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楼观.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0863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道楼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问道楼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问道楼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问道楼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问道楼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道楼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道楼观.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索发现】问道楼观解说词全集目 录 第一集 经出终南第二集 百经之首第三集 无为而治第四集 以奇用兵第五集 国教为道第六集 大美无形第七集 养生之道第八集 道妙永恒2013.04(终南山)这是终南山中一道不算巍峨的山岗。两千五百年前,一位孤独的老人来到这里,留下一篇五千余字的经文,飘然而去。(终南山 唐宗圣宫)从此,这里便有了道院,有了仙人。千百年来,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中。老人写经的历史已渐渐变成了传说,但道的精髓由此传承下来。伴随着漫卷的云雾升腾变幻,赋予了这里一种波澜不惊、内敛含蓄的独特气质。因为那位老人,后世的访道者将这里奉作心中永远崇仰的精神圣地,因为那部经文,所有的中国人都将这里

2、视为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诞生地。老人的名字叫做李耳,经文的名字叫做道德经,而这里就是终南山古楼观。第一集 经出终南(公元前771年 西周镐京)公元前771年,周王朝的都城镐京被来自西方犬戎攻陷。姬宫涅,这位一生崇尚爱情的周天子,在呼吸停止前的一刻也没有想到,为了博得眼前美人的一笑,他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毁掉了一座城市,葬送了一个王朝。骊山脚下的连天烽火如同一位孤寂的舞者,独自在空中摇曳,遥望着那座已经覆灭的王都,同时也宣告着一个礼乐天下的结束。不过,已经雄踞华夏二百七十五年之久的周王朝,在这场可怕的劫难中并没有灭亡,而是东迁到洛邑,开始了新的统治,史称东周。但是,赫赫宗周的威名却随着镐京

3、城一起灰飞烟灭。各国的诸侯开始崛起,周天子仅仅成了一个尊贵的称号,再无法拥有往昔的权力,古老的中国大地自此迎来了五百年的动荡岁月,而中华民族则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从童年走向了成熟。(公元前517年 终南山)两千五年前的终南山,一片苍茫。这郁郁葱葱的群山,千万年来安静而祥和,与身旁滔滔流过的渭河一起,默默守望着关中大地。一天,一位名叫尹喜的中年人来到了这里,打破了终南山守护了许久的宁静。尹喜是东周王庭中的一名大夫,时任函谷关关令。此时的东周王朝,经过两百余年的苦苦挣扎,已经变得孱弱腐朽,混乱的朝政让尹喜心灰意冷,他不愿继续在这个乱世中随波逐流。公元前517年,尹喜离开了函谷关,来到西方秦国的

4、终南山中避世归隐。(终南 古楼观)在一片地势绝佳的山麓上,尹喜搭建了一座草楼。这位对于未来有些迷惘的王室官员,开始将目光从正在经受苦难的大地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两千五百年前的天空,清澈而透明,灿烂的银河悬挂于大地之上。尹喜将尘世的烦恼抛诸身后,感悟着天地交融的灵气,陶醉于星起星落的无穷变幻,如果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恐怕尹喜的一生都会自得其乐于楼观的天地之中。这是一个初夏的凌晨,在隐隐的雷声中,尹喜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绚丽景象,东来的紫气让尹喜大惑不解,因为他熟知天象,所以他知道紫气象征着圣人,天上的异象预示着会有不凡之人从东方而来,而这位圣人会是谁呢?尹喜的心中没有答案。为了迎接来自东方的圣

5、人,能够当面聆听他的教诲,带着满心疑惑的尹喜结束了隐居的生活,从终南山的草楼回到了自己的任所涵谷关。尹喜日夜守望在关楼之上,企盼着圣人的到来。一天,斜阳西赤,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从东方来到关前,尹喜心中知道,他等候的圣人到了。出关相迎的尹喜恐怕并不知道,他与老者的这一次会面竟会引出中国历史上一段最负盛名的佳话,紫气东来的传奇由此而生。这位老者就是后世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根据当今学者的考查进行推测,公元前571年老子诞生在涡河北岸的陈国相地,也就是今天中国河南省和安徽省交界的地方。据说老子的几代祖先都是贵族,曾担任过各国的史官,这样的家庭背景对老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幼年的老子

