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1640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大学论文.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目录一、课题提出.4(一)调查背景.4(二)研究意义.4(三)研究方法.4二、中国茶文化.5(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6(二)中国茶文化的特征.101.历史悠久.112.内涵丰富.113.民族特色.124.地域差异.125.国际影响.12(三)中国茶文化的社会作用.13(四)中国茶文化与礼仪.13三、泉州茶文化现状.14(一)福建茶文化的概况.14(二)泉州茶文化概况.151.泉州茶文化的发展情况.152.泉州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153.近年来泉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6(三)安溪茶文化发展现状.161.安

2、溪铁观音概况.162.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情况.213.安溪发展茶文化与其他地区的优势分析.274.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285.安溪茶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建议.29四、泉州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0(一)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意义.30(二)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301.社会参与度不高.312.企业重利润、轻文化.313.相关研究机构的作用效果不大.314.茶文化的传承缺乏规划.315.未能充分发挥历史与地缘优势.31(三)传承与发展泉州茶文化的主体及建议.32泉州茶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对我国传统文

3、化的的冲击不断加强。闽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茶产业基地,泉州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好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去思考的问题。泉州市作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安溪茶更是名扬中外。从安溪茶文化入手,分析当前茶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对于进一步传承中华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泉州市政府对茶文化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曾将“安溪茶文化研究”列入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之一。2OO8 年 10 月 “全国农运会” 在泉州市举办举办之时 ,泉州市政府也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宣传茶文化。

4、 中共泉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体 ( 扩大) 会议更是提出 “要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泉州茶文化的研究指明了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茶文化 铁观音 传承 发展参考文献: 陈祖椝、朱自振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农业出版社 1981年余悦 中国茶韵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姚国坤、朱红缨、姚作为 饮茶习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元.王祯撰 缪启愉、缪桂龙译注 农书译注齐鲁出版社潘宝明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年庄坚毅 中国旅游文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中国茶文化 外文出版社 2010年朱自振、沈冬梅、增勤 中国

5、古代茶书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沈添土 做好QS认证工作,促进安溪茶产业健康发展载于中国茶叶加工2007年第一期何融融(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弘扬茶文化精神,发展泉州茶产业安溪县委宣传部 安溪.打造中国大茶都 载于福建日报 一、课题提出(一)调查背景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闽南地区更是我国重要的茶产地,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盛产各类茶叶。闽南地区多名茶,其中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最负盛名。以安溪铁观音为载体的“工夫茶艺”更是号称世界三大茶道之一,其茶艺之精,茶道之盛堪称华夏的千年瑰宝。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饮食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6、人们在享受咖啡的醇香与可乐的刺激时,似乎忽略了我们土生土长的佳饮茶。在日本与韩国大肆标榜各自的茶文化时,我们的茶文化却日渐趋冷。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如何在国际化潮流中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中华茶文化传统,发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增进两岸传统文化交流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次研究所要讨论的重点。(二)研究意义泉州茶文化的保护对促进两岸同胞进一步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泉州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对泉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容忽视的意义。(三)研究方法 走访、现场采访、人

7、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二、中国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中华民族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在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有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则有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饮茶在中国古代本是老百姓们休闲,养神,怡情的活动,然而饮茶却远远超出了物质的需要,成为一种理想追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与“儒、释、道”三家的精神相融合,内涵丰富,影响巨大。中国人饮茶,注

8、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仅是为了鉴别茶的优劣,也有荡涤情思,神游物外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香茶,择雅静之处,细啜慢饮,则可怡情养性,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只怕是“神仙临,亦不让茶”啊。中国茶文化倡导的“清和敬美,韵高致静”已成为中国茶人最高的精神追求。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雅志,已成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至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宗教、医学等各个领域。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食用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

9、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

10、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

11、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清周蔼联竺国游记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巴蜀人日常饮食偏辛辣,常饮茶,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长期的服用导致茶的药用价值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茶由药物转化为日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产生了,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但“茶”字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出现的。对

12、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

13、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

14、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可说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

15、;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元代蒙古人入主

16、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明代不少文

17、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

18、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在湖洲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澳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要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它们都以茶为载体,促进经济贸易和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成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它同样映射出

19、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精神特质。 (二)、中国茶文化的特征1.历史悠久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物物交换的货品,扩大了使用范围。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供王室贵族饮用。战国,据先秦诗经总集记载,茶叶的使用已有一定规模。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流行茶礼,提倡客来敬茶。“人家不可一日无茶”,茶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娱乐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明代,留下了大量文人的茶诗、书画。清代,曲艺进入茶馆,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同时茶叶

20、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茶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历史上的茶文化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2.内涵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的茶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茶文化的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文化的核心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的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已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

21、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所瞩目。 3.民族特色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各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的结合,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特色。 4.地域差异各地不同的风光物貌,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中国地域辽阔,茶类品种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的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特色

22、的地方茶文化。一些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影响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将每年5月24日定为全国茶日。中

