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59886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前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电子技术逐渐成为汽车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汽车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光电信息产业与汽车工业融合,汽车电子已经成为前景广阔、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长春是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基础。把握当前国内外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机遇,立足于长春市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促进光电信息技术与汽车技术的融合,立足于长春汽车电子科研基础、人才基础、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加快长春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这是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将对推动长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本规划以国家信息产业 “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为指导,紧密结合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阐述国内外汽车电子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长春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基础条件,提出了长春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施策略和政策措施。并通过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引导、扶持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把长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一、长春汽车电子产业规划编制的依据(一)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提高汽车科技水平,实现汽车的电子化,以降低整车成本、适应汽车工业全球化竞争和汽车消费个性化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在技术引导

3、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汽车电子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和应用。汽车电子以其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国内外竞相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据统计,中国汽车消费量在全球排名由2001年的第七位升至2006年的第二位,2005年全国汽车产量在570万辆,同比增长12.4%,预计2010年全国汽车产量将达到920万辆。未来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对汽车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更高要求,促使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造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国际上看,中高级汽车价值中电子产品价值已超过25%,未来将达到30%40%的水平。汽车上

4、70%的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产品。从国内看,汽车的电子产品平均占到整车成本的10%-15%。上海大众帕萨特占到了成本的18.7%,别克已经达到了25%,奥迪A6达到了28%。随着不断更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在规模庞大的汽车工业上的应用,形成了巨大的全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据赛迪顾问分析,2003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115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8.1%。2005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汽车电子产品的销售收入达95.6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75亿元),同比增长46.1%。2001-200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1.7%。预计2006年汽车电子产品销售收入将达126.05亿美元(折合人民

5、币1,008亿元),同比增长31.8%。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工业通过不断融合,将在2010年以后形成每年几千亿元的产值。为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汽车用电子产品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还相当薄弱,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各自开发的多,统一标准的少;低水平的多,高新技术的少。规模化大生产还未形成,企业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普遍较小,生产能力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研究开发投入很低,数据库几乎空白,高层次人才缺乏。因此,国内汽车电子生产商的产品主要集中低附加值产品上,而高附加值产品仍大量依赖进口,电子产品的市场,被外国公司和合

6、资公司的产品占领。 (二)长春汽车电子产业的基础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被称为“汽车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长春现已形成了以生产中型车、重型车和中、高档轿车及汽车零部件为重点的汽车工业格局。目前长春市拥有汽车工业企业311户:其中整车制造企业4户,特种车和改装车企业17户,摩托车制造企业1户,汽车零部企业289家。2005年,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民族品牌汽车产业基地。长春拥有国内著名的汽车技术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汽车研发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目前拥有相关科研院所、室100多个,技术研发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一汽集团技术中心

7、、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长春理工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长春材料实验机研究所等在全国汽车研发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汽集团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本科生专业,目前在院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有2600余名,为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经过几年的培育,长春在汽车电子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企业群体,汽车电子产业初具规模。截止到2005年底,汽车电子企业57家,主要产品覆盖了大部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机控制燃油喷射电控单元、发动机

8、点火控制器、汽车电磁涡流缓速器,点火线圈系列、电子继电器式闪光器、防盗报警系统、安全气囊控制器、汽车空调器、车载网络和信息系统、车载影音系统、汽车音响产品、汽车仪表板用显示器、汽车专用液晶仪表产品、GPS车载终端系列产品、地理管理系统。这些汽车电子技术产品目前已经成为长春汽车电子产业的主导产品。(三)国家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方针与政策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产业部相继出台了扶持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在投资政策上明确支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国家发改委实施的产业化专项和信息产业部实施的电子发展基金专项,把汽车电子产业化项目做为扶持的重点项目。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以解决汽车空心化为目标,组织

9、实施了汽车计算平台工程项目,并被列入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十一五”规划重大扶持专项。吉林省汽车产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吉林省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汽车电子产业做为发展的重点。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吉林省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扶持汽车电子产业的政策措施,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府在长春西南部规划平方公里区域做为整车研发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汽车电子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国家及省、市政府的积极政策为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目标(一)近期发展目标(20062008年)未来三年,是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实施五年发展规划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