6、聪颖好学,举止言谈中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静。不过到了老子这一代,李氏家族的家境已经衰落,想要依靠家族的力量为老子寻得一名优秀的老师,以当时看来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是一个天才的诞生总是离不开命运的眷顾,老子也不例外。一天,一位老人来到老子的家乡,发现了气质独特的老子,老人从这个有些早熟的孩子身上看到了惊人的悟性和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于是老人便收老子为学生,并且分文不取,义务地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这位老人就是楚国的大学者商容。商容是所有关于老子的史料中唯一有过确切记载的老师,虽然有关商容的生平,史料中也没有说明,但从日后老子的成就来看,这位善良温和的老者在那个贤者百出的时代里也必定是一位

7、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古籍高士传中曾记载了商容与老子的一段对话:经过故乡时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经过故乡要下车,这是表示不忘故乡,不忘根本的意思。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要小步快走,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这是要求我们要尊老敬老。年幼的老子在师从商容的数年时间里,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知识,还在老师循循善诱下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老子人生的起点,为他瑰丽而又波澜壮阔的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557年,十五岁的老子为了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修习,开始了游学生涯。老子从家乡来到东周王朝的国都洛邑。此时的洛邑远没有旧都镐京的威严大气,但因典籍的众多,让这里成了天下读书人的圣地,是春秋时期一座思想最为自由

8、开放的城市。当时有一位学者称: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在老师商容的推荐下,老子拜见了周王室中掌管文教的官员,顺利进入周朝官办的学校太学。太学是当时天下的最高学府,汇集了许多学者贤人。治学严谨而开放,思想通过而自由,在这里,老子除了认真研读传统古代经典外,还四处求教,学习了天文、地理、人伦等方面的知识。伴随着洛邑城里的晨钟暮鼓,老子的学业日益精进。十年的太学生涯,让老子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睿智的青年。公元前547年,老子凭借着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的学术才华,于东周王庭中担任藏史一职,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国家档案局局长,掌管天下的图书典册

9、和重要文档。浩若烟海的典籍和先贤著作,让渴求真理的老子如鱼得水,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书籍,使自己的内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这一方斗室之中,老子以书为伴,一待就是数十年。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大地,正处在一个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时代,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间互相争霸,百姓苦不堪言。连年的战乱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醉心于先贤王道中的老子也不得不将视线转向了民间,他深深感受到百姓的疾苦贵族的残暴,这一切促使老子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为一名精通礼制的学者,老子最初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周王室恢复王权,让整个国家回到礼乐统治天下的时代,但是此时的周王室能够找回逝去已两百多年的荣光吗?看着钟情于歌舞美酒的周

10、天子,老子心中矛盾的企盼着。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宴请晋国大臣籍谈。在觥筹交错的席间,周景王借着鲁国敬献来的酒具,向籍谈索要起晋国的贡品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籍谈竟然以晋国很少接受过周王的赏赐为由,拒绝了周天子。关于这次宴会,也许只是周景王无数宴会中最为普通的一次,但是它却让负责记录周王一言一行的老子对振兴周王室的幻想彻底破灭。自觉失了颜面的周景王气愤异常,他列数了王室赐给晋国的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堂堂周天子不思进取,向诸侯们乞讨度日,王朝的威望已一落千丈,不可挽回。一个怎样的法则才能够真正使土地变得宁静,使人间变得太平?而生命的意义又在何处呢?在一片迷惘中,老子

11、开始了对天地间真谛所在的探寻。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诞生,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还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老子认为,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代表着宇宙中所有事情的阴阳平衡,提示了自然界阴气、阳气的运行,彼此消长与转化,生生不息而又无穷变幻,而这正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的诞生,让古老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一道理性的光芒,这是东方文明在思想文化上的一次大觉醒。此时的老子,因其独创的道家思想,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被天下人尊称为智者。不过,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就是智者也不能改变其命运的坎坷。公

