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95877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学校名称(盖章): 西华师范大学学校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代码: 050306T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文学新闻传播学类学位授予门类:文学修业年限:四年申请时间: 2013年7月专业负责人:王远舟联系电话:0817-2568534,18989196611教育部制目 录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2.学校基本情况表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6.教师基本情况表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8.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 填表说明 本表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增

2、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除外)。 申请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按专业分别装订成册。 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本表由申请学校的校长签字报出。 申请学校须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专业代码050306T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修业年限四年学位授予门类文学学校开始举办本科教育的年份1956年现有本科专业(个)63学校本年度其他拟增设的专业名称翻译物联网工程本校已设的相近本、专科专业及开设年份1994年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2004年开设播音与主持本科专业;2008年开设新闻采编于制作专

3、科专业;2009年开网络编辑专科专业。拟首次招生时间及招生数2014年,60人五年内计划发展规模300人师范专业标识(师范S、兼有J)J所在院系名称新闻传播学院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意见同意申报(主任签字) 年 月 日学校审批意见(校长签字) 同意申报(盖章) 年 月 日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形式审核意见(根据是否具备该专业办学条件、申请材料是否真实等给出是否同意备案的意见)(盖章) 年 月 日学校基本情况表学校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校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师大路1号邮政编码637009校园网址学校办学基本类型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公办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 学院 独立学院 在校本科生总数209

4、11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115已有专业学科门类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专任教师总数(人)1625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数及所占比例67541.5%学校简介和历史沿革(300字以内,无需加页)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创建于1946年,坐落在四川南充市,先后历经川北农工学院、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几个发展时期,是四川省师范院校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2500余亩,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2369人;涉及十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

5、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2人,专任教师1625人,其中教授200人,副教授4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2009-2011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2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209篇。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和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6、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六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7万余人,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注: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学校当年本科招生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简述学校定位、人才需求、专业筹建等情况)(无需加页)现将西华师范大学拟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才需求、国内外相关或相近专业、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专业办学条件等情况说明如下:一增

7、设专业的主要理由:(一)必要性分析:当前,世界传媒业的发展已经不可避免地迈入全球化的新语境中,而支撑媒介全球化发展的新媒介技术就是网络,我们可以将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称为网络媒体。从技术基础、运行方式和信息表现形式上看,网络媒体可被看作是一个跨多种行业的实体,人们可以将它划归到“IT行业”,也可以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将它视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正因为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然会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西华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业发展非常迅猛,受众市场正迈入结构转型。中国

8、网络与新媒体事业发展非常迅猛。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3.84亿人,在网民数等指标上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网站总数达到323万个。而在1997年10月31日公布的相关数据中,中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WWW站点数仅仅约1500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业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还在大踏步前进。最重要的是,中国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和传播,以致于截至2004年,北京市只有1/3的人阅读报纸,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11的人已不阅读报纸,而习惯于从互联网上阅读新闻信息。不夸张地说,中国受众市场正伴随媒介技术

9、更新发生重大的结构转型。2、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导致了巨大的产业需求。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出发,目前中国的网络媒体主要分为两大类:(1)新闻单位的网络媒体。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我国已批准成立的中央新闻网站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网、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光明网、中广网共11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则包括:千龙网(北京)、东方网(上海)、南方网(广东)、北方网(天津)、荆楚网(湖北)等共24家。这类网络媒体拥有新闻采访权和发布权,可以发布传统媒体的新闻和网站自采新闻。报国务院新闻办备案的传媒电子版,如四川在线、湖南在线等200多家。这类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一

10、般具有新闻记者的资质,可以发布自采新闻,但网站的主要任务是将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编辑为网络形态。(2)非新闻单位的网络媒体。主要是指取得登载新闻资质的少数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这类网络媒体只能转载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的新闻,不能刊登除商业信息之外的网站自采新闻。这两大类网站凸现出中国网络媒体的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尽管网络媒体总量占中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很小,但是它们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新闻报道的主流媒体,创造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力;二是传统媒体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所依赖的内容提供商,即不可或缺的新闻来源,从而支撑着中国网络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分类,中国网络媒体还包括企业网站等多种类型的网站。上述

11、的网站都有传播信息、强化交流、形成影响力的共同目标,他们的这些诉求构成了对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却严重滞后,截至2004年,全国仅有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或其相关专业,它们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二级城市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要求。3、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中国传统媒体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革,网络与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技术形式和传播手段。在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工作要点中,就明确地提出:拓展宣传新

