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61391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THESIS OF BACHELOR(2006 2010 年)题 目 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 学 院: 理学院 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班级: 管理科学061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起讫日期: 2009.122010.6 南 昌 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

2、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导师签名: 日期: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研究专 业:管理科学 学 号: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力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这样就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量

3、,而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占有绝对的比重。2005年我国发电总量为2475kWh,占全球发电量的13.6 %,而在我国发电总量中火电占2047kWh,占我国发电总量的82.69 %,因此可以看出火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火力发电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以2006年为例,我国火力发电消耗煤炭总量为1112亿t,约占煤炭生产总量的50 %。当前我国火力发电产生灰渣约占全国灰渣总量的70 %,二氧化硫排放占工业排放总量56%,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重要,特别是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寻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

4、的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从电力结构、电力供应和电力消费等角度来阐述。其次是对我国火力发电现状的研究,对目前国内火力发电的分布和占发电总量比例分析,然后根据目前国内火力发电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及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主要用于火力发电能源情况进行研究,将能源的种类和各自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对比,根据不同的能源所产生的碳源再进行新的分类。第三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项目进行回顾,把目前对于不同碳源类型使用的排放量测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目前所使用的测算方法中的不足,对最适用我国电力发电谈排放测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个对我国火力发电碳排放

5、测算的具体方法。最后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目前整个社会处于石油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阶段,分析未来火力发电技术及我国分布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对相关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降低火力发电碳排放的建议。关键词:火力发电、碳排放、碳测量、碳测量方法S Carbon Emissions Calculation Method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demand of electricity will increase, thus increasing the demand of e

6、nergy. While in the primary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as energy, coal has an absolute dominant position, which determines thermal power industry takes a large proportion in China. In 2005 Chinas total generation capacity is 2475 kWh, is 13.6% of the glob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our generate

7、electricity,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takes up 2047 kWh which is 82.69 percent of Chinas total power generation. And it tells us that thermal power has an prominent position in Chinas power structure, also the thermal capacity has a trend to increase year by year. Take the year of 2006 for example,

8、Chinas total power consumption of coal is 111,2 hundred million ton, 50% of coal total production. Current the ash produced by thermal power takes up about 70% in China, and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is 56% of total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9、, especially the release of carbon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a caculation method of carbon for Chinas thermal power condition.Firstly,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status and trends, expound it from the power structure, power supp

10、ly and power consumption and other aspects. Secondly, study the status of Chinas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as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Then analysis it through the technology adopted and the production flow of the thermal p

11、ower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the energy which used to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so that we can compare and analysis the species and the proportion, to re-classification the carb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ergy they used. Thirdly, review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

12、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emissions calculation methods which used by the current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As the current calculation method used has some inadequacies, we should have some improvements for Chinas power generation emissions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propose

13、a specific methods for Chinas carbon thermal measur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trends and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nalysis, the current society is on the stage of oil economy transfering to the low-carbon economic. Analysis the future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

14、end of Chinas distribution, and the affection to the future related industries, then propose some advices for reducing the carbon sources emission of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Key words: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measurement, measurement of carbon.目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11 .1 选题背

15、景及研究意义1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1. 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案31. 4 论文创新点41.5 论文结构5第二章 我国火力发电现状6 2. 1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地位6 2. 2目前国内采用的技术和工艺7 2. 3火力发电供热采用的能源结构9第三章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11 3. 1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碳排放测算方法11 3. 2目前各种方法对我国火力发电碳排放测算的优缺点14 3. 3适合我国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16第四章 测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及火电行业的趋势26 4. 1测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26 4. 2我国火电趋势和减排建议26第五章 结论28参考文献(Referen

16、ces)29致谢31第一章 导论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和减少碳排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

17、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减少碳排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对火力发电厂烟尘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的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建设项目。烟尘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为50 mgm3。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甚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北京市烟尘的排放允许质量浓度严于很多先进国家标准,从2005年11月1日起,已运行的火电厂锅炉到叶炳尘排放质量浓度仪允许30mgm3,即使将日前的四电场电除尘器改进为五电

18、场、六电场也很难满足上述要求。1.1.2选题意义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占有绝对的比重。2005年我国发电总量为2475kWh,占全球发电量的13.6 %,而在我国发电总量中火电占2047kWh,占我国发电总量的82.69 %,因此可以看出火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火力发电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以2006年为例,我国火力发电消耗煤炭总量为1112亿t,约占煤炭生产总量的50 %。当前我国火力发电产生灰渣约占全国灰渣总量的70 %,二氧化硫排放占工业排放总量56%,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重要,特别是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