10、基础建设,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业投资,为完成五年发展总体目标奠定基础。2006年底,汽车电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2%。2007年,汽车电子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23%,到2008年,汽车电子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实施一批自主研发汽车电子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引进项目,扩大汽车电子产业投资规模,完成产业化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在现有汽车电子产业整体布局条件下,依托汽车产业开发区,再规划5平方公里汽车电子产业核心区,建设市政道路及供水、供电、供热等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投资完成40亿元。(二)中期发展目标通过五年的发展,长春汽车电子

11、产业要实现五个方面的总体发展目标,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总量过百亿元。到2010年,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汽车电子及相关服务收入150亿元。汽车电子企业达到8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根据市场需要,突出长春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规模、门类结构合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汽车电子产业群,建立以汽车控制电子产品、车载电子产品、车身电子产品为重点,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错位发展,上下游产业紧密联系的汽车电子产业体系,把长春建设成为国家汽车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建设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面向国家汽车工业战略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研发基地。依托在长科研院

12、所、大专院校和重点企业的科技研发力量,联合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借助国外研发资源,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建立12家国家级汽车电子企业技术中心,若干专业性的工程中心、基础与应用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政产学研资”有机结合的汽车电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管理人才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建立汽车电子高、中级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各类汽车电子专业毕业生不少于2000人。-建设区域性的汽车电子产业贸易物流基地。适应国内汽车工业需求,并面向国际市

13、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挥长春做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条件,建立以陆空口岸为依托的汽车电子物流企业群和物流园区,使长春成为区域性汽车电子产品集散地和国际性汽车电子技术交流中心。三、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良好环境、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长春作为国家汽车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及出口基地以及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有利条件,大力推动技术融合,推动产品创新,推动产业集聚。(一)坚持发挥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的原则,实施重点突破战略。根据长春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集中有限资源,在一批领域实现突破。促进资金、技

14、术、土地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二)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依托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规划20平方公里的汽车电子产业集中发展区,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吸引国内外汽车电子领域的企业、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在园区内集聚,使同类产品的企业在选址上相对集中,扩大配套区域,培育辐射市场。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改善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投融资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中介服务环境,营造合理竞争与合作共赢的产业氛围,加快产业群落的形成。(三)坚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原则,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外市场融合的条件

15、,发挥环境优势和品牌效应,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特别是要下大力气,吸引跨国集团的投资。充分利用我国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加强国内市场的深度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认真研究掌握国际标准和国际贸易规律,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化水平。(四)坚持大力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技术跨越战略。通过资源整合,协调产学研关系,建立产业化的创新体系。以科研开发为支撑,大力开展高水平的高端研究,着力推进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与国外大企业及跨国集团进行高位嫁接,有选择的引进一批高精尖大项目和关键技术设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6、。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推动技术跨越。(五)坚持园区内外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按照“点、面、群”立体推进的思路,在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的同时,通过园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在区内外实现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配套,形成产业群,拉长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园区与区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战略需求,按照小步快跑、适度超前的原则,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发展超国产化汽车电子产品;大力引进成熟技术产品。在今后35年时间,着重在汽车电子控制、车载电子、汽车计算平台、车用检测设备、电动汽

17、车系统等五个方面推进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一) 汽车电子控制产品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汽车中最主要的汽车电子产品,也是车用电子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在过去的10年保持年均14%的增长速度,是全球汽车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未来10年,仍是汽车电子发展最快的关键技术之一。“十一五”期间,将着力推进动力传动电子、底盘电子、车身电子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及其产业化,形成系列产品。1、动力传动电子重点发展(1)汽车发动机控制燃油喷射电控单元。(2)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喷射系统。(3)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器。(4)点火线圈系列。(5)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6)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传感器、执行

18、器)2、底盘电子按照操纵方便、行驶安全、乘坐舒适、动力性强、燃料经济和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要求,发展助力转向、电磁涡流缓速器、ABS、EDB、ASP、EBS、ASR制动蹄片等系列产品。重点发展:(1)轿车助力转向器和助力转向电子控制单元(ECU、传感器、执行器)。(2)汽车电磁涡流缓速器。(3)汽车防滑控制系统(ABS/TCS/EBS)。(4)电控悬架(TEMS)。国外技术跟踪,掌握悬架匹配技术及试验评价方法。(5)巡航控制(CCS)。(6)汽车辅助驾驶技术。包括: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雷达测距及防碰撞预警系统;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汽车车道保持系统。3、车身电子重点发展(1)电子继电器式

