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96919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目前,成功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3项,培育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名。一、“三强化”健全保护传承机制一是强化联动协作机制。建立木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市人大主要领导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为副召集人,发改、文体广旅、民宗、市场监管等20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设立办公室

2、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文物局),负责非遗保护传承统筹、协调等日常工作,形成了纵向上下联动、横向部门通力协作的保护传承工作机制。二是强化传承人管理机制。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以传承为中心审慎开展推荐认定工作,完善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实施传承梯队建设工程,加大中青年传承人发现和培育力度,实行师徒传承、群体传承、校园传承等多样性传承模式,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三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将保护传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必要的保护传承经费。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

3、招才引智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近年来,投入财政资金HOO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800万元,社会资金465万元。二、“三注重”营造保护传承氛围一是注重资料收集。充分运用音、谱、图、文、像、物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同时,利用图书容量大、规范化、权威性、易保存等独特传播优点,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研究,编撰精品图书,详细记录市域优秀非遗。截至目前,编辑出版了*苗族*苗族古歌贵市苗药*卷*摩经文学故养经布依古歌*市布依族布摩经等图书。二是注重常态宣传。线下每年定期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暨*市“非遗”成果展,利用市文化馆、市图书馆、新

4、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线上利用“*人民政府网”“*宣传,“慧乡*,,等媒体进行宣传推介,使非遗宣传推介成为常态,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非遗,积极宣传全市非遗保护成果。近年来,开展“文化遗产日暨不*市“非遗”成果展56场(次),媒体宣传报道105篇。三是注重交流宣介。举办中国(*)慧仁米博览会、慧仁米文化和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参加了中国(贵市)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通过交流学习,扩大*优秀非遗影响力。通过旅发大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多彩贵市文艺轻骑兵乡村振兴文艺志愿服务行动以及“三月三”“六

5、月六”布依族文化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活动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截至目前,举办中国(*)慧仁米博览会、慧仁米文化和产业发展国际论坛3次,举办非遗学术交流会25次,参加公安部“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演出活动节目8个。三、“三走好”激发保护传承活力一是走好“挖掘棋”,让非遗“走出深闺工深入收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资源信息,充分摸清全市非遗家底。同时,为做好申报省级第六批遗代表性项目工作,策划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乡间拾遗的拍摄工作,多次深入项目传承点进行调研,组织市文化馆对布依族“铜鼓九首”、苗族“剪纸”“芦笙制作技艺”“种桑养蚕技艺”等20余个项目进行

6、调研,充分了解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截至目前,已挖掘项目400余项,205项被纳入市级非遗名录;已拍摄乡间拾遗20期;组织开展非遗调研53次,提出工作建议71条。二是走好“传承棋”,让非遗“后继有人:深化非遗创意基地建设,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传承体验设施,打造一批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于一体的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不断挖掘传统民族舞蹈、歌曲、戏曲、节庆风俗、传统手工艺等民间文化内涵。加大传承人培训I力度,鼓励中青年传承人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阿妹戚托石氏面壁苗族烧灵舞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布依

7、摩经,民间音乐类布依古乐苗族十二路古歌,民俗类中部方言*苗族服饰布依铜鼓信仰苗族“二月二”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培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9名。三是走好“参与棋”,让非遗“大放异彩二广泛开展群众性活动,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非遗文化、农村传统建筑、生活习俗、民族工艺和乡村发展为T本的村史馆”“乡愁馆”,集中展示当地村史村情。以民族文化课为载体,积极动员民间老歌师、老舞师、老艺人、老专家等进入“五老F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队伍,开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非遗文化进学校活动,增强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目前,建成村史馆、乡愁馆76个,开展非遗

8、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241次,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研讨交流活动69次。四、“三深化”拓展保护传承效果一是深化乡村振兴融合。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持续加强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护民族村寨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为抓手,挖掘民族村寨文化内涵,讲好民族村寨故事。截至目前,获命名授牌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5个、省级8个、市级10个。二是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持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

9、态,打造一ftt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建好用好“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糊E遗渗透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要素之中。比如,在*市大山镇野场村,游客在居民楼里就能体验传统婚俗、聆听传统曲调、品尝传统宴席、观赏传统工艺、品味彝族文化。截至目前,开发推出养生探究、纵情户外、苗族风情体验精品旅游线路3条。三是深化产业销售融合。支持乡镇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非遗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充分整合、激活乡村山、水、林、田、人、文、宅等资源,培育一批乡村特色非遗文化品牌、竞争力强的特色企业,强化特色非遗产品供给。让“非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把更多非遗产品推荐到电商、抖音等线上推介平台。线下积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出口。截至目前,开发乡村特色工艺品龙头企业8家,扶持发展生产民族服饰微型企业10家,累计发展民族手工刺绣企业50家;苗族苗刺绣、领带等手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解决就业2000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