12、元前516年,周景王驾崩,王子姬猛与王子姬朝因为争夺王位的继承权,在王室内互相搏杀。经过一番血腥的战斗,王子姬朝被逐出了王宫,不过不甘心失败的姬朝为了报复将要继位的周天子,他洗劫了周王朝中最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保存了数百年的周朝典籍被抢掠一空,随着逃亡的姬朝一起流散到楚国。这是周王朝自迁都以来最为巨大的劫难,数个世代积攒下的文明记载,连同周王朝那残存的辉煌一起荡然无存。空空如也的守藏室,仿佛掏走了老子对周王室的最后一点眷恋,老子知道,守藏室毁了,他与周朝的缘份也尽了。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史记上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一个孤独苍老的身影沿着邙山南麓往西

13、边行去,离开了中原故土,从此不再回返。(函谷关)当尹喜得知顺紫气而来的圣人就是名闻天下的老子时,心中不胜欣喜,因为尹喜知道,如果能够得到这位贤者的指点,他将会解开心中所有的困惑。但老子对尹喜的求教不置可否,尹喜心中十分焦急,因为他知道,这位老人即将隐世,聆听智者的教诲只此一次,不容错过。不过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尹喜的问道之心有了转机。由于离开洛邑过于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依照周律,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正好给了尹喜一个绝佳的机会。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从史记描述的内容来看,尹喜似乎是在强迫老子著书,可是从五千言道德经的

14、一字一意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至高的境界必定是在最愉悦的心境下一气呵成的,哪里会是被逼出来的呢?让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先生认为道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吗?道生于混沌元气,元气产生阴阳,阴阳混合成万物,它们既无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则运作,延绵不断,无穷无尽。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先生将遁世,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先生之智著为书?喜虽浅陋,愿弃官求学,追随先生。公元前516年的一天,正式辞官的尹喜悄悄离开了函谷关,他与老子向着自己曾经结草为楼的终南山西行而去。(终南山)从这时起,终南山与老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注定了终南山与中国道文化相交相融

15、的历史宿命。关于老子对终南山的第一印象,我们今天已不可得知,但我们不难去猜度,来自平原地区的老子,在面对这片巍峨雄奇、连绵不绝的大山时,心中那激荡汹涌的澎湃之情。这里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山顶让老子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那一排排层峦叠嶂的巅峰,或许就意味着自然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身问道,才是自己最终的理想。公元前516年,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而位于终南山由尹喜所营造的楼观,也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追寻的地方。(终南 古楼观)两千五百年前,终南楼观上那一盏光焰黯淡的青灯,将注定成为照亮人类理性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伴随着终南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老子书写下那足以

16、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集完)公元前399年的一个黄昏,苏格拉底在雅典的监狱里喝下了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过这位被德尔斐神坛称为最有智慧的人,在合上双眼的时候心中并没有遗憾,因为苏格拉底知道,他的学说不会因自己的死亡而终结,而是会随着学生们的传播影响到希腊各个城邦,在爱琴海两岸,他将成为一个传奇。(终南山)但是苏格拉底并不知道,早于他117年前的古老中国,有一个老人用睿智的思想创造了一个更为辉煌的传奇,就在这座群山环绕的古楼观之中,曾经升起过一道哲学的曙光,照亮了整个东方的天空。第二集 百经之首(终南山 楼观说经台)楼观说经台的夏天是个多雨的季

17、节,烟波浩渺,雨雾交融,群山壑谷尽掩于茫茫的云雾之中。一条条清澈的小溪自河谷中蜿蜒而下,汇集到终南山北麓的渭水之中,滋养了这条孕育出华夏文明的伟大河流。两千五百年前,同样就在渭水岸边,老子曾伫立于此,他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思索着有关道的真谛。清晨的渭水之上,升起一层淡淡的水汽,如梦如幻,让老子不禁想起了八年前在另外一处水边,他与一个年轻人的对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也不知该于何处!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融为一体,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有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这是自然的规律,为什么要悲伤呢?我是担忧当今天下,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而不治,所以感叹人生短暂,来不