19、我国的焦点问题。有效的碳测算办法是掌握碳源排放的CO2气体具体数量的科学手段。在我国碳源排放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及存在变动的客观条件下,采用普查进行统计无疑是有着巨大的工作量。所以寻找有效的测算办法将会节省大量的资金、劳动量与时间。其次,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居民生活方式上与国外的差别很大,他们的成熟估算办法在我国不一定适用;另外,我国统计口径与国外亦有一定的差别。排碳量不仅与碳源本身排碳机制相关,还与社会发展、科技水平、国家宏观政策等诸多社会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火力发电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国内相关研究项目回顾我国从

20、八十年代开始,就与国际合作开展了许多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的项目。包括: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的“中国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研究”、“亚洲减排温室气体最小成本战略”和“中国能源领域清洁发展机制机遇”;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的“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与选择”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与美国能源部合作的“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与加拿大政府合作的“北京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中加气候变化合作研究计划”;与世界银行和德国政府合作的项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国别研究”;与英国政府合作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与意大利政府合作的“清洁发展机制安全研究”;与挪威政府合作的“试验阶段共同执行活动”项

21、目“河南商丘热电厂项目”;与日本政府合作的三项“试验阶段共同执行活动”项目“首钢干熄焦项目”、“哈尔滨垃圾焚烧废热利用项目”及“辽阳铁合金冶炼电炉煤气回收工艺项目”以及与荷兰政府合作的“试验阶段共同执行活动”项目“寿光先进温室大棚”。另外,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约国之一,是一个经济将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了本国的气候变化研究,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响应国际政策提供了支持。从“八五”开始十余年来,研究领域逐渐在拓宽,涉及了气候变化科学的诸多方面。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

22、影响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的研究”、“中国东部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支撑技术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上述研究的开展,建立和完善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的监测系统和分析手段,取得了温室气体大气浓度、工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参数监测和排放量计算、垃圾填埋温室气候排放参数的监测和排放量计算、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参数的监测与排放量计算的初步资料,并发展和改进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计算方法。1.2.2国际开展的主要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国际科学界先后发起的主要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包括: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

23、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国际计划(HIDP)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这些计划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特别是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可预测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对策、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此外,美国启动了大型的碳循环科学计划,重点研究大陆和区域尺度的碳汇/碳源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日本于2002年启动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国家战略性研究;欧盟也发起了一个“欧洲碳循环联合项目”。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从1988年开始,组织上千科学家就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

24、化的影响与适应性对策、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影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源的排放机制、排放量、估算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表了三次综合科学评估报告以及一系列特别报告和技术报告。代表了国际的最成熟的理论。2000年IPCC完成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好的做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报告;2003年1月,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库编辑委员就排放清单数据库管理和组装的形式及方法进行了研讨。同年2月,温室气体清单计划专门小组组织开展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工作安排。2003年9月,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门小组召开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次修订大纲讨论会。目前,这部分工作依然按计划进行。1.2.3国内外碳排放测算办法研

25、究现状由于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居民生活方式上与国外的差别很大,他们的成熟估算办法在我国不一定适用;另外,我国统计口径与国外亦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测算方法法当务之急。在已有的排碳量测算的方法中,大多只能解决碳源的静态排放量的测算,有很多是根据情况设定的,没有考虑间接的经济影响,所以不能计算宏观经济的损失,对选择技术时的社会制度方面的展改等社会成本没有加以考虑,在精确度上可能有欠缺。目前碳排放的测算方法一般可分以下两类:一类采用统计方法对原料消耗量、排放特点、扩散等数据进行统计。另一类采用数学模型对产出的碳源进行计算和预测。其中统计类方法中主要包括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

26、系数法。而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预测的方法主要有ERMAIM/中国能源排放模型、LOGISTIC模型、MARKAL动态线性模型、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等。1.3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案1.3.1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了继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要求,电力工业将高速发展。而火力发电量占我国发电总量的比重非常大,且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主要为煤炭的特点,决定了火力发电在今后的很长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主流。本文主要是寻找到一个适用于我国工火力发电煤炭碳排放方法的测算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从电力结构、电力供应和电力消费等角度来阐述。其次是对我

27、国火力发电现状的研究,对目前国内火力发电的分布和占发电总量比例进行分析,根据目前国内火力发电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及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主要用于火力发电能源情况进行研究,将能源的种类和各自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对比,根据不同的能源所产生的碳源再进行新的分类。第三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项目进行回顾,把目前对于不同碳源类型使用的排放量测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目前所使用的测算方法中的不足,对最适用我国电力发电谈排放测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个对我国火力发电碳源测算的具体方法。最后分析测算方法的不确定性和电力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目前整个社会处于石油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阶段,并分析未来火力发电技术及我国