19、闪光器。(2)防盗报警系统。(3)安全气囊控制器。(4)汽车指纹锁系列产品。(5)电动座椅。(6)仪表板总成。(7)防眩目后视镜和后视镜控制系统。(8)电控门锁机构。(9)电动玻璃升降器。(10)天窗控制系统。(11)开关控制系统。(12)室外灯光控制系统。(13)驾驶室室内空气管理系统,包括空调压缩机。(14)整车电气网络智能控制系统。(二) 车载电子产品围绕消费者对汽车娱乐性、舒适性的需求,重点发展车载影音系统等车载信息娱乐产品,基于3G和蓝牙技术的车用通讯产品。1、智能交通系统面向车辆运营、调度、保障和监控管理的智能化需求,集现代化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INTERNET),全球卫星定

20、位系统(GPS)、全球数字移动蜂窝通信系统(GSM)、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技术(ITS)等先进技术为一体,开发系列产品,建立具有对车辆目标进行定位监控和业务调度、对车主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功能的覆盖全国的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和漫游车辆服务体系,随时随地对入网车辆提供紧急事件、医疗事故、安全防盗、物流信息、路边服务等服务需求。重点开发研制ITS(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诱导系统(主要用于为城市快速环路及干道交通的诱导与监视)和智能控制与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为交通事件自动识别及安全事故预防)。具体内容如下:(1)GPS车载终端系列产品(2)GIS汽车应用系统。(3)射频识别电子车牌。(

21、4)基于INTERNET技术与激光雷达技术的高速公路车辆监控系统。(5)集成车载通信与车辆控制技术,发展车辆无线通信系统,为车辆管、控提供服务。(6)自主研发移动规费征收系统,集移动办公、网络通信于一体,对规费征收稽查车进行改造,实现移动的数据交换。(7)开发基于安全模式的车载通信综合服务平台。(8)行车记录仪。2、娱乐系统重点发展(1)车载液晶电视等显示终端产品。(2)汽车影音系统产品。(3)基于3G和蓝牙技术的通讯终端产品。3、信息显示系统重点发展(1)车用LED照明产品。(2)汽车专用液晶仪表产品。(三) 汽车计算平台1、汽车设计平台技术重点发展(1)建设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实验基地以汽车

22、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着重研究汽车虚拟设计的动态仿真与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在汽车设计、试验和生产过程中,虚拟地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或者实物在环嵌入式仿真来替代实物样机测试,针对汽车整车及其底盘、传动和车身等总成系统,以及相关的设计、试验与生产设备的动态过程的分析、验证、评价和控制等问题,进行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探索。(2)建设汽车动力传动控制实验基地以汽车性能实验室为基地,通过进一步完善汽车液力机械传动及变矩器特性综合试验台、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试验台、汽车电控动力传动系统试验台、混合动力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试验台及控制器软硬件开发平台、电控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CVT)试验台、汽车

23、防滑控制系统试验平台来提高该研究方向试验能力。该方向主要研究车辆自动变速理论与技术,汽车动力传动系的设计、匹配与控制技术。目前正在承担“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和“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研究开发” 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子项目,总装备部预研项目“越野汽车液力变矩与电控自动换档系统研究”和“越野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可望在汽车液力变矩器设计开发、混合动力汽车设计理论及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研制开发、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开发方面取得突破。(3)建设汽车NVH控制实验基地在整合长春NVH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全面地掌

24、握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整车与总成振动噪声评价、分析预测、性能控制技术,建立与完善汽车整车与关键总成(系统)振动噪声试验方法体系、设计目标值与评价基准,规范试验评价流程;建立整车与关键总成的振动噪声CAE分析软件平台,提高振动噪声性能预测分析水平与能力;建立整车与关键总成开发过程中,振动噪声性能的控制技术规范与流程,有效地控制整车与关键总成振动噪声指标,达到欧洲著名汽车公司目前产品的水平。(4)建设车身设计的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平台。开发数字化成形专用CAD/CAE/CAM软件,解决汽车覆盖件的数字化成形技术难题,实现薄板的无模成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覆盖件多点数字化成形设