18、及建功立业于世啊!这位感叹时光飞快流逝的年轻人,就是被后世中国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孔子。仲尼,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品德?水有什么品德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先生此言,使丘顿开茅塞。公元前524年的春天,二十七岁的孔子携同弟子南宫敬书,一路颠簸着进入周都洛邑。孔子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观看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学习道德之规。因此,拜访熟于礼制的王家守藏室之史老子,便是此行最重要的安排。在王宫的祭祀殿内,中国历史上两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启蒙者见面了,但是老子与孔子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想像中智者间的妙语连珠,机

19、锋相对,而是在浑厚的编钟声中,两人肃穆不语。因为教授周礼,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是最为庄严而神圣的仪式。周礼的规则和严谨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在这以推崇等级、严苛细节而著称于世的一套行为中看到了希望。在孔子的心中,也许只有恢复周礼,才是这个混乱迷惘的时代里唤醒人心、安定天下的必由之道 。【采访】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白奚对于当时的世道,这个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有共同的感受,就是都是天下大乱或者天下无道,但是原因他们的理解又不一样,孔子认为主要是由于周礼的破坏,礼崩乐坏,因此他认为,如果恢复了礼乐文明、礼乐制度,那么社会就会回到原来比较好的状态。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曾这样记述过老子对孔子的告

20、诫:老师,这金人身上刻着“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这些字的意思是说,做人要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可是现在这个时代礼崩乐坏,只有广大士子挺身而出,去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让人们懂得仁义,这才能让天下安定啊!其实宣扬仁义,只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混乱。仲尼,如逢时,则可一展胸中之抱负,如不逢时,则应顺自然之理,不必以己之身强托于人。【采访】 文化学者 王立群儒家是讲究尊卑等级,因为它认为只有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严格地按照尊卑等级来做,这人社会就安定了,一旦这个等

21、级秩序被打乱了,这个社会就会动乱。对于孔子恢复周礼的执着和坚决,老子没有更多地苛责,所而是孔子的温良谦恭、敏而好学让他赞叹不已,在老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有为的青年才俊,如同一只智慧的凤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三个月的周礼学习转瞬即逝,老师与弟子到了分别的时候,老子将孔子送到城门之外。我听说,富贵的人送别人金钱,我不富不贵,没有钱送给你,只有几句话权当作送别的礼物:当今世道,聪明而深察的人,他之所以遇到要丧命的灾难,是因为喜欢嘲笑别人的缺点。为人之子,别以为自己多么高明;为人之臣,别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希望仲尼你能够牢记。孔子带着兴奋而又失落的心情离开了洛邑。兴奋是因为问

22、礼的收获,失落则是缘由老子的劝告。而老子此时却隐隐预感到了孔子那崎岖坎坷的未来。孔子从洛邑回来后,将自己关在房中整整三天没有说话,他的学生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啊!这时的孔子对于老子所说的道,虽然信服,但还不能完全领悟,因为他还年轻,需要用岁月来打磨自己的理想。(公元前516年 齐国临淄)公元前516年,当老子应尹喜之请,在终南山传授道德五千言的时候,孔子也正乘坐一辆马车急匆匆

23、地奔向齐国,准备向齐景公宣讲自己的经世之学。在临淄的齐侯大殿之中,孔子面对着虚心求教的齐景公侃侃而谈,第一次提出了恢复周礼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理论。孔子本人的卓绝才华让齐景公大加赞赏,但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却丝毫没能打动想要一心恢复霸业的齐国大臣。孔子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遭遇了从生的第一次失败。在离开临淄城那一刻,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大道隐没了。这或许就是对老子当年教诲的一种怀念吧。晚年的孔子曾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时才有所成就。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二十七岁时问道于老子,在随后的三年中,对老子开示的思悟还是获益匪浅的。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进入战国

24、时期,弱小的诸侯纷纷消亡,七个强大的国家开始了天下一统的争夺。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空前绝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在漫长而痛苦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在学术领域互相辩难,因为各种学说的众多庞杂,所以史称百家争鸣。【采访】 白奚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百家争鸣呢?我想,主要是由于社会上的不统一,没有一个专制的王权,所以人们的思想受到的制约比较少,比较开放,比较活跃。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思想家们都提出来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这个纷扰而自由的乱世里,孔子的儒家学说日趋发展壮大,门生信徒遍布各国,他的著作语录也开始被世人奉为经典