23、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共同推动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中国茶文化的社会作用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

24、诗酒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作用更加突出,包括: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等。(四)中国茶文化的礼仪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向来重视礼节。桓温列传、世说新语、晋中兴书的记载均表明:晋时江南一带敬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待客礼仪。宋时茶仪已成礼制,明清时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礼仪也十分有讲究。有客

25、来访时,要先征求客人的意见,选用最合客人口味的茶和最佳茶具来招待。以水煮茶时,可将第一遍冲泡的茶水淋在茶托盘上,使茶的香气自然散发,营造一种宁静香馨的氛围。以茶敬客时,可以对不同茶叶进行适当的拼配,丰富茶叶的味道,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来调节口味和增加意趣。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剩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保证茶水浓度基本一致,水温适宜。三、泉州茶文化现状(一)、福建茶文化的概况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是我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种名茶各具特色,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蜚声中外。单在乌龙茶中

26、就有久负盛名的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武夷山的茶山、茶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已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了乌龙茶制茶工艺,茶叶贸易逐渐兴盛。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福建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二)泉州茶文化概况1.泉

27、州茶文化的发展情况泉州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宋元时期泉州茶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安溪县、永春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目前,安溪境内保存的良种就有60 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茶农的制茶水平和对茶的了解都十分深入,安溪也被人称为“茶师摇篮”。安溪茶叶生产历史之久、产量之多、制作之巧、质量之高,成为全国之最。安溪茶文化最出名的当属“工夫茶艺”,号称世界三大茶道之一,丝毫不逊色于日本茶道与韩国茶道。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泉州区域茶文化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浓郁茶乡特色的茶文化(

28、茶歌、茶诗、茶舞、茶艺、茶餐等) 和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泉州经济新的增长点。茶文化已经成为泉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对茶文化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曾将“安溪茶文化研究”列入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之一。泉州市政府也借助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宣传茶文化。包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文化节”;在闽台缘博物馆开设闽台茶史,并从安溪搬来整套的传统乌龙茶制茶工具;连续举办多届“斗茶”比赛,吸引了很多老百姓对茶文化的关注。2.泉州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台湾开始有较正式的茶叶产制始于十七世纪,清嘉庆末年(1810年),泉州安溪人井连侯携茶苗至深坑土库种植,并

29、逐渐拓植至邻近的丘陵地,随后茶种与技术也在台湾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泉州茶文化的发展有近千年的历史,而台湾发展茶叶的历史仅有200年,岛民普遍饮茶的历史也仅有数十年。但近年来,台湾兴起茶文化热,对大陆特别是闽粤港澳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泉州地区茶文化日益被商业化所取代。3.近年来泉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泉台在茶叶科技、经济、茶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目前,仅在安溪就有40余家台资企业,总投资超过2亿元。2007年11月17日在泉州市举办了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台办、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

30、作社、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会、台湾省农会、台湾茶协会共同参与的“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旨在促进海峡两岸及全国各产区茶产业、茶科技、茶贸易、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010年12月19日,在安溪举办了“首届闽台茶乡交流大会”,闽台两地茶乡代表在安溪达成了闽台茶乡共同宣言,共同弘扬“有机、健康、原产地”这一茶产业发展主题,力求把“闽台茶乡交流”发展成两岸交流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部分,把中华茶推广成世界茶。(三)安溪茶文化发展现状1、安溪铁观音概况安溪铁观音素有“乌龙茶王”之誉,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是一种半发酵茶,茶叶乌润,暗绿,条形卷曲而油润;内质馥郁清香,滋味浓而不涩、纯而不淡,回味余

31、甘,有一种天然的浓郁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对铁观音的最准确、简洁的表述,应该是“不冷不热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安溪正式产茶始于1725,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在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还是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

32、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518度,无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PH值4.55.6,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的虎邱、大坪、龙涓、芦田、尚卿、长坑等乡镇。因其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竞相仿制。到明代产茶兴盛,明嘉靖安溪县志有载“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

33、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还创制了乌龙茶,铁观音即属于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乌龙茶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超群的品质备受青睐。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

34、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 清末,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在剑花室诗集中,曾以“茶”为题做诗22首,其之七为:“ 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禅同证木樨心。” 安溪茶最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毛蟹。铁观音因其功效而闻名海内外,被视为乌龙茶中的极品,且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品格超凡而驰名中外。2010年在面向世界的上海世博会舞台上,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茶的最好代表向进入联合国馆的世界各国嘉宾献上第一份浓浓的淳香,“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一时传为佳话。2011年安溪铁观音

35、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非遗节”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特别是其生产了乌龙茶中的珍品铁观音,奠定了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业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安溪县支柱产业和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家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安溪铁观音的功效铁观音具有提神的功效,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可通血脂,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同时铁观音具有促进消化的功能,因此喝铁观音前最好吃一些

