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说三曹.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71336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安风骨说三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建安风骨说三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建安风骨说三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建安风骨说三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建安风骨说三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安风骨说三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安风骨说三曹.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安风骨说三曹,学习要点,1、了解建安风骨的含义,2、了解曹操、曹植的生平和诗歌风格,3、曹操蒿里行、曹植送应氏.,何谓“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主要指公元196年到220年.在这一时期,国家动荡,天下剧变。,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滋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王粲,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时期文学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刘勰称为“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唐代陈子昂称之

2、为“汉魏风骨”,李白赋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南宋严羽称之为“建安风骨”。而这种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和儿子曹植就是建安文学的灵魂人物。,回顾与思考,根据以前所学内容,对曹操生平、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回顾。,曹操(155220),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年二十,举孝廉。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 昌。十三年(208),进位丞相。二十一年(216),封魏王。二十五年(2

3、20),卒。,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

4、,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往往以旧题表现新的内容,有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情感深沉,风格苍凉悲壮。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背景,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关东(函谷关以东)各州郡将领於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春,联合起兵讨伐董

5、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但诸将领各有打算,观望不前,想保存自己的实力,甚至互相残杀,以次扩充自己的实力。本诗即以这一历史事实为题材。作者曹操对联军的自相残杀,以及使生产遭受破坏,百姓遭受战祸的悲惨景象,作了真实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间疾苦表示了同情。,解题,“蒿里”之曲,原是齐国东部的民谣,它是当地的士大夫、庶民死后出殡时唱的挽歌。唱时一人领唱,数千人和唱,场面相当的壮观。曹操戎马一生,写了许多诗,全是乐府诗,现存二十多首,都具有民间歌谣的特点。这一首蒿里行,就是他运用乐府诗的形式,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现实的诗篇。,这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好诗。他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不仅对因战乱而陷

6、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很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群凶,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锺惺在古诗归中赞扬这首诗说它是:“汉末实录”、是“史诗”。,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叙 述当年关东诸群将领联兵讨卓的一段史实。义士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首领。群凶指董卓等。董卓原系西北凉州的下层豪强,为人狼戾贼忍,暴虐不仁,是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惨毒之人,汉灵帝刘弘死,董卓遂乘帝室大乱,外戚、宦官互相谋杀之机,进兵京师,从此专断朝廷,无所不用其极。,其所作所为,引起朝野人士,特别是关东诸郡军事豪强的强烈不满,於是同时起兵,各拥兵数万,推袁绍为盟主,以勤王的名义共同讨卓。先此,董卓曾表曹操为骁骑校尉

7、,欲与计事曹操不肯与之沆瀣一气,率先在已吾(河南省宁陵县)起兵讨卓。,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盟津,即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伐纣,会八百诸侯于盟津,;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虽然你人在外,而你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王室。以後因称关心国事、忠於朝廷为乃心王室。咸阳指长安,代称王室。故此两句是说,最初的希望是:讨卓联军能够像昔日周王伐纣时,与各路诸侯会盟孟津那样同心协力,共讨董卓,复兴汉室。此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雄韬大略和参加讨卓联军的心志。,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此写关东诸郡将领联合起兵之初的情景。作者的

8、初衷,是希望各路将领同心协力,扶助汉室,铲除群凶。然而事与愿违,诸郡将领各怀异心。有的畏卓兵强;有的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以致观望不前。,诗人一反联军将领迟疑不进的消极态度,独自引兵而西,将据成皋。可惜出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诗人自己也为流矢所中。而联军兵十馀万,却天天置酒高会,不图进取。诗人因而感慨万千。踌躇从情状方面写出各路将领犹豫不定、畏缩不前的样子。雁行,指雁飞有序,或成一字形,或成人字形,不能互相超越。从行动方面侧写联军各路兵马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出战。雁行二字贴切而生动。,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写原讨卓联军各路将领之间的互相残杀和兼并。从历史角度来看,以袁绍为盟主的讨卓诸将,其实

9、也多是雄据一方、残害百姓的军事豪强。他们所以出义兵勤王的旗号反对董卓,实际上是为了借以巩固和加强他们各自的割据实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讨卓联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的内在原因。故此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具有承上启下、警醒全篇的作用。,它说明了讨卓联军为什麼不能同心协力地把讨卓战争进行到底,也深刻地揭示出他们为什麼会嗣还自相戕,以致造成下文所描写的那种社会惨象。,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淮南弟称号两句,通过两个典型事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各怀异心。,上句指袁绍的从弟袁术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僭(jin)称皇帝事。下句指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袁绍谋废汉献帝,立幽州牧刘虞为天子,并刻作金玺事。,这裏淮南、