25、,但是,儒家汲取道家思想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公元前290年 齐国稷下学宫)公元前290年,临淄,这座曾经让孔子失意的齐国都城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事。在以学术氛围自由开放著称的稷下学宫里,即将展开一场由齐王亲自主持的争辩。辩论的双方,一位是鲁国大学者孟轲,一位是来自赵国的年轻士子荀况,不过他们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那就是儒家门生。这是一场关于儒家思想如何吸纳道家思想的辩论,辩论的题目就叫“天道言人事”。【采访】 白奚从孔子到孟子,他们这个“天”都有神性的道德属性,到了荀子这里,这个天就被还原成了自然之天,这样一种思想之源就明显受到了道家自然观的影响。辩论中,荀况凭借着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26、,驳斥了孟轲以人道为本的理论,在齐王与众士子一致评判下,荀况赢得了辩论的胜利,让他成了儒家门派中新一代翘楚,而这场辩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正式宣告着儒家思想将对道家理论进行系统地吸收与融合。自此以后,儒道相合,儒家本体理论的构建中有了道家思想的印记。在东方哲学建立的初期,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以其浩瀚的聪慧和绝伦的思索,为中华民族打开了一道人文思想的大门,老子与孔子这一龙一凤,一正一奇,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它一直滋润着中华文化,成了所有中国人身上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采访】 文化学者 王立群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间,儒道两家始终是互补的,甚至于包括在一个人的身上,他可能青年时期是儒家

27、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的,但是到了他的晚年,他可能道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历来是互补的。在先秦时代,荀况是第一个将道家思想引见给世人的学者,不过,第一个为老子著书立说的人却不是他,而是他身边最为出色的学生韩非。(公元前234年 秦咸阳)公元前234年,身为秦国徊卿的韩非,被同窗好友李斯诬陷谋反,盛怒之下的秦王嬴政将他投入死囚。蒙受不白之冤的韩非不甘心命运的捉弄,他渴望活下去,因为创造一个法治的天下是朝非平生最大的梦想。就在这个时候,李斯在他的面前出现了,这个以狡诈著称的秦国廷尉对韩非说,只要他写出最优秀的策论,就能够得到秦王的赦免。幼稚而天真的韩非再次相信了自己的同窗。在幽

28、暗的牢狱之中,心存希望的他,将胸中的才华全部释放出来,写下了数篇传诵千古的精彩文章,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解老和喻老。老子所著写的道德五千言,在先秦时代的名称就是以老子的名字命名的,而在东汉道教建立之后,这本书才改名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名字道德经。解老和喻老正是流传至今最早解释道德经的文字。韩非在这两篇文章中用寓言体的方式揭示了老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其中我们今天熟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是在诠释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不过,福祸相依的人生哲理很快就降临到韩非自己身上。由于韩非写的策论文采四溢,见解高远,李斯看到后心中十分妒忌,昔日的同窗成了今日李斯心中最为害怕的对

29、手。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他亲手为韩非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凄凉的句号。公元前233年,为了防止秦王会再度起用韩非,李斯以秦王的名义赐给韩非一杯鸩酒,结束了这个战国最后一位大家的生命。韩非的死不仅是学者个人的悲剧,还是这个大动荡的时代里最后的挽歌。公元前221年,分裂了五百年的华夏大地归为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帝国秦建立了,在这个新的国家里,皇帝代替了神的地位,皇帝的意志成了天下臣民行为的唯一准则,任何敢于挑战皇权权威的思想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公元前213年 秦咸阳)公元前213年,随着一道圣旨从咸阳皇宫中发出,中国历史上一次惨烈的文化浩劫开始了。奉秦始皇的命令,天下除农书、历书、秦朝史籍、法家学