12、渠道、新阵地,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稳步发展IP电视。中央三台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依托自身优势,加强节目和品牌建设,增强节目吸引力,培养和发展网络受众。各省(区、市)、市(地)电台、电视台要按照主动占领阵地、积极拓展业务的要求,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的优势,加强联动与配合,形成宣传合力。2010年,“三网合一”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从中我们看到,网络与新媒体不仅成为传统媒体依托的新技术,而且成为中国主流舆论发挥引导作用的重要阵地。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传统媒体的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还很多,因此,它们也需要大量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同时,各

13、级政府出于舆情监控和舆论宣传的需要,也急需大量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综上,我们看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出现顺应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它也是世界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个涵盖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型新闻传播类专业,任何一个单一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缺陷。因此,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急国家和人民之所急,构想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加强国民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培养适应新媒体的高级专门人才,既是维护国家舆论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大学社会职责的必然要求。四川省作为一个地处西南,地形复杂,人口众多,

14、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状况复杂,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发达的省份之一,理应在新媒体领域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从各级新闻出版版权局等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提供的数据来看,我省极为缺乏网络与新媒体方面的专门人才。而就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开办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四川省所属西南地区的高校没有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是全国六所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依托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突出、地理区位特殊的西华师范大学,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逐步建立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突出、教学设施完备、实践条件优越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

15、基地,不断探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办法,为各级媒体和各级政府提供网络与新媒体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这必将为四川省及各地市州新闻传播和舆情监控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传播技术和人才支持,进而推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网络与新媒体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二)可行性分析:根据教育部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关于省属院校新增专业申报文件的相关规定,综合考察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条件,我们认为在我校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西华师范大学(原名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地处四川东北部重镇南充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西华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既是四川省师资培养的摇篮,

16、也是培养各类新闻宣传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96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2369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

17、4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两种公开出版刊物。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2人,专任教师1625人,其中教授200人,副教授4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四川省教学名师7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2009-2011

19、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2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209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55篇,CSSCI、CSCD收录1068篇;出版学术专著164部;获国家、省政府科研奖44项。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此项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2009年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2011年获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有1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中

20、标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巴西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2010年与纽约州立大学7所分校、韩国水原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而作为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主要依托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目前也完全具备开办该专业的各项条件。西华师大新闻学专业成立于1994年,是较早获批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之一。自1994年招收第一届新闻学本科专业学生以来,已为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新疆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香港大公

21、报等全国知名媒体和各地市媒体输送了近700多名新闻学本科毕业生,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毕业学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博士生、硕士生数十人。其中大部分毕业学生输送到了四川各地市媒体及其政府、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宣传部门并成为这些部门的业务骨干,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构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我省的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5.12”抗震救灾活动中,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活跃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国内知名媒体,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2006年,西华师大的领导审

22、时度势,在整合原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原音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后成立新闻传播学院,目的在于融合两个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优秀的适应媒体发展需要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师资队伍方面,该院现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5名,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8名、讲师18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27名,占教师总数的78.1%,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另聘有12位省内外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为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尤其是在新闻学领域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综合优势。学院现设新闻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文艺与传媒

23、”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所1个、四川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个。学院现有校级精品课程新闻摄影学、基础写作、大众传播学等3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科研创新团队2个,新闻学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现建有虚拟演播厅、专业演播大厅、演播实训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综合编辑室、录音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总面积800平方米,实验设备100余台(套),相关专业图书、影音资料10余万册,网络和光盘数据库60余个。学院建设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成立了创视影像工作室、创声演艺工作室、菜鸟工作室、新闻人报等教学实践团队,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

24、科基础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成效显著。在主要依托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师资等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我校还将积极整合全校教学与科研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数学信息学院、文学院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文化研究等在学科结构、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实验设施、实践基地的优势,就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学术科研、管理实践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协同攻坚,共同来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另一方面,我们还将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及各地市州县新闻出版局和宣传部密切合作,紧密联系我校所在地区党政部门、科研院所、各级媒体等的人财物

25、优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既聘请宣传部门领导、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新闻媒体负责人、网络机构专业人员等来担任我校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又鼓励或帮助本校专业课任课教师到新闻传媒、党政宣传部门、各级网站等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同时积极建立保障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见习、实习基地。具体就师资力量而言:虽然过去没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但从事与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研究的教师我校有不少,比如我校的政治与行政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以及学校新闻中心等学院中,就有一大批满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