36、小食,如饼干和糖果等,不宜空腹饮用。铁观音的冲泡技巧铁观音属乌龙茶,性温,用白瓷杯冲泡最能泡出它的清雅之气。最宜是8g的瓷杯搭配8g的茶叶,但决不能用玻璃杯,否则会影响其品质。除了茶具,不同茶叶对水温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铁观音最好用达到100的沸水才能把铁观音的色、香、味发挥到极致。至于泡铁观音茶的动作也是颇有讲究的:先把一包茶叶放在大的白瓷杯上,再倒上刚烧开的沸水,盖上瓷杯盖,静候30秒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不时转动瓷杯盖)。接着将大杯茶水倒在白瓷茶壶里,最后再把瓷壶中的茶水倒回瓷杯里。这是第一泡,第一泡的作用是洗茶,因此倒回瓷杯的茶水不宜饮用,可将其铺洒在茶托上,让香气自然散在室内。将茶壶

37、中的茶叶取出,重复上述流程,即可品尝到甘甜清新的茶了。铁观音的口感铁观音在白瓷杯中呈金黄色,瓷杯中有少许杂质,而且铁观音的茶质越好,瓷杯上的杂质越少。细细呷上一口,起先会感到较重的苦味与涩味,但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清香。铁观音一般可以泡八泡(包括第一泡的洗茶)。其中第三、四泡的茶水口感最好,可品到茶中的滑润之感,虽然清香稍稍变淡,但回味感更强烈。第五、六、七泡,茶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淡,但口感也别有风味,未必较之前逊色。铁观音的形状、包装与保存一般铁观音的茶叶呈卷曲状卷成一团。由于炒制过程中失去水份,泡制过程中铁观音的茶叶会逐渐舒展开来,展现其原来的面貌。舒展开的茶叶呈清绿色,约半个姆指大小。同时舒

38、展后的茶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即将它卷起后茶叶会自然展开。铁观音一般采用真空包装,从而隔绝空气、水份,以保持其新鲜和延长其保质期。但铁观音本身具有一个特点吸气性,它比较容易吸收其它气味,如:香水、花香等。所以,最适合存放铁观音的地方是冰箱。一般铁观音可以保存18个月,但建议在三、四个月内使用完毕为佳。因为长时间存放铁观音的香味会渐渐消失,之后只能用于熟茶的制作。好的茶叶采自比较嫩的叶片,老的叶片较为苦涩,更不滑润。好的茶叶一般经过加工,会除去带涩味的叶杆,保留颜色较为清绿的嫩叶。而颜色较深甚至有些发黄的老茶叶具有脆性,容易在泡制过程中破碎,变成泡沫。茶叶的包装主要是用纸盒或铁罐,一般较贵的茶叶用

39、铁罐,而较便宜的茶叶用纸盒,不过两种包装都比较大方、隆重。茶树对于生长条件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生长在山上的茶叶比田里的茶叶好,海拔高的茶叶也比海拔低的茶叶好。因此,安溪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产的铁观音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安溪也被誉为“茶都”,享誉全球。2、安溪当前茶文化发展情况(1)发展产业茶产业是安溪县的支柱产业,凭借铁观音的优产地优势安溪县由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为国家百强县。安溪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8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2006年,安溪创下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受益人口、茶农平均收入、茶产业配套程度等多项全国茶界第一。在茶产业的带动下,2008年安溪全县生产总值23

40、9.15亿元,工业总产值360.52亿元,财政总收入18.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18元,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十强第十位,经济发展位于福建省十佳第一位。2009年,安溪县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安溪茶产业发展情况(20062010) 项目年份茶园面积(万亩)茶叶总产量(万吨)涉茶总产值(亿元) 2006504.5452007455502008606652009606732010616.381 数据来源:安溪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安溪县农民年收入构成(20042009)数据来源:安溪茶协会安溪县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竭尽全力扶持了一批保质量,重信誉的茶叶企业。目前,已出现“安溪铁观音”“凤山

41、”、“八马”、“华福”、“祥华”、“三和”、“日春”等一批茶叶企业知名品牌。(2)打造品牌安溪县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经济的同时,也注重打造“铁观音”的品牌效应。1998年8月“安溪铁观音”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历经7年,“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终于于2005年12月29日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全国证明商标中第一个涉茶驰名商标。2005年6月底,“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惟一代表参加在意大利帕尔玛举行的“全球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2005年11月,“安溪铁观音”再次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惟一代表,在“战略性利用商标促进经济暨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第9

42、9届广交会期间,在外商最喜欢的中国品牌评选中,安溪铁观音名列第三,并成为外商最喜欢的惟一中国农产品品牌。2006年10月16日至20日,安溪铁观音作为福建省惟一的特色农产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交会。2007年6月26日29日,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邀请,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参加北京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以其特有的香韵和独具魅力的茶文化深深吸引了与会嘉宾。2008年获“2008年度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被外商评为最熟悉和最喜爱的惟一农产品品牌,入选“福建省十大名片”。(3)改善环境安溪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过度种植加上不合理的化肥施用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有机质缺乏、微量元素不平衡,益虫被杀,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