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20098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院(系)名称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2009年12月18日摄影作品胜利之吻赏析摘 要关键字:价值 审美 美感 摄影 情感 作品 象征 胜利 瞬间摘要 1945年8月14日,一名美国士兵为庆祝二战胜利在纽约时代广场忘情地亲吻一名陌生女护士,被誉为世界新闻摄影之父的德国摄影家埃森斯塔立刻用镜头捕捉了这一瞬间。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画报上,取名胜利之吻。这张照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令这一瞬间从此为历史所铭记,成为美国庆贺二战结束的标志。2月14日情人节,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摄影师埃森斯塔的杰作胜利之吻,以1万2千美元的价格成交。在拍摄所有的照片中,我

2、感觉抓拍人物照片实际上是最难把握的,因为人是动态的,而物是静态的。要拍摄瞬间的感受很不容易。欣赏一张经典的人物照片,首先要洞察他所要拍摄的人物心理状态,他(她)所要表现出的内心世界。从这张照片上来看,男主角人性的原本冲动在一瞬间爆发出的忘情一吻,但是你注意到他的左手并没有搂住这位少女,而是在空中握起了拳头,而他的右手在搂住少女的腰部时也没有全部展开。从这里我们可以想像这位美国士兵是多么的绅士和有分寸感,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在看少女的动作表现,在士兵的热吻中,她的左手下意识的捏着自己的裙子,而两腿肘紧贴在一起,能感觉到她的内心有些紧张和拘束,显示出了少女的纯洁和羞涩。这张照片最精彩的

3、部分就是热吻了,士兵的嘴唇紧紧地贴住少女的唇部,甚至鼻子都已经接触到了少女的脸部,表现了人物鲜活的狂热性感和纯真的活力。从而,更加展现了这张照片的迷人魅力和经典的艺术效果。真的太美了。从以上有关材料来看,胜利之吻在真实性与实效性方面是存在争议的。但有意味的是: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仍然在各类杂志的评选中居20世纪最具影响的摄影作品之首。为什么春秋代序,读者对作品的钟爱并不减退?甚至淡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日或经过,持续欣赏这幅以情理逻辑为基础、相对不真实的新闻图片?这说明作品的背后存在着超越时空的深层次内涵。俄国文艺理论家列夫丘克曾说,每一件作品都会在某一范围的人们中间得到最积极的反响,

4、正是这一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最易理解、最有内在需要的。人类不断的追求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的未来,这就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总体性。马克思主义总体观认为:“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因此,总体“比重”是由个体组成。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总体的前提是个体,总体与个体的统一,就形成了人类审美实践的总体性构成。因此,可推论出:能直接显现总体性美的事物,就是美。能让人想起总体性美的事物,也是美。美的总体是由个体组成,进而又推论出:美是人类活动的总体性在个体

5、体验中的感性显现。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个体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具体方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组合,构成了美学总体性体系。新闻摄影产生于人类对美好未来追求中,它自身不断的发挥着功能,传播着“美好事物”的信息。这一点从它本质特性就可以看出:新闻摄影是以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内容,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独特的视觉瞬间影像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以形象配合文字这两个方面都从特定的角度阐述了新闻摄影属性的某一方面,然而却忽略了新闻摄影的审美实践属性。而新闻摄影的审美实践属性,恰恰是新闻摄影不可缺少的重要属性,人在审视新闻图片时,自由和自觉的用审美意识去衡量新闻图片的美的存在,以获得视觉和信息的满足。这里包含两

6、个方面,一是真实影像的存在形式;二是与影像并存的信息内容。一幅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不但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应,同时又具备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把新闻摄影纳入美学视野中加以研究,这无疑是真正体现了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审美追求。胜利之吻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有好几位摄影家都拍到这一个场面,一位海军摄影师维克多乔治森使用120双镜头相机拍摄,白衣护士的腿部被切去,破坏了她优美的体态,画面呈呆板方形构图,主体不鲜明地出现在背景上,透视效果受阻。而艾氏采用135相机,竖式构图,大街线条向前方汇聚,主体鲜明突出,形成悠远的透视效果;护士的头、腰、腿三点绷成反弹式的优美弯弓,男士表达了喜悦的热度,护士回敬