30、说以外,所有学派的著作统统烧掉。与此同时,以儒家门生为主的士子被一同送向了死亡。一扇由诸子百家开启的思想自由大门从此关闭,百家争鸣的开放时代也一去不返。但是,以果敢暴虐著称的秦始皇并没有将老子的道德经列入焚毁之列,因为秦始皇知道,他眼前的这份竹简,三百年来已经随着众多学说的借鉴和学习,融入到了世人的血液当中,无论多么大的权力都无法将道的精神抹去。【采访】 白奚老子这个道的概念的提出,或者围绕道建立的这个哲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哲学有一个飞跃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提高,因此这个学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最高成就。(终南山 楼观说经台)这里说楼观的说经台,相传老

31、子曾在此处为尹喜讲经说道,说经台的得名由此而来。历史的沧海桑田已让我们看不到昔日高台巍峨的踪迹,唯一不变的就是这棵存活了两千六百年之久的银杏古树,它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两千多年来它随遇而安、无为无欲,聚焦了终南山的灵气,也见证了历史的荣光。根据当时学者们授徒的惯例,尹喜在楼观南方约千米的小丘上筑起了一座高台,恭请老子为其传道,这是历史上老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宣讲自己的道家学说。与当时各家学派有所不同,老子的讲台之下没有成百上千的学生门徒,仅有弟子尹喜一人,但是老子并不知道,他的思想在此后的两千五百年里将会影响着一代代想要寻求真理的人们。关于老子讲经说法的具体过程,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是我们

32、可以去想象,当老子面对着终南山中的渺渺雾气,感受着天地之间的浩然博大时,他的声音必然在悠远的天际回荡: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如同天籁般的声音中,这座海拔只有五百九十米高的山梁,同老子一起成为了令后人不断追寻的哲学之巅。终南山古楼观的名字,在以后的岁月里,传遍天下。(第二集完)(公元前89年 西汉长安)公元前89年,西汉征和四年,六十七岁的汉武帝对天下颁布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让大臣们非常震惊,因为这是一封亘古未有的皇帝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汉武帝的一生,是在无比自信和骄傲中度过的,究竟是

33、什么力量让这位以雄才大略著称的皇帝写下了罪己诏,又是什么让他追悔不已?这或许是一次皇帝的心血来潮,也或许是一个庞大帝国反思的开始。第三集 无为而治公元前202年,乌江边的一抹鲜红让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布衣出身的刘邦击败了世代贵族的项羽,成了整个天下的新主人,一个全新的帝国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史称西汉。然而此时的刘邦并没有得到一个帝王应有的快乐,因为他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天下。【采访】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陈静西汉的建立呢, 是在长期的战乱之后,社会非常凋敝,民不聊生。汉书食货志有一个形象的表述,叫做自天子不能具驷醇,将相或乘牛车。这句话的意思是,连天子都配不齐四

34、匹一样颜色的马,而将想马车都没有,只能乘牛车。初生的汉帝国,贫穷而脆弱,塞外匈奴的阵阵马蹄声又一次一次地让整个国家陷入崩溃的边缘。如何才能使这座刘姓江山强大起来,刘邦和他的臣下们非常迫切地需要寻找到一条途径,但是有效的治国之术在哪里呢?刘邦眼前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是史书中从未记载过的一天,也许是一位或几位,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是谁的大臣,来到刘邦面前,他们向自己这位尊贵而又有些不学无术的皇帝推荐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这个理念非常简单,只有八个字,那就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终南古楼观)这是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与尹喜之间的一段对话:老师,何为无为而治呢?难道君主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了吗?无为,

35、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采访】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白奚老子认为,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每一个个体,它都有能力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它是不需要外在的力量的干预的,外在力量的干预,不但对事情不好,反而会把事情弄坏,所以老子就主张“无为”。老师,君主究竟应该怎么去治理一个国家呢?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不然小鱼就会被翻烂了。【采访】 白奚小鱼很小很嫩,水分很大,你在烧制的过程中搅来搅去,没几下子它就烂了。【采访】 陈静其实无为而治也有很积极的表达,就是顺势而为,就是各种客观的条件提供给一个作为的可能,然后作为者顺着这个情势而实现他的目

