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8341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儒学的兴起.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代儒学,儒学的坎坷发展,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总结为“四个行”:首先自己得行,其次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首先自己得行,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

2、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其次得有人说你行,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既是“海选”,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名。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汉书食货志,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原因:,(2)现实

3、的需要:汉武帝为了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创办太学和各级儒家学校,重用儒生,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1)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材料证史,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尊崇儒学,大一统,加强君主专制,思想统一,建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儒学官方化制度化标志,服务于,表现为,强化,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实质: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提出

4、“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挥“仁政”: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新儒学,学术考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尊儒考辨,“罢黜百家”首见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此班固评论之词。,武帝及董仲舒本人,均无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潮地位。儒学独尊,并非儒学独存。有汉一代,“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罢黜百家,在西汉的诏令、法律中也均未有提及,在用人方面来看,武帝也绝非只用儒学之士,而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如重臣韩安国、桑弘羊、张汤、主父偃等皆非儒生,

5、而是修习法家、杂家等学派但有益于社稷被重用。,即使对武帝决策多所咨议的董仲舒,在仕途上终生也未真正显达,汉宣帝曾有经典论述,使我们更加明白所谓独尊儒术的真相: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书 元帝本纪,事实上:尊儒而非独尊,更谈不上罢黜百家了,这是后人的误解,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

6、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纵向比较,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阴阳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总之,改造后的儒学把先秦儒学神学化了,使其披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但有碍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禁锢思想的发展。,思考回答: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儒学地位上升(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同时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

7、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积极方面:,(2)消极方面:,(一)罢黜百家:,(二)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创办太学;,(2)地方:,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2、汉代太学的影响:,儒学兴起的表现:,(1)对教育:,(2)对社会风气:,(3)对统治基础:,(4)对思想:,(5)对政坛:,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社会中

8、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课外阅读!),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2、汉代太学的影响:,材料一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协调、和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悟历史:,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和谐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德意识,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价值,态度,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B.C.D.,D,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