25、备。(5)开发汽车零部件光电检测技术,汽车机械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探测技术。2、汽车信息平台技术重点发展(1)实施“汽车零部件网络化制造平台”发展专项。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为核心,面向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及相关装备制造企业,开发的一套制造信息集成与共享的总体解决方案。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面向汽车工业发展需要,集成经营、生产管理、制造、研究开发等信息和技术,开发汽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3)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技术开发平台。(4)汽车、发动机及其零部件产品的自主开发设计的网络化共享数据库平台。(四)车用检测设备重点发展1、解码器 2、综合故障诊断仪3、转鼓试验台

26、4、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仪5、排放分析仪6、电子四轮定位仪7、发动机和ABS的ECU诊断仪(五)电动汽车系统重点发展1、汽车动力电池2、燃料电池3、动力混合系统4、驱动电机5、电动车能量管理系统6、电池智能管理系统7、驱动电机控制器五、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一) 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方向,跟踪世界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整合汽车电子技术研发资源,建立和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等创新能力的建设。-以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一汽技术中心等院(所)校的研究力量为主体,建设汽车电

27、子工程实验室、国家汽车电子工程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汽车电子的工程化研究。在重大汽车电子技术上跟踪国际先进水平,超前研究,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骨干企业或通过企业联合的方式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汽车电子自主创新体系。-抓住汽车工业发达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急于寻找中国配套企业的有利时机,促进汽车电子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的技术合作,同时引进外商独资的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汽车电子产品进入国际技术资源和全球采购体系,扩大汽车电子出口。鼓励大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

28、心。有条件的企业要把技术中心设在国内外技术的前沿地区。鼓励企业通过联合攻关、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发挥他们在技术开发和转化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企业由区域性被动配套向超前研发、国际国内市场和主动配套方向转变,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企业群体和产品,提升我市汽车电子企业在管理、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在核心区建立各种形式孵化基地、创业中心,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二) 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全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为我国和长春市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吉林大学、长春

29、理工大学、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及其他大学、院所,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增设汽车电子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扩大高级人才培养数量。有条件的企业要争取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扩大职业技术学校中汽车电子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到2010年,在读汽车电子及相关专业学生达到1万人。以长春理工大学、长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为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汽车电子工程师。提倡院校(所)与企业挂钩,定向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要相应增设汽车电子基础知识的课程,培养一批既懂经济管理,又了解汽车电子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三) 中介服务体

30、系引导扶持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为汽车电子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人才、技术、信息、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制定和完善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和规范,加强管理,提高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能力。建设汽车电子技术及产品检测、认定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试验、检测服务;建设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市场、投资、政策及决策等咨询服务。加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设施水平,强化功能,为各类创业人员和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六、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一)

31、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汽车电子产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指导市内汽车行业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加强政策指导与协调,向行业内各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按照空间集中化和环境优化的要求,体现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协调发展、上下游产业互相衔接、分工协作,在汽车产业开发区规划5平方公里汽车电子产业集中发展区。(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落实国家和地方各项鼓励政策,依托汽车产业开发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配套环境,用好开发区的土地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重点企业给予了必要的支持。完善企业和产品的质量、环保、安全认证体系。(四)整合科技资源,实施汽车电子

32、产业化专项。通过有重点的支持一批汽车电子产业化项目,调动和整合科技资源,获得自主或联合开发的知识产权,进而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份额。(五)加强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把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起良好的用人机制,尤其是对国外回来的专家,给予优厚的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六)加强汽车电子产业园区的设施建设。依托汽车产业开发区,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在产业园区交通运输能力建设上,与长春铁路南站和集装箱站、铁路专线,高速公路等周边设施实现互通,大力发展物流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公司、铁路、公路、空港运输公司等服务业,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物流、仓储、配送、贸易等配套服务。在公用设施承载能力方面,按照电子工业生产工艺对配套能力的特殊需求,实现水、电、气、热、光纤等管网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步施工,并按照国际质量标准,为园区内企业供应公用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