7、以充分理解的态度;士兵握过枪的手此刻停留在白衣天使的腰间,刚柔成趣地凸现了结构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新闻敏感和新闻美感。所以“照片来源于大脑”的艾氏名言能够伴随着他的作品互为印证地流传至今,这不能不说他对现场势态的把握高人一筹。审美情态指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图片读者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新闻摄影的用途与作用,并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眼前的事业上。情感正是美感的核心,欣赏胜利之吻一类以生死存亡大事件为背景的可视新闻,必会从中寻找、体验浓郁的情感抚慰以满足和平的审美需要。至于美感的心理形式则是一种比较稳定、个性化的审美心理,这种心理需要在审美知觉、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三者的

8、相互诱发下逐步形成。人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审美情态就会千差万别,即所谓“见仁见智”。审美情态的发生有赖于新闻本身的审美价值。实际上,新闻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是伴随着审美价值而共生同在的,除了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事件的首要尺度以外,还有另一个与新闻价值密不可分的审美价值同样是衡量新闻本身的重要尺度。新闻摄影的审美价值是一个既严格又模糊的判断,新闻信息如不具备严格的审美价值,就等于是信息垃圾而应被摈弃;从业者的情感态度和美感韵致是通过画面的细节、环境气氛、人物行为来传达的;新闻的审美价值是伴随着摄影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来辐射的,鉴赏者对图片的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也是双需的,人们总是面对具体的可视形象,敞开感

9、觉或情感的大门,在情动神摇的过程中受到审美感染,进而产生连锁的理性认识。如爱森斯坦所说“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凡是新闻摄影信息的传播都是总体性美的呈现。不管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都向大众传递着一个最终的理念:就是人类向往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未来.因此,新闻摄影作为美学总体中的个体,也就形成了新闻摄影美学的自身体系。而新闻摄影美学体系本身相对新闻摄影领域又具有总体性.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事实。然而,在新闻摄影领域内对美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义。特别是对于在表现方面,美的表现力、艺术表现力等,这些词语更是忌讳。甚

10、至都回避这些用语;还有的认为:新闻摄影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映现,是纪实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闻摄影了等等。总之美的概念受到了不公证的待遇。从上述这些观点来看,都是对新闻摄影和美的实质属性理解的问题。在新闻摄影领域中,对美的存在何以怀疑?这实质上是一个长久的误会。这种误会产生的根源就是:能否认识美的问题被当作能否认识美的普遍性的问题。对在新闻摄影中美的存在认识性的怀疑,实在是由于没有看到人类原始信念的实质,而误以为它直接地就在现实中,它就是现实本身,这种现实包含了摄影表现。大家清楚,美是人对一种事物的评判,评判基准是审美实践积累的原型。因此,美又是感知的,而感知则体现在每个人之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

11、感知差异。从而产生了对美的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摄影图片的评判上,如对一幅图片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具有审美价值;则有的人认为缺少审美价值。有的人认为是佳作;则有的人认为是一般。纵观古今新闻可发现,美感的发生与事实变化的反差大小是成正比的,象征意态的程度与事物属性的反差也是成正比的。因此,处在时代反差转折点上的新闻,其美感的量级或层次最有可能获得超级递进象征性。胜利之吻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时段,二战的恐怖阴影尚未完全退去,新生活的灿烂光辉已经降临。作品将渴望和平的愿望与仇恨战争的记忆同时凝聚在非亲人物的情绪至高点上,怎不叫人思绪翻飞,感慨万千!可见,处在审美反差点上的新闻事件其信息含量和内容韵味是最为丰富的,新闻摄影作品只有反映时代变动中的主流情感,才有可能超越时空,具有超级象征意味。运用反差率与美感程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解答为什么处于时代变革、历史变动、战争和平等转折点上的事件能够成为新闻摄影选材的聚焦点如开国大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物心灵碰撞的火花会成为新闻摄影的瞬间精华,如身残与心残的撞击;还可以说明为什么低反差率的事件难以让记者、编辑、读者进人审美情态,因为它离“以人为中心、实现自我”的人生最高目标太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