36、标。出身市井的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拥有极高的洞察力,他认可并接受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汉帝国的未来就在这一刻变得光明清晰起来。【采访】 文化学者 王立群汉初实行的这个经济政策啊,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是鼓励老百姓去种地,就是恢复农桑,政府要鼓励他;另一方面就是减轻赋税,采取了十五税一的办法,用减负的办法,让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他才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再生产中间去了。(西汉长安)在刘邦的治理下,汉帝国开始慢慢恢复元气,逐渐发展起来,但真正让无为而治发挥巨大作用的却不是刘邦本人,而是他的儿子和孙子,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汉文帝刘恒将无为而治的国策进行得更加彻底,他停止了所有的对外

37、战争,不再大兴土木,更不以任何名义干扰老百姓的生活,让民间自由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渐恢复,汉王朝终于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祥和景象。日益富裕起来的汉帝国不仅改变了千万百姓的命运,还让一位女人寻找到了自己一生坚守的政治理想,这个女人就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这是一个不为时人所熟知的女人,但正是她让汉帝国始终没有偏离发展的轨迹,亦步亦趋地朝着辉煌的方向走去。公元前157年,汉文帝之子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此时的窦太后业已双目失明,对于她来说,坚持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仅仅代表了她对故去丈夫的爱和怀念,更关系到帝国子民的幸福安乐。在她看来,无为而治就是要一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己发展,而身为统治者,给予适当

38、的指导和匡正就已足够,不能过多地干预民间的生活。最高明的统治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统治者谨言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天下之事自然就会成功。【采访】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陈静无为和自然应该是一对概念,它们所针对的对象是不一样的,那无为呢,是对着执政者或者管理者而言的,要求他们少干涉;而自然,更多的是代表一般人的愿望,表达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和选择。窦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坚定的黄老思想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帝国继续执行着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经过两任皇帝四十一年的治理,汉帝国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采访】 王立群文景之治的基本思

39、想呢就是,政府要尽量地减少作为,就是采用小政府的做法,让老百姓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经济生活,这样农业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因为政府一旦管事的话,必然要加重百姓的负担。为是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从十五税一变成三十税一。(西汉皇家宫殿遗址)汉书食货志中对这段时期有过这样的描述: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的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连串铜钱的带子都已朽坏。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因为太多,只有堆在仓库外面。大街小巷里都有马,乘母马出行的人都羞与熟人聚会。看守城门的士兵都有好粮好肉吃,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公元前141年 西汉长安)

40、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彻继位,年仅十六岁,但这是一位充满着雄心壮志的少年,他与垂帘后的祖母窦太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因为刘彻想让自己手中的庞大帝国拥有与其国力相匹配的地位和尊荣。然而,年轻的刘彻能够如愿吗?【采访】 王立群汉武帝继位初年,他的祖母窦太后还在,他急于想推行儒家这个政策,他重用了当时的一个叫申公的儒生,而且还启用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应当说不坏,但是触犯了窦太后。这个建议就是,经后国家有大事,皇帝直接处理,不必向太后去报告。这一下子把窦太后惹恼了,一发怒就把王臧跟赵宛罢了官,然后给他们下到监狱中,要治他们的罪。汉武帝这时候还很年轻,力量

41、还比较单薄,还不能和他的祖母较量,所以他做了暂时的妥协。(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六年,长安城的未央宫中,年逾七旬的窦太后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个黄昏,此时的她本该毫无牵挂,因为一个盛世的帝国已经崛起,大汉的光芒将照耀到四方,但是,窦太后心中却忐忑万分,她担心面前那个皇座的主人,会用无比的热情将整个国家带入到一个不可知的未来。(西汉长安未央宫)公元前135年,一生坚守无为而治的窦太后去世,同时也是西汉帝国统治方针的分水岭,从这一年起,整个帝国的国策从无为变成了有为,被后世尊为汉武帝的刘彻,要将大汉的雄风刮遍四方。在大漠的孤烟中,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

