人统计,王维诗中,其中有83 首诗中有“云”的意象4,云形象是诗人内心形象的化身,他心就像行云一样来去自如,无拘无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以上提到的空、静是佛性、禅意的流露。 三、王维诗歌佛性情结的鉴赏王维那些富有禅意诗歌,古人称之为“读之可以启道心,洗尘虑”。诗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却是诗歌中的一颗泰斗,途的不顺、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他感受到另一种人生领悟-超脱自然、远离尘俗、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舒适恬淡的人生境界。王维那些潜心于山水是诗作,以大自然为色,以山水情,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读其诗品其人其理。他亲和山水时表现出来

13、的的喜悦,以及人性向善的精神,都给我们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启发。虽然在王维之前也有大量的文人将佛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但王维诗中体现更全面。王诗对中晚唐诗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安史之乱后,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实更加不满,他们既受唐文化的熏陶,但又失去盛唐文人昂扬的精神,他们不在有李白式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而是王维式的看破现实后的孤寂、冷落的心境,追求清雅高远的情调;也没有杜甫那种激愤的不满情怀,王维笔下享受孤独寂寞的淡定,如他诗鹿柴、竹里馆、辛夷坞、过香积寺所写的一样。曾经有人评价王维过香积寺中“深山何处钟”句为“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5 王维的诗不仅有佛味,还有清新舒适

14、的田园味。多种味综合在一起,使其诗具有观不尽的生命力。他的山水诗与前人比较,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那些充满佛性情结的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更能表现他闲逸自得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可以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但又不仅限于此,而且更是对王维诗歌佛性的最好诠释。参考文献:1杨忠义.八大诗人、人格诗格论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版.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版.3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1 月新1版.4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版.5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2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