26、位的优良师资队伍。其次,我们学校还可借助地处川东北区域中心区位的优势,拟将聘请四川省和南充市等省市地区的政府宣传部、新闻出版版权局、各级媒体等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来担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任务。再者,我校还拟将选派部分教师赴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以及国外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培训和交流访问,将就师资培养、教材引进等方面开展合作,也会从国内各高校相关学科引进人才。我校正积极谋求与四川省及其所属市州县政府宣传部门进行相关合作。最后,在专业师资的配置方面,我校目前的计划是70%教师来自本校新闻传播学院及其他相关二级学院,

27、而30%教师则来自校外其他单位,新专业坚持高标准,任课教师中的90%必须要达到副高以上职称,并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就课程设置而言:我校现有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心理学、法学、文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等本科专业,均以开设了经济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公共财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新闻法律法规、大众传播学、危机信息管理与发布、网络新闻编辑、网络经济概论、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视觉设计、网页制作、新闻摄影、广告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策划与新闻资源深度开发等等课程。当然,我们在课程设置力求专而不偏,尽可能将学生们知识

28、与学识基础打造得牢固一些,宽泛一些,以便他们将来毕业找工作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不局限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且主张本专业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不能采用填鸭式灌输的做法,而应非常注重采用“研究式”学习的方法。就实践教学条件而言:我校将紧紧依托四川和川东北地域优势,在牢牢依托我校在四川省内(特别是南充市内)建立已有的相关专业见习和实习基地来保障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总之,在当前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新型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原则”的前提下,西华师范大学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展网络与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探索网络与新媒体高层次

29、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这可使西华师范大学逐步建设成为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和技术应用的研究基地、培养培训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教育基地。二人才需求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而网络与新媒体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近年来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加之原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明显缺乏,在目前全国各地对网络与新媒体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3.84亿人,进而在网民数等指标上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网站总数达到323万个。各级网站对专业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主要体现在4个领域:1、新闻单位的网络媒体。(1)中央及

30、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我国已批准成立的中央新闻网站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网、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光明网、中广网共11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则包括:千龙网(北京)、东方网(上海)、南方网(广东)、北方网(天津)、荆楚网(湖北)等共24家。这类网络媒体拥有新闻采访权和发布权,可以发布传统媒体的新闻和网站自采新闻。(2)报国务院新闻办备案的传媒电子版,如四川在线、湖南在线等200多家。这类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具有新闻记者的资质,可以发布自采新闻,但网站的主要任务是将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编辑为网络形态。所以,急需大量专门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2、非新闻单位的网络媒

31、体。主要是指取得登载新闻资质的少数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分类,中国网络媒体还包括企业网站等多种类型的网站。上述的网站都有传播信息、强化交流、形成影响力的共同目标,他们的这些诉求构成了对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却严重滞后,截至2004年,全国仅有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或其相关专业,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二级城市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要求。3、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催生了新的市场需求。中国传统媒体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革,网络与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技术形式和传播手段。在2006年中

32、国广播影视工作要点中,就明确地提出:拓展宣传新渠道、新阵地,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稳步发展IP电视。中央三台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依托自身优势,加强节目和品牌建设,增强节目吸引力,培养和发展网络受众。各省(区、市)、市(地)电台、电视台要按照主动占领阵地、积极拓展业务的要求,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的优势,加强联动与配合,形成宣传合力。2010年,“三网合一”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从中我们看到,网络与新媒体不仅成为传统媒体依托的新技术,而且成为中国主流舆论发挥引导作用的重要阵地。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传统媒体的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还很多,因

33、此,它们也需要大量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4、同时,各级政府出于舆情监控和舆论宣传的需要,也急需大量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对传统媒体的舆情监控和舆论宣传是政府宣传部门的强项,但对于新型的网络媒体,政府却应对乏力。究其原因,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三国内外相关专业比较:国外本专业设置情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已经普遍开设。比如,美国有47所大学在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中有新媒体传播学等类似专业,具体而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个学校本科已设立了网络专业。国内本专业设置情况: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严重滞后,截至2004年,全国仅有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或其

34、相关专业,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二级城市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要求。2005年后,有近7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侧重于网络广告和动漫人才的培养。而各级媒体、政府宣传部门急需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缺口巨大。总之,在当前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新型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原则”的前提下,西华师范大学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率先在全省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展网络与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探索网络与新媒体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这可使西华师范大学逐步建设成为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和技术应用的研究基地、培养培训网络与新媒