10、北方并举,是因袁术割据淮南(今安徽省六安、巢湖一带,汉初为淮南国属地),袁绍屯兵淮河以北的河内(今河南省武涉县西南)。诗人特以袁氏兄弟所作所为为例,一方面说明诗人对他们僭越行为的不满,另一方面还因为他们是当时淮河南北两个最大的军事豪强,他们给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更大。通过两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各怀异心。,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这两句写战争的频仍和残酷。上句以小见大,从戎旅写起,通过战争中的一件生活细事连年争战战士身上生了虮蝨,来反映烽火不断兵士不得解甲。下句从大处落笔,写百姓的大量死亡,概括地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此两句在写战争的频仍和残酷。,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

11、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起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亡惨重,尸体无人收殓掩埋,任其暴露荒野,年复一年,唯见百骨纍纍。这是一幅多麼令人触目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把笔锋伸向广阔的地区,,以无鸡鸣来写战争所造成的无人区那裏荒无人迹,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句首再著千里这样一个表示空间范围的词语,更见战争所造成的後果该是多麼严重!在如此广袤的地区都荒无人烟,那社会生产力将破坏到什麼程度,不就可想而知了麼?此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痛之感和对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怜悯之情。,思考:“生民百遗一”这一句同上下文之间有什么关系?,(1)上文从死

12、亡之多著墨,而这裏却从生者之少落笔,两相对照,更见战争给人民群众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对社会生产力所造成的严重破坏。(2)从章法上看,这一句还有为结句念之断人肠抒发感情蓄势的作用。,诗的後半,一唱三叹,反复咏叹死亡之多、生者之少以及破坏之严重,决非夸大其辞,而是历史事实。诗人在他後来发布的军谯qio令中曾经这样写道: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指中原地区)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我凄怆伤怀。,当然,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曹操在运筹演谋,鞭挞宇内、以战争手段兼并群雄、统一北部中国的过程中,也屠戮过无辜的百姓。因此,我们历史地肯定他念之断人肠这种哀悯生民涂炭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

13、的阶级局限。,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十句写汉末以来军事豪强的混战和割据。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1)前四句是第一层,首先,写当年关东诸军联兵讨伐董卓和诗人参加讨卓联军的心志。(2)军合六句为第二层,再一抑,转写诸郡起兵以後所出现的情况。,结构,第二部分,诗末六句,概括地描绘出军阀混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抒发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思想感情。,(一)“汉末实录”,艺术特色,(二)“古直悲凉”,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生平,曹植(192232),三国时魏

14、国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

15、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有曹子健集,创作情况,对诗歌的贡献,发展了五言诗。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遥望

16、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写作背景,送应氏共两首,是曹植早期的代表作。应氏指应玚,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十六年(211)初,草植被封为平原侯,应玚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间,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应玚作为曹操的属僚,也当随同在军。这次西征从邺城出发,取道洛阳,并曾在那里做过短暂的停留。大约到达洛阳未多久,应玚奉命为五官将文学,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 留守在邺的五官中郎将曹丕,曹植在送行之际,便写下了这首表达别离友人的情意。,关于这首诗,清人吴淇在六朝

17、选诗定论中曾做过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这首诗 中的游子应当指“应玚”,也就是说,曹植此诗是代应玚立言,从应玚地角度写作。,送别诗:代游子抒发怀乡别土之情,题材,(一)前十句:“望”,写洛阳的残破,也写出百姓的灾难。,(二)后六句:设想应氏还归汝南途中的荒凉。,层次,(一)个人情感与特定历史事件相结合。,(二)写景富有层次感。以洛阳为中心由近及远地展开的,做到层次分明而又虚实相生。,(三)描写上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特点,艺术,总 结,1、了解建安风骨的含义。2、了解曹操、曹植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3、会背诵并赏析曹操蒿里行和曹植送应氏,一、名词解释三曹,二、问答题什么是“建安风骨”?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建安风骨”的艺术特征。,本课结束,谢谢!,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