28、分布的变化趋势,提出降低火力发电碳排放的建议。1.3.2本论文的研究方案l 收集火力发电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有关文献资料l 扩充查阅范围或实地调查l 收集国内外碳排放测算方法的有关文献资料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l 完成开题报告l 开始撰写论文并反复修改l 定稿,最终完成论文写作1.3.3本论文研究的目标由于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把目前对于不同碳源类型使用的排放量测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目前所使用的测算方法中的不足,对最适合我国火力发电碳排放测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个能对我国火力发电碳排放进行测算和预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并分析未来火力发电技术变化及在我国分布的变化趋势,分析其

29、对相关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1.4论文创新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火力发电的碳排放测算方法,我国能源分布为多煤炭少石油和天然气的具体国情进行分析,我国火力发电每年供热消耗原煤量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3.7%,由于研究范围小、对象相对较单一,测算方法得出的数据相对来说会更加精确。精确的测算数据能使得预测更加准确,相比于一些针对于工业整体的方法会更加贴切实际,得出的数据实用,而火力发电又是我国一个重中之重的项目,只有精确的测算数据才能更加有利于我国火力发电的碳排放量的控制和为减少碳排放制定出具体的政策。1.5论文结构论文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我国火力发电的现状 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方法中的不确定性结论第二

30、章 我国火力发电现状2.1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地位中国煤炭和水能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燃气较少。2006年,按标准煤计算,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为1428.6亿吨标准煤,石油储量为31.4亿吨标准煤,天燃气储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可开发水资源按水的客观寿命100年计算为596亿吨标准煤。我国能源可采储量总计为2088.5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石油、天燃气、水能分别占总量的68.4%、1.5%、1.6%和28.5%。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能源为主的国家之一。2006年中国煤产量达2382Mt,占世界的38.5%,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9.3%,世界平均仅为28.4%。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技

31、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的比重相对较大。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我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如图2-1所示。各行业消耗总量达170942.58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是能源消耗第一大户,共消耗119626.63万吨标准煤,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69.98,2005年全国火力发电厂消耗煤炭11.6亿t,占全国煤炭总消费量21.3亿t的54.5。图2-12003年我国各行业能源消费量(万

32、吨标准煤)我国电力工业从改革开放一直以来都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而2000-2005年则是发展的跨越时期,发电装机容量从31900万千瓦增长到51200万千瓦,年增长率12.6%,其中2005年,在我国总装机容量为51200万千瓦中,火电装机容量为3889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为115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为684万千瓦、风力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76%、22.5%、1.3%、0.2%,而在总发电量中火力发电更高达81.55%。2005年我国发电总量为2475 kWh ,占全球发电量的13.6 % ,其中火电占2047 kWh ,占 82.69 % 。图2-2显

33、示了我国近年来电力总量和电力结构:图2-2我国今年来电力总量及电力结构从图2-2可以看出,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电力消费历年以近10 %的幅度增长,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我国现在发电用煤占电力总能耗的80 %左右,从发电量的构成可以看出,火电一直占总量的80左右,且火力发电量逐年增加的趋势之大,由此可以知道火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突出地位。2.2目前国内采用的技术和工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的目标是五年内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要减少10。火力发电厂既是清洁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计划,

34、火力发电企业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因此火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将围绕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向发展。现在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关注要求电厂降低CO2、SOx 、NOx的排放,满足严格的环保要求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在众多的洁净煤发电技术中超临界发电技术的继承性和可行性最高,同时具有较高的效率,较低的建设成本。按照电力发展规划 ,我国发电装机到 2020年将达到12亿kW,因此,迫切需要新一代燃煤发电设备来装备电力工业。提高火电机组热效率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是提高蒸汽参数和采用大容量机组。超临界发电机组已在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国际上超超临界机组的蒸汽压力已达253

35、1Mpa,蒸汽温度达593610,热效率达45%。国外机组的可靠性数据表明,超超临界机组可以同超临界发电机组一样实现高的可靠性。从环保措施看,国外的超超临界机组都加装了锅炉尾部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装置,可以实现较低的排放,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同时,超超临界机组提高了效率,相应也节约了发电耗水量。超超临界机组是成熟、先进的技术,在机组的可靠性、可用率、热机动性、机组寿命等方面已经可以和亚临界机组媲美,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对于实现我国火电节能减排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2.2.1大容量超超临界锅炉技术将现代超超临界锅炉设计技术、高温材料技术、加工工艺技术及热工理论相集成,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超