42、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以北,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以后重归中国版图。汉帝国的威名播照万里,世仇匈奴已被击溃,大汉铁骑所向披靡,皇帝的荣耀与尊严在一次次的征讨攻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汉武帝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可是,在这一系列的成就的背后,却是一个伟大王朝再也无法背负的代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过一次战役的得失。公元前119年,西汉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大军北击匈奴,卫青斩首近两万,霍去病歼敌近七万,但出塞击敌的十四万军马,能回来的却不满三万。从此以后汉朝因为马少,再也不能大举出击匈奴。【采访】 王立群这个打仗的代价

43、,一个是死人,包括战争的死人,还包括后方要运粮食物资啊,这个过程中也要死很多人,所以史书记载是海内户口减半。这个数字准确不准确现在不好说,但是至少造成了国内人口的大量减少。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出征大宛,全军二十四万人,回到玉门关的却不足两万人,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汉武帝想得到数十匹名贵的大宛良马。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六万大军,再次出塞进攻匈奴,结果一败涂地,李广利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采访】 王立群汉武帝这个四十年的对匈奴作战,也把从文景以来七十多年来的积蓄在他执政的几十年中间几乎被消耗用尽,打仗就是烧钱啊,从军费的开支,还有战略物资这些的消耗啊,必须就导致社会财富的大量的

44、损失,所以到武帝的晚年,国家的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持战争了。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六十六岁,他骄傲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可是疲惫的国力再也无法支撑新的战争,自此汉帝国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不再出兵关外,刘彻一生追求的梦想就在这颓唐枯竭的国力中无可奈何地破灭了。(公元前89年 西汉长安)公元前89年,长安城的未央宫里,在细雨中一片迷茫,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在满心的追悔中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决定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准再随便征战,全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过,这道充满诚意的诏书,并不能挽回大汉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帝国曾经的盛世无法归来。老师,为什么有很多聪明的君主最终会失败亡国呢?想要治理好天

45、下,而又妄意施政的君主,他们为什么会适得其反?是因为天下万物不能凭一人的欲望而有所改变,轻易妄为的发号施令,让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这注定会让君主失败啊。公元前87年,六十九岁的刘彻在苦闷与自责的矛盾中停止了呼吸,他将一生的功过抛诸脑后,任由后世评说。但是,就在这一年冬天,匈奴人再一次入侵汉帝国的边界,给汉武大帝的一生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无声的演变中,有为政治逐渐取代无为政治,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的主要手段。不过,老子和道德经所流传下来的治国之道,却一直没有被世人所遗忘。(公元626年 唐长安)公元626年,李世民登上大唐皇帝的宝座,成为唐王朝第二任皇帝,年号贞观。就

46、在李世民即位的同一年,来自北方的突厥大军,兵临帝国的首都长安,新生的唐王朝立国仅仅八年后就面临着覆没的危机。此时的唐王朝没有选择倾全国之力与强大的突厥人决一死战,因为这时国家的国力薄弱,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突厥抗争。战事一开,必然国毁家亡。李世民选择了老子的思想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他使用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方法来回击咄咄逼人的突厥军队,长安城外,李世民独自一人与突厥大军签订了盟约,用谈判的方式换回了和平,化解了帝国的危机。渡过难关之后,李世民将唐王朝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恢复国力中,不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呢?李世民苦苦寻找着答案。一天,大臣魏征前来朝见李世民,这位曾

47、当过道士的名臣对苦闷中的皇帝说了这样一番话: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治国的关键在于一切顺乎自然,让百姓自正自化。魏征的建议打动了李世民的心。自此,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思想成为唐王朝的国策,老子的治国之术为日后帝国的崛起做好了精神上的贮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君王若能遵守道的无为,天下将自归安定。【采访】 白奚老子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不妄为,就是尽量地减少和避免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不必要的人的作用,让事物自己发展。(唐长安城)唐帝国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年的发展,迅速恢复了国力,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贞观四年,整个国家只有二十九名死刑犯,到了贞观二十二年,死刑犯仅仅有两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流在至今的唐人陶俑中接近那个伟大的时代,从他们脸上的安宁和笑容里,感受来自大唐盛世的气息。以道治国,以柔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