35、体人才的教育基地。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等内容)(如需要可加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新媒体意识,具备计算机科学和网络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与网络新闻采写编排技能、拥有扎实的复合性科学文化知识,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能在新闻媒介、新闻网站、网络公司、政府信息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编导、策划、摄像(影)、制作、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网络监管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具有文理交融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网络与新

36、媒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并进行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学生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字和文化功底,以及一定的科研和社会交往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2、掌握信息的采集、写作、编辑、摄影、网络监管等全方位技能;3、掌握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新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三、学制、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一)学制:基本学习年限四年,最短三年,最长六年。(二)毕业学分:学生毕业需完成不低于170个学分。学生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总学分的要求,完成专业实践任务,德、智、体

37、、美等全面合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在规定时间内未修完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可申请延长在校学习时间1-2年(不含因病休学),也可申请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1,原则上理论课以15-17学时折算为1学分;实验课20-34学时计1学分。(三)学位授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发给学位证书。四、主干学科: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广播电视学五、主要课程:新媒体技术导论、新媒体概论、视听语言、数字摄像、多媒体信息编辑、数字视频编辑、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字摄影、新媒体信息策划、手机媒体研究、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心

38、理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中外新闻史、网络新闻编辑、危机信息管理与发布(危机公关管理与媒体应对)、公共关系学、新闻策划与新闻资源深度开发等。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训(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军事教育、入学教育、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模拟实训、媒体见习、中期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教育等环节。1.军事教育和入学教育:通过军事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顽强品质和良好作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思想素质;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和主动遵守校纪校规,全面了解专业培养方案和大学的学习规律并尽早确定

39、自己的努力方向。2.社会调查:考察学生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并实地调查,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应提交社会调查报告。3.媒体见习:见习是把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进入新兴和传统媒体的开始,是从学界通向业界必不可少的桥梁。学生按见习方案要求完成各项见习任务,提交见习报告。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应用,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应按照实习方案的要求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40、提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4.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以及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检验评定的重要环节。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达到学士学位论文水平。(二)主要专业实训学生在学完网页制作、网络新闻编辑、数字摄像、多媒体信息编辑、数字视频编辑、数字摄影与危机信息管理与发布(危机公关管理与媒体应对)等课程之后,在我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演播大厅、演播室、广播实验室、综合编辑实验室等分别进行网页制作、网络新闻编辑、数字摄像/影、数字视频编辑、危机信息管理与发布(危机公关管理与媒体应

41、对)模拟实训;在学完新闻编辑后,在我校非线编辑实验室进行网络新闻编辑;模拟实训结束后,要求提交完整的实训报告。七、主要课程简介1.课程编码:31130001 课程中文名称:新闻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总学分:4 总学时:64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简介:本课程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媒介的性质,新闻事业的功能和效果,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新闻媒介的受众

42、,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修养等。参考教材: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新闻学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当代新闻学原理刘建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新闻哲学胡兴荣著,新华出版社,2004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著,新华出版社,1998 当代新闻学原理陈霖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课程编码:31120003 课程中文名称:大众传播学课程英文名称: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总学分:4 总学时:64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先修课程要求

43、: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等课程简介: 本课程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传播史论主要介绍人类传播历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学派;传播学原理则主要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如媒介、信息、传播符号、受众和传播效果等;传播实务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技巧以及大众传媒的个案分析。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大众传播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以后的新闻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参考教材:传播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参考书目: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 1993年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威廉波特,新

44、华出版社,1983年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殷小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2002年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特,郭镇之译 华夏出版社 2000年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课程编码:31120004 课程中文名称:广播电视学课程英文名称:A Basic Course in Radio and television总学分:4 总学时:64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先修课程要求:新闻学概论、媒介管理与经营课程简介:本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广播电视传播的节目形态;

45、广播电视受众研究;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体制和管理等相关知识。为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学理基础。参考教材: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考书目: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新闻事业管理屠忠俊,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黄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广播电视新闻教程安德鲁博伊德,新华出版社,2000年当代广播

46、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图像时代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4.课程编码:31120005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关系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Relationship总学分:4 总学时:64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公共关系学为传媒实践服务的本领。参考教材:公共关系学教程 张克非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版参考书目:公共关系学(第二版) 居延安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CIS:中国企业形象战略 董锡健、潘肖珏主编,2005年,6月 危机公关 迈克尔.里杰斯特著,2002年,1月 营销管理 (第9版) 菲利普.科特勒著,2003年2月有效的公共关系美格伦布鲁姆等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最新公共关系学赵晓兰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5.课程编码:31120006 课程中文名称: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程英文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