36、超临界锅炉集成设计技术。完成了1000MW超超临界塔式布置螺旋管圈锅炉、型布置螺旋管圈锅炉及型布置垂直管圈锅炉的设计方案。开发出了用于不同炉型与管圈型式的超超临界锅炉启动特性计算的程序,获得了四、六头内螺纹管内传热强化、传热恶化等传热规律和阻力特性。开发了中心给粉旋流煤粉燃烧器。在国内首次对耐热新钢种进行了全面的材料性能和应用试验研究,研发出耐热钢管的冷/热弯曲工艺、焊接工艺及热处理工艺。2.2.2大容量超超临界汽轮机技术形成了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关键技术的设计、制造软件包,具备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母型机的开发设计能力,解决了设计、国产化生产中的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主要难题,掌握

37、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超临界汽轮机关键技术。2.2.3大容量烟气脱硝技术研究开发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及模拟计算软件、包括脱硝反应器混合与均流在内的烟气脱硝装置关键技术和设备、运行分析技术和优化设计技术及其计算分析软件、脱硝装置系统集成设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R脱硝技术。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在燃煤发电技术中发展的历史最长,最具技术继承性,已大容量和规模化商业运行。在材料工业发展的支持下,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正朝着更高参数、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我国已形成完整的超超临界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和超超临界电站设计、建设、运行基础,掌握了先进的超超

38、临界发电技术。超超临界发电与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结合是国际上、也是中国燃煤火电机组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未来30年洁净煤发电的主流技术,预计未来 15年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在国内新增火电市场的份额可达70%以上。图2-1显示了我国的火电机组容量及构成。表2-1中国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及构成200020032005单机容量装机容量构成(%)装机容量构成(%)装机容量构成(%)300兆瓦及以上9088038.26%11995041.39%15691448.30%200-300兆瓦3883016.35%4428015.28%4360113.42%100-200兆瓦3664015.42%2896016.90%51

39、961.516.00%6-100兆瓦4644019.55%6531022.54%62234.519.16%6兆瓦以下2475010.42%112703.89%10115.93.11%合计(兆瓦)237540100.00%289770100.00%324826.9100.00%注:数据来源中国电力统计(2005)2.3火力发电供热采用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火力发电能源消耗中以煤炭为主,目前火力发电能源构成中煤炭占高达95%的比例,而燃油、燃气的比例不到5%,我国用于发电的燃油量由1980年的1600多万吨下降到1995年的1000万吨左右,而1995年到2002年基本维持在1100万吨左右,由于电力的

40、短缺一些小型燃油机投入运行,在2003年到2005年间燃油量由1300多万吨上升到了1500万吨左右。1980年我国发电用燃气量为21亿立方米,在1980年到1990年间保持16%的增长率,2000-2005年间保持23%的增长率增长,2005年发电用燃气量为1242.7亿立方米。而在火电机组中仅有6%左右的燃气轮机和燃油发电机组,其余均为常规的燃煤发电机组。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其中含煤面积为55万平方千米,煤炭资源总储量506万亿t,其中埋深5.0010.003低中灰煤LMA10.0020.004中灰分煤MA20.0030.005中高灰煤MHA30.0040.006高灰分煤HA40

41、.0050.00我国煤炭灰分偏高。经过地质勘探查证的储量中,我国煤碳主要是低中灰煤和中灰分煤,二者占煤炭总量的80以上,其它灰分级别所占比例均很小。煤炭资源的灰分偏高,低灰煤仅占21.6,低中灰煤占43.9,中灰煤占3.27,高灰煤占1.8。我国煤炭资源以低硫煤为主,煤炭的硫分平均为1.1,其中特低硫煤(3)占煤炭总量的8.5。我国煤炭主要是中高热值煤和高热值煤,两者共占63.60,其它级别发热量的煤所占比例均很小。我国煤炭的埋藏较深,适合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仅占总量的7。经过地质勘探查证的储量中,埋藏深度300m的占30,埋藏深度300600m的占40,埋藏深度6001000m的30。第三章 碳源的测算方法3.1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碳源测算方法3.1.1碳源的分类及碳排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简而言之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应IPCC的要求,国家计委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于2001年10月19日起动了“中国准备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能力建设”项目,并分别建立了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工业生产工艺过程温室气体清单、农业活动温室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